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21:09: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羌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间音乐与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出发,探索学院的艺术教育体系中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实践。从而寻求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达到推进地区民间音乐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四川;民间音乐;艺术教育;传承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包括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种类,如巴山背二歌、川北薅草锣鼓、川江号子、川剧、四川清音、蜀派古琴、口弦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多项,还有数不胜数的省级、州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川文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是川西北地区唯一的艺术类全日制高等学校。目前该校共有绵阳、梓潼、成都三个校区;下设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文化经济学院等5个学院;涵盖音乐学、美术学、环境设计、表演与编导等34个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因此,将地区民间音乐与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能够完善高校的艺术教学课程,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地区民间音乐的发展。
一、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传承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实地采访等形式,了解到川文艺全校学生对四川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见表1)。通过对表1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川文艺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情况:(1)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普遍偏低,大部分不知道、只有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少量的四川地区民间音乐。(2)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高于非音乐专业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的认知。(3)学生对四川地区民间音乐认知顺序依次是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音乐、歌舞音乐。认知最高的是民间歌曲,最低的是歌舞音乐。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将从川文艺的科研、教学两方面,讨论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如何与川文艺的艺术教育体系有机结合,从而在高校中建立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四川地区民间音乐在川文艺教学中的实践
试议就业型社会企业的合作策略
1.政府与就业型社会企业共同合作的案例解读。
以汶川羌绣为例。作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的羌绣帮扶计划,是一个旨在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从而帮助其自力更生、生产自救的项目,它在政府支持下注册成立了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并策划了一针一线品牌,这是一个典型的就业型社会企业。截至2012年5月,全州培训绣娘16800人,8000余人基本掌握羌绣技能,开始从事羌绣生产。羌绣的成功,除了企业本身成功地市场化,政府的支持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在企业认证、资源支持和监管三个方面均体现出了政府与该就业型社企之间的合作关系。羌绣的企业认证:负责实施该帮扶计划的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是在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在州民政局登记备案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而作为其销售渠道的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注册成为一家名符其实的就业型社会企业。作为一个灾后重建项目,羌绣计划由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因而得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注册认证的资格。另一方面,羌绣依托于就业型社企之后得以独立运作并形成良性发展,2008年底帮扶汶川、茂县、理县共3000人,至2010年底完成30000人次的羌绣技能培训,这不仅帮助政府解决了就业难题,更是形成了以羌绣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成为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出口。
政府的资源支持:在羌绣计划的培训和销售环节,政府提供的多面资源支持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培训方面,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的就业局成功组织院校老师和民间艺人为绣娘们进行了羌绣技艺培训;在销售环节,成都市政府在成都租金最贵的宽窄巷子为羌绣特批了一个占地800平米的店面,每年能售出10多万件羌绣产品,并组织其他地方政府来羌绣参观学习经验。各地政府从羌绣的成功案例中受到启发,也纷纷邀请羌绣到所在地传授经验或者开展合作,极大地拓宽了羌绣的市场机会;而且政府的支持无疑将是羌绣接下来进行商业融资时最有力的支持,目前已有许多商业企业包括联想、阿里巴巴、蒙牛等均对该项目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在这次的合作中,如果没有成都市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羌绣难以单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达到这样的规模;而羌绣的成功也无疑为成都市政府在重建灾区方面进行了最强有力的宣传,同时也成为了政府在宣传羌文化时的推广招牌。政府的监管:作为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的民办非企业组织,羌绣就业帮扶中心独立运营并接受社会及相关部门监督。但由于目前在中国没有针对就业型社会企业的专门的监管政策,因此对于其下面的汶川文锦羌绣有限公司并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
2.中国政府与就业型社企的双赢合作模式。
羌绣的案例充分说明政府和就业型社会企业形成的合作模式会成为就业型社企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政府与就业型社会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可以共存的,甚至两者存在“一加一大于二”的双赢合作的潜力。合作模式的总体策略为通过利用政府和就业型社企各自的独特优势,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公共事务进行任务分配,使公共事务的完成效果与效率达到最优。合作模式的具体合作方式即融合中国特殊国情,从立法认证政策、资源支持政策和深层监管政策三个维度共同展开。
