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土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23:28: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水土工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水土流失对灌区危害分析论文
摘要: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对灌溉工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针对水土流失成因、侵蚀类型、对灌溉工程的危害做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农田水利工程膜料防渗施工探讨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支撑性的作用,在农田生产中,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田发展的基础工作,帮助农田进行灌溉以及根据农田不同的天气情况和自然环境对水情进行调节,而因为水利在农田发展中的重要性,近些来我国在不断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研究发展,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本文就对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膜料防渗施工进行探寻与研究。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膜料防渗施工;探寻研究
在日常农田灌溉中,主要使用的灌溉方式是渠道输水,传统的输水渠道为了使工程施工更加快捷所以一般使用土渠作为输水的主要渠道。虽然就地取材帮助农田在基础设施上节省了一定的资金,但同时也因为土渠的对水的渗透性较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的完整性,造成水土流失情况发生,在经过不断的科学研究,目前采用膜料进行水渠的覆盖,有效的防止更多的农田使用水发生渗透现象。
1农田水利防渗复合材料的使用优点
在农田水利防渗工程建设中,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混凝土或者砌石等材料,那么最终的防渗效果和进程后的使用时长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防渗复合材料出现,并因为其具有轻便、耐用等被快速广泛的运用于农田水利工程中,新型防渗复合材料主要由沥青玻璃布油毡、上层镀有柔性膜料的塑膜组成,对农田灌溉过程中的渠道有着很强防渗作用,想要效果加倍,还可以在膜料的防渗层上方添加例如混凝土的刚性材料作为保护,从而延长膜料防渗层的使用寿命,两种材料相互结合,扬长避短。而这样使用复合型材料的优点还有许多主要有:
1.1成本低。在单一使用混凝土材料进行防渗施工时,建设的厚度要保持在10—14cm之内,但如果使用新型膜料进行渗透防护后在使用混凝土进行保护后,整体厚度可以下降一倍以上,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膜料总体使用使用量和成本。并且复合型材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可以抵御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侵蚀,保证长时间的使用,而不需要定期进行维修和养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日常管理费用。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环境岩土工程的定义,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的基本观点以及方法以及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环境岩土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两个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运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工程学,又是一门社会学。它把技术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
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on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2.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及分类
农建工作思路和思路
总体思路:既谋划长远,着眼治本;又狠抓当前,速见成效。必须坚持以水利为中心,耕地为基础,道路为重点,水路田林气机相配套,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综合治理,整体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走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把工程建设与推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结合起来,把重点项目建设与推动面上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力争实现投入、规模、质量、效益的新突破,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作任务:
(一)水利建设。对于我市来讲,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也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利建设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汲取这次旱灾的教训,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着力构建“四大水安全体系”,即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协调发展的产业安全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力争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十一五”期要加速建设和完善以骨干工程为支撑的调水补水网络,尤其要加快小井沟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步伐,确保在“十一五”中期开工建设。要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大型灌区建设的前期工作。要完成全市374座水库的标准化整治,狠抓已成灌区配套建设,治理旱山村10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公里,新建50万亩的农田灌溉渠系,50万米保水蓄水塘坎,确保农田保灌面积达到70%以上。要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抓好城乡特别是农村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和保护,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今冬明春要紧紧抓住当前农建的黄金时节,抓好以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旱山村治理、渠系配套、水毁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日元贷款生态建设等项目为载体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新、改建蓄水池2327口,新、改建山平塘644口,新改建排灌渠316.95公里,整治石河堰18处,新改建提灌站24座,建设保水蓄水塘坎12.86万米,整治病险水库7座的任务。要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完成打井5.04万口,新、改建10处集中供水工程和一批分散供水工程,完成59座饮水功能水库的标准化整治,有效解决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要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动群众实施以“四水”(水池、水窖、水塘、水井)为代表的集雨节灌工程,严格实行节水管理措施,发展节水灌面2万亩。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今年我市工程蓄水仅为汛末蓄水计划的73%,大田蓄水为去年同期的60%,难以满足明年春灌需求。要高度重视蓄水、保水、提水,加强宣传,利用每次降雨过程,采取堵溪截流、拦河扎堰、引水入库等措施进行蓄水,严禁弃水发电和放水捕鱼,并适当增加冬季囤水田面积。
(二)道路建设。农村道路是“十一五”交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省上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十一五”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村级道路3780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60%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基本形成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基本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我市要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今年村道建设任务已经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8号文件印发,就是要新、改建村道1101.913公里,其中硬化404.315公里。建设任务不减,规划不变,必须确保完成。
(三)农田建设。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解决我市农业面临的地缺土劣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田土质量,以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抓好农田建设,使我市在“十一五”末,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70%以上。为此,在“十一五”期,将实施金土地工程4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以上;大力组织实施以中低产田造为中心的耕地整治和以秸秆还田、平衡施肥为主的“沃土工程”,完成中低产田造40万亩,其中今年1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90万亩,每年18万亩,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今年实施12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1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要抢抓农时季节,大力组织人力投入,确保8个地方投资项目在11月20日以前全面完成,沿滩区和大安区的2个省投资项目在12月10日前全面完成,完成整理规模7.76万亩,新增耕地1.28万亩,要确保其余的两个项目在年内动工。要坚持“调改结合”,调整水旱结构,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对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水田及时改走旱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公务员之家
