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车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17:46: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普车实训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普车实训报告

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新能源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紧跟社会形势,纷纷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了培养合格的新能源人才,很多学校更是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一、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要求和目标

1.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要求。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类的实训教学重要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两个方面。首先,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汽车技术发展潮流,放眼未来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立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实训平台,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及项目。其次,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的建设应致力于打造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紧扣企业需求,加快检测技术研发的同时,以企业为参考构建实训课程。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日后的就业面,更迎合了新能源汽车逐步向大众普及的趋势,做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并肩前进。2.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目标。结合新能源专业特点,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在建设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其本身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因此在实训室建设中,除了要根据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构建仿真实训室以及电控教室等硬件设施外,还要针对课程安排开发全新的教学教材。现今新能源汽车无论在制造还是维修技术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只有率先建立起优质的、科学的、全面的实训室,才能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突出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还不具备在各个领域全面建设的条件,因此各校应该根据本学校所具备条件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来进行建设和开发。1.“电动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实训室。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整车、整车综合培训台、高压器件展示箱、高压安全功能台、高压检测仪器套装、高压防护装备套装、高压工具套装。2.“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动力蓄电池(解剖)展示台、动力蓄电池组(配件)、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台。3.“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驱动电机(解剖)展示台、DC/AC功能转换实验箱、电动汽车驱动功能台。4.“整车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整车控制策略功能台、CAN-BUS功能台。5.“充电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汽车慢充充电桩(实物)、充电管理系统功能台。6.“辅助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动空调系统功能台、电动转向系统功能台、电动制动系统功能台。

三、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原则

查看全文

数控加工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数控类实训属于高校机械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数控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此类课程主要通过学生操作机床设备实现成品加工。本文以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数控加工实践课为例,从师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的联系、考核模式的调整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数控加工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本科;数控加工技术;实践课;教学改革

高档数控机床的开发与应用是“中国制造2025”中最为重要的发展领域,随着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控制与之结合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制造设备中。根据市场调研发现,一线数控操作工学历普遍较低,接受新工艺、学习新设备的能力较差;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不愿意在一线操作机床。企业迫切需要既有学历又有操作能力的一线工人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数控加工人才迫在眉睫。

一、数控加工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学院以数控编程为理论基础,开设数控车、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实训课程。学生进行为期两至三周的实训,在实训教学中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师资情况。数控教学方面师资不足。经过调研和比较,学校数控设备数量充足;但数控理论教师人数与设备数量之比为3:7;实践教师人数与设备数量之比为1:7;另外教授《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不足;而实践课老师虽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不系统、不完善。(二)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扎实、理实一体课中实践环节较少、对数控机床不熟悉等情况都给实践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三)实训情况。目前实践课教学采用整周停课实训方式,实训过程中因师资关系,设备开出率较低,每10-12名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实际操作时间较少;《数控编程与操作》、《机械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但理论课教师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很少考虑实践操作内容;学生操作数控机床时理论知识无法灵活运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此同时教师教学任务重,无时间和精力外出调研和培训;实践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适应创新性高校人才培养。(四)考核形式。目前实训课采用集中考核制。即:实践结束后,学生上交一份实习报告,根据实习报告的质量来评定学生实践课成绩。实际上实践课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与理论课考核有所不同,但因师资和实训学时的影响,无法真实的反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二、数控加工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查看全文

虚拟化维修车间在汽车故障诊断的实践

【摘要】文章分析目前《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人均实训配套数普遍不足及学生对整车没有拆解过从而导致对整车结构不甚了解的普遍问题,通过将虚拟仿真游戏融合进传统的汽车故障诊断技术的实操教学环节,进行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实操教学效率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仿真游戏;汽车维修;教学实践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不仅是学生所学汽车相关知识、技能综合的运用,并且是学生进入汽车后服务相关职业岗位顶岗实习和就业的直接连接桥梁,此课程学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愿意从事对这个行业及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直存在人均配套数远远不足及实践造成的教学设备损耗较大的问题,而通过引入“虚拟化维修车间”概念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大大提升实践教学效率。