2.1在立法认证维度,我国政府应尽快将就业型社会企业的认证和发展纳入其政策体系中,从而为就业型社企提供相应的认证程序和法律保障。笔者的建议是我国应对公司法做出一定修改,不再只天然认定“公司”只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实体,而是将社会公益正式纳入公司的认定标准,这也是引入社会企业的制度框架的前提条件。具体在认证程序方面,政府应当成立认证委员会,并通过和就业型社会企业的典型机构代表以及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并实施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社会企业认证标准。英国的SEM认证可以作为具体的参考标准,既能吸收国际成功经验,又能达到实际验证的目的,使中国的社会企业认证更加贴合社会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的内涵、意义,并以西南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分别从资源采购模式、特色资源库、打造品牌营销活动、服务方式等方面介绍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使得实体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断下降,读者流失率日益增加。因此,高校图馆书馆需借鉴企业管理营销理念,采取有效的服务营销手段及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服务营销活动,向读者宣传和推广馆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图书馆社会效益。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内涵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通过研究客户的需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将产品销售给顾客的各种经营活动。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是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营销方式,并根据高校的特点,围绕读者需求开展服务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提高服务效益。[1]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营销的意义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分析论文
一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历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艺术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在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在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依据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舞蹈论述中,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M],中册290页(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之一”这一论述,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体所做出的各种动作,塑造出的千姿百态的“精彩工艺”。恰恰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当地人的思想情感。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的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同时“舞蹈艺技九”(注:桑杰加措:《四部医典蓝流璃注解》[Z],第130页,木刻板(藏文)。)中简洁透彻地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如:“优美、英姿、丑态”都借助人的各种生动的形态来表现;又如同说话一样用人体把“凶猛、嬉笑、恐怖”表演的活灵活现;同样用人体把“悲悯、愤怒、和善”等内心情感表现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从以上“舞蹈艺技九”的观点中不难看出舞蹈以升华到艺术高度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形、声、情”和谐运用到舞蹈中,更进一步突出了舞蹈的美学特色。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种类繁多的藏族民间舞蹈,也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值得指出的是,有人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对此,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波罗多牟尼在论述‘拉斯’时只提出了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九种‘拉斯’主要作为卡达卡利舞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训练之用”(注: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第180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这与藏文古籍“舞蹈艺技九”中论述的内容相重合的只有“愤怒、恐怖、英武”三种,其余六种则根本不同,而且古印度的“拉斯”也没有提到“形、声、情”和谐运用于舞蹈艺术中的观点。这就有力地证明藏族先人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重视与本土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二
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论文
我想以这次香港中文大学邀请我发表Tanner讲演的机会,提出我多年来常在探索中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问题向各位学者请教。请容许我坦率地说我对这个格局的认识是不够成熟的,所以这篇讲演只能说是我对这问题研究的起点,并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见解。
为了避免对一些根本概念作冗长的说明,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我用国家疆域来作中华民族的范围并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国家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又有联系的概念。我这样划定是出于方便和避免牵涉到现实的政治争论。同时从宏观上看,这两个范围基本上或大体上可以说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我这篇论文将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这是一幅丰富多采的历史长卷,有时空两个坐标,用文字来叙述时有时难于兼顾,所以在地域上不免有顾此失彼、方位错乱,时间上不免有前后交差、顺序倒置的缺点。
让这篇论文作为我在这个学术领域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吧。
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
物理教学课程改革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也因“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由沿海东部地区转向我们老少边穷的广大西部地区。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成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头戏”。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本来相对薄弱,近两年的“对口支援”虽有所起色,而高中物理教学仍然是一个弱势学科;但应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推行,将关系到全国范围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民族地区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大空间,我们民族地区也有相当的优势。本文将对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如何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抓住机遇,迎接新课程改革。
地处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这里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历史足迹----雪山草地,令世人神往的人间仙境----九寨黄龙,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四姑娘山,全国最大的大熊猫保护区----卧龙特区。
而今,与世界一道,阿坝各族人民也昂首迈进新世纪。建州五十年来,阿坝教育从无到有,已形成从幼教、小学、中学到职教、大学、成教的一系列完整体制。我们感谢党和国家以及内地人民给予的大力支援,教育的发展使阿坝从封建农奴制走向社会主义,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我们的教育发展正在完成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的转轨。
