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厅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7:46: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前厅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探析
一、三个“配合”明确实践教学定位
(一)教学计划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育相互配合
高校教学应在讲授理论知识前提下,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作为主要方向,实践教学不是理论知识教学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教学体系。有些高校因为实践教学无需考试,所以根本不重视。例如:《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只在实训室上过一两次实际操作,多数学生根本不会铺床,甚至连中西铺床方法都分不清。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和修订时,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才能真正做到实训操作课程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辅相成。
(二)能力培育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互配合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是操作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酒店行业国外客人比较多,所以要求一线岗位员工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在酒店实践教学中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品质、上下级沟通协调能力、同客人交往能力、同事之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基础上,形成较强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和全面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置和选用教材要相互配合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一、充分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最新界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调研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种类、规格、技能等;同时还需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偏好、毕业后职业的停留率等。以前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倾向于单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喜好的考虑。例如酒店对客房和餐饮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经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实习的时候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外,毕业就业时仍然留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很少,这也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停留率非常低。相反,在实习时能够在前台、行政楼层、营销等部门从事高级别的服务和重复性较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时,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停留率就非常高,进一步升职的可能性也大。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与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丧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层次特征。因此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既要把握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倾向。以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工作,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酒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酒店会计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知识,具有开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高、职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星级饭店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调整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到底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线的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没有表述清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是培养能够从事高星级饭店的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二、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限制课程改革成效的薄弱环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教师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如前厅和客房实训、餐饮实训等,里面涉及到很多实操技能,如前厅接待、客房铺床、餐饮摆台、酒吧调酒、茶艺等,这些技能需要教师具备真实的酒店工作经历才能熟练地指导学生。同时,酒店的服务行业性质又决定了酒店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会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就可以,还需掌握对客服务的技巧,如与客人沟通的技巧、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酒店实际工作经验来获取,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三个可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酒店挂职锻炼、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方式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年轻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聘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的酒店专业人才,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三是进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实训场所,又使得现有教师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是未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可行发展趋势。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建立课程改革实施的实训保障体系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与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多实行“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在校外酒店实习一年,所有的理论课程均需在校期间完成。很多院校都开始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实训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习时的适应能力,达到“实习零距离”。这就需要学校内建有能实现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等实训项目的专业实训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在纷纷投入资金建设,例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中餐实训室;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餐厅服务实训室、西餐厅服务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服务实训室、酒吧服务与调酒实训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能容纳50人授课的酒店多功能实操室,能完成酒店餐厅、客房服务技能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即校内的实训基地为真实的企业,既能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又能提高学校的经济收益,解决建设实训室的资金需要。这种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和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经营”四大功能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校外实习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托,是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是“2+1”或“2+0.5+0.5”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对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平台。目前酒店行业人力缺口很大,各种类型的酒店都很希望吸纳实习生,我们应选择星级标准高、管理规范的酒店作为校外合作的基地。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实训基地有锦江国际大酒店、新城宾馆、喜来登酒店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等。这些酒店各具风格、设施完备、管理严格、服务一流。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完成从学生到“酒店人”的角色转变,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有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高校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探讨
