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0:46: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教育心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心理

心理教育的探讨述评

一、“心理教育”概念辨析

“心理教育”自诞生以来就有多种称谓,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与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等。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申荷永教授以为心理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事业,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为目标,以培养与完善人格,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心得体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樊富珉教授指出心理教育是指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可以看出虽然他们说的都是“心理教育”,但内涵却各有不同:前二者更关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发展,后者更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笔者以为,“心理教育”可以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又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义。此外,其余称谓都可以看做“心理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子集:从对象上讲,辅导、教育的对象是“正常学生”;咨询以有轻度、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为主;治疗则主要是面对有心理疾患的人。从功能上讲,教育与辅导重在发展与预防,而心理咨询与治疗重在矫治和塑造。从内容上讲,教育给认知活动以足够重视,而辅导、咨询、治疗则更重视情感体验、行为塑造、自我建构和人格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教育重视团体活动,辅导、咨询与治疗多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方法上,教育的方法有更多结构化成分,具有计划性、共性,心理辅导、咨询与治疗则是富有弹性的,富于随机性、个性。从时间上看,教育是较长程的,辅导、咨询、治疗都会不同程度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但它们总是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限。

总之,笔者更认同“心理教育”的提法,工作总结因为它着眼于教育,专注于发展,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更吻合当代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二、心理教育目标与内容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学者就概括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1)生活技能训练;(2)为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并突出操作、感受的作用;(3)人道主义教育;(4)培训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人员;(5)一系列的外展活动;(6)对大众的宣传。

查看全文

现代教育中的小学心理教育思索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查看全文

幼儿教育加强心理教育研究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好动。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2.焦虑。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3.攻击。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在不良的同伴关系中,幼儿总是与别的幼儿相互攻击、猜疑、排斥、攀比或独处,这样容易产生任性霸道、粗暴妄为或怯懦孤独、不合群等心理与行为问题。

