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3:00: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普惠金融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普惠金融论文

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及建议

摘要:基于普惠金融理论知识,按经济层次不同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6个城市(青岛、济南、泰安、菏泽、济宁、滨州)的90个农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现状,找出金融创新发展遇见的问题并作出分析,最后再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山东;农村金融

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把深化农村金融变革、推进普惠金融创新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水平、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社会因素都能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农村金融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大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山东省自然也不例外。笔者深入探讨普惠金融背景下山东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有利于“三农”问题的处理,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1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调查

为了获得更多真实数据以支撑本文论点,在论文撰写之前对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并结合相关学者已有研究进行深入调查,提出初步意见,经过反复商讨,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按阶级选择山东省内6市(青岛、济南、泰安、潍坊、菏泽、滨州)90个乡村进行调查,青岛、济南代表高水平经济的城市,泰安、潍坊代表中间水平经济的城市,菏泽和滨州代表低水平经济的城市,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总结出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了解山东省农村普惠金融经济发展现状的目的,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每个市的15个村庄,共90个村庄)。

1.1从村庄经济发展水平角度分析样本

查看全文

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一种内生性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重点。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还面临法律地位、融资、产权、监管等困境。为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发展,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破解困境,优化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法律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困境;法律对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战略目标。2015年12月,国务院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确定为国家政策。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一类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有着不同于其他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内生性优势。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促进其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1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1.1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基本主体。2016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前景与蓝图。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的“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要想彻底解决,离不开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不断完善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基本途径,这是由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固有性质所决定。作为一个互助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资金互助社通过本集体内农民存款入股为社员,农村资金互助社将农村的资金有效停留在内部而将资金贷给社员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社内资金为社员提供可贷款。农村借贷者在参与借贷活动时通常处在一个弱势地位。一方面,作为弱势一方主要根源在于其信息的不对称,难以满足“三农”日益增长的参与经济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信息的不对称通常会导致高昂的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使得整个过程的效率下降。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所有社员是该片区域的农村金融参与主体自愿加入,通常借贷双方是非常熟悉彼此。这样就保证了借贷双方的信息对称,降低了整个交易流程的成本,从而达到有效保障农村弱势者金融权利的目的。1.2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力量。“包容性发展”是指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包括GDP增长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社会福利指数、幸福指数在内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动参与人员基数十分庞大。然而现实生活中,仍有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想要参与农村金融活动却并没有城市地区的居民那么简单。真正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全面发展,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是首选道路。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水平较高。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全方位发展,应将重心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同时兼顾东部沿海地区,从而实现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一,存在着许多其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难以比拟的优势。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农村资金互助社以社员为中心,所有的金融活动紧密围绕着社员而展开,严格的保障了参与金融活动的社员的金融权益。通过农村资金互助社参与金融活动的流程中,无一不体现出以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力量,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1.3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促进农村金融内生发展的主要形式。内生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概念由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强调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在2007年就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合作金融不可能在农村信用社框架内再生,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要走内生路径。[1]若想推动农村金融内生发展,恰当的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无比重要的角色。而在农村地区,有着一套特殊的,以人情、熟人关系为纽带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一特殊的信用评价体系恰巧有悖于正规金融所提倡的。而且农业本身承担着较大的风险,有着不可预知性与脆弱性,再加之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以及金融交易等成本比之城市地区要高昂许多,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等。综上原因正规金融纷纷远离了农村市场,使得农村地区居民参与金融生活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引发了许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村资金互助社顺势而生,有着较稳定的内部平衡性以及对风险的自我调整性,既能够满足农村居民参与金融活动的需要,又规避了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可能承担的风险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农村资金互助社是真正能促进农村金融内生发展的主要形式。

2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法律困境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业建设问题及措施

