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12:35: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科技政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政策综述
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及推行。回顾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特点,并对未来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初步思考,旨在谋求我国农业及农业科技的科学发展。
1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建国6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与农业科技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作如下划分。
1.1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6年)
(1)农业科技发展得到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召开,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要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农业建设。其第三十四条规定,在一切已彻底实现的地区,人民政府应组织农民及一切可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以发展农业生产及其副业为中心任务,并应引导农民逐步地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在新解放区,工作的每一步骤均应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相结合。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争取于短时期内恢复并超过战前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物资的生产水平。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并改良农具和种子,防止病虫害,救济灾荒,并有计划地移民开垦;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保护沿海渔场,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发展畜牧业,防止兽疫。这成为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指针,农业科技发展的帷幕由此拉开。
(2)农业科技发展纳入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国务院组织全国600名科学家制定出我国第一个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该规划制定的57项任务中,选出12个重点,其中第10个重点是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因为它关系到5亿人口生产和全国人民生活的问题。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选型、农村动力来源和小型发电设备、地方电力网的建立、化学肥料、防治病虫药剂、灭草剂的生产等方面都有大量的科学问题。1960年通过《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对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建立和改进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必须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农业合作社培养初级和中级的技术人才等。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突变,要求我国必须独立解决经济问题和国防尖端科技问题,以及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并向世界科技水平迈进。此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科学规划》),规划要求“全面安排,充实基础,重抓两头”,其中“两头”是指“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尖端技术”。《十年科学规划》共有10章,其中第4章是农业科学技术,指出:十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多快好省地为农业技术改革提供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和研究成果,要加强农业研究,促进农业发展,规划了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有效的政策供给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供给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并分析了出现政策供给问题的四大客观原因。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政策供给的对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持、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不同环节分工协作、加强农业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等。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成因;对策
一、引言
我国已逐步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农业科技创新正经历广泛、深刻的变革,同时全球也正孕育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科技创新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同时也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若干意见》《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政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可见国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未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是大势所趋,甚至大有可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综合性活动,主要环节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这里各个环节虽然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也存在较大区别,但是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是同等的,必须做到相互联系和协调[1]。为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序开展,国家应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国在农业科创政策供给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措施面临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获取的政策支持,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发展导向存在较大关联。相比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政策支持仍然存在较大问题。1.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不同环节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基础研究的投入明显偏低。自“十一五”以来,我国就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2006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年均增幅达到20%以上。在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支出总体增长的前提下,即便农业基础研究、试验、应用研究等支出水平也有所增加,但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同环节的科研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较明显。根据《中国科技年鉴》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大约为0.5∶8.5∶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经费支出比例为1∶1∶3左右。可见,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够优化,农业基础研究投入尤为薄弱。根据2014年和2015年两年我国国家级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新增项目的统计数据,在获得国家资助额所有312个项目里,农、林类的项目仅有27个,只占8.65%,而且农、林类项目的经费支出仅仅为25.35亿元,占两年科研总经费的比重仅为8%左右。同样,在2013年和2014年两年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与农业相关的项目仅有4942个,占两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数比重仅为6.36%,而且涉农项目的科研经费支出仅为26.73亿元,占两年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总经费支出的比重仅为5%左右。2.