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9:27: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生态工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生态工程

从系统工程角度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包涵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多个层面。“三农”问题的形成,是我国人多地少、小农经营、长期城乡分割和过度城市偏向型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结果。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和其形成的历史性,寄希望于短期内通过单项的农村改革来解决是不现实的。要全面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长期而不是短期地关注“三农”问题,从社会历史和国家安全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其次,要鼓励开展深入研究,在学术界进行探讨。本文尝试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从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农村工程”的概念,期望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生态农村工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

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国家宏观政策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农学、经济学、系统学和社会学原理,通过对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讲,生态农村工程是指在研究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农业自然资源(如光、温、水、气、土地、作物、牲畜等)和社会资源(如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劳动力等)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复合系统中的关节点的分析,提出重点工程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思想模式。生态农村工程的具体内容包括8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化工程

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产业化方式通过将产、供、销联合起来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确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并相应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是生态农村工程的核心内容。农业产业化工程共分两个步骤。一是资源优势开发策略分析。根据研究区域光、温、水、土等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资金、劳动力、区位、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研究提出区域优势农产品开发战略。二是龙头企业的建立或引进。根据本区或相邻区域农产品类型,采取集资、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流通业。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搞生态农村工程时,并不一定非要在研究区内培育出一个甚至几个龙头企业来,如果能作为产品或原料基地的形式加入到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中去,也符合生态农村的要求。如寿光周边县市在搞蔬菜产业化发展时,就可以直接以寿光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龙头来发展生产,而没有必要自己再建立批发交易市场。

二、农业生态工程

查看全文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践分析

1意义

组织实施廊坊市农业清洁生产意义重大。一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农民多少年来向往的事情。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和载体。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模式。

2创新点

农业清洁生产是一项涉及面广、责任重大、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本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以三项重点工程建设为主体,全面开工建设。2.1农村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遵循固体废弃物肥料化还田,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借鉴先进地区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经验,采用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肥料化与无害化相结合的办法,实施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分级处理,推广小型分散式农业固体废弃物堆沤肥技术,全面实现垃圾无害化。2.2人畜粪便处理工程。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原则,实行一户一厕一沼气池,加快改水改厕进程,建造污水净化沼气池,使农民的生活污水和粪便通过生物厌氧消化技术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沼液可以用来浇灌农田、菜园,沼渣作肥料。2.3实施田间清洁化生产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2.3.1控制种植业肥料污染。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机械收割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秸秆野外焚烧,提高秸秆还田比率;引进速腐剂,推广生物制肥技术,发展高温堆肥,提高优质有机肥的使用比例,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控制肥源性污染。2.3.2控制种植业农药污染。建立安全用药机制,统一进行病虫草害生物综合防治,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严格控制农药残留,实现对药源性污染的控制。2.3.3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全力配合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格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购置、使用。

3增产增收效果

3.1经济效益。项目建设完成,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系统生产力发展的稳定性,使系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3.2社会效益。在改善农业生态和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查看全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交流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20**年,**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号文件),在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

**省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过程中,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先进科技武装农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是党和政府为农业引智,是对农业和农民的最好补贴。

20**年春,**省委、省政府把扩大优质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提高种养水平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制定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计划。这一工程的任务是从村、户入手,进一步推广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其主要做法是:农业科技人员、乡镇干部和农民“三结合”,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按照这种模式,通过抓一批重点乡、重点镇、示范村、示范户,在全省构建起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农业技术人员、示范户和普通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在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的过程中,全省各市县都派出上千名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把优质农副产品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直接送到农民手中,共培育近10万个示范户,辐射带动了上百万农户。农业和农技部门开通了农技服务“110”,专门回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一些市县还根据农民的需求,努力创新服务方式。芜湖县农委选派30多名专家组成农科教讲师团,到各乡村巡回开展技术培训;阜南县举办农业科技文化节,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以后,以先进科技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广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致富新景象。大批贫困户实现了科技脱贫,有的还走上了科技致富路。

用工业理念办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当前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查看全文

国外生态农业节水分析论文

一灌区发展生态农业节水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以合理投入为前提,通过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人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生态农业在宏观上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一种战略思想,在区域上作为一种协调农业各业全面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对生产单位而言,是一套经济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水资源作为一种再生资源,其更新再生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靠水文循环过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补给。深入研究水文循环的结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区域生产水平、环境的容量能力等对发展生态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对水资源进行适宜的利用和调整,才能使其向着有利于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发向发展。因此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用水是提高用水效率,增强水的承载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只有采取必要的节水方法措施才能不断满足地区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目标需求,使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承受能力相适应。

