教育综合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0:53: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综合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综合

综合英语教学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将20世纪苏联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的对话理论与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孙有中教授提出的人文英语教育论相结合,提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观,即以对话理念为核心,将对话理念融于教师、教材、学生以及教师自身之间的各类关系之中,同步展现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内涵的对话关系,用对话思维构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通过对综合英语教师对话与课程建设的关系、教师伦理对话与师生伦理对话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对话(以一次教师之间对话为例)的分析,论证对话教育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意义。

关键词:综合英语教学;对话教育观;巴赫金对话理论;人文英语教育论

一、引言

综合英语在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开设,共四个学期,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所占学时更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大。传统上它主要以精读文本的形式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综合技能,并辅之以人文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技能训练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语言课程是人文英语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为它做准备的培训课程。”[1]近年来,情况虽然有了不少变化,但与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国标》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标》对外语类学生在素质、知识与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分别做了如下规定:“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英语教师群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学科专业方向背景,其教学都受到各自的学科研究方向的影响,在教师专业方面所受的教育也存在差异,因而综合英语教学的新综合性要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无论教师的学术背景与教师教育背景有怎样的不同,无论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对话教育观(ConceptofDialoguePedagogy)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综合英语教学时所持有的基本教育教学观,为培养以《国标》为基准的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将20世纪苏联伟大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的对话理论与我国著名外语教育专家孙有中教授提出的人文英语教育论[1](LiberalEnglishEducation)相结合,提出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观,即以对话理念为核心,将对话理念融于综合英语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各类关系之中,同步展现语言、社会、文化、伦理内涵的对话关系,用对话思维构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本文从教师对话与综合英语课程建设的关系、教师伦理对话与师生伦理对话以及课程教学相关对话(以对一次教师之间对话分析阐释为例)等三方面,论证对话教育观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教育教学意义。

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外语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们不断呼吁并对外语类课程应该进行人文性、跨文化性、跨学科性、思辨性、创新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外语学界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孙有中教授的“人文英语教育论”、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2]、韩宝成教授的“整体外语教育”理念,[3]以及围绕实施《国标》要求进行的各类英语教育教学的教师研修培训。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综合英语教学一线教师对课程所蕴含的人文性、跨文化性与思辨性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扩展,对语言基本技能与这些特点的内在关联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在教学设计与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将语言技能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人文化的教学改革[4];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5];重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信息差”,从而展现课堂交互模式的行动研究[6];将师范能力培养与教学相结合[7];在教学中注重思辨能力发展[8];对教材学习任务设计要素展开探讨[9]等。从这些研究来看,部分一线教师已经开始从注重综合技能培养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注重语言技能与人文、创新、跨文化以及思辨能力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在新教学理念下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不过,上述各项研究主要强调某种具体教学方法对某一方面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同时,对多数综合英语教师来说,其教学理念及其实践与新课程教学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许多教学实践仍然未能真正重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在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的情况。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才能达到《国标》所确立的教育教学要求。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中综合艺术教育分析

摘要:综合艺术起源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随着我国“85美术新潮”运动传入国内。综合艺术拓宽了艺术的表现方式,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赋予材料以艺术语言,材料则是艺术家艺术观念的载体。发展至今,综合材料在艺术教学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综合艺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促进艺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实践。

关键词:综合艺术;艺术教育;综合材料

一、综合艺术

综合艺术最初起源于西方,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材料艺术表达了一个新的绘画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是对当时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导致艺术家的思想革新的反应。最初把综合材料运用到绘画中的艺术家是西班牙画家现代艺术创始人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Picasso)和法国现代绘画大师乔治•勃拉克(GeorgesBraque),这两位著名的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把报纸、沙子等现成的物质媒介材料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思想的变革,现代主义艺术快速发展,综合材料在艺术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艺术家们也从多方面赋予材料以艺术的特性。在材料方面,首先,综合材料自身所具有时代性,综合材料大多是现成品,来自于生活,这也就形成了材料的时代特征。其次,综合材料自身所具有情感特征,在我们眼中,一个物质的形态和色彩都会引起我们情感的波动,最为常见的冷色调和暖色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最后,综合材料本体具有表现性,物质媒介材料的质地,媒介的属性和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具有其本体的表现性。综合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物质材料媒介,其材料也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表达艺术观念的载体,所以材料在艺术作品中会被赋予一种艺术的语言,使它在具备本身独有的形式语言和基本属性的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观念。材料所传达的观念与其本身的语感是密不可分的,作品中无法缺失任何一种元素,只是倾向各有不同,艺术大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学院教学面临转型。[2]在综合艺术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接触各种材料了解材料的特性,对综合艺术有直观的了解,并思考材料在自己艺术创作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将要赋予什么样的艺术语言。世界万物都可能是艺术材料,材料中也隐藏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作者们把他开发挖掘并表达出来赋予他灵魂升华成艺术品,是人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载体。

