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0:35: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等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教育

论高等教育起源初探

[摘要]高等教育是一种有分配作用的公共产品,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根据罗尔斯原则,高等教育公平应该遵循“普惠”和“差异”并存,坚守“正义底线”与“差异补偿”并重。本文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制度博弈和制度建构三个方面,采用案例研究、模型分析和理论推导等思维方法与演绎方式,探究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寻求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罗尔斯原则;高等教育公平;正义底线;差异补偿;制度逻辑。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论文调节器,公平与否意义重大。我们知道,教育政策缺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服务供给的不充分与不对等以及教育寻租的存在是导致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原因。“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1】37显然,落实高等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同时,加强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建设是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之路。

一、“正义底线”与“差异补偿”: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

(一)教育的公平诉求:从罗尔斯原则说起

许多理论的阐释与推演都需要一个实然存在或者无法找到没有瑕疵的实体而假设应然存在的理论发生状态,这个状态中以最质朴的形式暗蕴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所需假设,并且似乎在现实中就能毫不费力的找到若隐似现的现实模型,这个状态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被称之为“原初状态”。理论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在这样“实际--抽象--实际”的脉络中,而真正具有现实解释性的理论,则需要在假设模型中设置现在或者将来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的规定性条款,即如马克思指出的“哪怕是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他们的抽象而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是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关系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之内才具有充分的意义”。【2】107-108这个规定性的条款就是基于人性的基本假设基础上的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原初状态到其所推导的任一历史社会形态,都应该遵守两个基本的并且相当不同的原则:第一个原则要求平等地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个原则则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例如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3】14

查看全文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提倡各国国际合作互通的开放性和联动性。中俄建交多年,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两国早已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这对“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一带一路”宗旨出发,简要概述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事业现状,并对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动力进行具体分析,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一带一路”战略施行提供推动力。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教育;动力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合作概述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便是现如今享誉中外“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借古“丝绸之路”之名,以发展促和平,与沿线各国开展经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交流,实现国家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强调多国协同发展,各国需要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推进到教育方面的深层次交流。中国教育部曾发文称,教育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沿线各国的教育交流为“一带一路”战略施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见,“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各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本文从“一带一路”宗旨出发,提出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具体对策,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中俄高等教育事业情况分析

中俄两国在政治和教育层面的主观意识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政策更加强了两国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两国在教育上的合作,两国于2014年签订了《中国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政府的积极响应深刻推动了新机制的创建与发展。中国教育部门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俄两国留学生数量以逐年递增的趋势上涨,这标志着中俄两国教育事业正在向前发展,两国的教育形势也趋于稳定,这种积极的形势使两国达成:“2020年使留学人数达到10万人”的新目标[2]。中国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经济快速增长,俄罗斯贸易等领域迅速发展,使会汉语、懂中文交流的人才需求量递增。为了快速拓展人才供给,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建立孔子课堂3个,孔子学院12所,俄境内相当数量的国立高校开设汉语课,并将汉语作为需要学习的第一外来语种。为了更快的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中俄两国大力投入教育事业,两国就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所签署的协议达到了近千份,同时建立了上百个友好合作办学项目。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更好地推动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两国人才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友好互动与稳定发展也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与影响。

查看全文

民办高等教育若干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院校有了空前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高速崛起,是对现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深度探讨。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更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集资办学,最大限度地扩充师资力量,建设管理严格的高质量的民办高等学校。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管理严格

民办学校作为私立学校,近些年来飞速发展。说到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的历史沿革,在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历史发展史上,其都和公立高等教育院校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据调查,1983年的美国私立学校比例为54.4%,1985年的日本私立学校比例为75.6%,1986年的菲律宾私立学校比例为72.4%,这其中还有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大学。而我国在解放时期的私立学校约占整个教育体系的39%。由此数据可以看出,民办高等教育院校不分中外,并且在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办学校高等教育的意义

民办高等教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河中一条重要的支流,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鉴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现实意义。(1)集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私立学校数量逐渐增多,创造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这是中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在我国,民办学校大部分生源是高考落榜生,这些学生承受了太多的心理压力,民办高等学校的存在也就成为帮助他们重拾自信、鼓舞他们向前迈步的动力,其发展也减轻了目前我国各大学招生方面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化。(2)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当今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民办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可以为乡镇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人才。而且,民办高等院校具有公立高等院校难以具备的灵活机动的特点,可以和公立高等院校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有利于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多年来,人们深受终身制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只有在公立高等学校才是“铁饭碗”,以至于现在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受到人事劳动制度的条条框框限制,很多企事业单位中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员又出不去,不合理的师资结构导致人才很难流动。相比较这个严峻的问题,民办高等院校中这种人事劳动制度的限制相对较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轻,实行聘任制度,打破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流动。

