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7:54: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与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与教育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展论文

1现代农业的概念与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1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农民家庭(简称为农户)是我省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比较效益不断扩大,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养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例如湖南畜牧业是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十一五”期末有195万个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仅52万个,散户型养殖的比重仍然很大。而到2012年底,养殖户下降至180万个,规模化养殖场上升至57万个,小户型养殖的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2)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养向大规模集约种养业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突破口,自2006年起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8.7833万hm2,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涉及农户295.7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0.9%,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例如,福建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来到湖南省宁乡县投资建设“万亩(667hm2)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1.7亿元,核心区面积800hm2,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湖南省的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到2012年,湖南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占比52%,为发挥全省资源优势,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不含烟草),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340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27万人,其中安置农村劳动力24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33亿元,为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业、物资、装备、信息、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湖南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的典型。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于全国54.2%的平均水平。湖南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查看全文

中职物理教育与农业嫁接的关系

现代中职教育的目的包括,一是为现代日趋发展的社会主义工业培养技术骨干,二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工农业实用人才,三是为高一级院校推荐一批工农业初级或中级技术人才。将农业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一直是农业职教人的奋斗方向。笔者作为一名中职物理教师,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谈一下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1教育学生观察探究气象中的物理知识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

气象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因此合理利用气象知识、提前预防准备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自然界的气象现象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力、声、光、电等。简单举个例子,一些气象参数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农产品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缩短农产品的储藏时间:茶叶的存放温度应低于10℃,鲜肉存放温度为5℃左右,鲜蛋存放温度为-1℃~1℃,西红柿存放温度为13℃~20℃,黄瓜存放温度为1℃~10℃,大白菜存放温度为-2℃~2℃等等。再比如,声音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声音与植物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发现,1千年前的中国宋代,沈括和王灼分别在其著作《梦溪笔谈》和《碧鸡漫志》里记载了“草木知音”的故事;作曲家桑景舒创作虞美人曲,使江南的一种虞美人草枝叶舞动,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植物声学实验。声音与动物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如人一打口哨,家狗就会跑过来,咕咕叫时,小鸡就会过来觅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观察、认真总结,用科学准确的气象知识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

2新世纪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决定了中职物理教育要与农业生产进行嫁接

当前,农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的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过渡时期。实现这一转型的主要途径有两个,即生物工程和物理农业。邓小平总设计师就曾指出过,“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解决,要靠尖端技术。”相对于二十世纪的化学农业来说,新世纪将是物理农业的世纪。新世纪到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有识之士,经过认真思考都选择了走生态农业之路。我国则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化学农业由于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地力衰退、环境污染、农作物品质下降等,甚至危害了人体健康,严重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物理农业包括电、磁、声、光、水、热、核等物理知识和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它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同时用一定的物理方法处理植物,能达到增产、优质、抗病和高效的目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物理农业是实现生态农业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中职物理教育要与农业生产相互嫁接,从而为农业生态化建设添砖加瓦。

3实现中职物理教育与农业生产嫁接的途径

查看全文

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化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查看全文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研究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查看全文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引进、开发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查看全文

当代农业产业化与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新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新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探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摘要:

1.把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查看全文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一、日本的农民教育模式

日本是东亚模式的代表国家。东亚模式是指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农业生产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国家立法为保障,以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农民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开设农业高中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日本专门设立农业高中,培养农业劳动力,普及农业知识和技术教育。日本农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自营农以及从事有关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并十分重视两者的兼顾。1994年日本农业年鉴统计显示,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有农业高中378所。在日本各都道府县中,设立农业高中最多的是北海道,有32所;其次是千叶县、福冈县、宫城县、福岛县、长野县等。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提倡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因此,不管从事哪个行业的人,都面临一个如何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问题,农民也不例外。在日本,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机会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者大学校、农业大学校,民间团体设置的进修设施以及实施国内外留学制度。

(二)国内外留学制度

为使务农青年学到广博的知识和科学的经营方法,开阔视野,日本采取了把青年派往国内外先进农家或团体去进修的做法。派遣工作主要由社团法人全国农村青少年教育振兴会和社团法人国际农业者交流协会负责。该团体开展这项事业的经费由政府补助。

