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继续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8:41: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继续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继续教育

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思考

摘要: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论述继续教育工作的意义和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对于继续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方式等,对农业科研单位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农业科研单位;对策建议

1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意义

近年,我国社会各领域都十分重视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也呈现出形式多样、越发规范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开始出现成人教育、电视大学等函授教育形式,一些职工通过该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学历水平。但实践表明,此种形式继续教育的内在意义不大,很多职工在理论知识上并无太多收获,且有些办学机构不够规范,一些学历在权威的认证部门无法查询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农业科研单位为知识密集型的机构和领域,加强继续教育是使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跟上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加强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还可以满足科研人员晋职晋级的需要,提高单位的整体创新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应科研领域中知识理念日益更新的需要。从而达到服务“三农”,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2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继续教育形式

2.1赴外参加短期和阶段性的培训及进修。这种培训和进修是农业科研单位从业务发展需要主动与其他相关科研院所联系,派该学科领域中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进行短期的与学历学位无关的培训与工作交流。这种继续教育形式的好处是,可以针对研究工作或课题中某一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而自身又无法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可与该研究课题中有该类经验的院所进行交流,具有针对性强、灵活的特点。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课题的发展需要。以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辽宁省沙地所)为例,2010年以来,该单位累计派出了12名科研人员赴国外的印度干旱所、国内的沈阳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和院所就花生育种、草业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短期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和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有效推动了相关研究课题的进展。2.2在职学历学位型继续教育。目前国内农业科研院所非常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学位的继续教育与培养,以辽宁省沙地所为例,近年来通过单位的继续教育与培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占比由2005年时的23%提高到现在的56%,同一时期硕士研究生比例由13%提高到24%,随着学历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科研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和单位整体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单位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这也为与外界开展合作,项目资金积极争取提供了有利条件。2.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扩思路,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作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必须有把握世界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和我国“三农”工作发展需求的能力,通过学术交流科研人员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了解所在学科领导的科研动态,针对性地解决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近年来,国内的农业科研单位都非常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通过邀请(或参加)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举办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会、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掌握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和高端技术,准确认清了农业研究方向,对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促进区域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仍以辽宁省沙地所为例,该单位自2010年以来共组织农业科研人员参加大型学术交流70余次,其中参与学术交流报告的专家包含外国专家4人次、院士5人次。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农业科研人员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理论知识储备,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查看全文

农业继续教育工作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局,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市人事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培训并达到规定的学时要求,专业科目的继续教育作为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经研究拟定于2012年9月下旬举办全市农业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是为了促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更新、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培训对象

2012年8月31日以前聘任期满,聘任期间未参加市农业局组织的专业科目培训,须办理续聘手续的全市农业系列、水产、农机和农业经济高、中级职称专技人员,须办理首聘手续的全市农业系列、水产、农机和农业经济中级职称专技人员,以及市直有关单位需续聘或首聘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依据和原则

一、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依据

1.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

个性教育是基于人的个性发展而实施的教育活动,自古以来就为东、西方社会所重视。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以知识经济和信息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建立,个性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并日益渗入和传播到各级教育当中。个性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固有的潜能的发挥以及创造精神的发扬,并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1]。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正是以这一主流教育思潮为基础并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性、创造性、自主性、活动性及主体性等特征体现出两者高度的契合点和相关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性教育思潮的传播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

2.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

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学习,尽管不少学者对其内涵有着不同角度的阐释,但当前已形成了一致理解,即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和采取行动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状态以及与之相关并支持这种状态的一系列权利。“学习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2]。学习自由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是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两个方面产生重要的意义:一是能使高等教育更加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的需要,有利于各种类型、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特个性和高度责任感。学习自由理论的形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继续教育构建“学分银行”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即在这一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走向成熟。