二、民办高等教育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会议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的历史性成就,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刚才,吕祖善省长作了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核心思想是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促进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把吕省长的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下面,我就贯彻吕省长讲话精神,加快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进一步增强转移工作重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从**年开始,根据当时国家改革开放的形势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我省陆续恢复和新建了13所高校,恢复了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和研究生招生工作,高等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

**年以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紧紧把握全国高校“扩招”的历史性机遇,大胆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一)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顺利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年,我省高考录取率仅为3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8.96%,由于升学渠道不畅,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高等教育一度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年,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通过在杭州、宁波、温州兴建6大高教园区,新建、迁建或扩建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6大高教园区规划占地3.95万亩,校舍建筑面积1263万平方米,安排36所学校,33.5万名在校生,总投资达311亿元,目前6大高教园区已基本建成。其他不在高教园区的40余所高校也实施了新建、迁建或扩建工程,全省高校面貌焕然一新。到2001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15%,比全国提前一年进入大众化阶段。全省现有普通高校77所,比**年增加45所;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72万人,比**年增加60万人;高考录取率连续5年保持在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6%,连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普通本科与专科(高职)生的招生比例基本达到1:1,全省各市基本形成了“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实质研究

高等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学中必须深入探讨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和课题。特别基于当前社会转型历史时期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下,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变革具有奠基性重大意义。要认清高等教育本质就必须弄清教育本质而要弄清教育本质就首先需要在教育和本质这两个难题上取得一致。

1.何为教育

从历史来看中国最早的“教育”一词出现在《孟子·尽上心》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由此可见“教育”一词在古代有“教”和“育”双重意思。在西方教育一词的英文是educatioan源于拉丁文edueare原义为引导引出。教育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指一切增进人们的只是技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通过学校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系统的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陶冶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是人们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养成一定的思想和品德。

2.事物的本质

要教育的本质我们需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关于本质的界定有如下几种观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是该事物最普遍最一般的最稳定的规定性,是事物内在的联系[1]。②《中国百科大全书》的界定:本质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矛盾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关系[2]。③《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巨鼎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稳定隐蔽的,通过现象来表现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3]。从上述对本质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本质的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普遍性。同一事物不管时间、空间外形有多大差异但其本质是完全同一的。第二,稳定性。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属性或联系,它是相对稳定的。第三,隐蔽性。由于本质是内在属性和联系,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复杂性,也就有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说法。因为本质才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决定客观事物具有各种表现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我们要通过复杂缤纷的现象把握本质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第四,联系性。任何事物之间均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将本质问题于事物矛盾联系起来认为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联系本质是失去内部的联系“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他输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4]。

3.教育的本质

查看全文

试论英语高等教育

一、建立在现代教育制度上的英语应试

英语应试是各国采用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的必修科目,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我国的英语考试情况来看,也不例外。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取得学位。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本身,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对于英语本身的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需要努力学习英语以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又需要努力掌握考试类的英语学习,以此来应付学位。两者的关系是一种模糊的关系,在学生方面来看,英语学习不是突破就是被突破。突破指的是一种无我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无我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可以大量地掌握英语词汇、句法。从而为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状态是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可的状态,然而又是他们所无法达到的。而另外一种学习方法,即应试式学习方法在学生中广为应用。划定范围、背特殊的单词、掌握必要的课文、理解必要的阅读理解等等,都是应试式的学习方法,也是应试式的教学思维。

二、学位证的取得与英语成绩关系密切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英语必须取得四级证书才可以取得相应专业的学位证书。由于高等教育的长期改革的滞后,因此对于英语教学的体制性改革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始终停留在应试、笔试、听力等层面上。

学位证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几年来的学习成果的取得,关系到社会上工作岗位的取得,关系人事变动、升迁、评职称、继续深造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上显示很大的优势,但在英语的掌握上却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在教育的改革上进一步放宽对英语成绩的限制性措施。对于某些特殊专业更需要放宽英语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学术氛围,更为灵活的教育制度来为学生择业、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规划性的教育制度与实践式的教育模式

查看全文

英语高等教育简述

一、建立在现代教育制度上的英语应试

英语应试是各国采用的普通高等学校考试的必修科目,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从我国的英语考试情况来看,也不例外。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取得学位。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本身,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超出了对于英语本身的学习。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需要努力学习英语以应付考试。另一方面,又需要努力掌握考试类的英语学习,以此来应付学位。两者的关系是一种模糊的关系,在学生方面来看,英语学习不是突破就是被突破。突破指的是一种无我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无我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可以大量地掌握英语词汇、句法。从而为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状态是大多数学生比较认可的状态,然而又是他们所无法达到的。而另外一种学习方法,即应试式学习方法在学生中广为应用。划定范围、背特殊的单词、掌握必要的课文、理解必要的阅读理解等等,都是应试式的学习方法,也是应试式的教学思维。