1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1.1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合理。目前,一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将战略设计内容与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发展条件相对接,这就使得一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很难凭借业务合理性的有效调整实现对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支持。农村一些金融业务对民间借贷的重视程度不足,而农村在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凭借传统形式的民间借贷实现金融体系建设工作的诸多目的,保证农村的民间借贷工作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优化处置的情况下,进一步按照金融体系合理建设的特点进行农村金融业价值的分析处理。一些农村的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缺乏对金融体系特点的关注,这就使得民间传统的金融业务处理模式难以凭借金融体系的建设优势实现对借贷业务的规范化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体系与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对接紧密度。一些农村金融业在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贷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需求,但部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没有对银行融资体系进行足够宽松的处理,导致一些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凭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适应金融业整体发展需求,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得到优化促进。1.2农村居民金融素养不达标。完善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当代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农村现在却普遍存在着金融产业基础设施差、资金不够等诸多问题,且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产业对农村金融的单一性的垄断使市场竞争不够,服务质量差,忽视农村对保险、贷款、股票等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需求,农村金融体系储蓄动员功能发挥充分,但储蓄投资转化效率普遍不高,甚至继续恶化,导致农村资金的大规模流失,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全面健全农村金融机制,政府加大对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引进新企业,促进市场的合理竞争。金融产业积极引导居民的金融理念,让居民在银行不只停留在储蓄的表层上,刺激农村居民对信贷、保险的需求,促进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1.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充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是一些农村在进行具体的金融生态业务建设处理的过程中,缺乏对农村金融业务质量分析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的产业结构类别进行金融生态业务的应用方案设计,难以保证资产管理性质业务的价值可以在金融生态环境实现改善的情况得到优化应用。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过程中,缺乏对信用度调查控制体系的关注,并没有按照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要求进行农村具体信贷活动的设计,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主体价值的实现。一些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建设的策略缺乏对农村信用性质业务环境的关注,并不能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进特点进行整体信用度管理体系的建设,这就使得一些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农村生态业务很难在经营性工作的效率特征得到充分明确的情况下,顺应农村居民的信用业务体系管控要求,很有可能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改进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对农村具体融资工作的支持。1.4农村金融业组织形式不完善。目前,一些农村在推进具体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活动推进过程中的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关注度不足,并没有针对金融活动的实际要求进行金融工作组织形式的建设,使得一些农村的金融工作难以充分发适应资金运行风险,不利于金融工作凭借组织性优势实现经验累积与自我完善。一些金融组织的设置工作存在过于简单化的问题,并不能保证金融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各类营利性因素充分发挥其指导价值,十分不利于金融机构价值的充分体现。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依然受到行政性机构建设理念的影响,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单纯的凭借行政级别的理念加以建设,不利于完整适应市场环境对于融资工作的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金融工作的业务操作价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长时间保持在较为被动的地位,经常需要相应地方经济建设战略而提供投融资服务,无法凭借市场经营优势为融资业务领域争取优质资源的支持。

2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优化发展策略

2.1提升农村金融业务体系建设合理性。首先,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业务需要强化对经验累积体系的关注,充分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金融业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性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为更多金融业务的直接优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村金融业务的发展还必须强化对金融体系建设模式的关注,充分按照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分析特征,对诸多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非常规融资的影响加以调查,并对非常规融资的风险性因素进行分析,为农村新金融业的发展开辟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保证新金融业的突出优势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关注。要结合贷款业务的实际需求,对农村现代金融业的优化发展需求突破,并且结合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特点,对更多金融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业务模式予以研究,保证更多的贷款活动可以在金融业务实现优化运行的情况下与金融业优化发展的实际条件相适应,为金融业务模式价值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2.2增强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并不是指降低城市的地位去屈就农村,而是将农村的地位适当提高。城市化不是代表农村、农业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农业应该摆脱过去的散漫、无规则、不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农业制度。现代农业制度首先是机械化,机器代替手工劳作,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对农民进行农机具使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农机具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使单位内农民的生产管理范围得到扩大,促进农业的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制度更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目前农业生产并不能满足我国消费市场的需要,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商品,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能生产,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因市场需求量小而过剩,循环阻碍农业发展,因此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培训是势在必行的。2.3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强化对金融业务运行资质的关注,并且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建设过程中的信用体系意识特点,对农村整体信用考察模式加以研究,为中小型企业进一步适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求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还要强化对信用意识管理特征的关注,并且根据农村经济建设活动的特定需要,对农民的信用意识优化方案进行制定,以此保证具备不良操作特征的信用资源可以在金融业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提供示范性影响。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工作还要以省为单位,更好地借鉴当前行政性质的机构建设特点,并且凭借信用度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要求,对农村地区诸多经营性业务特征加以分析,为经营效益优势的更好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凭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进程实现对新时期农村金融工作体系的优化建设处理。2.4加大农村金融业务机构建设力度。首先,农村金融工作的执行人员需要加强对金融活动执行过程中,组织形式建设工作的关注,有效地保证金融业务可以在执行的过程中适应资金资源优化管控的实际要求,为资金业务体系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要结合新时期农村金融业务体系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对金融工作的主体执行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可能出现的金融业务风险,对农村金融工作执行过程中的效益因素进行研究处置,为农村金融业发展前景的明确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工作还需要结合融资工作本身的资金收益特点,对融资工作的各阶段风险进行预测,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的具体要求进行金融业建设具体问题的分析设计,为金融机构更好地实现其融资价值创造有利条件。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机构还需要在社会领域更好地寻求自身的优势地位,要结合金融机构优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控制体系特点,对金融工作的实际执行价值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为更多资金供给业务体系的优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保证自身的服务性业务优势可以在金融业务体系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推进。机构建设的经验要结合金融环境特点进行管理细则制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3结论