一、“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出发,在分析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制订并实施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完善,最终构建出适用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酒店管理专业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酒店服务管理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个意识(职业认同感、服务意识)、三项核心职业技能(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三种能力(方法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操作程序是:新生报到后,第一学期开学时先到企业参观,对于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提高实践能力;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能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前两个学期(称为前“2”)在校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校内实训;第三学期(称为前…1’)再到企业实习,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以验证理论技术与生产技术之间的吻合程度;第四、第五学期(称为后“2”)学生再返校总结实践性学习成果,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第六学期(称为后…1’)学生再回到酒店进行毕业性实习。如此交替,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又能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课程体系
(一)渐进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改革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3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基本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认知实习、酒店管理集团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2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二、四学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能力、餐饮服务与管理能力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当地酒店企业参观学习、短期顶岗实习、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学生在真实职场中的对客服务、团队合作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课程系统”2个模块的主要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三、六学期,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基础能力与职业能力渐进式课程体系的最后环节为顶岗实习,安排在第三、六学期。根据学生在“2121”工学结合多岗位实践计划中的表现、酒店实际岗位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顶岗实习过程中还需完成学院规定的毕业设计任务。学院专职教师和酒店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环节是使基础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融合的实践载体。
(二)开发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课程
酒店英语情景教学论文
一、情景教学法理论
情景教学法由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Hornby最早研究,主张新句型、新词汇应与课堂的情景内容结合起来,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和霍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情景教学法即情境语言教学从口语开始,教材先于口头训练,然后再教书面形式,他们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在语言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工作,最后创立了一整套教学法理论原则。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加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更加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个体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头脑中并不是空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保存着自己特有的认知图式,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新的认知图式是创造性的,在性质上不是原有图示的延续。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GeorgePittman研究了在实践中运用情景教学法。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家情景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母语教学中。通过知网检索国内有关情景教学法对高职酒店英语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但对普通本科院校酒店专业英语教学的直接研究甚少。依据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和其他文献中关于情景教学法的定义,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酒店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分类。
二、酒店英语教学情景分类
(一)实物演示情境
为了学生了解和熟悉某些酒店英语表达,教师可以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即意识上创造实物印象,唤起其丰富联想,构建认知图式,完成之时积累。酒店英语很多菜谱需要学生记忆,这些对学生来说也许很枯燥,有些学生甚至没听过这些菜的名字,更不用说理解。在教学中发现这些菜的名字和特定实物关联。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先请烹饪教师烹饪一些“夫妻肺片”、“糖醋排骨”、“潮州烧鹅”等菜,然后带入课堂,让学生辨别和品尝,带着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构建这一特定场景,同时抓住机会让学生理解酒店英语词汇,便于回答问题,结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再现、渲染情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论文6篇
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现三方共赢实习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方式,旅游业处在不断快速上升的阶段,与此同时对专门服务于旅游业的人才需求急速增加。本文主要研究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共赢的实习模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行三方共赢的实习模式策略
三方共赢的实习模式牵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的利益。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纠纷,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实习模式去完成实习。学校通过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以及实习指导教育,来强化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以满足学生发展的诉求[1]。
(一)校企联合,实现学生的发展
早期学校在与企业联系时,经常是根据自身的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发展状况,去寻找实习单位。为了真正地实现旅游管理人才满足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的需要,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多与全行业的研究、培训等机构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旅游管理行业以及专业的发展,同时为实习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中国在旅游发展方面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对旅游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业具有服务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办学宗旨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的旅游管理专门人才,这要求学生除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外还需具备更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也就是注重能力和应用。但目前我们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1存在的问题
1.1实训基地建设不够重视,实训模式缺少科学性、规范性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方面还沿用其他传统学科的老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或者有重实践这个意识但缺乏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方面能力的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能依靠模拟训练来进行实训、实践,而模拟训练的实训标准达不到理想效果,与实际应用和操作还有一定距离。理论课程内容缺乏应用性和创新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偏少。在旅游企业用人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表现出高分低能,好高骛远,实际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和独挡一面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实践课程安排有时流于形式,实训效果不明显。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企业单位的顶岗实习或预就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作为学生的一门实践课程,学校把学生送到旅游企业,完成学生的实习任务,至于学生到了旅游企业是否较好地结合所学进行实习,把所学带到实践中,又把实践中的问题带回课堂继续学习,每个环节有没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而旅游企业是否真的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较好地学习及培养能力,还是只简单的在使用廉价劳动力?这些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实践基地不够完善,缺少科学规范性。如何建立规范成熟的实训基地模式,并进行有效科学的合作和实训管理是我们期待解决的问题
1.2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