3.人本主义理念的张扬。

查看全文

“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研究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体现了中央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凸显“三农”工作队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抓好“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顶层设计,科学构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模式,对解决好当前脱贫攻坚重任以及农村深度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全面振兴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的战略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离不开一支素质全面的“三农”工作队伍,抓好这支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其素质能力,意义巨大。(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是培养。我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巩固我党执政之基的方针大计农村基层组织是我党在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三农”工作队伍是这个堡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牢固树立“三农”工作队伍“四个意识”,不断提高其政治自觉,做到虔诚而执着,笃信而深厚,深刻理解掌握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巩固“三农”工作水平提升和农村基层政权巩固。(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是突出解。决当前“三农”矛盾问题,推动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偏弱,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等,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解决好这些现实矛盾困难,急需将“三农”工作队伍工作能力大幅度提高。抓好“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按照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及管理需求,培养一批在农业产业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乡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中坚力量,带动乡村振兴战略提速增效。(三)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是提升“三农”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和全力振兴乡村的有力措施。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第一次从学科专业角度对农民职业予以认可,并可以评定职称,这从人才建设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人力资本开发放到振兴乡村战略的首位,选派推荐“三农”工作人才到科研院所进行弹性制的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为乡村发展建设提供持续智力支持。

二、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的基本构想

“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村经济工作部署到哪里,“三农”工作队伍配套继续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教育先行、紧贴实际、由点及面、有序推进”的原则,为乡村培养一大批干得好、用得上、留得住的带头人。(一)抓好专业教育,扭住工作队伍“懂农业”这个教育重点。要实现报告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围绕“懂农业”这个中心,对“三农”工作队伍开展针对性教育,逐步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要求,能推动“三农”领域科学发展的专业工作队伍。一是要开展乡村治理继续教育,提升“三农”工作队伍管理村务、管理财务、抓基层建设、抓政策落地的能力;二是要开展农业产业技能培训,根据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培养农业技术能手,并不断提升其技能水平;三是要开展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提升农民市场调查、市场营销能力和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提高效能的能力。(二)强化责任担当,夯实工作队伍“爱农村”这个工作基础。“三农”工作队伍没有对农村深沉的爱,就会脱离“三农”工作的本质。只有怀着对农村的美好向往,对土地的特殊感情,才能影响新农民、发展新农村、托起新农业,创造新时代的美丽乡村。一是要在继续教育中增加参观见学等内容,让“三农”工作队伍到产业发展好、示范引领强、经验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考察学习,开阔工作视野,增强队伍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持续教育灌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为引领,调整产业机构,健康生活方式,推动乡村健康发展,营造拴心留人的生态环境。(三)培育情感基础,系牢工作队伍“爱农民”这个情感纽带。“三农”工作队伍必须爱农民,要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抓好基层基础工作,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联系服务农民,深深扎根这片土地,真心为农民谋福祉。开展“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一是要培养其善于认真倾听农民呼声的工作方法和态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积极回应农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的诉求,及时解决问题;二是要培养队伍尊重农民创造力自主性的意识,乡村建设发展的许多新事物新方法都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来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尊重并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也是爱农民的具体体现;三是要提高队伍做农民工作的能力,用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办法和态度,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解决农民的困难,巩固党群关系,团结带领农民实现振兴乡村的战略目标。

三、开展“三农”工作队伍继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创新探讨

摘要:“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发展给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模式带来挑战和机遇。《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对于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的历史时期要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创新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就必须贯彻依法治教理念,立足于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拓展开放大学功能,推动灵活学习,完善社区教育,重视培训创新,实现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继续教育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民素质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是继续教育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提出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将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主题,为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指明方向。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质量年”,加强依法治教,完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建设;推动灵活学习,指导开放大学办学体制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推动居民社会评价机制建设;重视培训创新,推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和价值功能阐释

(一)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内涵剖析

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结合体,强调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权力配置的中心地位;机制是系统的内在表现方式,强调的是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具体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和政府基于促进国内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而确定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机构设置,如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等;继续教育机制是指继续教育系统内外主体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如继续教育教学社会评价机制、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继续教育机制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是“互联网+”时代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借鉴国内外有关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经验,借助“互联网+”发展机遇,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丰富教育资源,创新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健康持续长期稳定发展的体制机制,培养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实现社会和谐,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继续教育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查看全文

农民继续教育发展反思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装备机械化、管理经营科学化、生产销售市场化。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农民素质不高,突出表现为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农民素质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相去甚远。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之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从政府、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农民等三个层面共同努力以提高农民参加继续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继续教育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只有农民现代化,才有可能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教育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农民继续教育只有结合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要,调整和改变目前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农民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建成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内涵