新时期金融业的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参与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从农村金融业优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针对新金融业务优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金融业务建设工作的完善化处理,对提升新时期农村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具优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摘要:互联网金融不仅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也涵盖了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传统银行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和特点,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实际,文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建议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转变思维,发挥内外部优势,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有针对性地扬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冲击;创新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既有资源和市场份额被互联网企业不断蚕食,其经营模式遭遇到严峻的考验。面对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不得不努力寻求一条改革创新之路,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未来银行变革的方向。所谓“互联网+”,概括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非简单的相加,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令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支付、融通,以及提供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融合的新领域。一般认为,广义概念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非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也包括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为便于分析和说明问题,以下所论述的互联网金融特指前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国内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即“去中介化”,该模式是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资金可以脱离金融中介机构实现融通,这不仅使信息搜寻成本降低,而且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传统金融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只体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上。无论如何,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金融领域的不断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转型提供了另外一种发展思路。屈波等(2015)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会、竞争和挑战,从内外两个方面,为传统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供战略选择。郝身永、陈辉(2015)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的优势,未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良性竞争、合作与融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果。孙杰、贺晨(2015)分析了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融合路径和改进方向,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业成功转型的思路。王海军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挑战了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对于金融民主化、金融脱媒、内生金融以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丁杰(2015)在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内在耦合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在大数据利用和金融创新等方面引导互联网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基于上述不同观点,本文分析后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它没有形成新的金融形态,也不存在“去中介化”,互联网只是一种渠道和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对传统银行业务经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来探讨传统银行该如何转型。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2013年被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自此进入高速发展期,创新层出不穷,模式多种多样。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以支付宝、财付通等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为支付、结算、转账服务;二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为大众提供了投资理财的新渠道;三是以拍拍贷、宜信、陆金所等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借贷双方在数量、利率、期限上的匹配和交易;四是以天使汇等为代表的众筹融资,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募集项目资金。

查看全文

银行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投资银行;股权结构;约束机制

论文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董事会构成、员工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对深化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特别是证券投资机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查看全文

投资银行股权结构研究论文

一、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特征

(一)美国投资银行股权结构极为分散

一是在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结构中,虽然机构投资者股东占有多数,但股权却被众多的机构投资者所分散。我们选取2000年9月12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添惠、高盛、美林、嘉信、雷曼兄弟来分析,可计算出这5家投资银行的机构投资者股东(加权)平均持股比重为49.3%;它们由数百个甚至1000多个机构投资者拥有。如摩根士丹利添惠的机构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为54%,这部分股权分散在1822个机构投资者手中。

二是个人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银行股权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十大投行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为53.5%,远远高出S&P500公司的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比重42.8%,其中高盛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高到8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个人投资者股东持股比重更是高达95%。

三是投资银行的股权集中度较低。在美国前五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5%的只有一家,十大投行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超过了5%的也只有3家;其中高盛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仅为1.72%;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只有1.52%。前五大投行中只有美林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重较高,为13.35%。如以投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重作为股权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则美国五大投行的平均股权集中度仅为15.6%;TDWaterhouseGROUP?熏Inc的股权集中度为3.34%,摩根士丹利添惠的股权集中度为4.56%。

(二)美国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高度流动性

查看全文

新时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建议

[提要]面对新的机遇,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全面落实和主动对接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首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大力开拓优质市场,狠抓经营结构调整和风险防控,注重业务和管理流程整合再造,全面强化内部管理,统筹推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本文探索新时期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并依据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及实际情况,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中小金融机构;挑战;对策