查看全文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思路

一、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

农业职业学校对于自身定位相对模糊,没有明确的进行科学定位。首先,对于农业职业学校自身在办学过程中,对于自身定位不明确,与其他职业学校无明显差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等,不顾及自身特点,追求开设社会“热门”专业,逐渐失去了农科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其次,办学方向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盲目的追求职业学生的升格升级,近些年很多农业职业学校与其他院校进行合并或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其次,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上缺乏明确的定位。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为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地方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工性的人才。

(二)专业设置相对滞后

农业职业学校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设置相对滞后。绝大多数的农业职业学校,由于农业类学生的招生较为困难,学生招收较难,因此绝大部分的农业职业学校并没有立足农科类自身的专业建设,而是转向了其他社会热点专业,因此农业职业学校的专业还是以传统的园林、种植、果蔬等传统专业为主,而对于新兴的农产品经营营销和农产品运输和仓储等专业的设立相对较少,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主要是是现代化农业对于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提出的人才专业培养的新要求与农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相对落后的矛盾。

(三)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查看全文

新形势下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是决定性因素,教育则是基础。因此,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并根据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客观要求。努力为农业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强化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全省44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3500万,占80%,人均耕地仅0.55亩,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短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不可逆转。农业要发展,只有从内涵上挖掘路子,把发展的轨道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我省农业系统现有农技干部28725人,其中在乡镇工作的农技干部20349人,占70.8%。他们担负着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重任,是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但从现状分析,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据省农业厅统计,全省28725名农技干部中,本科3125人,占10.9%;大专2594人,占9%;中专9944人,占34.6%;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025人,占45.3%。县级农技推广人员6080人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下的占47.3%,只具备初级技术职称的占47.5%,均将近一半。既使具备较高学历和技术职称的农技人员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由于缺乏培训和知识更新,知识面狭窄、陈旧,对现代农业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这个问题在与广大农民直接面对面的村一级更为严重,全省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中,目前有专职农技人员16339人,兼职农技人员41620人,共计57959人,其中中专及中专以上的910人,占1.57%;中专以下也就是未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57049人,占98.4%。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很不合理,在县一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从事粮油、农经、畜牧、农机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占91.8%。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人均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较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提高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千千万万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所肩负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来看,由于科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日趋明显,科技创新速度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以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为基础的竞争更加激烈。伴随着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生物技术、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业科技培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形式上由过去单一的初级农业科技培训转向为高中初级多层次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在实施主体上由过去农业部门主抓上升为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政府行为;在培训对象上由过去单一面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发展为包括农民、农技人员、农村干部和未来农民;在培训要求上由过去以实用为主提高到以实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并重的高标准要求。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1999年统计,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当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480期,共培训258万人次。我省1999年开始实施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先后举办培训班496期,累计培训19086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无需讳言,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还很不适应。第一,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经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去抓,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当作软任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第二,形成合力不够。农业部门内部存在着各条线的培训都有一点点,但各条线的培训也只局限于各自专业的那么一点点的现象。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既消耗了有限的资源,又无法形成一项系统的工程。第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在这个问题在我省比较突出,全省各地虽然有一些农技和农机培训学校,但真正有条件担当起农业教育培训任务的尚为数不多,教学设施和师资更显缺乏。包括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目前尚没有教学培训基地和应有的设施、师资。第四、目前在农业教育培训工作中政事不分,职能不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从事农业教育培训事业的网络体系。第五、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第六、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队伍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这支队伍包括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比较薄弱。对于这些问题,要认真加以研究,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二、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环境优美。”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出的总体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它的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查看全文

农民素质问题研究论文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尽管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了,但农业的基本功能却是其他产业无法取代的。世界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耕游牧制的原始农业、粗放低投入的传统农业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随着农业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化,世界农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式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一是物质装备的现代化,可以彻底改变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大大减轻体力劳动强度。借助先进的生产机械,不但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更大范围的生产,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露天作业的局面,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二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完全改变了刀耕火种和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使较小的农业生产单元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高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农业的产量和质量更加可靠,从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手段管理农业、经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小规模经营模式,使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而规模效益的实现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运用,又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实行区域化布局,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和生产要素。既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又不致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既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生产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这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接受过较好的文化教育,有思想见解,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思想观念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能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善于认识和接受新事物。农业现代化需要懂技术的农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效果。现代化农业细分工、高集约,需要从事各生产环节的人都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从而适应产业化进程。现代化农业需要善于经营的农民,农产品的商品化,要求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规模经营,现代化生产设施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变得可控,这种工厂化的生产方式能有效抵御风险,现代农业又是市场化的农业,应对市场风险,必须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

二、当前农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