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置电路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1:50: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偏置电路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偏置电路设计

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分析论文

0引言

光电检测技术是光学与电子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检测技术[1]。它主要利用电子技术对光学信号进行检测,并进一步传递、储存、控制、计算和显示[2]。光电检测技术从原理上讲可以检测一切能够影响光量和光特性的非电量。它可通过光学系统把待检测的非电量信息变换成为便于接受的光学信息,然后用光电探测器件将光学信息量变换成电量,并进一步经过电路放大、处理,以达到电信号输出的目的[3]。然后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及物理学等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以便于进行相应的电路改进,更好地研究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的特点与相关性,从而了解非电量的状态。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同时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1光电检测电路的基本构成

光电探测器所接收到的信号一般都非常微弱,而且光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往往被深埋在噪声之中,因此,要对这样的微弱信号进行处理,一般都要先进行预处理,以将大部分噪声滤除掉,并将微弱信号放大到后续处理器所要求的电压幅度。这样,就需要通过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主放大电路来输出幅度合适、并已滤除掉大部分噪声的待检测信号。其光电检测模块的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2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与等效模型

2.1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模式

查看全文

光电检测电路设计研究

摘要:光电检测技术是光学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对各种光学物理量的检测与测量,当应用于恶劣的环境中,待测的光信号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信号强度较弱时,设备要想提取准确完整的信号时,要求对检测电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将微弱信号从噪声中提取、恢复和增强成为光电检测的关键。

关键词:光电转化;放大电路

光电检测设备的核心技术包括:光电转化技术、光信息提取与测量以及电信号的处理技术。本文将着重介绍光电转化技术模块中光信号的检测与放大的电路设计,用于微弱信号的提取检测与放大。

1光电检测器

光电检测器能够检测出入射在其上面的光功率,并完成光/电信号的转换。对光检测器的基本要求是:在工作波长上具有足够高的响应度、响应速度足够够快、线性良好与噪声较低。目前常用的检测器主要有两种:pin型光电二极管和APD雪崩型光电二极管。

2前端放大电路

查看全文

矿用液压支柱电路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综合工作面是矿井生产的核心场所,液压支架在综合采矿工作面起着重要的支护作用。为科学管理矿井煤矿生产安全、减少顶板事故,采煤现场需对综合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支护状况进行监测。目前有很多矿用液压支柱无线监测方法,文章仅探讨一种相对较高精度硬件电路设计方法。文章所研究的监测系统以液压支架压力作为监测对象,由终端采集节点和路由节点两部分组成。终端采集节点安装在每个液压支架上,用来监测支架压力,路由节点负责将收到的数据通过多跳的方式传给上位机。对节点间的通信及终端节点的监测可靠性和功耗进行了测试,表明本系统具有运行稳定、体积小、成本低、测量精度高等特点。可靠的监测降低了开采面事故发生,提高了人身设备安全,降低功耗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关键词:液压支架;监测;电路设计

1液压支架监测系统模型的建立

1.1无线通信技术

液压支架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通信频率、巷道的倾斜程度和井下的导体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无线通信信号。因此在设计矿井液压支架压力监测系统时必须要考虑到井下的特殊环境,考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比较,本文将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矿井环境监测中。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有自己的标准协议,可以在很多传感器间进行通信,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主要应用于自动控制领域,同时可以实现系统定位,具有低功耗、近距离、短延迟、低速率、低成本、网络容量大、高安全性、工作频段灵活的特点。

1.2液压支架监测系统组网模型

查看全文

压电传感器电路设计探讨

摘要:为了提高压电传感器的固有频率,减小传感器的体积,采用高输入阻抗的仪表放大器,设计研究了用于压电传感器的放大电路,通过改变放大电路输入回路偏置电阻的电阻值,得到了比常规方法更加简单、有效的简单放大电路,实现了小体积下的一体化压电传感器较好的频率响应和良好的线性度。

