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研究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0:05: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科技研究

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辅助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新发展。文章将基于移动位置的服务(简称LBS)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中,分析以LBS为基础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的可行性与现有问题,提出整体架构与实现途径。希望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率,开发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新形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LBS;档案信息服务APP

1前言

2016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创新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明显提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1]。现阶段,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档案利用服务的提供形式上,已经出现了“中国档案报”“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等相关移动终端APP。同时,已有相关学者开始对此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研究,如,秦汉帅[2]提出了以交互模型为基础的基于用户体验的档案馆APP,其中交互设计首先要求对档案馆APP进行用户需求交互分析,然后参照用户体验算法设计交互模型,最终针对档案馆APP交互设计评测过程中发现的人为设计错误,通过采用用户体验算法设计的档案馆APP交互模型增进用户对目标的认知,改善用户体验。兰鑫[3]以美国国家档案馆“RememberingWW1”APP为研究对象,认为该APP在馆藏资源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一定亮点,并且其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为保障,以多主体协同合作为支撑,以多种社交媒体为宣传途径的实践经验具有极大参考价值。夏嘉宝[4]认为将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与APP相结合,能够转变思维观念、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发挥技术优势、扩大服务领域,进而能够更好地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王成琴[5]等认为在大数据环境下构建档案APP更符合用户的需求特点,可基于用户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并且可以使更多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利用和共享。通过对前述文章研究发现,在众多档案资源移动终端服务APP的研究中研究对象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推介和对传统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研究。目前,能够直接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APP暂时为零,并且在已有的与档案建设事业相关APP的框架架构过程中也并没有将LBS运用到其中去。经过研究发现,依托APP和LBS技术开发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具有服务模式多样、档案利用率高和双向互动的特点,是提高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创新的新途径,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必要性分析

LBS(LocationBasedService)即基于移动位置的服务,是通过无线电通讯网络或者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端用户的地理坐标,在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服务。而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生产技术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按归档制度集中统一管理起来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总称,主要包括:植物保护档案、种子档案、林业档案、水产档案、作物栽培档案、畜牧档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环境档案等。LBS以其特有的空间信息获取特殊化、服务层次多样化、提供服务精准化等特点,与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相融合,可以更好地针对某地特有的农业活动进行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推送等利用服务,保证以APP的方式进行某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业务的顺利开展。开发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提供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意义如下:2.1创新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农业科技档案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其工作领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开发研究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可以实时地将农业科技档案提供服务给用户,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记录、共享,还可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精准推送等功能。在APP中农业科技档案被科学地管理和合理地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水平,实现人档有机结合。2.2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LBS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该档案地区已有的农业科技档案进行参考,并与该地区相关人员进行线上探讨,提高工作效率和档案管理水平。2.3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除了对原有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在线管理以外,各农业局档案室、农业站资料室以及农业科技档案专兼职人员可以利用基于LBS的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APP直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的实时上传、内部查询、对外资料传送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使用该APP可以更加直接地对各农业局档案室、农业站资料室或个人所拥有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料进行清查和编研,进而提高个体的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效率。农业科技档案日趋移动化和网络化,只有在移动终端实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并与农业科技档案数据库互相协调,才能够适应新的档案利用形势,并为农业活动提供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信息研究论文

[摘要]日本和我国同属分散的小农经济,但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日本农业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查看全文

垦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研究

摘要:黑龙江垦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农业科技推广以满足垦区农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为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垦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是支持绿色高效种植技术、畜牧养殖及粪污处理综合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和信息化技术等。今后,垦区应发挥体制优势和人才优势等,在推进机构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培育示范主体、重视技术研发、创新信息体系、完善服务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科技排头兵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黑龙江垦区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2%,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居世界领先水平。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满足垦区农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垦区当前及未来农业生产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充分发挥垦区科技排头兵和助推器的作用,提高了垦区农业科技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1垦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实现新时期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根本要靠科技,农业科技对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贡献巨大,功不可没[1]。2018年,黑龙江垦区承担国家、省科研项目87个课题,组织实施总局重要科研项目71个课题,组织验收、鉴定总局重点科研项目80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2个,授权专利120件,实现科技转化为成果并形成规模化是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任务。农业科技推广促进了垦区农业由数量增长型转型为质量增长型,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生产,对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垦区持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效能,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与集成推广力度,通过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持续深度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2垦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研究