尚未形成一套有效、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技计划都是采取竞争性投入机制,而且习惯每5年左右为一个计划周期,像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这三大国家科技计划的资金支持周期就为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金支持周期则为4-5年。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也是如此,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5年左右以后,必须重新参与竞争,从而由国家政府决定是否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根据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如果没有10年以上的时间,是基本难以有成果的。所以如果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先前没有10年的研究基础是基本无法实现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竞争性资金资助模式下,资金支持的短周期限制,往往导致农业科研活动者难以集中精力利用时间有效地开展研究,而是在一个项目初步构思好并开始着手研究,在尚未得到必要结论时,就马上要重新申请立项。这样,大量的时间、精力就被耗费在项目申请方面,这样就明显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潜力,难以得到可靠的成果。3.尚未形成区域协同的支持机制,导致不同科研主体分工不够明确。根据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应有区域协同机制[2-3]。国家级的科研机构一般应以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活动为主,而省级科研机构一般应以从事应用研究和承担区域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地市级科研机构则应以农业开发研究、推广示范等为主。这样一套区域分工协作的体系,对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尚未形成区域协同的支持机制。由于大部分项目是以竞争性为主的,不同层次机构和科研人员在不同环节的分工不够明确,有些农业科研项目在分工上甚至出现严重的重复分工。原本应该分配给国家级科研机构或大学的农业基础研究,有较多被分担到地市,而许多原本应分配到地市的农业推广示范项目却被错移到国家级科研机构或大学。正因为缺乏这种区域协同支持机制,导致国家与地方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方面普遍存在抢地盘、争饭碗等弊病。4.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的重点不集中。目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不足还表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的重点不集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的财政支持涉及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环节,但是投入的比例非常失衡,部分领域的财政投入极低。第二,因项目较多而导致部分项目交叉或者存在重复的情况明显,尤其在不同计划间重复的情况更加严重。第三,相对而言,单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强度较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领域的投入强度更小,而且部分项目投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基本上涉及活动的各个环节,而发达国家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主要由国家投入,而农业开发等环节主要通过企业投入。可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投入的重点不突出、不集中。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计划中涉及农业科学研究的项目虽然越来越多,但是重点领域的投入强度仍然很小,涉农科研项目投入不到其他领域的50%。
俄罗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分析
【摘要】面对国际制裁,近年俄罗斯重新制定了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强调科技创新在农工综合体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但复杂的国内外因素导致了俄罗斯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积极作用,反而为俄罗斯政府指明了未来的工作方向。
【关键词】俄罗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俄罗斯农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
从2014年欧美对俄制裁开始以来,尤其受到欧美国家对俄农产品禁运政策延长的影响,俄联邦政府制定了新的战略目标——从生产进口替代品到积极向外出口。预计到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将实现翻番,达到450亿美元。这一目标已被写在俄联邦《农产品出口计划》当中。2019年,俄联邦政府重新制定了国家农业发展规划,将其延长到2025年。在新版本中,添加了《农产品出口的发展》、《农业数字化》和《农民与农业合作支持体系建设》等多项内容。同时,该计划的总预算增长了近四倍——从22000亿卢布到82000亿卢布。尤其在2019年增加最为明显,各级预算从2970亿卢布增加到7930亿卢布。在2021-2025年,全国财政拨款资金预计为42000亿卢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为23300亿卢布。自2018年以来,该计划的各主要项目均逐步实施,旨在确保粮食安全,提高附加值,保证出口增长,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到2025年,农产品产值计划比2017年增加16.3%,其中经济作物增加18.0%,畜牧业增加11.0%和粮食产量增加30.0%。力争将农业生产者的盈利能力至少提升10.0%。根据2018年签署的总统令,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额应在2024年增加至450亿美元。其中,粮食出口预计将增加1.5倍至114亿美元,油类产品增加2.8倍至86亿美元,食品加工类产品增加2.5倍至86亿美元,鱼类和海产品增加1.9倍至85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农产品出口项目”的融资将在2024年达到4068亿卢布,其中388亿卢布已于2019年完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联邦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引入创新机制,试图重新确立农工综合体在该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俄罗斯农业发展主要以农工综合体为主,除了农业外,还包括食品和加工工业、农业工程、肥料和防护设备的生产、物流等所有支持和协调农业发展的分支行业。农工综合体在俄罗斯农业发展中能够整合农业产业链、消除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壁垒、提升农业产值和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农工综合体仍然具有严重依赖于天气条件、新技术应用缓慢、盈利能力下滑等问题。
2俄罗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现有问题及原因分析
俄罗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现有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俄罗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无法在农工综合体的条件下得到有效实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一直以来均是从属于俄罗斯科技创新总体政策框架之下的。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在俄联邦还是各地州均没有形成明确针对农工综合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这就导致现有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无法落地。(2)农业机械设备更新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数企业仍然使用过时的农业机械设备,磨损程度往往超过50.0%。同时,维修保养情况令人堪忧,能够正常运转的设备勉强达到实际需求的60.0%。这导致设备负荷增加,事故频繁,进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例如,在农产品的加工过程中谷物损失可高达30.0%,蔬菜高达40.0%。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农业机械设备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导致大多数公司缺乏现代设备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不够。尽管俄联邦和地区两级农业机构的农技固定资产每年都有增加,但对农业部门技术设备的投资仍然不足,企业方面的投资力度更是堪忧。目前,俄罗斯对于每公顷农田的技术投资要比美国少6倍,比中国少10倍,比欧盟则少14倍。(3)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的企业比例低于其他经济部门。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只有3.9%的农业组织将技术创新应用于农作物种植,畜牧业仅仅为2.9%,而在其他行业中这一数字达到9.6%。其原因在于,农工综合体同其他行业部门之间是绝对开放竞争的关系。