(四)农能建设。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外延在逐步拓展,除了上述三项建设任务外,还要统筹抓好其它各项建设工作。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并以此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确保“十一五”期新建沼气池10万口,其中今冬明春完成1.5万口,2007年完成2万口。要加强农机抗旱服务队和机电提灌设备建设,“十一五”新增提水控灌设备3050台、21900千瓦,维修机电提灌设备1.5万台、15万千瓦,今冬明春要抓紧开展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维修,新增提水控灌设备610台、4380千瓦,维修机电提灌设备3000台、3万千瓦。要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扶贫新村为载体,搞好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大力推进以“六个联”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村建设,2007年建设“六个一”户办工程2.5万户,“六个联”重点村40个。
乡村振兴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研究
1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1.1产业兴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全产业链开发不够;乡土特色产业挖掘不足,乡村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产量、轻质量,重产值、轻生态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产业兴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及服务“三农”的乡村服务业和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注重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尽可能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2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些年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国还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不到一半,80%的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短板。生态宜居,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3乡风文明。乡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待生产、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当前,部分乡村陈规陋习仍然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移风易俗要树立价值引领,突出文化熏陶,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推进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风气。1.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各种诉求和纠纷不断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治理有效,要以公平正义的法制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差异化自治为核心,注重激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协调配合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1.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农民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幅度,农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观。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逐年加大,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895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创业的积极性,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1.6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根据党的十八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国在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打破,城乡之间要素市场仍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7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在观念上、认识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工作部署、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上来。1.8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当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工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差距更大,全国还有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硬化。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和短板,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小康,实现与工业和城镇协同发展,同步迈入现代化。1.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是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1亿左右的小农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使两者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新模式,更好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1.10责权一致的管理新格局。责权一致是履行职责、提高效能、考核问责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管理职能分散,不同程度存在“九龙治水”现象。2018年在原农业部基础上,新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分散在国家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等诸多部门的农业投资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职责整合到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形成了“三农”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2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工程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1农业机械化工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高效、精准、节能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不断突破,169kW以上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实现量产,高端农机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逐步打破,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9.88亿kW,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2004~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从6台增加到13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2.2农业水土工程促进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国水土资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条件趋紧的状况,针对上述问题,农业水土工程长期以来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农业绿色高效节水、农业旱涝灾害预防消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为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环境、确保粮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1350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78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节水灌溉面积3432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农业用水量3766亿m3,比2012年减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4万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可以说,在中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等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农业水土工程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装备基础。2.3土地利用工程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中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不足。201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973m2(1.4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级的耕地占比达67%以上,50%的耕地无有效灌溉条件。近年来,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在耕地质量变化快速评价、耕地保护监控预警技术、区域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砒砂土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井工煤矿边开采边复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全国整理农用地3533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2687万hm2,补充耕地185万hm2,其中,补充耕地70%来源于土地整理复垦,保证了全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单产平均提高10%~20%。