1农科类高职院校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科类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科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学科门类设置比较全面,师资力量雄厚,发展历史悠久,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比较强,但高校毕竟是专门的科研机构,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实验成果或者试验田的成果,农民田间很少使用先进的技术,这就很难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造成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效果不佳。农科高职类院校农业推广力度不足已成为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重要问题。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是农科类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相对于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劣势。农科类本科高校社会认可度较高,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方面比农科类高职院校占优势,这就导致很多企业与附近的本科高校合作,企业和本科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在人才招聘方面也会向本科高校倾斜。农业科技推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农科类高校的科技成果和培养的农科类人才需要有政策支持,才能顺利走向基层。基层农村工作环境相对于城市的工作环境和实验室的科研条件不在同一水平,农村条件艰苦,科研条件落后,很多高职类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一线工作,没有合适的激励和奖励机制,缺乏到农村推广农业科技的动力。

2农科类高职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议农科类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出试验田,走向农村,走向田间,指导农民科技种田、科学施肥。让农民朋友看到科学种田的益处,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只有取得良好的效果,才会提高科技种田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的农民接受科技种田。同时,当地政府要配合农科类高职院校做好前期宣传工作,通过“乡村通”“乡村广播站”和宣传彩页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并对后期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进行跟踪报道[1]。2.2强化高职类院校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第一,农科类高职院校可以与农科类本科院校和农科类研究所进行深入交流合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协同地方之间学校、研究机构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促进协同创新发展,摸索出一套多样化的模式。打造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相关的产业和产品为突出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从而推动整个地方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标准化发展的生产模式,共同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教师定期输送到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鼓励本校教师在职读研的方式,来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第二,农科类高职院校要积极走出去,跟企业进行洽谈,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高职院校可以每年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农科类技术人才,为农科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农科类企业也可以定期输送企业的技师到高校讲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2.3强化对高职类院校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支持力度。第一,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培养。可以把现有的工作人员按照教学目标分为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推广人员等。对于各类专职的或者兼职的工作者要有所区别。改变以往的以科研、课题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从薪资水平、岗位晋升晋级、津贴等多个维度出发,制订一套满足现有需求的激励机制。同时,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从制度上保障科教人员的权益,从而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也可以从制度上保障相关推广人员的地位,将其与服务科研的教师团队给予同等对待,指引和激励科研人员走进农村,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第二,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高职类农科人才走向基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尝试打造一批批学习农业、喜爱农业和愿意发展农业的建设者。比如,在日常的课程学习、论坛讲座中,通过一些出名的在农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专家、企业家等,分享他们的真实经历和成功经验,让同学真真切切感受到从事农业的成就感和价值。也可以利用寒假、暑假开展一系列农业科技推广、“三下乡”调研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农业产业活动交流,让他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出台的相关政策,让农科专业高职类毕业生喜欢农业和农村,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农村、科技兴农的决心[2]。农科类高职院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挥好农科类高职院校的作用,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为“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梦雪.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研究

摘要:2014年,玉林五彩田园成为广西首批现代乡村特色农业示范区,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乡村振兴先行区”、“广西农业科技园区”、“中国农业公园”等称号,是我国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成功范本。本文对五彩田园进行分析,探究五彩田园的发展优势以及建设策略,为农业科技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学术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五彩田园;乡村振兴

主席在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各种类型的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的发展。其中大多数园区都是以农业先进技术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1五彩田园实施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

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五彩田园准确把握未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源,打造科技先发优势,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活力。农业科技园区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是探索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五彩田园研发条件

查看全文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研究

“十一五”是我市实现“追赶跨越”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部崛起、东向发展战略、沿江城市群率先崛起的历史机遇期。市委、市政府顺应全市人民的期盼,确立了工业强市战略,提出了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和园区倍增计划无疑十分正确。市科技局紧紧围绕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安庆为主线,以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按照“拨亮闪光点、瞄准攻关点、发展增长点、立足基本点”工作要求,突出科技长入经济、服务经济,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工作思路完全符合我市科技工作实际。安庆八县三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与沿江几个城市比,位次偏后,我们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科技投入与扶持力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市还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农民增收难等现实。近年来,市科技局通过实施良种优质化工程,引进、示范和推广了以早稻“香两优68”、晚稻“培两优288”、“丰源优299”和一代超级稻“两优培九”、二代超级稻“两优0293”为代表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这些品种一般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00元以上,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望江县2007年度科技工作看,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作用巨大:

1、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7年我局承担了安徽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省沿江江南双季稻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研究”项目。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整合多方资源,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省专家组现场测产验收统计,核心示范区早稻均产452.4公斤,晚稻均产505.3公斤,全年平均亩产957.7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109.7公斤,合计亩增收172.69元;示范区全年平均亩产882.9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增34.9公斤,合计亩增收51.52元。超高产田块两季合计亩产达1245.1公斤,创造了望江水稻单产新记录,该项目累计增收2400万元,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4月11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头条以《科技到田头春耕不误时》为题做了报道,极大地带动了周遍农户种植水稻的热情。

2、棉花“千株千斤”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为了稳定我县棉花总产,提高单产,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局把棉花“千株千斤”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项目列为县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经过广大农技人员的努力摸索,试验效果十分显著。全县共安排19户,示范面积37.3亩,长岭镇汪德才户最高产量达到554.2公斤,平均产量396.4公斤,比全县平均产量增产143.4公斤,每亩增加纯收入500元以上,高的可达800元以上。市科技局局长方争鸣偕同市种植业管理局局长余华明等一行对我县棉花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专题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前往参观学习的群众达1200人次,2008年已与乡镇农技站登记预约的农户已达324户。

3、超级稻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在市局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我县全面推广了以两优0293为代表的二代超级稻,全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28万亩,占总面积的80%以上;平均增产13%以上,累计增收1200万元。建立了“三代超级稻”P88S/747百亩示范区。为确保试验示范达到如期目标,我局多次组织省、市、县水稻专家,深入农户,传授水稻高产栽培新技术,成效显著。经省农委专家组现场实收,P88S/747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到788.6公斤,比对照亩增产163.6公斤,增长26%;最高亩产813.5公斤,创我县单季稻亩产新高。

4、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试点工作。为贯彻落实科技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局精心挑选,科学安排,双向选择确定了10名水稻、棉花、养殖等方面的技术人员,派往全县十个单位生产第一线。目前已初见成效,如高士镇农技站吴海波同志与丰乐种业联系在高士镇毛安村建立了41户50亩杂交无籽西瓜制种工作,每亩纯收入达2400元以上;网箱养鳝协会在刘志同志的技术指导下,网箱养鳝产业不断发展,协会被国家科协评为国家科普示范基地,我县已成为安徽省“网箱养鳝”第一大县,养殖技术全国领先,全县插网箱15万只,400万公斤,年产值超过1.5亿元。在童来保同志的技术指导下,稻鸭共生示范面积不断扩大,示范效果进一步显现;在胡江苗同志的指导下,南山禽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青年鸭,全年发展养殖户300多户,养殖青年鸭120万只,养殖户户均获利3万元。其他几名科技特派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稻鸭共生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被列入2007年度安徽省重点科研计划项目,主要是通过稻鸭共生,相互促进生长,达到促进水稻增产,促进生态平衡,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今年,示范基地建设面积扩大到1.12万亩,投放22万只良种鸭。据调查测产统计,水稻每亩节本增收近170元。

查看全文

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研究

[摘要]科学运筹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加速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乡村振兴战略在现代农业领域的落实落地落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临海市为例,系统梳理了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和运行情况,总结、分析了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引导型科技资金投入的方法路径和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引导型科技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管理

1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运行绩效

临海市对境内从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坚持以项目化的科技资金形式予以扶持和引导。系统考察“十二五”以来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运行情况,总体上其绩效是良好的。据统计,临海市2011年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为908万元,2018年增长至1408万元。8年来,引导型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总值9422万元,年平均增长率6.47%,其中2011—2016年间增速最猛,2017—2018年间投入增长相对平缓。该市农业科技资金主要投向特色高端水果业、茶业、渔业和深加工精品农业,申领主体包括33家省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172家特色农业企业、32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以来,在引导型科技资金带动下,临海市实施了各级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69项,建成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15个。引进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力度不断提升,共引进新品种1000多项,实施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累计420项。培育的省部级名优农产品从2011年27个增长至2018年41个,做大做强了全省知名的涌泉蜜橘、白水洋杨梅、羊岩茶叶、上盘西兰花等四大主导产业,培育了草莓、葡萄、蓝莓、油茶、对虾等五大新兴产业,农产品科技附加值显著增长,市场售价大幅超越普通农产品。2018年该市现代农林牧渔从业者人均收入为56953元,比2011年的人均收入增长124%。