二、学位证的取得与英语成绩关系密切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规定英语必须取得四级证书才可以取得相应专业的学位证书。由于高等教育的长期改革的滞后,因此对于英语教学的体制性改革始终没有质的突破,始终停留在应试、笔试、听力等层面上。学位证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几年来的学习成果的取得,关系到社会上工作岗位的取得,关系人事变动、升迁、评职称、继续深造等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上显示很大的优势,但在英语的掌握上却捉襟见肘,因此需要在教育的改革上进一步放宽对英语成绩的限制性措施。对于某些特殊专业更需要放宽英语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学术氛围,更为灵活的教育制度来为学生择业、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规划性的教育制度与实践式的教育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教育制度的体现都是规划式,而非实践式的发展形成的。有些是借鉴了国外的教育模式,有些是根据具体专业提出的具体制度。对于长期以来,制约素质教育的应试教育必须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得到较大的改观,包括对于英语成绩影响学位证书取得这样的规定,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更为适合的教学方式。以及在实践中,整体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国家宏观经济走向,考虑国内外语言发展趋势,考虑世界交流下英语及其他语种的相互关系的协作,考虑在适当的情形下,突破性的发展教育思维。这些都需要广大教育者、政府工作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管理者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应对,积极实践。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会议讲话

同志们:

**年我省曾召开一次高教工作会议,时隔将近15年,浙江高等教育已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在新的宏观背景和发展阶段再次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在今年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高等教育要以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中央领导的这些重要指示精神,为我省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洪祝书记亲自作了批示。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听取了省教育厅的专题汇报。我和昌黎同志还专程到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并召开部分高校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关于下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昌黎同志还要作具体部署。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清醒认识问题,切实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针对我省高校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资源不足的实际,作出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通过建设高教园区和新校区、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举措,切实解决了我省高等教育数量的瓶颈制约,扭转了广大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求学困境。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96%提高到**年的36%,由低于全国平均0.84个百分点转变为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目前,全省已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校大学生72万人,分别是1998年的2.4倍和6.4倍,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举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着眼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一大批省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蓬勃兴起,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十五”以来,全省高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56.3万毕业生,获授权发明专利1308项,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33项,为浙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可以说,没有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我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还跟不上,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亟需提高。如果说在毛入学率低于15%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高校扩招因而成为缓解当时瓶颈制约的首要选择。那么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人民群众对大学质量的要求将日益强烈。有专家分析,我国到“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将转变为买方市场,出现需求主导的局面,所以大学之间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质量和水平上。不容回避,我省不少高校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偏旧;内部管理不健全,个别学校甚至违规办学。总体而言,我省高等教育的质量滞后于办学规模的增长速度。因此,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惟有如此,浙江高等教育才能顺应时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查看全文

城乡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表明: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要受政治、经济、文化所制约并对政治、经济、文化起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趋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直接参与到生产、研发和辅助决策中。“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以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作为学历教育的最终端,高等教育在近现代历史上始终处在教育发展的风口浪尖上。19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改革运动取得巨大成功,史家称“柏林大学的创办像一个燃烧点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切光线都从这里发出。”这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的进程在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中是最快的,它极大的改变了1870-1914年的德国社会。”

19世纪末还是荒蛮地带的加利福尼亚州在20世纪末成为美国第一大农业州、第一大工业州、第一大娱乐事业州、是高新科技最重要、最集中的地方,生物科技永远是走在最前面,导致美国经济中心在从东部向西移,该州得益于伯克利、斯坦福等几所大学推动的硅谷高新技术区发展。

“9·11事件”的发生又使高等教育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学这一平台上进行融合。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这个使命使得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开始大幅度提高。在美国现展史中每次自感遭遇到重大危机,都是从教育中找问题,每次都是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而且成效屡试不爽。因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使其一次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二战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将高等教育摆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将高等教育作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视为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高等教育:统筹城乡发展的智力支撑

查看全文

我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区别

近几年来,在经济浪潮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与俄罗斯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改革。同处社会转型期,在高等教育方面,两国的教育改革存在着差异。

一、中国的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精英、专门人才,为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大国。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速推进。从孔夫子开始,我们就有着辉煌的教育传统,但那时的高等教育是受社会各种力量控制的。建国以后,在继承原有大学制度的同时,借鉴苏联经验,以政策为导向、经验为辅建立了初级的高等教育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对以往经验进行整理,不断探索学科理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国际角度比较、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史,使整个研究活动有了科学依据。教育的框架在不断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借鉴苏联、美国的治学思想,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所熟悉的高等教育。

(1)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