关键词:压电;传感器;电路设计

压电传感器是用于动态测量的传感器,虽有低频响应差、不能测量静态信号的缺点,但与压阻传感器相比,具有动态响应好、频响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压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冲击信号的测量。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微弱、且输出阻抗很高,不能使用一般的运算放大器作为压电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电路。以往的压电传感器放大电路[1~3],由于传感器与放大电路之间不是一体化结构,要用一定长度的导线连接在一起,这就要求放大电路必须是电荷放大器。若要做成传感器及放大电路一体化结构,由于电荷放大器的电路较复杂,致使传感器体积较大,传感器的固有频率很难做大。当要求传感器有较高的固有频率时,就需要减小体积,电路板的面积大小就成为瓶颈。文献[4]所述的放大电路和传感器是一体化的,但电路结构较复杂,装配操作及调试都较为困难。为了使压电传感器体积减小又不降低性能,必须要对其放大电路进行研究探讨。本文试图设计一种一体化的压电传感器放大电路,达到传感器既有较小的体积、又有较高的性能的目的,使传感器的装配调试容易,能批量生产。

1电路设计原理

压电传感器是用螺栓将质量块、压电陶瓷片、引出线电极片及绝缘片紧固在底座上组成的刚性连接结构传感器,传感器的转换原理基于压电效应[5],属于惯性力传感器。若传感器底座受到惯性力的作用时,质量块加在压电陶瓷片上的力也随之变化,当被测试件的振动频率远低于传感器的固有频率时,力的大小与被测参数的数值成正比例关系,压电陶瓷受力作用产生的电荷量与作用力相关联,测量放大转换成与被测参数相关的电压值,便可得到被测量的数值。压电传感器是自发电型的传感器,本身无需供电电源,可将其看作是电荷源或电压源。压电传感器受外力(振动、冲击等)作用时产生动态的电荷量(正弦波信号)很微弱。测量微弱的电荷信号,要求放大压电传感器信号的前置放大电路须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以减少传感器接入放大电路后产生电荷的泄露,避免输入信号的跌落。压电传感器的放大可由电荷放大器和电压放大器来完成。电荷放大器的输出信号不受传感器引出线线间分布电容的影响,但组成放大电路的所需元件多,传感器做成一体化实为不便。当压电传感器与放大电路组成一体化结构时,传感器与电路间的间距很小,所需引线很短、且位置相对固定,由引线间形成的分布电容不大,用简单的电压放大电路对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影响很小。选择封装体积很小的高输入阻抗仪表放大器将会使电路结构大为简化,电路所用元件也大为减少,不仅传感器的体积会减少很多,也可大大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因为往往越是简单的电路其故障率就越低。为此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压电传感器放大电路。图1的电路包含了电荷信号的输入电路、放大器及放大器所需参考电压的稳压电路。电荷信号的两个输出端分别通过对稳压电路的输出端接入两个高阻值的电阻器后再接入放大器的输入端,以此为放大器的输入端提供了偏置电流回路,使放大器能正常放大交流信号,参考电压的加入为放大器放大交流信号提供了直流电位,以免放大器产生削波输出不完整的波形信号。

2试验结果

查看全文

集成电路设计教学改革探究

验证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所有电类工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1],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半导体物理器件、单级和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器、稳压电源等知识,为后续微机原理应用、单片机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学习做好知识铺垫[2]。然而,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以课本理论公式讲授推导为主,以采用模拟实验箱或实验台的验证性实验为辅,具有物理概念抽象、分析方法复杂、动手设计困难等特点[3]。因此,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学习起来困难,考试通过率不高,学习兴趣不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行业已经被视为与钢铁和石油工业同等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命脉行业,其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业先进、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4]。特别是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时代工科建设背景下[5],如何培养出优秀的适合集成电路行业需求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已经成为了各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同度和兴趣感,本文探究了一种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法,使用Cadence和HSPICE仿真软件对模拟电子技术课本中的典型电路进行仿真分析,进而验证其理论的正确性。