2引导型科技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领域的实践经验

临海市政府引导型科技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领域的实践,可总结归纳三条成功经验:一是重视夯实统筹资金盘子这一基础。从农业现代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每年初对农业科技引导资金予以核定总量,按照现代农业产业细分标准和重点扶持领域进行统筹分配,引导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农业科技储备项目及其研发机构。二是精准把握靶向投放资金这一关键。实行引导型科技资金投放项目可行性预审、拨付前会审制度,经经营主体申请、专家组审查和资金委全体会议审定,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一次性或分阶段拨付到企业、到项目、到农户,切实提高资金投放的精准度。三是强化严督实查资金使用这一保障。为防止科技资金空转、套取和挪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三个层次的严格督查:一是专员跟踪。建立专家联系对接制度,寓监督、指导和服务为一体。二是定期验收。由科技管理部门、农业管理部门联手合作进行分阶段的年度验收。三是绩效评价。对实施完毕的科技资金支持引导项目,由专家组进行最终的绩效评价,提出续投或终止资金投入的专家意见。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技术研究

摘要: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果采用图片、雕塑、实物等形式,形象的介绍和展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承担着宣传农业发展,抢救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展示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传播科普知识等重任。从博物馆陈列的实际操作出发,提出了在古代农业展览中需注意的问题,为古代农业科技技术博物馆陈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博物馆陈列

1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理念

1.1陈列展览的目的。博物馆是负责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展示宣传、教育、科研的重要机构。我国是农业古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经过长期的时间和探索,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以博物馆陈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展示,能更形象的展示出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好的科普农业知识,对加快“三农”建设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陈列展览的指导思想。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是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和斗争中总结出的技术经验,有很多农业科技技术经验是十分宝贵和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展览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古代农业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展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和更新。现代博物馆陈列不能仅是实物的陈列,更是将教育、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要注重于参观者的沟通、教育、宣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的陈列应与时俱进,将历史与时代相结合,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色,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1.3陈列展览的方法。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在展览和陈列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须资料真实、详细,能准确、科学的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情况,要注重科学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尽量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博物馆陈列要注重人与物、动与静的统一和融合,通过科学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观众更好的参与和互动。博物馆陈列旨在通过讲述过去神秘、未知的历史,搭建传递知识、弘扬文明的平台,开拓国际农业文化交流的舞台,更好的弘扬农业文明和传播现代科学知识,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2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博物馆陈列展览需注意的问题