查看全文

小议现代教育中的小学心理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发展这一问题。作为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并且明显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有的教师以"独断专行"的教育行为来捍卫在学生心目中"权威"地位,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社会上的一些对教育认识的偏差,也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针对以上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科学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老师学生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这一层面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农村小学却因为信息的闭塞、师资力量的薄弱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处环境的落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又慢了一拍!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查看全文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传统心理学的革命和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内容的新兴科学。它运用科学的原则与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积极取向的心理学,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研究对象、关注人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30年代,刘易斯•麦迪逊•特曼关于天才及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卡尔•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andpersonality)中就提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Humanitarianism)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Humanpotentialmovement)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应有提高,精神追求也相对落后,负面心理频繁出现,而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似乎只把人视为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2]。积极心理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99年11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首府林肯市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斯里格曼和斯克森特•米哈利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Introductiontopositivepsychology)为标志。积极心理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提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总会有类似这样的描述:“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性格不佳、品行不良、情绪波动和学习困难四种类型。”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多是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定期或不定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排查,从而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引导与辅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因此,现阶段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把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个别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格”与“潜力开发”,其目标远高于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常把“只有体质健康不是真正的健康,一个人身、心都健康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作为工作信条,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健康是指有着健康的体魄和积极、良好的心态,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是对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补充,在积极干预有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同时,从积极的角度观察、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因素的比例,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发展,促使学生心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职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体验”和“幸福感的获得”,不仅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所研究“缺失”“缺陷”与“伤害”等予以过多关注,还应将关注点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力量的获得”和“美德”上。(一)积极人格的引导与培养。人格是影响一个人成长与幸福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有着极大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期,人格特质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强,是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人成功与美好生活的基础形成期。积极心理学指出,积极人格形成的途径是通过刺激与强化,使个体表象及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在成功、成绩、成就、自我满足、创造价值和他人积极评价中,逐渐形成积极的人格。现阶段,高职学生就读高职院校的原因多为“成绩期望不高”或“高考失利”,而非个人高考的第一愿望(不是志愿)。因此,高职学生自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起,就存在“低人一等”的负面情绪,再加上初入大学,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方向受到影响,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倾向)。主要表现为生活目标缺失、情绪波动大、意志力薄弱等。2015—2017年,在某高职院校的入学心理测试活动中,心理工作者使用SCL-90心理自评表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校生绝大多数人状态正常、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身上,而应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上。高职学生积极的人格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引导学生加强反思,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并运用到生活、学习当中,为自己与他人创造价值,增加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认知方式;②注重家庭和谐与团队合作,加强高职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注重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与分享意识;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完善的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施展空间,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主人翁和担当意识。(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筑心理健康保护机制、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和保证,它主要包括满足、满意、乐观、快乐、愉悦、希望、认同等。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首先,通过宏观认知教育,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宏观教育就是对相关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个体的思考,在(潜)意识层面重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包括曾经的‘伟人’也都是沧海一粟”。宏观认知能够使人在更高的站位上思考人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淡化不如意之事。其次,通过点滴错误的纠正与积累的“心理创富技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参加有益的活动或运动。这些活动可以是体育锻炼,以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团队合作、果敢坚定的品格;可以是艺术活动,通过创作与欣赏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等,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使学生形成高雅的情趣;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品格等多方面的提高,认识社会与人的积极方面,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三)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上述两个措施是从高职学生个体角度构建积极的心理,而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则是从整体,即组织系统出发。正面、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是高职学生构建积极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其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载体和营养的来源。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是深远的。学校教育及其附属设施,如校风、学风、管理体制机制、住宿、饮食、卫生等,直接影响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与效率,影响着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延续。学校可成立“校园文化领导机构”,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齐抓共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为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将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与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应通过校园的各种媒体,如网站、新媒体终端、校园App或公众号、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墙报、黑板报、展示橱窗等,通过“控制我的小情绪”“自信心的培养”等主题或积极的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介绍与渗透,帮助其适时调整心理状态。除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应转变工作作风,改变传统观念,鼓励教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心理引导,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始终被包围在积极的心理体验之中,学会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四)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第一,修订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具有“普适性”,没有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针对性教材。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积极心理学,编写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积极心理学特色教材,着力从幸福感提升、生活满意度提升、心理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情绪管控、自信、人格完善、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进行突破。第二,使用更多积极案例,尽可能消除学生负面情绪。第三,创新考查方式,将烦琐冗长的作业转变为实践作业,提高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第四,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翻转课堂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可以将实践活动、影片赏析、游戏等引入教学,使教学活动积极生动、灵活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心理卫生教育对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校2021年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100例护生,实施心理卫生教育。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积极作用。结果在实施心理卫生教育之后,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教育之前,P<0.05。结论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大,其实施有利于减轻高职护生的敏感、焦虑、强迫、敌对、偏执、恐怖等心理状况,促进高职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卫生教育;高职护生实习;心理健康状态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职护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状况低下、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个体的独立性很强,与集体和他人合作的意识很差;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忧虑,却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护生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们面临着求职、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多重压力。按照现代健康理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生理缺陷或疾病,还包括心理上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道德素养。身体和精神是一体的。精神健康与生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两翼[1]。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选择本校2021年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100例护生,实施心理卫生教育。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心理卫生教育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校2021年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100例护生,全部女性。年龄19~21岁,平均年龄20.40±0.21岁。纳入标准:①无精神病史;②初中起点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理论课程全部完成并参加临床实习;③学员都接受了严格统一培训。④所有调查对象均自愿参加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的问卷内容合理。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心理障碍;②精神疾病的学生;③无法坚持完成整个培训的学生。1.2方法心理卫生教育开展方法:①加强专业思维和观念更新。为了改变世俗偏见,使护理工作为社会所尊重,护生应该首先尊重自己。将力量凝聚在一起,为护生讲解从党和政府的关心到护士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从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巨大贡献,到白衣天使的颂歌。举办“我心中的患者”“我心中的护士”护理专题讨论活动,凝聚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智慧,提高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整体护理,而非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简单地注射药物。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丰富的文化、社会和人文知识来充实自己,促进护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②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强化。指导护理专业学生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引导、自我调节、宽容他人的心理保健方法,增强对挫折的容忍能力,锻炼战胜挫折的能力。护生心胸宽广,能从点滴做起,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圆满完成实习任务。③建立新关系。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效率。所以护生首先要礼貌待人,用礼貌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你好”“打搅”“对不起”“谢谢”等。另外是改善护患关系。护生面带笑容,表情和蔼,态度温和谦逊,说话文质彬彬,对患者表示同情和尊重,与患者交谈。温和而甜美的交谈是患者的一种享受和心理安慰,能缓解紧张情绪,有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作用。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照顾并理解护生,使他们时刻保持好心情。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发生偏差时,教师不应一味指责,而应明确其原因性质。注意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应设身处地为护生着想,关心、了解护生的感受,向他们解释如何面对特殊工作环境的压力,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困难与挫折。⑤加强高职护生的实践能力。护士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培养技能。应鼓励护生实习,为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有计划地安排实习内容,安排护生在不同科室进行不同的操作,安排不同科室的操作考试,硬性提高护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心理品质。1.3观察指标在实施教育之前和实施教育结束后采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评估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态,一共10项,每1项是1~5分,分值越高心理症状越严重。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要:研究采用SCL-90对吉林省某高职院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以求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探析其主要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大学新生中以人际关系不和谐为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排列依次是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民族这两个因素上差异并不显著,家庭来源因素上呈差异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SCL-90;大学生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在新生入学三周后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普查测试的结果分析,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院校新生参与测试共计2023人,回收有效问卷2012份。