1传统模拟电子技术教学

1.1传统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模式。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课堂知识灌输形式,即教师通过板书和PPT的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推导书本中的理论公式,通过已学的知识来推导和验证新的理论和公式[6]。例如在学习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时,教师是通过图解法和微变等效电路法来推导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交流电压增压。图1为采用图解法求解的单管共射电路,图中通过虚线把晶体管和外围电路分开,当输入信号ΔUI为0时,在晶体管的输入回路中既应该满足输入特性曲线,又应满足外围电路参数,因此:UBE=VBB-iBRb(1)图2为单管共射电路的输入特性曲线,由1式可以确定图中的输入回路负载线,其中斜率为-1/Rb,输入回路负载线与输入特向曲线的交点Q就是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图3为单管共射电路的输出特性曲线,与输入回路一样,在输出特性曲线中静态工作点既应在IB=IBQ曲线上,又应满足外围电路特性:UCE=VCC-iCRC(2)由2式可以确定图3中的负载线,其中负载线的斜率为-1/RC,IB=IBQ与输出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静态工作点Q,其纵坐标值为ICQ,横坐标值为UCEQ。通过图解法可以求出单管共射电路的静态工作点Q,采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可以求解电路的H参数,计算电路的电压增益、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7]。同样,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波形的发生和信号转换等章节都是采用传统的公式推导法来向学生讲解的。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定理,但是繁杂的64物理概念以及抽象的公式推导过程往往让学生感觉到入门难、理解难、掌握难,仅仅依靠课堂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就成为了一种“空对空”的教学模式[8]。1.2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模拟实验箱或模拟实验台模式,即学生通过导线插针在现有的实验箱或实验台上连接各种电子元器件或模块来搭建模拟电路的方式[9]。传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虽然可以通过现有的模拟实验箱或实验台验证课本理论,较为灵活的设计简单模拟电路。但是,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点:(1)传统的模拟实验箱或实验台一般采用导线插针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发生插针折断堵塞插孔情况,影响设备德正常使用。(2)随着机箱设备的老化,设备内部经常出现导线或底座虚断、接触不良等情况,造成实验结果的失真。(3)由于传统实验箱或实验台采用模块集成方式,一般只包含了课内验证实验模块,难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

2.1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理论教学模式。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在理论教学上采用“工程向导法”的教学思路,首先由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提出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可以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输工程项目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定理,与传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相比,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课堂理论教学在知识点讲授上按照“知识链”模式,即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按照传统知识章节的顺序,而是以工程项目为导向,把做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点串在一起讲解。以设计“集成运算放大器”为例,集成运算放大器一般包括:偏置电流产生电路、差分输入放大电路、中间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四部分模块电路组成[10]。因此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讲解偏置电流产生电路和电流复制电路,可以通过电流镜和微电流源的工作原理来讲解。然后讲解差分输入放大电路,通过差分输入放大电路的电路结构以及如何提高电路的共模抑制比为出发点进行讲解。接着讲解单级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原理,最后讲解功率放大电路,主要向学生讲解功率放大电路如何提高电路的带负载能力。这样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之后就可以动手设计运算放大电路。在向学生讲解设计工程项目所需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设计模拟集成电路所用到的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软件,这里以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被广泛使用的EDA软件Cadence和HSPICE为例。由于Cadence是在Linux操作环境下运行的,因此教师首先给学生讲授简单的Linux操作环境和基础指令,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Cadence的运行方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Cadence中进行工程项目的原理图设计,最后使用Cadence把所设计的电路网表文件导入到HSPICE软件中进行参数仿真。使用HSPICE可以对所设计电路进行直流分析、交流分析、瞬态分析以及蒙特卡罗最坏情况分析等。2.2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模式。面向集成电路设计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开放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大作业”形式每学期给学生布置5~6道实验课题,制定好项目参数。学生课下搜集项目资料,自主设计电路架构并且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提交项目结项报告。通过学生设计的电路参数是否达标以及结项报告的内容完整性给成合理的评判成绩。图5为指导学生设计的基于CMOS工艺库的运算放大器原理图,共分为三级:偏置电流产生电路、输入级差分放大电路、中间级放大电路。学生把原理图输入到Cadence中可以生成电路参数网表,再使用HSPICE仿真软件进行参数调试。最终可以仿真电路的开环增益、输入共模抑制比、电源抑制比等参数。