2.4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在农户储粮、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与加工干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农产品减损保质、节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5农村能源工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农村能源工程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节能为主攻方向,在生物质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生物质燃气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和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生物质炉具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户用沼气4057万户,年总产气量97.6亿m3;规模化沼气工程11万处,年产气量26.1亿m3;省柴节煤灶10676万台,节能炉2769万台;70020万t秸秆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国生物质发电量约798万kW•h,比2015年增长了60%。农村能源工程的不断发展,为大幅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有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6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畜禽粪污沼气工程和堆肥发酵技术模式研究,“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养殖等种养循环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据行业统计,2016~2018年,全国建成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00余个,项目区内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达到30%以上;有力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守住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支撑。2.7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近年来,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快速发展,形成了日光温室主动蓄热放热系统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工艺、植物工厂化生产技术与配套控制装备、畜禽新型健康养殖技术与工艺、池塘陆基和浅海设施养殖以及网箱工程技术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设施园艺面积370万hm2,占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的80%;连栋温室面积99.9万hm2;作为装备水平最高的玻璃温室,全国有9000hm2,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00万hm2,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7%;设施蔬菜产量近3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38%,产值98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9%。与露地生产相比较,设施农业通过稳定的环境调控,实现了周年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以设施园艺为例,单位面积的年平均产值比露地生产高3~5倍,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2.8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智能农业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二五”以来,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时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农业图像识别技术、农作物遥感监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智能农牧场、智能渔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车间相继建立,智能农业蓬勃发展。2.9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长期以来,为科学确定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重点举措,扎实推动“三农”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包括全国和区域的五年发展规划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等一批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既是“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为有效统筹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3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的主要任务,其中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3.1产业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1.1迫切需要提升农业水土工程技术水平,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实现藏粮于地。2016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49.7%。中低产田占比仍然较高,高标准农田只占耕地总面积23.8%。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农业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确保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7×108hm2(10亿亩)。这给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发适宜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术、模式和装备。3.1.2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加工贮藏工程技术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美国低2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比美国低1.8个点。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着重在农产品减损、商品化处理、副产物综合利用、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等重点环节上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3.1.3迫切需要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设施农业等农业工程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依然不高。据相关测算,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德国的1/5、日本的1/9、韩国的1/5;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这亟需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设施智能生产、农业遥感与监测技术、精准农业和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等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以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3.2生态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2.1迫切需要提高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但平均化肥利用率仅为3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农药平均单位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粪污约38亿t,40%以上未有效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物质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装备,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装备支撑。3.2.2迫切需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技术水平,促进生态宜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的硬仗。2018年,中国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在继续做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清洁生产、村庄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3.2.3迫切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水平,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水生生态修复,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加强矿区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自然岸线修复,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程等。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复治理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亟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实施路径。3.3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给农业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难点课题,需要大批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集中攻关,才能得到解决。当前,农业工程人才明显不足,全国高校中仅有70余所设置了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8所高校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亟需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略论防洪工程的生态经济