1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其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的典型特点,综合诊断维修能力的培养是它的核心目标。但课程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使用发动机台架作为教学用具,部分院校使用整车,笔者更倾向于使用整车,因为在实际维修中,维修人员面对的都是整车,而整车相对于实训台架具有更加完整性及真实性,更为主要的是,在实际维修中,拆装其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使用实训台架作为教具的话,此项学习任务就无法完成,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快速的进行作业。可见整车作为教学用具是必然的选择,但整车在院校中不可能配套到人均1辆,即使一个实践项目配套6套以上也是不现实的,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一个故障实践项目也仅仅配套2辆整车,这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所需,由此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基于“虚拟化维修车间”故障诊断实训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非常适合在这门课程中进行开展和实验。(2)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大部分维修教学案例都是通过人为的设置故障点,让学生进行排故,这种项目化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每次排故前,已经具有目标性及方向性,而这在实际维修中并不合理。实际维修中,对于客户车辆的故障问题千奇百怪,且大部分是机械故障,电路故障实际并不多见,同时维修过程中,少不了各种拆装和换新,这也是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完成的,而“虚拟维修车间”的嵌入,刚好可以弥补此.

2“虚拟化维修车间”的引入对课程实践的作用

查看全文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摘要:翻转课堂模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新能源汽车专业课堂教学课时短、学员实践难,学习过程考核难度大,难以实现课证融通;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课前自学、课堂内化、课后提升的新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练-评”一体教学,实现课证融合育人。

关键词:翻转课堂;问题导向;新能源汽车空调;课证融通

1引言

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和教育教学平台的普及,让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常态疫情防控形势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结合成为必备教学手段[1]。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为教学改革带来了便利,为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不断改革实践,以问题为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其高效性、实用性、自主性的特点,在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方面效果明显[2]。课程以问题为中心构建小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延长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效率。在课程学习过程管理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合作的职业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2传统模式下新能源汽车空调课程问题分析

传统模式下的新能源汽车空调课程是面向新能源专业大二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以比亚迪E5纯电动汽车为载体,讲授新能源汽车空调结构原理与检测维护技术,提高学生在新能源汽车空调结构、检测、维修、维护技术实施能力,同时与汽车1+X技能等级证书“新能源汽车空调中级”模块对应,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和技能等级考试起重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该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查看全文

中职专业课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1信息技术在中职专业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中职专业课教学近二十年,一直对中职专业课课堂进行研究和实践,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笔者对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普遍以下问题。(1)中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不完善。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虚拟实训软件数量和应用,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均不完善。(2)教师教育技术职业能力较低。由于专业教师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加上在构建信息技术环境时,涉及教学设备的布置准备、教学硬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教学软件的选择或制作、使用后的清洁及收藏等方面的工作,比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要“麻烦”得多。因此,有些教师往往不愿意自觉地选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教学。在许多学校中,信息技术环境只用于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其他如电子、数控等专业教学则很少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没能广泛应用于各个专业的教学。(3)信息技术环境应用效率低下。很多学校并未形成一般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因此,信息化的中职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如:把多媒体网络教室仅仅当成课件展示和学生上机自由操作的场所,将现代信息技术变成课堂教学中的装饰品,一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却是一片茫然……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中职专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和广大同仁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在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中职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培养着有一技之长的合格中职生。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应用实例。

2信息技术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2.1在电子专业课中使用仿真实训平台

在电子专业电路设计学习时,我们利用仿真实训平台进行电路仿真,将设计好的电路图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实时模拟,模拟出实际功能,然后通过其分析改进,从而实现电路的优化设计,验证电路的行为和设想中的是否一致。将仿真模拟技术引入实训教学,可以充分调动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和思维通道的学习机能,将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在数控专业课中使用工作过程模拟软件