3结语

查看全文

发射电路设计研究论文

RF2514是一个集成有锁相环的AM/ASKVHF/UHF发射器芯片,它可工作在100MHz~1000MHz频段,并采用AM/ASK调制方式。芯片内含集成压控振荡器、鉴相器、分频器、基准晶体振荡器和锁相环回路,能够发射数字信号。除了标准的低功耗模式外,RF2514还有一个自动闭锁功能,当PLL失锁时,发射器的输出无效。RF2514的电源电压为2.5~3.6V,能够对50Ω的负载提供+1dbm的输出功率。RF2514采用QSOP16封装,并具有体积小(4mm×4mm)、价格低、性能好等特点,适合美国和欧洲VHF/UHFISM频段的应用。

1RF2514的引脚功能

RF2514各引脚的排列如图1所示。各引脚的功能如下:

引脚1,9(GND1,3):模拟地。为获得最佳的性能,应使用较短的印制板导线直接连接到接地板。

引脚2(PD):低功耗模式控制端。当PD为低电平时,所有电路关断。当PD为高电平时,所有电路导通工作。

引脚3(TXOUT):发射器输出端。输出为晶体管集电极开路(OC)方式,但需要一个提供偏压(或匹配)的上拉电感和一个匹配电容。

查看全文

开关电源芯片设计管理论文

摘要:介绍了一种采用TOP249Y智能控制集成芯片设计的开关电源的方法,同时介绍了TOP249Y芯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给出了基于TOP249Y的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设计电路,并对外围电路的设计进行了分析说明。

关键词:开关电源;TOP249Y;脉宽调制;TOPSwitch

1引言

随着PWM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关电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往开关电源的设计通常采用控制电路与功率管相分离的拓扑结构,但这种方案存在成本高、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美国功率集成公司POWERIntegrationInc开发的TOPSwitch系列新型智能高频开关电源集成芯片解决了这些问题,该系列芯片将自启动电路、功率开关管、PWM控制电路及保护电路等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电源的效率,简化了开关电源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使开关电源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文中介绍了一种用TOPSwitch的第三代产品TOP249Y开发变频器用多路输出开关电源的设计方法。

2TOP249Y引脚功能和内部结构

2.1TOP249Y的管脚功能

查看全文

人机界面D控制驱动管理论文

摘要:介绍LCD的控制驱动及基与MCU接口的特点;详细阐述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中各种常见LCD的控制驱动与MCU接口设计,以及一些基础LCD外围电路设计。关键词:LCDMCU接口控制驱动电路设计液晶显示,稳定可靠、成本低、功耗小、控制驱动方便、接口简单易用、模块化结构紧凑,在嵌入式系统中作为人机界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许多厂商,如紫晶、冀雅、晶华、信利、蓬远等已经能够满足各种定制液晶显示的需求;很多著名半导体厂商,如Hitachi、SeikoEpson、Toshiba、Holtek、Solomon、Samsung等相继推出了许多控制驱动器件。本文以现有的控制驱动器件和液晶显示器如何构成各种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简单易用、性能优良的嵌入式人机界面的设计进行综合阐述。1液晶显示及其控制驱动与接口概述液晶显示LCD(LiquidCrystalDisplay),是利用液晶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发生位置变化而遮蔽/通透光线的性能制作成为一种重要平板显示器件。通常使用的LCD器件有TN型(TwistNematic,扭曲向列型液晶)、STN型(SuperTN,超扭曲向列型液晶)和TFT型(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型液晶)。TN、STN、TFT型液晶,性能依次增强,制作成本也随之增加。TN和STN型常用作单色LCD。STN型可以设计成单色多级灰度LCD和伪彩色LCD,TFT型常用作真彩色LCD。TN和STN型LCD,不能做成大面积LCD,其颜色数在218种以下。218种颜色以下的称为伪色彩,218种及其以上颜色的称为真彩色。TFT型可以实现大面积LCD真彩显示,其像素点可以做成0.3mm左右。TFT-LCD技术日趋成熟,长期困扰的难题已获解决:视角达170°,亮度达500cd/m2(500尼特),显示器尺寸达101.6cm(40in),变化速度达60帧/s。