摘要:防洪工程利用生态护坡的形式保护堤防、河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护方式,同时这也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工程,将生态护坡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同等考虑,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和经济的护坡方式。建设何种类型的防洪工程以及生态护坡工程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同时兼顾“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护坡;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水环境的政治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转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因此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不仅要使堤岸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保护、建筑艺术等多种内容。生态防护保护技术的建设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逐渐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防洪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对因为工程建设而遭受生态破坏的边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生长能力的功能系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来实现边坡的抗冲刷、抗滑动、边坡加固以及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生态护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河道护坡满足防洪抗冲的标准要求,要点是构建能透水、透气、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平台。第二,河道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即要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盐滩地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
纳板河坝塘工程施工管理研究
1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
1.1工程管理范围
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工程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管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管理范围为:①输水涵、渠道管理范围,灌溉渠两侧2~3m;②坝塘管理范围,大坝轮廓线向外不少于50m;③溢洪道,由工程外侧轮廓线向外100m;④其他建筑物,从工程外轮廓线向外不少于20m;⑤坝塘保护范围,由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1]。坝塘管理范围的土地应与工程占地和库区征地一并征用,埋设管理界桩并办理确权发证手续,等工程竣工时移交管理站。
1.2工程保护范围
工程保护范围为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主要建筑物不少于200m,一般不少于50m;坝塘保护范围为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确定后,应绘制界图,定权发证,制定管理办法,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不得征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界内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爆破采石、建筑等活动,并且在工程附近要搞好工程绿化。
2施工管理要点
建设大流域示范区工作方法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总面积275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72km。历史上,这里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林丰草茂,百鸟啁啾,流水潺潺,人们逐水而居的好地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曾经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自然景象遭到了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存环境已不复存在。为了加快区内生态建设,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原州区自200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农发一期“马什好”项目、农发二期开城项目2个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农发“马什好”项目区3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4kmz,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486.67hm,造林2133.33hm(乔木林780hm。,灌木林1033.33hm,经济林320hm),人工种草933.33hm,封禁治理2860hm,保土耕作4426.67h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4座,谷坊、土圆井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眼),修建乡村道路83km;农发开城项目区3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87km,其中兴修水平梯田1553.33hm,营造乔木林480hm、灌木林613.33hm、经济林100hm,人工种草480hm,封禁治理245.33hm,实施保土耕作860hm、特色种植160hm,新修田间道路33km、小型水保工程84座。经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已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治理期末,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拦蓄径流438.74万m,占总径流量的23.4%;拦泥50.8l万t,占侵蚀总量的54.1%,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200t/(km•a)减少到2500t/(km。•a)。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步增加。治理期末的2005年,粮食单产达到1618.5kg/hm,年粮食总产量达1837.7万,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47.4kg,新增基本农田增产324.8万kg,占粮食总产量的17.7%;各业总产值7686万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5倍,年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3倍。治理程度和水保措施防护功能的提高,使区内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到总种植面积的40%,产值比治理前增长了l5%,群众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治理期末,项目区贫困户由治理前占总户数的15%下降到2.5%,有97.5%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1.2%,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发“马什好”项目和农发开城项目建设,把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确立为农村重点建设工程。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项目建设,按照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在固原市召开的关于项目启动的会议精神,原州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由财政、发改、水利、林业、农牧、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在项目建设所在的乡(镇)召开了由实施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参加的项目启动动员大会,部署了项目建设计划、方案、步骤和任务。项目启动会议之后,及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为单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部门协作机制。
2.2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
应急抗旱工程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详细阐述了化德县达盖滩截伏流抗旱应急水源集中供水工程的设计内容。
[关键词]化德县;应急抗旱;供水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本次化德县达盖滩抗旱应急水源集中供水工程位于化德县七号镇境内,距离化德县约65km,项目区常住户数78户,常住人口210人,牲畜2400头(只),耕地面积286.67hm2,流域面积为18km2,项目区农作物主要为玉米。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灌区缺少必要的水源,灌区抗旱能力逐年下降。本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一可以缓解当地水源供需矛盾,增加当地灌溉水浇地面积;二可以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可以促进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可以提高项目区抗旱应急综合能力,确保当地粮食安全。本次化德县达盖滩截伏流抗旱应急水源集中供水工程设计截伏流水源工程1处,新建集水井1眼,检修井2眼。目标是灌溉农田66.67hm2,使达盖滩在干旱年份内全村210多人受益。
2工程布置
根据达盖滩河道水流情况,经实地踏勘,充分考虑灌区地形、地貌特点,经综合考量分析后,化德县达盖滩截伏流工程主要由集水廊道、复合土工膜防渗、集水井、检修井、排水井、检查井、输水管道组成。集水廊道为全断面截留,长度为235m,通过集水廊道将水引入集水井;集水廊道垂直于河床布置,设计最小铺设坡度5‰。集水井布置于集水廊道的右端,因集水廊道较长,在廊道上布设检查井2个。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截伏流工程设计取水流量为0.02m3/s,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抗旱等级为中等干旱。因此,确定本工程等别为IV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山区水土保持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些耦合关系,探究其内在的关联,是全面认识水土保持工作意义的重要途径,并能基于这一耦合关系,提出促进水土保持工作高效开展的建议,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甘肃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为例,探究了这一内在关联,总结了水土保持工作对甘肃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工作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山区可持续发展内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同时又能够保障未来的发展潜力。根据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实是能够科学节约、高效利用、环保地进行地区发展。本文阐述的甘肃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运用科学办法节约资源的同时,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整体不受伤害,并通过一切努力促进经济长久发展。基于甘肃山区可持续性的本质内涵,探讨其与水土保持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来维持或者支持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工作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