二、艺术教育中的综合艺术教育

以综合材料为媒介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到中国。当时国内的年轻艺术家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价值观,非常渴望从其他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所以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随着当时我国创作环境相对宽松,思想比较自由,所以在这一时期,以森达达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一系列的大型展览走进大众的视野,在当时使人们对这种新奇的艺术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美术界经历了一次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冲击,中国美术也迎来了一个转型期,这一事件被称为“85美术新潮”。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并为广大的艺术界人士所接受,而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艺术的发展也趋向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艺术教育家开始根据当前艺术的发展潮流逐渐在艺术教育中把综合材料艺术与我们的传统绘画相结合。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上,材料作为一种艺术的创造媒介,在20世纪90年代,央美、国美、川美等相关高校都开设了综合材料绘画方向的艺术教育课程。[3]各个高校对综合材料的重视,也促进了综合材料艺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普及。综合材料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其主要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学生运用物质媒介材料为载体探讨各种艺术知识结构的相互融合和激发表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在综合艺术材料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东西方艺术,让学生明白,综合材料艺术,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各个画种的肤浅组合,也不是各个物质媒介材料的简单罗列,他是一种以物质媒介为载体,传达特定的艺术观念的艺术作品,是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每个人都会因其个人喜好和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选择不同的物质媒介材料,这种选择材料的随意性和思想的独创性也就决定了其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意义,且随着对物质媒介材料的运用和创作理念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得到锻炼。综合材料艺术培养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也衍生了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综合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运用笔墨颜料进行作画,综合艺术则由于表现形式的多样,对于物质媒介材料的可选择性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在学生通过运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材料的把握能力,从而使材料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学生们的艺术想法,这种综合材料的运用把传统的单一的绘画方式转变为拼贴,组合等多种创作方法,从而能够使学生以各种形式去探索自己的艺术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艺术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探索艺术的习惯。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方面来看,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学生对艺术的观念还处于一种相对模糊的观念,通过以综合艺术为主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艺术不仅仅只是存在于绘画中,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明白,材料只是一种语言,能够表达出艺术观念。在艺术教学中,学生通过收集各种现成品,充分把握物质媒介材料的特性,然后通过自己的思想方式进行加工组合,创造的一个艺术作品,这个艺术作品则就是一件独特的综合艺术。通过这种艺术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的艺术视野拓宽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对艺术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博物馆、艺术馆等画廊机构中,通过对日常现成品媒介的加工,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处处皆艺术。综合艺术教育对艺术教学理念和方法方面也具有促进意义。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艺术教学水平提升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明确艺术教育的真谛,把握艺术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3]在进行综合艺术进行教学课程中,教师结合综合艺术的特点对传统的艺术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绘画也有初步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老师通过综合材料艺术的普及,引导学生对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认识,拓展以后学生艺术创造方法的广度和深度。

查看全文

中屯乡教育综合改革综述

改革创新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强劲动力

——中屯乡教育综合改革综述

近年来,中屯乡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发展迅速!

2002年中考,升学率为69.9%,占县一中、实验中学招生人数的20.6%,18人升入昭一中,占全县升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学率的45.9%。

2003年中考,升学率为71.6%,占县一中、实验中学招生人数的29.8%;23人升入昭一中,占全县升学率的47.8%。

2004年中考,升学率为72.6%,占县一中、实验中学招生人数的24.9%;25人升入昭一中,占全县升学率的48.1%。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综合训练策略研究

一、“眼、脑、手综合训练”策略提出的原因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受到教师、教材、教育观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虽然大部分学校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课率,但一些学校美术课程资源不足,美术教育信息不全面,美术学科和美术教师的地位不高,教学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美术科研水平不足,美术新课程开发存在走形式的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美术教师的教学信念不足,对待工作缺乏足够的热情。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眼、脑、手综合训练”策略。“眼、脑、手综合训练”策略初步形成了美术体系的外部框架,进而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了调整;创新了美术教学的方法,提高了美术课程教学的效率;采用了全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上寻求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而能够真正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眼、脑、手综合训练”的策略