查看全文

学校汽车营销论文

一、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一)校内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仍然是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仿真毕竟不同于真实情境。虽然学校在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企业销售流程考核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必须要经过面试、培训、考核方能上岗,未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设定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汽车营销综合实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多老师少,实训管理难度大。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通常有40人左右,有的班级人数更多,而实训老师最多配备2个。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综合实训中,师生比例明显偏低。虽然在实训过程中也会采取分组管理的措施,但对于汽车销售这种重流程、重过程的实训,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训过程中全程跟进正在训练的学生,而无暇顾及其他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班组长管理或布置分组练习的任务,但由于高职学生普遍自控力差,再加上碍于同学情面,管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实训室玩手机、聊天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造成虽然实训时间很长,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短,造成老师累学生闲的局面。(2)仿真与实践脱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要求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完整完成汽车的销售流程。这里面就包括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某一汽车产品品牌、车辆参数、价格以及竞品参数的信息收集并且将其熟练记忆。记忆产品基本信息是一个销售顾问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很多同学认为该任务太过机械、简单,且校内实训与实践存在脱节可能,如果以后就业的企业不是实训车辆的品牌,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实训室的实训车辆并无意义。这些想法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对汽车产品的知识记忆处于散漫状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的整体效果。(3)无法营造真实职场,职业素养养成困难。校内综合实训拥有便于学院统筹开设、方便管理等优势,能比较容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它缺乏真实职场中的新老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等职场关系,再加上校内实训的作息时间和企业工作的作息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校内仿真实训虽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无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吃苦耐劳以及与不同年龄段同事及不同级别领导和睦相处之道。从历届毕业生的跟踪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频繁跳槽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忍受企业的管理、或者无法融入团队而离职。

(二)“生产性”综合实训开展的难点

鉴于校内综合实训开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少学校也在探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较之仿真的校内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由于其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模式,虽然可以大大提高实训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通常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存在矛盾。从校方的角度上来看,生产性实训无疑应该是件“双赢”的事,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学习的条件。但我们在实践中却发现这个设想虽然美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学校是教育的场所,“综合实训”只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的一门课程而已,学生除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不能通过课程培训而继续留下为企业服务。而企业毕竟是以达成经营目标为目的,各岗位是相对固定,各部门希望人力资源部招来的人才是没有学业负担、能够全心全意为其服务全职人员。对于学生到企业“几周游”的这种生产性实习,他们认为从这个合作中,企业除了付出并没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益处,因此,企业对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并不感兴趣。即使碍于情面接受,大部分企业也不愿花上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更多地是见习而非实习。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学生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积极性也不高,实习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优势

查看全文

企业项目机械专业课程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机械类专业是从事机械行业的专门性人才。该专业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在相关行业进行机械设计制造、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具备机械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同时受到产业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等工作的基本技能[1]。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深入分析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我院坚持以行业和企业需求、职业能力要求为人才培养导向,重点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从而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校内实训课程又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所以积极对校内实训课程改革显得尤为必要[2-6]。通过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校内实训课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就能够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课程任务,通过完成实际生产任务,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课程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掌握实际工作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企业设计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事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适应实习与工作岗位。本文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的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的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方案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建议。