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干预,资本只能按照其固有逻辑涌入利润回报率最高的行业。同时,在农工综合体内部,终端市场和经销商处于优势地位,导致生产者在成品零售价格中的份额多次下降。这更严重打击了生产环节的盈利能力。(4)俄罗斯国内的技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大型企业,相比之下,小企业和农场明显缺乏创新技术的应用(见表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小企业和农场本身无法形成规模会经营,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均较为低下。同时,各级政府并没有将小企业和农场作为主要扶持对象,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与科研投入。(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俄罗斯作为传统的教育与科研强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实力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科研技术成果,但是商业转化率很低。这直接导致俄罗斯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落后于西方各国,造成了作为科研强国的俄罗斯,同时又是农工综合体领域中的技术净进口国这一怪相。本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产出量也大幅度下降(见表2)。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目前俄罗斯科研机构评估的有效标准仍然是以出版类成果为主,并不注重科研成果的实践效果,并没有将能否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实际影响作为科研机构的绩效指标。对此,俄联邦农业科学院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变革:按地区而非行业组建联邦科研中心,大规模更换科研机构主管领导,开始将实践结果纳入到科研机构评估体系当中,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目前俄罗斯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预测农工综合体、农业及相关分支领域科技发展的专门知识中心。俄罗斯科学院农业科学系完全有能力承担这一任务,但却缺乏必要的行政权力。(6)农业科技研发在俄罗斯科技研发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是呈下降态势,农业的国家研发成本与农业创造的总附加值之比正在下降(见表3)。目前,俄罗斯农业方面的科研活动主要专注于基础研究,这几乎占其总预算的60%,但按当前发展要求,应用技术的研发资金应该作为优先事项而得到大幅度增加。此外,俄罗斯农业科技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家科学部门,俄联邦在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的作用显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浅析地区农业现代化科技政策
一、我市农业科技政策存中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目前,由于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应用性较差、农业科技融资市场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业科技融资渠道来源单一,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资金来源严重不足。
2.农业科技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不到位。长期以来,由于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总体水平不高等原因,我市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科研项目的申报、成果鉴定和评奖,轻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实施等现象。科研机构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机制多依赖于通过其数量和层次来评定,课题立项、研究等过程重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轻实际应用价值,造成课题研究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脱离,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处于脱节的状态。
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机制不灵活。一是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明显不足。二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相对薄弱,农业科技与生产脱节严重,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三是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流动不畅;四是龙头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农业科技人才缺乏,队伍不稳定。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完善农业现代化科技政策的措施
农业科技进步体制构建与运行思考
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的复杂社会经济过程,根据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可知,在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借助于系统的方法能全面深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本文在构建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运行过程、环境、功能、主体等进行描述,并对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解析。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方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积极推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根据省、市政府开展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有关要求,县政府决定,利用冬春农闲的有利时机,在全县农村积极组织开展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为保证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达到预期效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帮助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把农业科技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央《决定》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农民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落实《决定》的各项措施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好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选择好科技示范户,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做到农业专家、科技资料、农资新产品、科技指导“四个到户”,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个。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发展现状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需要重视农业生产。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并围绕“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明确提出了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方向。2016年,一号文件延续并发展了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逐步增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距离有所减小,成就显著。客观来看,成就值得肯定,但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来调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但效果仍不理想。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动力不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开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应努力寻求解决办法来解决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2现有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产生的影响
