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8:26: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社会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社会化

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革新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具有着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但目前我国规模过于狭小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小农经济,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承包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承包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变迁及其背景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构成的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讨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农技、农机、水利、气象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的服务网络。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服务并不具有现代真正意义上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经营的产品经济棺联系的,当时国家(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全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组织,政府扮演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上而下形成了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在国家基层组织——体制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来控制和把持,农业服务也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分解下达工作任务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涉农经济技术部门如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逐步将其基层单位延伸到乡镇,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路径依赖式的制度变迁,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既有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有在家庭经营制度下失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等对口的集体服务对象后,原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解决自身组织职能定位问题,延续其组织生命的强烈要求。于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就支持各涉农部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起条条的涉农服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服务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部门所有。乡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所有涉及农业的站所都是上级经济技术部门、金融以及粮食农资等流通部门自上而下延伸到乡镇(公社)办事机构。二是实行科层制管理。这些部门大都由上级政府定编定岗,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由此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20世纪9。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供销、农资、农机等服务组织率先走向衰败。乡村农技、农机、水利等机构相继被减(停)拨付事业经费,乡镇各类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尽管后来国家相关部门试图恢复农村基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维持队伍稳定,但由于这些基层站所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加之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和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和工资保障,人才纷纷流失。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建立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辅助,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但由于“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现在农村生产发展最急需和离不开的资金、技术、信息、农资、销售、法律、文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断层”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要求

摘要: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明确现代农业发展下的社会化服务发展方向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认为青海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应以机制创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推广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金融服务为保障,将成为现代农业条件下青海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青海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青海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以发展多种形式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增强农业社会服务能力为保障,更加注重农业服务机制创新,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体系,更加注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农业社会服务与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青海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渐凸显,与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不断衍生新的服务内容,它通过对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服务方式的不断转变,可有效提高服务的效率与水平。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尚未理顺。青海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以及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是政府管理,层层上报,分级管理制度。政府所在地往往设在城市,对相关农业服务具体运行缺乏深入了解,致使工作经常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实施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对于经营性的农业服务机构来说,其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化的体制下,易为了逐利展开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业服务所要达到的效果。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青海省的农技推广体系为“一主多元”,一主为官办农技推广机构,多元则包括农业科研单位、高校、涉农企业、农业协会、合作社等。从实践来看,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组织协调职能,多元组织机构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及效益最大化,省、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与推广机构设置不合理,“两张皮”现象突出,基层推广体系布局分散,业务能力弱,效率低下。3、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弱化。由于青海本地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加上在农村金融组织服务现代农业中,存在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单一、缺乏竞争力,涉农贷款产品与农村资金需求不匹配,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抵押难,农村信用环境差,民间借贷监管不力等问题,致使农村金融机构缩减,导致了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的弱化。

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出新要求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由服务和管理两个系统构成,是科教兴农和依法治农的重要载体。突出公益性技术服务和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强化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围绕构建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和公正、规范、高效的体系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摘自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

能力,在强化与创新中提升

最近,适应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部推出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系列规划,《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04-2010年)》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这份规划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系统体系为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业行政执法体制、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

转变现状,积极应战,直面WTO竞争规则

查看全文

浅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制革新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具有着广泛适应性和旺盛生命力。但目前我国规模过于狭小的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种小农经济,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生产力水平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看,社会化大生产是一种历史趋势。要把家庭承包经营纳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上来,在保持家庭承包经营的优点的同时积极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这就需要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过程中建立起能够沟通家庭承包经营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联系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正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如何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变迁及其背景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由社会上的服务机构或个人为农业生产提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产前),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产后)以及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性(产中)的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种服务性经济实体构成的为农业提供的服务网络。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讨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首先要对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的背景进行分析和再认识。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农村相继建立了农业、林业、农技、农机、水利、气象等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科层制管理为主的服务网络。严格来说,这一时期的农业服务并不具有现代真正意义上社会化服务的性质,这是因为,这个服务体系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中统一经营的产品经济棺联系的,当时国家(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着全部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组织,政府扮演着“全能主义”的角色,自上而下形成了科层制的管理体系,农业生产的组织、农业生产的技术服务、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流通等各个环节都在国家基层组织——体制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体系来控制和把持,农业服务也往往是采取行政手段分解下达工作任务来实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为解决农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涉农经济技术部门如农业局、农机局、水利局、畜牧局、科技局等逐步将其基层单位延伸到乡镇,这个过程可以称为路径依赖式的制度变迁,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既有对农户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也有在家庭经营制度下失去了生产队、大队和公社等对口的集体服务对象后,原有农业服务部门为了解决自身组织职能定位问题,延续其组织生命的强烈要求。于是,中央和各级政府就支持各涉农部门发展基层组织,建立起条条的涉农服务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农业服务体系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部门所有。乡镇主要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农机站、经管站、水利电力排灌站,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所有涉及农业的站所都是上级经济技术部门、金融以及粮食农资等流通部门自上而下延伸到乡镇(公社)办事机构。二是实行科层制管理。这些部门大都由上级政府定编定岗,规定相应的行政级别。由此形成了以各部门纵向领导为主的服务网络。…20世纪9。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农村市场的逐步放开,农村供销、农资、农机等服务组织率先走向衰败。乡村农技、农机、水利等机构相继被减(停)拨付事业经费,乡镇各类经济技术服务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出现了“网破、人散、线断”局面。尽管后来国家相关部门试图恢复农村基层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维持队伍稳定,但由于这些基层站所的服务功能已经基本社会化、市场化,加之乡镇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和人员由于缺乏经费和工资保障,人才纷纷流失。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建立了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民间组织和个人为辅助,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网络。但由于“近些年来,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一些有利可图的事业站所纷纷上收垂直管理,而有责无利的文化、农技、卫生防疫等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事业站所却面临着推向市场,彻底与财政脱钩,人员分流的窘境。现在农村生产发展最急需和离不开的资金、技术、信息、农资、销售、法律、文化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日渐薄弱、服务体系“断层”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对农业的服务作用也逐渐增强,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个体以及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完善路径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而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当前我国农业金融在支持力度、信贷产品结构和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只有在充分调动商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结构,农业金融才能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社会化金融;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最终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必须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我国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在产品结构设计、农业保险推广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和加强。