1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目标、方案

企业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模式是指:将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作为学生校内实训的课题,并将这些课题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运行的方式予以完成。通过实训课程对学生大学期间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通过实际生产的实训方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强化,通过实训考核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锻炼。该课程安排第六学期,是学生实习与就业前的重要环节。由于以往的课程实训一般只针对少量特定的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训练不够全面,所以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应该包含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同时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最后把企业实际应用新技术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中。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想是: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基本课题,采用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的方式,进行包括机械零部件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工艺设计、夹具与模具设计、产品质量检测等实际生产中需要涉及的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些课题的同时,深化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2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计划是:学校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同时按照企业技术部门的技术分配模式对工作进行分解。分别按照相应部门的设计生产工作,相应地对学生分组。以完成不同的零件进行设计,生产和制造。教师依据企业实际工作模式,制定工作规划,让学生明确自身实训工作环节中的各项工作细节,同时在这些环节中予以指导,具体内容包括5个方面:2.1零件基本分析与设计。主要是对拿到的企业实际项目中的产品进行零件结构的分析,其中包括:图形测量、图形绘制,标注尺寸及公差标准。通过基本的测绘工作完成零件的基本内容,在此过程中着重强化学生的实际测绘工具的使用与测绘方案的选择。通过图形绘制,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图基本技能与绘图过程中的基本规范,同时在图形绘制过程中强化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主要包含二维和三维建模软件和分析软件。通过实际测绘工作完成零件的基本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基础能力。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训练,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能力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工程师的岗位能力2.2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根据零件的性能指标要求,让学生通过查阅手册,资料等设计资料。进行材料的选择与确定。随后进行零件的制造方法选择,根据零件的基本特性,让学生分析选择具体的加工方法。比如选择切削加工,冲压加工,或者焊接加工等具体加工方法。最后学生根据选择的加工方法与零件确定的材料进行具体加工工艺过程的设计。在切削成型的加工工艺过程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设备的选择,夹具的设计,加工具体工艺路线设计,热处理的方法,检验的方法。在冲压加工工艺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模具的设计。通过此过程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的问题。2.3夹具与模具设计。学生从本文2.2所述零件。材料与工艺选择中确定的加工方案,进行模具或者夹具的设计。在选择冲压加工方法时主要进行模具设计。具体设计包括:型腔和型芯的设计;型腔壁的工作载荷及各模板尺寸的设计;各种标准件的规格与安装尺寸设计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在切削加工中主要进行夹具的设计:定位方法的选择,夹紧方案的制定,定位元件的选择,夹紧元件的选择等方面的制定。最终制造出模具或者夹具,为进一步的零件制造提供基本的设备。在模具与夹具的设计过程中,让生深刻理解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软件完成。主要包括:三维图形的建模,完成三维建模后,对装配后的产品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导出实际加工需求的二维工程图纸。2.4实际生产与加工。学生根据零件工艺的选择及夹具和模具的设计,开始进行具体零部件件的制造。这个过程中主要让学生掌握加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普车与铣床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操作技巧。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工艺基础知识,充分了解工艺过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钳工的操作,使学生掌握钳工的工作技能。同时在钳工训练时着重强化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学生根据确定的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由于数控加工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突出实践能力。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课堂教学单调,课本知识乏味,学生普遍被动式接受灌输内容,教学效果不理想;(2)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且实践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实际工程能力训练不足。因此,原有的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考核方式已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且不能满足企业对学生实习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控加工校内实训操作,完成各项数控机床具体操作,同时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实际加工生产,学生不仅学会常规加工设备的应用,同时掌握数控加工能力。最为主要的是;结合具体实际企业项目,学生掌握解决实际生产加工能力,同时对这个过程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2.5质量检验。当零件加工完成后,对所制造的零件进行质量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检测方法。同时也通过检测,确定学生做加工的零件是否符合要求。当检测完成后,零件各项指标满足条件后,形成最终的设计加工产品。通过检测,使学生学习和了解几何量测量的多种常用的测量手段及误差处理方法,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获得机械零件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检测过程中,掌握检测原理、操作检测仪器、观察和解释现象、记录和处理检测数据、分析检测结果、书写检测报告等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都有重大意义[7-8]。

3企业实际项目校内实训课程改革的实效

查看全文

物流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于如何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四维一体的综合能力,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的相互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用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应用能力逐渐提升的基础上,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为例,为进一步推进学院课程改革的步伐,发挥应用型课程改革在转型发展的基础作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性物流管理培养模式

1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快速的发展致使绝大数企业出现了物流管理类人才缺失的社会现状,形成了高校“闭门造车”,企业“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难以得到供给,形成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原因有以下4点:(1)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有一定差距;(2)教学过程中不能与本地产业紧密联系;(3)实训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4)考核体系缺乏灵活性。综上所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大势所趋。实践教学能力作为一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物流设施设备能力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理论式教学存在差异,因此应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特色的应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瓶颈