美术课程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有趣,是确定美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组织、有条理地对信息进行展示,而且需要将信息与学生之前的经验相结合。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举例法、演示法等,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他们从自身角度感知世界,引起其自主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体验和发现,并与同学展开讨论,在学习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真正让学生对这些概念和意义进行全面的理解。教师要强化对课程的管理和建设,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做一名引导者,指引学生调动眼、脑、手,进行三维的学习。1.“眼”的训练。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对图像的感受能力主要是指人借助感觉器官直接从形式上感受图像,而且图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主体产生反作用,使主体形成体验能力。借助大量的训练,分析“看与体会”的心理过程,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由图像感受能力的提高引起的,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图像,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追求,提高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对客观世界进行全面的把握。第一,美术课堂欣赏。在美术课堂欣赏中,专题欣赏是主要形式。围绕一个欣赏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对该主题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这种方式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现场欣赏。现场欣赏具体包括两类:一类是参观校内外的美术作品展,让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各式各样的美术作品,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明白艺术不仅能够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也反映了优雅的精神生活;另一类是带领学生欣赏自然风光,并对居住环境进行观察。2.“脑”与“手”的训练。现代脑科学认为,人脑是复杂的系统,它控制着人所有的活动与行为。头脑中的生物电化学活动左右着人的情感、情绪、思想、动作以及无意识和受控制的身体活动等。如果说大脑是人的控制器官,那么“脑的外在部分”,即人的操作器官或触觉、感觉可以是眼、耳、双手、躯干等。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如动手操作等,都被大脑活动与思维决定着。实践活动是人类大脑为了实现预期而操控的活动。第一,采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这样的理念: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保持正确的思维,破除旧有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只把课堂当作一个传输知识的场所的思想是旧有的教育思想,它难以真正培养才干、开发智力、教书育人。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样教出来的只是画匠;如果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这种新的教育观会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第二,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教育模式。新课改明确提出美术教学要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双方能够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或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这些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美术教育的新思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第三,树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软环境是指教师的判断,它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往往更加关注教师的评价和判断,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的评价就是最权威的。所以,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郑家财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查看全文

地域体育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影响

【摘要】教育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一样,需与时俱进,体育教学亦是如此。通过调研安徽地域案例院校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现状,借助解释结构模型(ISM)剖析其影响因子,划分层级结构,甄别制约体教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表层、中间层及深层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安徽地域;体育教学;综合能力;ISM;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

杨帆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针对该校体教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影响因子展开调查剖析,提取20个教学实践能力影响指标。程彭阳子以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力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筛选出:个体层面(自身发展)、外部层面(社会、学校、教师)两个维度四个指标。刘波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教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体教学生综合能力的8大主因子,分别是文化基础、社交能力、运动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基础、效能、自我发展、协作能力。赵洪波等以山东省为调研区域,通过明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甄别出6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综上所述,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探究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多采用因子分析、问卷数据分析等,本文在此基础上,在同行专家验证影响因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借助MATLAB软件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计算可达矩阵,量化影响因子层次,构建体教学生综合能力层级结构模型。

2影响因素剖析

建立层级结构关联之前,必须先提取体教学生综合能力影响因子。参考已有文献资料,借助专家论证,甄别出以下主要影响因子。将诸多影响因素符号化,S1创新能力;S2科研能力;S3表达能力;S4外语运用能力;S5多媒体运用能力;S6环境适应能力;S7心理压力调整能力;S8课外活动组织能力;S9体育竞赛组织能力;S10竞赛实施能力;S11体育管理能力;S12医务监督能力;S13指导体育锻炼能力;S14自学能力;S15教学能力;S16训练能力;S17技术示范能力;S18裁判能力;S19团队合作能力;S20备课能力;S21应变能力;S22体教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和相关算法,计算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

查看全文

深究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革新

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中等教育师资人才的主要基地。12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前途和命运,作为教育事业基础部分的基础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必然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对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新问题,笔者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情况,就目前存在的新问题以及解决途径作进一步分析。

一、我校教师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逐渐淡化。湖南科技大学是由湘潭师范学院和湘潭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合并而成,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子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聪明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两校合并后虽然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但学校基于提升学科水平、提高师范毕业生考研和到非教育领域就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的考虑,将工作的重心转向了追求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直接导致了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特色的削弱。比如我校从2(0刃年到205年,师范类的招生人数依次是1841、1955、1553、1772、1589、1492,在校师范类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向。