引言

(一)研究背景。近1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巨变,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运行市场化的深入和经济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在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中,中小金融机构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一个群体。但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加入WTO后,来自国有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压力,使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应该抓住契机,积极探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之路。金融发展中必然伴随着金融风险,新时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容小觑。在经济加速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机构经营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二)研究意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多处在由合作金融组织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制的改革攻坚期,实施经营转型尤为必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消费持续升级、城镇化建设为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从理论上来讲,将结合现实努力发掘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国内外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的相关建议;从现实意义上讲,自普惠金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以来,为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拓展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国务院等相机出台了系列扶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便于进一步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目标客户群体,依托对当地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和大数据库的信息挖掘,进行差异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套餐设计,开展精准营销、交互式营销和渗透性营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本研究将发掘并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并依据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及实际情况,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三)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登录相关政府网站、学术网站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学习并梳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理论初步掌控,为之后论文写作打下理论基础。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江苏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向企业员工及负责人发放调研问卷并进行访谈,了解当下中小型金融机构运行情况。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方法,既从规范角度分析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演变及对经济的作用机理,又在大量调查和数据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得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KorotoumoU.Ouattara&DouglasH.Graham(2008)通过分析贫困国家的乡村银行等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指出目前这些农村金融互助组织仍规模较小,自身产权不清晰,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Hardy&Holden(2013)分析了政府在规范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方面的作用,指出这些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监管、支持以及规范,从而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余齐(2016)通过对江苏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客观环境,提出适合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改革路径,具体包括营造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健全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袁新峰(2015)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角度论述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目前中小银行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失灵、资产规模新时期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探讨□文/叶丹(扬州大学江苏·扬州)[提要]面对新的机遇,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全面落实和主动对接国家经济、产业政策,以首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较小以及金融风险严峻等问题,并从为中小金融机构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两个方面给出了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谢庆健(2019)提出了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设性意见,第一,严格市场准入,优胜劣汰,积极支持健康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增加机构数量,拓展发展空间;第二,努力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完善相应法律,保护中小金融机构的利益,控制自身风险;第四,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第五,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第六,约束政府的行为。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做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将就这一选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做一系统的探讨。(二)理论基础1、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放松金融管制,实施金融创新,从而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最后达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金融机构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是通过四条路径来实施金融改革:一是改革企业制度,主要包括诱导型或强制性变迁方式,制度和文化创新改革等改革手段;二是发展资本市场;三是放松金融管制,实现市场准入、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四是推动金融创新。2、金融稳定理论。金融稳定的概念是在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金融深化、转型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局面。金融稳定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全局方面、金融部门方面、社会经济个体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协同发展,实现金融市场的有机统一,从而应对特殊金融压力情形的预期和行为控制力较强。

查看全文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现代金融发展至今有了许多不同方向的衍生面,论文从金融发展的最新形态———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出发,探讨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论文提出目前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不足之处体现在监管的发展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虚拟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出现违法违规事件。所以,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也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监管创新;互联网金融;分业监管;中央银行;风险

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现代金融发展至今有了许多不同方向的衍生面,本文以金融发展的最新形态即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综合考虑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互联网金融(ITFIN)的定义有许多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传统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新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金的流通、融动、投资或建立于现代互联网交流模式基础上的新型金融机构在理论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线上众筹”“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这4个方面的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可以解决包括信息不对称等诸多问题,通过互联网的特性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包括SNS(社会网络服务)、LBS(基于位置的网络服务)可以迅速传递高效信息给特定需求的人群,从而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让更多人享受到金融服务。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优点,也决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自2010年来百花齐放式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较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营中资金融通在各方之间主要依靠的就是线上的平台,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从本质上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集结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超过了这些平台能保障的最大限额。庞大的用户主体依靠着数量较少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由于这些平台受到的监管规范有限,部分处于法律监管外导致大量的用户资金不能受到完全的法律保障。这点使得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此外,互联网金融依托的终端设备即进行线上金融服务时使用的设备也会存在很多不可控的风险因子。互联网金融完全依靠这些电子设备,人为操作时非常容易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误删、信息提供错误等引发一系列危机。同时,如果互联网电子平台本身就存在漏洞或出现故障会出现更大的危机。而用户使用时,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完全遵守这些平台的使用法则导致自身财产权益受损,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操作风险。另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会沉淀大量资金,这必然会使用户遭受不必要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多数都会将用户的资金用于投资从而获得沉淀资金的衍生收入,投资的风险将会被转移到用户身上。虽然央行近年来接连调整互联网金融机构备付金比例,例如,将支付宝的备付金比例由10%上调至20%,提高超额准备金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户的权益。用户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和违约风险需要中央银行对涉及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加充分的监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达成加强金融监管和放松金融管制并举的共识后,中央银行也从2方面起手,一方面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监管,另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为国内金融市场带来发展新动力。互联网金融更是成为多方面关注的风口浪尖。目前,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日新月异,中央银行因时因地地制定了一些规定。例如,2012年1月12日银监会的《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的通知》,详细阐述了P2P贷款相关风险。建立人人贷中介公司之间的防火墙,严防此类借贷公司从银行获取资金后用于民间借贷;防止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参与进去以牟取不当得利;加强与工商部门沟通,严防此类借贷公司的不实宣传。《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的通知》是一项针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定,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P2P借贷平台的宣传,延缓了此类网络借贷平台过度膨胀的规模。最终,在银保监会后续一系列法规的相继出台下,P2P贷款平台规模在2014年之后迅速刹车,最终在2020年底逐步清退出场。这是银保监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一个成功的例子。维护了中低产阶级的切身利益,利用市场和规范监管平稳合理地清退了不合历史发展趋势的P2P网络借贷平台。