博物馆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打开了一扇窗,使古人的生活和生产不再像谜一样神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子科技、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在以更丰富、更形象、更多元化的形式得到展现。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陈列和展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1将基本陈列与专题陈列相结合。博物馆的陈列在进行展览前首先要根据陈列和展览的展品资源、场馆设备等为基础,进行合理的策划和选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博物馆的陈列要坚持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的原则。以基本陈列为基础,通过基本陈列系统的展示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专题陈列是在基本陈列基础上突出农业特色。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通过基础陈列,展现华夏农业文明,从生产、生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系统的涵盖了古代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系统的展示古代农业的成就。专题陈列要以某一特色专题为切入点,通过专题陈列为特定的人群展示特定的农业知识。比如我国古代农业工具的专题陈列。通过陈列不同功能、样式、用途的传统农具,按照播种、田间管理、灌溉、运输、加工贮藏等不同的单元,系统的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形象的诠释了我国的农耕文化。比如我国古代陶器专题陈列,通过陈列各式各样的陶瓷,使参观者在观赏不同年代和时期的陶瓷造型、精美纹饰,展现华夏文化的起源和足迹。此外,专题陈列不仅从内容上进行区分,还可以从形式上设立不同的专题内容。比如开展青少年农业科普专题陈列,以展示古代农业科技为主要内容,以科技互动为主要手段,通过互动展示和陈列,让青少年在参观中了解农业知识,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的兴趣爱好。2.2将陈列内容与设计形式相融合。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的博物馆陈列要注重充分调研和考虑受众的各种需求,采用群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展示,既要丰富陈列内容,又要使陈列更加贴近群众,实现内容和需求的有效统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在进行展示时,要根据古代农业文物展览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挖掘陈列展品的特点和亮点。比如通过丰富的声音、光线、多媒体等手段,结合场景的变化,将静止的文物展品与明暗的光线、动感的画面相结合,丰富参观者的视听感受。同时,可以利用精美的道具,将场景进行复原,让参观者融入场景,置身于实地实景之中,更深刻的融入和感受到古代的生产环境。在进行专题陈列时,要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采取不同的设计形式,要突出个性化的特点。比如对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专题陈列中,可以采取能暖色调的变化,突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变换,展现更加丰富的人文气息和意境,将古代人劳作的形态以多媒体的形式更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来,展现古人真实的生活状态。2.3将专业知识与通俗表述相结合。由于古代农业科技技术的陈列和展示不是单纯的艺术品的展示,既涉及到古代文化,又与农业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注重陈列和展览的专业化。比如要考虑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分期问题。我国农业史上起新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必须对古代农业科技进行合理的分期。有的历史类的展览是以朝代为分期断点,而历史的更替并不是农业科技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因素,也无法准确的反映古代农业科技的时间段。因此,对古代农业科技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期应该按照农业耕作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作为划分的主线和脉络。在保证古代农业科技技术陈列专业性的同时,陈列的内容要尽量的通俗化。古代农业科技技术陈列主要涉及古代的历史,需要通过参考和引用大量的古代书籍和文献资料。古代书籍和文献专业性强,是用古代的语言记录的,现代的参观者会有理解上的困难。为了让参观的内容更通俗易懂,需要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可将引用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在引用原文的同时进行意译,讲解时使受众能够更直观、更快速的了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2.4将科普教育与互动体验相结合。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利用博物馆为载体,进行科普教育活动,能更好的调动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进行古代农业科技技术成就展览时,可针对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开展青少年的专题陈列,从青少年的特点和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媒体、声音、光线、虚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晦涩难懂的农业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互动参与的方式,让青少年真实的参与其中,在虚拟的劳动成绩中,通过参与农作物的播种、收获、加工等环节,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劳动和收获的快乐,从而激发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和农业的意识。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系统待遇问题的研究

离休干部与在职的同志一样,需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但其重点和难点是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问题。在落实离休干部待遇问题上,主要是六个“不平衡”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存在。1标准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或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离休干部生活待遇标准存在差距。热科院离休干部分别居住在海南、广东两省,存在部分待遇标准不一样;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离休干部福利待遇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5]。2资金不平衡。热科院属中央驻琼单位,离休干部补贴执行属地政策,资金需要逐级申请国家财政支持。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与海南省本级离休干部相比,在享受待遇上存在时间差;离休干部医疗费不能纳入海南省统筹,由其本人原工作单位负责承担,随着离休干部双高期的到来和医院医疗费用的提高,离休干部医疗费呈逐年上升趋势,独立承担离休干部医疗费举步维艰。3心理不平衡。不少离休干部对当前存在的不良现象看不惯,尤其对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社会治安秩序不稳问题等反映强烈;个别离休干部觉得自己功劳大,离休较早,该享受而未享受到,产生攀比心理;个别院属单位忽略了离休干部政治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导致离休干部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6]。4管理不平衡。个别院属单位机制体制工作衔接等管理性因素产生一些问题,如老干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政策解释不全面、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离休干部误解。5服务不平衡。各院区离退休文化活动平台建设较滞后,缺少必要的学习场所和活动阵地,活动室较小,且设施、设备较陈旧,不适应新时期文化设施的要求,活动阵地建设有待加强。此外,精神慰藉服务落后,导致离休干部在思想上有困惑,在精神上有困难时无处诉求[7]。6高低不平衡。离休干部高年龄与工作人员低龄化差别产生问题。在职领导同离休干部之间相互交流少,缺乏感情基础;老干部与年轻同志之间的沟通理解存在障碍等。上述原因产生的问题,需要老干部工作部门积极努力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理解与支持,把离休干部工作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以更高的定位、更宽阔的视野、更强烈的责任感,解决好离休干部的共享成果和落实待遇问题。