(二)教师教育的目前状况和未来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我校目前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布置,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和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三)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学科本位”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因此,学生的本体性知识把握良好,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太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近些年来,实习单位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我校师范生的普遍评价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我们的学生不是自己“不会”,而是老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会”。目前,在我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教育类的课程一般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再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测量和评价。以我校2(0)4级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为例,教育心理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学犯学时(2学分)、现代教育技术犯学时(2学分)、教育测量和评价犯学时(2学分)、语文教学论70学时(4学分)。教育类课程总学时为189学时(共12学分),仅占总学时数的8.2%。而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类课程普遍在20一30%之间。如美国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为73%(教育实习占21%),法国占巧%,德国占03%,新加坡占60%。

(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时间短,模式单一,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师范生基本上采用四年级利用6周的时间集中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模式。在此期间,实习生除了进行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外,还要进行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调研等。由于实习时间短,上述许多内容只是走过场,很多实习生刚刚进人角色,实习就已结束,加之实习期间经常受到就业和考研的干扰,使得教育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目前的实习只是一次性的,不重视“模拟实习”和“见习”的功能,实习生缺乏对中小学的感性熟悉,更不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师范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查看全文

综合育人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探讨

摘要:个别化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核心要义是对残疾儿童学习能力与学习权利的充分尊重。综合育人背景下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可以从校园环境对特殊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科教学对特殊学生的智能开发、激励评价对特殊学生的价值肯定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综合育人;特殊教育;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起源于美国,一直以来受到特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个别化教学的核心是对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与学习行为的尊重,将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效果较好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并随着教育教学背景的更迭不断进行着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在综合育人背景下进行个别化教学,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园环境对特殊学生的行为指导

教室环境。教室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布置也是一项常规工作,大多以张贴一些文字或图片内容为主,如值日表、课程表、班级公约、区域划分标识、宣传标语等,但这些环境元素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缺乏指导性,不能在实践或行动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明确指导。比如值日表,只列出值日时间与分工,并没有规范怎样扫地,也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协调值日过程,谁先开始哪道工序、谁最后怎样结束全部工作。值日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学生相互配合,但是通常的值日表内容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如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设计值日表,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从思维导图值日表能够清晰地看出哪项工作先开始、哪项工作紧随其后、哪项工作可以和哪项工作一起进行,还可以明确提出各项工作的完成标准、哪个人负责检查。学生按照这样的值日表完成值日工作,可以养成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习惯和能力。绿植也是教室布置中的常见元素,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环境,还要成为学生认识植物、了解植物养护常识的载体,因而教室内的绿植要配“身份证”,记载其特性、养护要点及养护责任人,指导学生将植物知识与养护实践紧密联系。其他环境。无论是食堂、卫生间、图书馆、实验室等室内环境,还是操场、门廊、停车库、校园小景等室外环境,学校内的每一场所都有其教育教学功能,在布置的时候要充分渗透综合育人的意图。目前学校食堂内的宣传标语多是口号式的,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水资源”等等,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不大。如果改成春种秋收、四季劳作过程的图画,配以“吃完碗中饭,你是好孩子”“一粒米都不要掉哦”这样直观的指导性语言,学生更容易将粮食种植的辛苦与爱惜粮食关联起来;在水龙头上方醒目位置设置“同学,谢谢你关好水龙头!”的标识,通过心理暗示,强调关好水龙头,自然培养了学生珍惜水资源的习惯;在卫生间内张贴如何规范洗手的步骤图,指导学生按照步骤规范洗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

二、学科教学对特殊学生的智能开发

查看全文

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全员参与”原则、管理学专家观点与试验数据分析,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学分组应遵循的四原则;阐述了“TGP(团队Team、组Group、对Pair)”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希望本文能对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TGP”班级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型

ISO9001质量管理八原则之一的“全员参与”原则认为: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成功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收益。班级教学中“全员参与”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班级才能不断进步,教学水平才能提高。沃顿商学院领导力研究项目主任伊万•维滕贝格认为:团队规模“并不一定是人们立即考虑的问题,但它确实很重要”。那么,在班级教育教学中采取何种管理模型才能更充分发挥学生潜质呢?