进行LCD设计主要是LCD的控制/驱动和外界的接口设计。控制主要是通过接口与外界通信、管理内/外显示RAM,控制驱动器,分配显示数据;驱动主要是根据控制器要求,驱动LCD进行显示。控制器还常含有内部ASCII字符库,或可外扩的大容量汉字库。小规模LCD设计,常选用一体化控制/驱动器;中大规模的LCD设计,常选用若干个控制器、驱动器,并外扩适当的显示RAM、自制字符RAM或ROM字库。控制与驱动器大多采用低压微功耗器件。与外界的接口主要用于LCD控制,通常是可连接单片机MCU的8/16位PPI并口或若干控制线的SPI串口。显示RAM除部分Samsung器件需用自刷新动态SDRAM外,大多公司器件都用静态SRAM。嵌入式人机界面中常用的LCD类型及其典型控制/驱动器件与接口如下:

段式LCD,如HT1621(控/驱)、128点显示、4线SPI接口;字符型LCD,如HD44780U(控/驱)、2行×8字符显示、4/8位PPI接口;单色点阵LCD,如SED1520(控/驱)、61段×16行点阵显示、8位PPI接口,又如T6863(控)+T6A39(列驱+T6A40(行驱)、640×64点双屏显示、8位PPI接口;

灰度点阵LCD,如HD66421(控/驱)、160×100点单色4级灰度显示、8位PPI接口;伪彩点阵LCD,如SSD1780(控/驱)、104RGB×80点显示、8位PPI或3/4线SPI接口;真彩色点阵LCD,如HD66772(控/源驱)+HD66774(栅驱)、176RGB×240点显示、8/9/16/18位PPI接口、6/16/18动画接口、同步串行接口;视频变换LCD,如HD66840(CRT-RGB→CD-RGB)、720×512点显示、单色/8级灰度/8级颜色/4位PPI接口。控制驱动器件的供电电路、驱动的偏压电路、背光电路、振荡电路等构成LCD控制驱动的基本电路。它是LCD显示的基础。

LCD与其控制驱动、接口、基本电路一起构成LCM(LiquidCrystalModule,LCD模块)。常规嵌入式系统设计,多使用现成的LCM做人机界面;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常把LCD及其控制驱动器件、基本电路直接做入系统。本体考虑、既结构紧凑,又降低成本,并且有昨于减少功耗、实现产品小型化。控制LCD显示,常采用单片机MCU,通过LCD部分的PPI或SPI接口,按照LCD控制器的若干条的协议指令执行。MCU的LCD程序一般包括初始化程序、管理程序和数据传输程序。大多数LCD控制驱动器厂商都随器件提供有汇编或C语言的例程资料,十分方便程序编制。