总体思路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老干部离退休后,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基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并注意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是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政策原则之一[2]。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指出:“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8]。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离退休干部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9]。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系统离休干部工作要坚持“按政策、讲感情”的原则,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的目标,坚持以“让党放心、广大离休干部满意”为标准,坚持把让离休干部共享改革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单位发展等五项成果,贯穿于离休干部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好政治、生活、社会、精神和亲情等五项待遇,真正做到对离退休干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进一步把中央关于离休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让离休干部安度晚年、颐养天年,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9-10]。

主要对策

落实离休干部的政治待遇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教”、“老有所为”上。各级领导班子要把老干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离休干部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对涉及离休干部的事要及时研究,优先解决。政治待遇不仅是在职时所享受政治待遇的简单延续,而且要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和保持离休干部应该享受的政治待遇,从政治上信赖他们,尊重他们,真正把离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包袱”。离休干部在长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中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因此,要进一步拓宽离休科技人才“建言献策”、发挥作用的渠道,积极创造条件,让离休干部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热带农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余热。落实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上。一是完善“两费”保障机制。在落实离休干部生活待遇时,要坚持略为从优,宜宽不宜严、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项资金、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是做好离休干部工作和落实好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基本保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离休干部“两费”资金的支持,特别是解决医药费统筹金缺口和超支问题,使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就医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真正做到对离休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逐步提高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让老干部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二是形成困难帮扶机制。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关爱和帮扶生活困难离休干部的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德高望重而又体弱多病的离休老干部,要按照党一贯坚持的从优照顾的原则,采取措施,尽量不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受到影响,要时刻把他们的冷暖记在心上,主动出面协调解决离休老干部的实际困难,力争做到在老干部最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落实离休干部的社会待遇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乐”上。要适应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和离休干部对社会服务的需求,积极构建老干部工作部门、单位、干休所(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使离退休干部能够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此外,要进一步研究确定与离休干部就医需求相适应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模式,争取将离休干部医疗费纳入地方医疗统筹,让离休干部与其他职工一样享受统一的社会保险医疗待遇。落实离休干部的精神待遇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学”上。着眼于丰富离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推进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活动、学习阵地建设,组织广大离休干部开展积极向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满足离休干部对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强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增加投入,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活动,是党和政府对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的具体体现。此外,要积极争取将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建设纳入条件建设规划,满足离休干部不断增长的学习、活动需求。落实离休干部的亲情待遇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依”上。要努力提升单位离休干部的管理服务水平,积极营造适合离休干部舒心、愉快安度晚年的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常怀敬老之情,常尽为老之责,常兴助老之风,常办利老之事”,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热情周到,努力为离休干部提供各种方便,解除其后顾之忧,确保老干部满意[4]。老干部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对离休干部要有爱心,为离休干部服务要细心、给离休干部办事要诚心、接待离休干部要耐心、做离休干部工作要热心,及时掌握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摸清离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使离休干部分享单位发展成果,享受党的组织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老干部工作努力的方向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产业扶贫研究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力度逐渐加大,逐渐驱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脱贫的依靠。要想让贫困地区富起来,加大应用创新科技是关键,并且要逐步提高基层劳动者的素养。要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来推动产业的扶贫,充分发挥创新科技的优势特点,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扶贫

1科技创新对产业扶贫的意义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要想真正实现农民的富裕,将农民的“穷根”拔掉,就必须使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通过产业进行扶贫关系到整个脱贫的稳定以及可持续性。我国经过了漫长的实践探究,产业扶贫的工作现在基本成型,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举措,这为产业扶贫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关系着产业扶贫能否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2产业脱贫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贫困地区,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在产业扶贫中又出现了新许多新问题,其中分别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地区在产业选择上不够准确。由于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自然、资源等都各不相同,所以产业发展的水平也千差万别。在全国贫困地区中,有些地区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大兴安岭一带;还有些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比如六盘山区一带;根据调查表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没有足够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差异考量,因此,不能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的优势,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二方面是产业的发展整体水平较低。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量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已经开始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虽然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的规模化也越来越高,但是,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的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加工率比较低;产业的竞争力方面也不强;品牌效应方面,影响力也不高。三方面是政策的支持不具备针对性。近些年,不管是国家,还是各级财政,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都很大,已经初步建成了贫困地区的财政保障体系。但是,资金在具体使用时,没有整体的规划,使用的方面比较分散,没有足够的精准度,从而出现了“不接地气”的现象。贫困地区在产业发展时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时有发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