2.1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薄弱。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理论课程的内容设置缺乏多样性及普遍性,没有体现出物流管理本身发展阶段性所出现的自身的特点,并未针对企业需求和就业前景来调整课程的内容。因此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重新革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实践内容的教学环节也不能缺失。2.2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课程师资薄弱。由于物流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丰富的经验,因此师资薄弱成为高校的一大难题。物流软件模拟实训和物流设施设备(含机械装备)以及物流配送中心业务活动、集装箱进出口业务等课程不仅需要任课老师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任课教师多数是专职专任教师,没有任何在物流相关企业的工作经验,对物流实践教学环节本身缺乏一定的认识,导致学生的学习程度很难得到提升。2.3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缺乏柔性。所开设的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枯燥的理论教学学习兴趣不高,且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于物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较高的专业,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强化教学的柔性。2.4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因此导致学生也不重视实践教学内容,致使实践课程聊胜于无。2.5实践教学课程的外在影响因素。课程内容的讲解与设备演示由于学生群体较多,不易操作演示。同时对于一些设施设备危险性较高,因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过程中,还需保证学生的安全问题,无疑这会加大物流管理实践课程的难度。

查看全文

汽车营销课程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中职汽车营销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中拥有私人汽车也越发频繁,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国内汽车4S店业务上的竞争。从汽车生产、制造、维护、维修、销售等环节都需要人才的支持,尤其是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企业迫切需要。在国内中职院校中所培养的人才,在学校要掌握一定的工作理论和实践,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直接熟练的工作。并且,中职院校所培养的汽车销售人才,能够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研究中对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职汽车销售情况进行了解,并提出合理建议用以改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车销售;问题;措施

1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首先对校企合作含义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以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基地,而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以此能够使学校在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能够将学校所具有的资源与企业所提供的机会相结合,以此作为未来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现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尤其激烈。在教育行业中,中职院校之间也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所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不但可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并且还能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实用性人才。而在校企结合下的中职院校,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此将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得到应用,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校企合作采用五种合作模式:学院主导式;共建共享式;企业学院式;教学工厂式;基地集群式。必须遵循“目标导向的互利双赢原则、过程控制的共建共管原则、系统优化的互补互促原则”三大原则。从目前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来分析,能够在教育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效果,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被社会所应用,且能够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在行业中站稳脚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中职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2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轴类零件外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技工院校《常用量具应用训练》课程中的轴类零件外径的精密测量教学任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这一教学任务来源与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且设计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轴类零件外径;精密测量;教学设计

1来源分析

《常用量具应用训练》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中比较基础的一门一体化课程。轴类零件外径的精密测量是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本门课程后续的学习中,以及其他一体化课程如《车工综合技能训练》、《数控车综合技能训练》的学习中也将应用到该知识点。技工院校学生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强,且偏爱于所学知识与将来工作有联系。所以,可以将本教学任务设置成某企业质检部门的真实具体任务,有利于学生获得具体的工作实践经验。

2制定教学目标

2.1学情分析。本教学任务的教学对象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机械通用类技能课程,能识读简单的零件图、也能分析制定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并利用普车进行轴类零件车加工。所以,学生具备了学习本教学任务的基础知识与能力。2.2教学目标内容。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分为课前目标、课中目标以及课后目标。课前目标:(1)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5-6人),提前分发轴类零件及其图纸,让同学们自己识读该轴类零件需要测量的尺寸内容。(2)根据车加工实训经验,初步选定合适的量具(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索,初步学习相关量具的基本知识。课中目标:(1)检验学生的识读零件图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正确回答各个尺寸的合格范围、公差等级。(2)根据各个尺寸的公差等级,引导学生正确选择相应量具。(3)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操作以及观看相关视频,学生能对外径千分尺进行准确的读数,能动手利用外径千分尺对轴类零件外径进行准确测量。(4)通过给出量具操作规程文件范本,及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要求各个小组能完成外径千分尺操作规程的编制。(5)根据轴类零件及其图纸,要求各个小组能完成轴类零件的测量,并能准确规范填写检测报告。课后目标:根据检测记录表,要求学生能正确绘制轴类零件图绘制,并在图中进行尺寸标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