1教学中的困惑

1.1合作互助、便利沟通的2人结对:教学中,结对学生座位的近距离优势,可随时提供现实版的“教学进程”,方便学生发现自己是否与老师的教学同步,并及时作出调整;也便于两同学及时进行小范围讨论,答案订正等,有利于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提高课堂与学习效率;还便利于同学间相互提醒,并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同时,学习金字塔认为在做中学,讲给他人听时学习内容留存率为75%,远远高于单独听讲的5%。在结对活动中,不管学生表现优劣,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一学生总是另一学生的忠实听众,每一学生都可在给予另一学生帮助中,被认可而信心增强,被锻炼而才干增长。但在2人结对的班级中,教师如果直接管理对子,那么管理量肯定太大。如,40人的班级中会产生20个对子。同时,2人结对的两个成员只能是二元对等体,还根本不是一个团队,更谈不上在其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团队精神。即使是3个人的团队,也远比2人结对更复杂,你会在3人团队中成员间马上就有机会进行“权力”斗争,比如二对一的角力。因此在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必须有比2人结对更大些的“团队”存在。1.2规模难定的协作组:教学实践中4人小组比2人结对更有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其实4人小组最利于学生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与培养,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四人小组也可集中较多些创意和力量去完成任务;四人小组容易变成两人一对,最大范围实现学生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后可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交流结果。但在48人的班级中,就会产生12个四人小组长,如果班级再大呢?如,80人班的组长会是20人。这时,教师对组长的管理就面临挑战了。鉴于此,教学中就产生了6人小组代替4人小组,以解决对组长的管理问题。但更大班额时对组长的管理问题还需解决,如,80人的班级还会有13或14个组长。与此同时,6人小组在课堂教学讨论过程中由于人数多,小组长组织活动困难增加,且效率还会远低于4人小组。如果为了解决教师对组长的管理问题,再加大协作组的规模,使用6人以上,如8人小组。但直觉告诉我,当小组达到8或9人以上时,它又臃肿麻烦,派系丛生,“社会惰性”凸显,有人开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确立分组原则

查看全文

安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入策略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初中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开展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教育效果方面有着积极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安全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全教育;初中;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也发生了极大改变。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独立功能及价值,通过综合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及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开创了我国课程改革的新局面,成为初中阶段不可或缺的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也为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

一、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素养现状

初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该阶段的学生介于小学生的活泼单纯与高中、大学生的成熟之间,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倾向于追求自由与个性。在初中阶段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能够以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经验为教育基础,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很好地满足初中生的个性需求,同时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多数初中生在安全素养方面仍存在有明显的问题,如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安全技能等等,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安全意识薄弱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心理上也更追求自由和个性,不愿意受到约束,对于社会现实有更强的渴望,同时还存在有表现欲强、性格冲动等特点。这也就导致在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多数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活动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当下的行为,但却忽略了对后果的考虑,这也就极大地增加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2.缺乏安全技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都是过于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这也就使得很多初中生都存在有安全意识单薄、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匮乏的现象,这进而极易增加实践活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很多学生在面对安全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对能力。比如,部分学生在受到社会人员的欺负、敲诈后,并不是及时地告诉家长或者老师,或者报警通过法律手段来寻求有效的帮助,而多是保持沉默,这也就使得不法分子变得更加猖狂。3.缺乏安全责任很多初中生都存在有安全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同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多可见安全行为不规范现象,在遇到突发状况时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安全责任意识薄弱,使得其在参与安全实践活动时就很容易忽略安全问题,甚至会出现不规范行为,进而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查看全文

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理论研讨

无论在中等师范学校时期、专科层次时期,还是在1998年以后的本科时期,综合性始终是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小学教育专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倾注极大的热情进行专业建设研究,涉及到培养方案、专业性质、专业定位、教育类课程研究等多个方面。对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特点进行理论剖析,不仅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综合性的原因

什么原因使得综合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之一?这要从该专业毕业生的服务对象———小学生与服务领域———基础教育谈起。

(一)适应小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

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同样,每个人在一生中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要经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路径,小学生无疑处于认识的第一个综合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处于发展早期,所见事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所以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是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在此阶段,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探究倾向多表现为“为什么”特别多,这些“为什么”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主要是整体的、综合的。[1]小学生的这一求知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驾着飞船的宇航员徐徐向地球靠近时的所观所思。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历经宏观—中观世界,不可能直奔微观世界。由此看来,小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显然首先是整体的、宏观的、综合的。基于小学生“认识的综合性”和“问题的综合性”的特点,就要求小学教师综合掌握各方面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不一定很深,但一定是内容全面的,包含自然、人文与社会知识的方方面面,使得教师在面对小学生提问时能够给予准确解答,共同进行讨论,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果小学生提问时教师当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拒绝回答、闪烁其词或推荐其他教师回答,就会使问题的解答由于时间的迟滞而减弱效果,并逐渐弱化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与儿童成长发展广泛联系的基础性、启蒙性知识[2],也就是综合性知识。小学生长大以后,经过其筛选后感兴趣的深层问题由分科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学教师回答,使他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如果用公式表达即为:小学教师的知识=综合的多学科知识。

(二)适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