2.1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当前我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运用不到位,导致农业人员队伍的素质较低,无法满足目前国家农业发展的高层次需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主要影响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和新品种的培育两个方面,与我国致力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理念不符。在农业机械设备生产方面,人才的缺乏使机械设备的研制跟不上农民的要求,如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缺乏,迄今为止仍没有成套的花生、玉米收割脱粒设备,农业科技难关的迟迟未攻克;在良种培育方面,虽然我国在杂交水稻品种的研发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其他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如美国的大豆产量约为210kg/667m2,中国约为150kg/667m2,美国大豆667m2产量是中国大豆的1.4倍,可见由于缺乏良种培育方面的创新人才,我国大豆产量在国际上处于劣势[1]。
2.2限制自主创新积极性
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促进*市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农业工业化与产业化,依据《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特制定本办法。
第2条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示范与推动作用。通过园区的引导与示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
第二章管理及职责
第3条*市科技局负责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科技与产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和编制实施园区的发展规划及专项计划,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论文
1广东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成效
1.1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把人才作为推动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步调整、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措施,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机制,聚集和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逐步优化,敢于拼搏、创新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据广东省农业厅调查显示,“十一五”末,广东有农业科技人才约29894人,其中从事农业科研活动的有3040人,占10.2%;从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有26854人,占89.8%,主要分布在县、乡镇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呈现出人才队伍结构日益优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逐步确立的良好局面,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1.2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增多,广东农业科技人才质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优化。一是学历层次逐步提升,博、硕士和本科学历的人才数量、比重均呈上升趋势。到2010年,全省具有博硕士、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占比分别为9.51%、19.23%和61.82%,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5.35%、7.68%和16.29%(表1)。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高、中级职称比例逐步提高,职称结构呈现日趋优化的趋势。高、中、初级职称比例由2000年的5.75∶18.63∶75.62提高到2010年的7.73∶22.89∶69.38,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1.81个百分点,具有中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了4.26个百分点[2]。三是年龄梯次年轻化,自2000年以来,全省45岁以下的农业科技人才一直稳定在70%~72%,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占据主要地位,56岁以上年龄的农业科技人才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农业科技人才断层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呈现出整体较年轻、活力较强的局面。
1.3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团队初步建立自广东省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建设工作以来,通过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实施,结合本省优势农产品培养和储备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高层次创新型和推广人才。一是农业领军人物初具规模。2011年,全省共有涉农院士5人、长江学者10人、珠江学者7人、杰出青年9人、千百十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533人、国家突出贡献人才21人、省级突出贡献人才8人[3]。二是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确立。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广东有3位首席专家,45位岗位专家和34位综合试验站站长。三是围绕广东5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已有13位岗位专家、9位综合示范与培训站站长等高水平农业科技专家近100人,为全省下一步培养和储备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了重要基础[4]。
2广东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仍显不足1999年以来,广东省科研机构开始改制,科技人员下岗分流,造成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呈减少趋势。目前,广东的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7%,占农业人口的0.67‰,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才占农业人口的比例己经超过4‰;广东平均每万亩农用地(耕地+水产养殖面积+茶叶面积+水果面积+桑地面积)只有不足4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73名),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19.4人(广东省农业厅《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情报调查,粤农办[2009]94号》)。因此,目前广东农业科技人才数量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发展的需要。
国外农业科技创新经验借鉴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和科技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是农业现代化对科技金融的内在基本诉求。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促进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科技金融通过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美国的农业十分发达,具有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体系和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政策手段,通过采政策性金融、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等多种科技金融手段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经验借鉴
(一)美国支持农业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
1.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
美国的政策性农村金融体系非常完善,主要包括农民家计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等,由美国农业部直接管理,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提供,是美国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主要工具。政策性金融机构通过政府资金、预算拨款与借款等手段为农业提供市场金融机构不愿提供的贷款服务。农民家计局主要对农场主发放水利和土地等贷款;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为电力和其他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贷款;商品信贷公司对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与补贴;小企业管理局专门为融资困难的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帮助。
2.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