叶尔羌河灌区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其总面积为14619平方公里。灌区东西两面处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布谷里、托克拉克沙漠的挟持中,呈带状分布,宽40-80公里,长400公里。是典型的“走廊绿洲”,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最大的一片绿洲。由于地处欧亚腹地又处在三个沙漠的挟持中,所以灌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具有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点,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于灌溉,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灌区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30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660万亩,人口也由70万人发展到169万人。目前叶尔羌河灌区植被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绿色走廊衰退,沙漠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加,给灌区的生态农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现有水资源利用的清况下,既要满足灌区灌溉的需要又要保护好叶尔羌河下游生态环境以及向塔里木河下放生态水是难以办到的。只有采取节水措施,才可以不但使灌区自身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塔里木河干流做出应有的贡献,使灌区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灌区生态现状及规划目标

查看全文

生态环境在生态农业经济的影响

现代化、生态型农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具体的事物,也是农业从古至今的重大变化。观察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过程,要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就要在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丰富生产要素,大力引进机械设备、电气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生态工程的建设。近年来,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自然生态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情况,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农村环境,阻碍了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给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依托青山绿水这一发展理念,努力构建集生态、现代、科技为一体的经济发展体系是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何为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何为生态农业。这个概念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基于经济学的原理,对农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化的组织和管理,继承传统农业的有点,并结合现代科技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促使农业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实现农业回归自然的根本目标,也是达到高产、高质、高效三大目标的新型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经济便是在这个概念进行的延伸,以产业发展为驱动力,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为前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使用自然资源,在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状态下,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安全、无害,占据主要市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协调性。新型农业种植模式讲究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并且要与环境的变化相协调。2.适宜性。这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引入了各种先进的技术装备,这些都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资源条件等综合考虑,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便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3.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要以生态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讲究长期效益,这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进。

农村环境改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地势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形势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赖自身条件的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和种植体系,充分挖掘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注重地区特色的发挥。现代农业要想成功转型,就要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更新种植、加工、贸易等技术措施,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建设花卉生产基地、采摘农业等,这些都以来了地方的自然资源,并成功转型形成地方特色,充分凸显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而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环境的支持。因为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提供了必需的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生态环境中的每个因素发生变化,都将对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带来影响。如果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必然会降低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农村环境建设现状主体资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体包括土壤、水、大气、森林、生物、沼泽等。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吹响了城市建设的号角,不少地区大兴土木,迅速开展了城市扩建行动,农村土地则被作为主要的征收资源,致使农村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适宜种植土地不断被破坏,城乡建设的差距被逐渐拉大。与此同时,由于过程中出现的过度消耗,盲目扩张等行为,极大地减少了有效森林面积,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最后,我国作为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区域,人均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的1/4,特别是像北方这类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用水资源稀缺,致使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生态环境污染我国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广泛提升,针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党中央也提出了加强资源保护、改进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各地也在积极落实,但取得的效果却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长期以来的生产习惯和环保意识较为落后,并且与城市相比,农村缺乏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导致生活垃圾随意排放,无法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的堆积给当地的农用田地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电子垃圾,在进入土壤之后会严重破坏土壤自身的酸碱平衡和营养结构,导致土壤状况持续下降,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部分不可降解的垃圾还会进入到水体中,由于农村缺乏净水技术,导致可饮用水、农业灌溉水受到污染,给农民的安全健康埋下了隐患,也给牲畜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大部分工业生产企业都建立在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为了控制污染物处理成本,部分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污染物,导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国家提出了节能减耗、绿色环保的理念,对工业生产企业也加强了监督和管理。但由于企业逐渐向着农村转移,很容易出现监管遗漏的问题。企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与土壤、水体接触,必然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造成有毒物质的残留,危害的人体健康安全。另外则是农业生产活动过度使用化学药物,造成土壤和水体的破坏,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没有掌握生态环保的种植理念。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联探索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业生产方式转型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本质不仅是村庄建设一个美丽的外表。保护和培育“青山绿水”的核心在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及文化道德素质。这是因为农业的功能至少包含食品生产、生态环境功能和乡村发展,其中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包括田园风光、生物多样性、文化以及自然价值等[2]。因此建设美丽乡村涉及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有的省(如安徽省)就提出美丽乡村要涉及“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等等。归纳起来美丽乡村建设既包括以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的治理、以改善生态环境及资源保育为内容的生态工程建设、以强化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的农田与村镇景观的规划与建设,更包括农业生产向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产业转型的致富途径。我国农业产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是两大主导产业,其中种植业所投入的大量化肥、农药等既是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而目前日益发展的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其过于集中的粪便已成为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的污染源。所以涉及大环境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广大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生活有着极大的相关性。环境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不能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否则在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下,违背农户的实际意愿,很难实施。正因为此,从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入手,特别要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农业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的调节,科学控制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易造成非点源污染的物质的使用,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3-4]。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以发展为载体农民建设美好乡村才有积极性,兴业富民才能实现。“民富村强”始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的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性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工作在中央八部委的支持下全面展开。中国的生态农业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及资源高效利用,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5]。多年来生态农业建设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生态农业依据区域资源优势潜力,强化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生物种群多样化、农业产业多样化,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率,达到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我国生态农业的成就开始为世界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历史实践表明,生态农业可以为美丽乡村提供农业产业转型,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基础保障和有效途径[6-10],是优美乡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内容。