2常见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2.1段式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段式LCD用于显示段形数字或固定形状的符号,广泛用作计数、计时、状态指示等。普遍使用的控制驱动器件是Holtek的HT1621,它内含与LCD显示点一一对应的显存、振荡电路,低压低功耗,4线串行MCU连接,8条控制/传输指令,可进行32段×4行=128点控制显示,显示对比度可外部调整,可编程选择偏压、占空比等驱动性能。HT1621控制驱动LCD及其MCU接口如图1所示。2.2字符型LCD的控制驱动与接口设计字符型LCD用于显示5×8等点阵字符,广泛用作工业测量仪表仪器。常用的控制驱动器件有:Hitachi的HD44780U、Novatek的NT3881D、Samsung的KS0066、Sunplus的SPLC78A01等。HD44780U使用最普遍。它内嵌与LCD显示点一一对应的显存SRAM、ASCII码等的字符库CGROM和自制字符存储器CGRAM,可显示1~行每行8个5~8点阵字符或相应规模的5×10点阵字符,其内振荡电路附加外部阻容RC可直接构成振荡器。HD44780U具有可直接连接68XXMCU的4/8位PPI接口,9条控制/传输指令,显示对比度可外部调整。HD44780U连接80XXMCU时有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方式:直接连接需外部逻辑变换接口控制信号,而无需特别操作程序;间接连接将控制信号接在MCU的I/O口上,需特别编制访问程序。HD44780U控制驱动LCD及其与80XXMCU的接口如图2所示。

查看全文

无线通信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以太网的光无线通信系统。该系统以高性能的以太网收发芯片IP113为核心,配以必要的外围器件,结合所研制的调制驱动电路和接收解调电路,实现了以太网借助光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系统设计。

关键词:以太网IP113PECL

以光波为信息载体进行光通信的历史由来已久,大气激光通信是以大气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是激光出现后最先研制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它具有传输距离远、频带宽、发射天线小、保密性好及抗电磁干扰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应用也日渐广泛起来。

以太网是应用最广的联网技术,它以可靠性高、媒体信息量大、易于扩展和更新等优点,在企业、学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IEEE802.3Ethernet标准规范,以太网每段同轴电缆长度不得超过500m,通过中继器互联后,网络最大距离也不得超过2.8km。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激光无线通信技术,超越以太网的地域限制,满足数据通信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1基于以太网的激光无线通信系统

将以太网和激光无线通信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越性,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范围和可靠性。图1是基于以太网激光无线通信系统一端的原理框图,另一端的结构和本端呈对称状态。从计算机网卡出来的双极性MLT-3数据信号,由RJ45接口,经过耦合变压器后,变成单极性电平信号,送至以太网收发器,产生的高速PECL信号通过调制驱动电路对激光器直接强度调制,驱动激光器发光,载有信息的激光通过光学天线发射出去。接收端光学天线将激光信号接收汇聚在光敏管上,通过接收解调电路后,恢复出PECL高速数据信号,再经过耦合变压器送至计算机,从而完成整个通信过程。由图1可知,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以太网收发器、调制驱动电路和接收解调电路。下面分别就这三部分的电路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查看全文

电源控制芯片应用管理论文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高度集成的DC/DC电源控制芯片DPA426的实用电路。

关键词:DC/DC变换;控制芯片DPA426;应用

引言

DPA426是PI(PowerIntegrationGmbH)公司设计的,高度集成的DC/DC电源控制芯片。它内部集成了一个200V的高频功率MOSFET,并将PWM控制、工作频率选择、输入过欠压检测、可编程电流限制、ON/OFF开关控制、外部时钟同步、软启动及关断自动重启动、热关断保护等功能集于一身。只需极少的外部元器件就可实现众多功能,不但使设计简化,节省空间,而且可降低成本。DPA426支持正激和反激工作模式,工作频率高,贴片式封装;若将外围元器件及变压器采用贴片元器件和平面变压器,并采用铝基板设计,就可实现模块化设计。另外,DPA426只是DPASwitch系列控制芯片中的一种,它最大输出100W,还有DPA423-425,输出功率分别为18W,35W,70W,用户可根据需要选用。

图1

1DPA426简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