一、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农业社会化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银行支持不足、涉农信贷地区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一)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

查看全文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近年来,地处我国西部的甘肃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一些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对市场研究不够,仍有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实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终端市场

终端市场是产品流通的最后归宿,是较高层次的市场形态。它连接产需两头,可以真实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农产品终端市场的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研究农产品终端市场,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可能的利润空间,进而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在计划经济特别是卖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是“产、供、销”,即以产定销、以产定需;而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买方市场条件下,抓产业的顺序则应该是“销、供、产”,即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相当多的农户没有完全实现从产品生产者向商品生产者、从纯粹的生产主体向生产经营主体的转变。他们关注较多的是土壤、气候、庄稼长势、收成等生产方面的情况,而对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行情及其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不够。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农户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特别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但是,目前有些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老思路、老办法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他们抓农业,重视产品产量多、研究市场销售少,跑田间地头多、了解终端市场少,对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变化胸中无数,因而在指导调整农业结构、调节利益关系和解决农产品“卖难”等问题上往往陷入盲目被动,甚至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需求决定产业结构、决定商品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农业,必须立足市场做文章,围绕市场增效益,善于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发展。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必须重视研究市场特别是终端市场,通过研究市场供求的规模、结构、价格因素、变化态势等来合理确定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做到以销定产、以需定产。

减少中间环节

查看全文

不断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管理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交会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实际上展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三届农交会的举办,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会,也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深入发展的展示会,这种展示无疑打上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深深烙印,深刻说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目前,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超过15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超过100万人。

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服务与管理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

去年,农业部制定了2004年—201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主办,是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成果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适应了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只要各级农业部门齐心协力,以农交会展示的新成果为动力,努力建设好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市场经济中农业社会化服务研究论文

1979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一方面,农户家庭的职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性活动外,还要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经营性活动。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也较快。农村经济的这种变化,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摆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一、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地域间行政、技术和物资部门通过实物或活劳动形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种种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社会活动,它包括国有经济各部门的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我服务,农户之间的相互服务,以及省、地、市、县、乡各级层次的系列化服务。

当前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原因有:

1、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呼唤。户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的农业生产形式,它作为一种“小生产”方式,其固有的局限性使农业生产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这种小生产方式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克服这种局限性,客观上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步伐。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一个包含众多生产环节的复杂过程,许多环节不适合分户经营,如灌溉、良种制作,如果单家独户进行,既浪费人力,也浪费物力、财力。有些虽然也可以分户经营的环节由于受资金、技术、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如果由农户各家去包揽,则会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管理讲话

同志们: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交会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实际上展现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成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第三届农交会的举办,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展示会,也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深入发展的展示会,这种展示无疑打上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深深烙印,深刻说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早在19*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国家农技推广体系在动植物新品种和重大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推进了农产品产量与品质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粮食、禽蛋、肉类、鱼类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本形成了以专业为主的事业型推广网络,完善了适合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推广方式。到目前,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县、乡两级共有推广机构超过15万个,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超过100万人。

骄人的业绩,见证了农业服务与管理体系曾有过的辉煌。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形成扶持载体,便于更好地实施“绿箱政策”,是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提升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

去年,农业部制定了20*年—2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技推广新格局。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的主办,是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成果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适应了解决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等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只要各级农业部门齐心协力,以农交会展示的新成果为动力,努力建设好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必将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农业的一个基本内涵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发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然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在运转中并不是很顺畅,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还很薄弱,与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比,与发达国家水平比,还存在差距。实践证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以及转变政府的扶持方式。

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2004年—2010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构建和完善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蓝图,明确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基本思路,提出了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体系建设投入机制等几项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政府在社会服务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公益性职能的履行;通过政策扶持,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开展为农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形成政府主导、示范带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高效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与市场互动发展、互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