查看全文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然后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已经成为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自卑与自负并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在这种情况下,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在教师和以前同学面前表现出极为不自信的状态。同时,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常常在新同学面前、陌生人面前的表现过于自信,以彰显自己的能力。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极容易导致其心理产生不平衡。第二,依赖与孤独并存。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的特殊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冲突和不安,尤其是当其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不一致的现状的时候,其内心的不安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高职学生难以通过人际交往等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情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其出现内心矛盾之后,就会通过不妥的言论或者不妥的行为进行表达,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矛盾。第三,网络依赖与现实冲突。高职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挫败感,而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网络之中,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高职学生长期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反而会丧失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1]。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心理游戏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

浅谈心理游戏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需要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尤其需要教师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和心理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游戏活动的主题、实施对象、形式、所处场地等进行合理选择和编排。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堂课在开始的时候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就会对它失去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步伐,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走下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导课是没有什么固定形式的,教师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取决于其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安排等要素的自我理解和把握。案例1:有一首歌唱得好:一个巴掌拍呀拍不响,众人鼓掌声呀声震天。在上课之初,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要求学生一起模拟一下自然界中暴风骤雨将要降临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巧用自己的肢体,通过肢体的拍击来发出声响,模拟暴雨的来临。模拟小雨时,学生可以无节奏地轻拍手掌心;模拟中雨时,学生拍打自己的大腿;模拟大雨时,每个人都用力地跺脚;模拟暴雨时,发出肢体所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这里需要强调一下,游戏参与者不能碰触别人的肢体,仅能用肢体而不能用嘴巴发出声音。在案例中,学生不仅在游戏的过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感受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原来把班里同学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可以演奏出如此美妙的乐章,可以营造出如此声势浩大的场景,每个人都遵从章程,遵守集体的规章制度,能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成绩。游戏的操作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课题,使学生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协作才有成绩的道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带着兴趣去关注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二、游戏串联,衔接课堂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到企业工作,适应企业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生活,是他们在毕业前就应该具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选择一些开放的活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此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心理学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案例2:玩游戏时,要求班里同学依据具体人数来分组,每组大概10人左右。教师准备一根长约5米的竹竿,要求每组成员站成一排,统一伸出自己的右手,用食指来拖住竹竿,其他手指不可以碰触竹竿。小组成员按照教师发出的指令将竹竿放到相应的位置,看哪一组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完成任务。需要强调的是,游戏参与者在任何时候,手指都不允许离开竹竿。一旦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学生违反了规则,将被要求回归到最初的位置重新开始游戏。在游戏中,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包容与体谅,将更有利于任务目标的达成。

三、善用游戏,活跃氛围

查看全文

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选好心理委员

新生入学后首先要对每个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和建档。新生班级心理委员可以通过学生自愿报名班级竞选的方式产生,而后结合其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进行择优聘用,那些普查结果中反映出心理健康、乐观进取、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被优先考虑。班级心理委员也可以通过个人自荐、同学和老师推荐、参加班级全体班干部竞选等方式产生。

二、做好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1.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有着完好的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能够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健康存在很多误解。当一个人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常可分为三个等级:心理问题这是普通人常见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其特点是:时间短,对个体影响小,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恢复到健康状态。心理障碍这是较为严重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其特点是:时间较长,对个体学习、生活、社交等造成损害,无法自我调整,必须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疾病这种状态已经严重影响个体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往往需要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

(1)心理健康咨询针对心理问题和部分心理障碍患者,心理疾病患者不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对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