2中央银行监管面临的问题

虽然,中央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监管上制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规定,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央银行当前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条规多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其中像上述例子对互联网金融某个领域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政策规定毕竟是少数,虽然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衍生而来的子行业,理论上属于金融行业,但是其同样具有互联网技术的特性,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造成了中央银行对其金融监管时的困难。同时,目前市面上诸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本充足率、资金运转规模都还没有达到央行相关部门监管法规的最低要求,这使得当前多数监管法规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适用性不强,存在着诸多法律漏洞亟待解决。监管规则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央银行既应在多方面着手也要开创监管创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更高效先进的监管规则。当然不只是监管机构单方面规定制定的速率导致了我国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包括其混业性、合法性、风险性都是对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的一大挑战。首先,混业性特征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这使得每当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问世,究查其归属成为让监管部门头疼的难题。如果实行多个监管主体同时监管的模式,势必会造成重复监管或者监管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长年游走于金融监管的真空带。任由其发展将会造成消费者权益蒙受损失。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法规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根本上的监管归属问题,但明确分业监管的模式已成为解决混业性缺陷最好的办法。落实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责任划分,监管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在各自领域提升监管效率。例如,2010年央行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持牌经营,2011年发出了27家牌照明确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法性。这使得监管跟上发展,防止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监管空白中不合理地发展。其次,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较弱监管下的合法性问题是社会公众投资互联网金融首要考虑的问题。虽然自2011年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发放确认了其合法性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业务都是合法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新颖创新的特性,不断有新的业务形态被发现,其中多数是民间资本的自行尝试,不乏违法却不自知的情况。例如,某女士于2012年6月创办了某传媒公司。在融资过程中,其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自行融资,通过分发股票共同创业。首次在淘宝网开设网店后反响良好,但在某传媒公司第二轮网上募资之后,证监会随即约谈了该女士,并叫停了这种网上擅自发行股票的行为。最终来看,这种尝试在国内没有先例,风险不可控,没有相关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其合法性不被承认。在淘宝网上购买了相应股份的投资人的权益遭受了损害。最后,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高风险性是监管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这种风险和传统金融中的风险也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风险与收益的线性关系有待商榷。其中的风险更多是跳脱于金融产品本身的风险。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定义,互联网金融里的风险重点集中在人员、系统、平台中的操作风险。而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造成了金融交易中更多的信用风险和虚假宣传等风险。据前文提及的流动性风险,其也是监管部门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中抉择的一大难题。为提高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性,为整个金融界带来活力,监管部门应该在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沉淀资金问题上适当让步。但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的,监管部门不得不通过对其提高备付金比例、禁止使用沉淀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等措施来保护消费者的资金。我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较为混乱,存在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往往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沉淀的客户信息可以了解客户的资产情况,机构之间交易这些客户信息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查看全文