新课程对各学科教育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程向生活的回归,教育向经验的联结。我们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在这一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阿坝地区有岷江、大渡河两大河流,大片原始森林,日照充沛,水利资源富集,动植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就课程综合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体制中,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可以充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民族地区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该面对机遇,利用国家的政策支持,并以历史和民族的责任感,以社会和时代的紧迫感,抓住机遇,用科学的态度,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组合民族地区高中物理教学的知识新体系,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大量合格的少数民族人才,为家乡、为民族培养和塑造更多适应时代竞争,拥有应用知识的新人。
舞蹈的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一种舞蹈在生成之后能否发散甚至兼融,能否拓展自己的疆域并使自己长存,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功能与观念上的合理性和包容性,取决于随着功能与观念变化而产生的审美变化。本文以佛舞文化圈中的藏传佛教舞蹈为个案,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舞蹈文化圈/发散与兼融/功能与观念/羌姆主题的孔雀舞/审美。
【正文】
一、涟漪状的佛舞文化圈
1.身体人类学
释迦牟尼在《般若经》中对佛法在世间的传播作出预言:我涅槃之后,此般若经将从印度向南方传播,此后将从北方再向北方传播。印度次大陆的东南西面面临无边大海,而北方则是人口众多的广阔大地,遵照佛陀的旨意,小乘佛教的布道者穿过孟加拉的森林沼泽进入缅甸和中国的云南。大乘佛教则一路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进发新疆;另一路爬过喜马拉雅山的茫茫雪原进入雪域西藏,并再向北方蒙古、向东南的中国中原、向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最终成为亚洲大陆传播领域最广的宗教。与之相伴随,作为弘扬佛法的佛教舞蹈也因其功能和观念上的巨大兼容性变得流布广远,色彩缤纷,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艺术的一大景观。
绿色旅游系统构建
提要四川应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通道;统购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也是在近期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形势下的一种全球策略。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加强了建筑物的节能技改,以缓解能源紧张引发的社会问题;欧美国家则在新能源利用上另辟蹊径,通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尽管旅游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都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并伴随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打造四川特色的低碳旅游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四川应从营造低碳旅游景区、低碳餐饮酒店、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矫正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的视角构建低碳旅游体系。建议在建设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国家级景区的低碳通道体系、田野秸秆由地方政府统一高价收购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通道;统购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也是在近期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形势下的一种全球策略。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加强了建筑物的节能技改,以缓解能源紧张引发的社会问题;欧美国家则在新能源利用上另辟蹊径,通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尽管旅游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都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并伴随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文学语言文本的语境研究论文
摘要:文学语言在具体的作品中作为文本而存在,它总是与社会文化形成一种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重要之点是进入语境,把文学语言文本放到语境中去把握。文学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与互构。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意义,重要的是放到“文内语境”和“文外语境”中去把握。语境大体上可以分为语境1、语境2和语境3三个层级。文学语言文本受社会文化文本的制约,它同时又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景观。
关键词: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文本;社会文化文本;语境
Abstract:Literarylanguageoccursintheformoftextinparticularliteraryworks,whichformsareciprocaldialoguewithsocialculture.Anessentialmeanstoculturalmeaningofliterarylanguagetextisbreakingintothecontextandcontrollingthetextinit.Sinceliterarylanguagetextchangesastimesgo,itisinteractiveandinterconstructivewithsocialculture.Contextsconsistofthreehierarchicallevels,whichagaindivideinto“intextcontext”and“outtextcontext”.Althoughliterarytextisboundbythetextofsocialculture,itinturnenrichesthelatterandformssomenewphenomenaofsocialculture.
KeyWords:literarylanguage;literarylanguagetext;textofsocialculture;context
关于文学语言问题,已有许多论著作了探讨。但有一个问题在各类相关论著中都强调不够,即文学语言也是普通语言,并不是脱离于普通语言的另一类语言,而是那些把普通语言写得特别有意味的语言。所谓“特别有意味”,一般是指语言的描写能达到生动、形象、具体,饱含情感、气氛浓郁、情调突出、节奏有致、色泽自然、气韵充盈、形神毕现等等。文学语言并不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所说的那样封闭在语言自身中,实际上它是与社会文化同行的。社会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语言的变化,反过来文学语言的变化又增添了社会文化内容。文学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改变既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反过来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改变又为社会文化增添了内容。
特别重要的是,文学语言必须进入语境,我们才能了解它的历史的美学的意义。当下文学理论呼唤文化视野,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可以从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对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