现在旅游市场上需要的人才是接受国际先进服务理念,并能把服务意识融进熟练的操作中。而我们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却错把专业操作训练当作学生素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设置的课程如仪表仪容、公共关系、语言训练、客房服务、前厅服务、饭店服务、导游服务等大多是基础技能方面的训练,以为这样就能搞好学生素质培养。其实这只能说是学生的专业操作训练,而实训过程中素质培养从思想到内容都跟不上,学生在参加这些训练的过程中更多地感受到是单纯的重复劳动,这达不到让学生从教育理念上接受国际旅游的管理思想和服务规范,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减小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困难路径研讨
摘要: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特点,依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三大教学体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实训体系、保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育部2001年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标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进行建设中。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本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关于特色专业的认识是:特色专业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指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危机四伏,本文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一、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1.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描述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著名旅游景点和大酒店等星级宾馆考察,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验实训实习。实验教学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掌握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熟悉各类饭店服务;进行模拟导游技能训练、了解导游技巧;学习、掌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划的能力。
旅游管理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主要为旅行社、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相关单位培养专业操作技能熟练、适应面较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普遍呈现出琐碎化和零散化倾向,严重阻滞了专业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生专业能力的深化提高。从行业的反馈来看,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传统实践教学科目繁多,往往要求面面俱到,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三是不重视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建设,没有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和研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此情况下,必须切实构建适应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更好更有力地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树立保障。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基本思路是:在院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立足于服务恩施旅游产业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宗旨,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为契机,校企结合为途径,工学结合为突破点,强化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实践教学为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校内岗位锻炼和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为支撑平台,构建与恩施、湖北旅游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格相吻合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企“融合型”的教学运行机制,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恩施旅游支柱产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作出贡献。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出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加以强化,系统构建现代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我院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索。2006年始,我们在通过企业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基础上,开始探索“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好评。
实境,是指真实的职业环境;镶嵌,是指将实境多次多点镶嵌于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将特定的知识、职业能力镶嵌于实境训练。分段循环,是指将学生在校时间分为四个段,即1+0.5+1+0.5。第一阶段为期一年,安排专业认知课和部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为半年,即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带队挂职教师参与管理;第三阶段为期一年,针对上一阶段实践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强化,增加新的专业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着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并组织学生完成“双证制”的考试;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时间半年,为学生毕业前与就业相结合的生产性实习,即“顶岗实习”。“实境镶嵌、分段循环”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基础层次
酒店管理专业教改思考3篇
第一篇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1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化
制定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修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常委会,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常委会制度和大会制度》,确定常委会召开的时间、参加会议酒店的名称、数量。每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要有详细的工作计划,年末有工作总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并解决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校企合作建设中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其他方面的重大的疑难问题。落实和推进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的有关规章制度。
1.2探索“校中店、店中校”合作模式
以校内经营性酒店为平台,利用其设备设施和真实的酒店环境,为学生开展餐饮实训、客房实训、前厅实训、管理实训和带薪顶岗实习活动,并由酒店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学校教师与酒店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为酒店提供服务、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满意度调查、问题诊断、策划和一些建议,促进酒店的发展和提高酒店的软实力。加大与高星级酒店的合作,聘请酒店一线的实践专家到学校教授部分一体化课程,参加专业教学研究活动,并担任实习实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并开展“三个一”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学校师生和酒店一线实践专家共同参与的新技术、新成果交流会议;每年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每年开展一次学生与酒店员工之间的技能大赛。学校教师与酒店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新技术、新成果的共享。
小议职业导向方式在服务礼仪教育中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培养高素质服务专业人才的需要,文章阐明了要上好这门课程,首先要找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其次应根据课程特色和需要,采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进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服务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服务礼仪职业活动导向
职业导向在西方国家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和技能的增强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多数学校并不重视这种教学活动,把认知教育放在首位,而没有把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什么是“职业导向式”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
职业导向教学模式建构的核心,实质上是对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彻底改革,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新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在能力培养上建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坚持以学为本、因学施教和行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采用动态生成的理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学生主体学习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