融资约束研究主题可视化图谱探析

【摘要】近年来融资约束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问题之一,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2000—2018年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收录了1504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文献。利用可视化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软件,对现有研究文献分别开展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分析,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主题形成了中小企业、全球价值链、投资不足、现金持有、营运资本管理、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六个聚类。通过高影响力作者、主流研究机构图谱分析发现天津财经大学翟淑萍等八人为高影响力论文作者,再结合突现词分三个阶段对融资约束研究脉络进行梳理,最后提出丰富融资约束理论体系构建等建议。

【关键词】融资约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发展历程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约束问题近年来一直困扰着大量民营中小型企业。党的报告指出,未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挥投资优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融资约束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公司内部与外部的融资成本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外部资金的成本总是高于内部资金的成本[1]。这使得公司管理层不得不削减现金的支出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本文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发现,2000—2018年间有关于融资约束的研究成果共有1504篇,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有1227篇,这说明融资约束问题受到学者高度关注。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融资约束”主题的综述类研究论文有《厂商投资行为的融资约束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2]、《会计信息质量、市场化进程与融资约束的相关性研究综述》[3]、《融资约束与技术投资的相关性:一个综述》[4]、《国内外融资约束研究综述与展望》[5],四篇论文都采用了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梳理了近年来国内融资约束研究的成果及历程,丰富了融资约束研究的理论成果,各具特色。受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限制,融资约束问题研究脉络并不清晰,鉴于此,本文运用可视化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00—2018年以融资约束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辨析国内融资约束问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梳理“融资约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大数据平台的出现和云计算的应用使得各种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与数据分析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而使得实证化研究变成现实。本文运用的研究软件是CiteSpace,该软件是由陈超美教授团队研究开发,是一种基于文献数据分析原理,在文献数据中识别与可视化图谱分析的一种Java应用程序。本研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选定的原始有效数据进行运算分析,依次得出融资约束高频关键词可视化知识图谱、主要关键词聚类图谱、高影响力作者可视化图谱、主流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二)数据来源。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搜索与融资约束主题相关的论文,运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设定关键词为“融资约束”,检索时间段为不限,可查阅到1546篇相关文献。为了保证数据的权威性,提升研究分析精度,本文对检索数据进行了筛选(研究年限起始年份为2000年,结束年份为2018年),将来源类别设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CSSCI),剔除会议论文后最终选取1504篇文献作为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的原始有效数据。

查看全文

小额担保信贷发展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双创背景下,小额担保贷款的发展成为一项与时俱进、兼具实践和应用价值、不断推进和调整的一项工作。论文立足“威胁和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对目前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从现状中剖析其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双创背景下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的发展给出具体的优化路径,使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均能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双创;小额担保信贷;威胁与机遇

1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为小额担保信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后更名为创业担保贷款。面对省内严峻的就业形式,小额担保贷款仍是解决河南就业创业问题的一项重要金融支持和保障举措。综合国内诸多学者对我国该项政策的研究发现: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实地调研就该项政策的发展程度进行不同领域的研究,从政策“成长阶段”时注重管理、运行模式的完善着手,再到政策“初成熟”阶段对政策风险和成效评价的研究,以及到近年来结合时展,更多从就业创业角度结合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对该项政策进行创新和调整等[1]。本文则就此次突发性事件“疫情”对河南省双创工作的打击,引起河南省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就业创业和社会稳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的重视。因此,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环境下,调整和优化相关金融政策支持对减缓突发性公共事件对我们生活、工作的冲击,增强社会经济的韧性,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河南省目前就业创业概况及小额担保贷款的运作情况

一人创业,多人就业,扶持创业可以释放更多岗位,促进就业。目前,河南省的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自2014-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稳定,到2020年新增就业人员仅有122.59万人,下滑了约15.3%,河南省就业形式依然严峻。双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核心条件:资金。目前,就“双创”工作开展的主要资金渠道仍是“创业担保贷款”。河南省小额担保贷款目前运作情况如下:首先,在政策上,各地要加强对豫政〔2018〕41号文件的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加大支持。另外,随着发展,政策也要适时调整,其中《河南省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好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无缝衔接。其次,就出台的举措上,为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2019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2020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确定的一系列强化普惠金融支持措施,包括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1万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等,为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提供货币政策支撑。在创业担保贷款运作方面,创业担保贷款在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创业贷款发放量呈缓慢递增趋势,尤其2020年增速最快,受到疫情影响,河南省也从多种渠道加大对创业的扶持,使得2020年自主创业人数相比2019也有所增加,从带动和吸纳就业人数上可看出,创业促进就业效应明显,但其效应在减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