生态农业必须建立在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才有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刚刚开始,我国农业现代化开始起步,因此,我国当时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以传统农业的一些精华如“粮-畜-渔-果-菜”,“粮-畜-桑-果-渔”,以及“桑基鱼塘”等经营模式为主[11-13],主要在小农户层面上实现了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正效益,以便实现经济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目标[14-15]。当时出现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山西省闻喜县、辽宁省大洼县、黑龙江省拜泉县、北京的留民营村[13,16-18]及其一批生态农业户、沼气生态户等在国内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从这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实践看,尽管其生态农业的资源高效及可持续性特点鲜明,是从传统农业知识中挖掘和继承了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虽然有益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生态农业是源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产物,以家庭分工为基础,往往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本农业格局进行总体设计,重系统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市场,忽视与工业、加工、物流等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与链接。当前我国的农业已从农户小生产开始向规模化、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其发展过程,是以经济效率更高的农业生产系统替代经济效率相对较低的农业生产系统的过程,是一个以营利为目标的生产活动。由于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现有农户的小规模小农经济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的技术如果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科技升级与创新,就不能改变生态农业的低生产率,难以适应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实现农民致富及区域发展的需要[19-20]。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化,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已到供求关系转折的临界点,农民工明显增长的务工收入刺激农民开始放弃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意愿。比如近年来户用沼气池在农村正常运行的萎缩,这与农户家庭养猪剧减、农民进城打工、养殖方式与市场的变化所造成的户用沼气缺乏发酵原料及缺乏管理有直接关系,这也导致以沼气为纽带的一些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运行受到影响。针对传统生态农业没有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等经济特征,当代要倡导的生态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需求[21]。生态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适应这种发展与转型的要求。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查看全文

生态农牧业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落后,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是关键所在。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重建的制约因子,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和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重点论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好取(集)水、畜水、调水、用水的方法,强调在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好集水工程、农艺工程、农业管理工程和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构建好保证各项措施实施和收效的政策和发律体系。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研究

1项目概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目标,以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长沙市“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圈”建设(百里水果产业带)以及长沙县黄兴大道北延线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按照长沙县“南工北农”和“一县两区”的总体构架,充分利用长沙县白沙镇地理、交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建设起来的示范性生态农业观光园。

1.2现状分析

莲花庵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白沙镇。白沙镇地处湖南省长沙县最北端,距县城星沙城区42km,距长沙市55km。白沙镇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非常适合建立优质水果产业基地。规划区内植被资源丰富,种类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野生锥栗等壳斗科植物、楠竹林、杉木林、蕨类、构骨、油茶和芦苇等。此外,园区内还存有莲花庵遗址。白沙镇有着浓郁的庙宇文化氛围,境内有上华山庙、白石庙、白沙庙和回龙庙等。有着千年历史的莲花庵是白沙镇宗教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1.3不足之处

查看全文

生态农牧业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落后,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是关键所在。水资源问题是限制该区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重建的制约因子,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和专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重点论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解决好取(集)水、畜水、调水、用水的方法,强调在将有限的水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好集水工程、农艺工程、农业管理工程和现代农村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构建好保证各项措施实施和收效的政策和发律体系。

关键词:集雨节灌;园艺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生态;法律法规保障。

一、概述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及大气水分极不平衡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西北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该地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属常温气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国境线,连绵400多公理,横跨50个经度,总面积相当于英国国土的12倍。这些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直接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相关,解决了该区的农牧业发展问题,也就等于局部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发展问题。

干旱半干旱地区虽属"非灌不植"地区,但它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遍布其间的山脉和大多数季节性河流使得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气候特征,物产也独具特色。由于该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产物量大,夜间物质消耗少,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该区就是一个物产丰美的地方,比如内蒙古河套地区因有灌溉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瓜果生产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少雨,空气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除少数灌区外,几乎年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资源成为该区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再加上灌溉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滞后,使得该区农牧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要想发展该区的农牧业,必须实施干旱半干旱集水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