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学者们见仁见智,目前尚无唯一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工业化论、转化论和两者的综合。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学者提出,现代农业其实质是工业化农业,换而言之,农业现代化亦可称作农业工业化,此为工业化论。工业化论则认为,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全面地改造传统农业。综合论则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持续变化的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手段,即通过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使其及时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除此之外还有过程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先进科技改进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农业现代化就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持续转变的过程”。纵观全球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和发达阶段。随着对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现代化的定义可能还会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外延也一定会发生变化。就现阶段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而言,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技术装备机械化。机械化是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工具,彻底告别几千年来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进入21世纪的装备机械化,主要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控制和操作各种农具和农业生产过程,如耕种、收割、施肥等。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通过现代化技术和工具,一家农户可以经营一大片农场。目前,美国在牲畜屠宰、水果包装、棉花和烟草收割等多个方面已经实现现代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又在农业领域内推广使用计算机管理、自动化作业等信息化技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上述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未来的奋斗目标。第二,管理经营科学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必须科学化,必须符合农业产业化的规律,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农作物越来越普遍,农作物的生产日益大棚化、园区化,越来越多农作物是通过农业公司走向市场。即使是家庭种植农业,他们的经营和管理也开始朝着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的管理与经营必须更加科学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第三,生产销售市场化。现代农业不同于小农经济时代的农业,在小农经济时代,各农户以自给自足为主。现代农业已经完全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只有从市场出发并找准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农业面对的不只是本国市场的机会与竞争,还有来自国际市场的机会与竞争,因此,只有高度的市场化意识和全球视角,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民素质的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继续教育战略性发展建议

一、何为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定义,我国法律法规认为其主要指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教育,这些人群多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通常来说,继续教育这种再教育对象指大学后在职人群教育,主要为了促进受教育者智能结构的改善和专业能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也是其主要目的。这种目的尤其表现在对受教育者潜创造力的开发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上,以期使这些已经从教学环境中走出的人群能够始终与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相适应。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近十年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我国教育历史中,可谓发展最快的时期。从九年义务教育提出以来,1998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3%,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教育毛入学率上,初中阶段1998年为87.3%,到2010年已经增长到100.1%;高中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40.7%,到2013年增加到85%;高等教育阶段,1998年数据显示为9.8%,到2013年增加到34.5%。各类教育毛入学率中初中增长幅度为12.8%,高中增长幅度为44.3%,高等教育阶段增长幅度为24.7%。在高等教育的构成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其二为成人高等教育。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日益扩招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则逐渐呈现缓慢下滑趋势。1998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势头甚至超过普通高等教育,二者在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上不相上下。而截至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成人高等教育,是其三倍多。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人才结构整体层次不高,自身建设亟待加强

查看全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继续教育的互动发展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产业现代化、拉动经济发展动能的综合载体,继续教育作为特殊教育形式,为城镇化的发展培养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劳动力。文章以新型城镇化和继续教育的内涵现状为基点,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实现继续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继续教育;发展;农村转移人口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化的发展过程。劳动力的改革必然引发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手段的一系列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极速推进,农村居民生活标准有了一定提高。但同时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却不断加剧,农村产业结构变革不断对劳动力从业水平提出挑战,新兴企业对人力资源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加重视农村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传统的劳动力素质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将是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再培训、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与操作技能及为该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依托。

一、继续教育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1.继续教育发展及功能

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后进行的广范围教育,目的是增强成人对于有关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继续教育不仅只是学历补偿教育,而是学校教育之后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更多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才创新培养需要。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分为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其中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包括非学历研究生教育、职业资质培训教育、业务培训教育和业余培训教育等。教育部于2015年八月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示,2014年全国共有成人高中在校生14.9万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计619.76,比2013年少55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65.60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教育报考人数为707.37万人次;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736.66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4613.67万人次;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0.51万所,教2013年减少0.72万所;全国扫除文盲人数也比2013年有了小幅的减少。[2]基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继续教育市场份额近年来呈现缩减趋势。然而,继续教育所发挥的独有功能却是不容否定的,它有着普通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功能表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知识补偿功能。继续教育的知识补偿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补偿个体在校受教育不足。学习型社会对于现代人的要求是一生中随时随地学习,在校时间所接受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只是个人一生中所接受全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继续教育发挥了在校教育所无法涉及的教育部分,让脱离学校教育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学习。其次,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使劳动力密集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专业转变,目前的社会分工却来越细致,传统的体力劳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以核心技术为主要竞争力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目标,以智力劳动为主的生产占据了大多数市场,这就要求从业者需要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不断的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二是提升劳动生产力功能。继续教育对生产力的提升功能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完善劳动个体的自身素质。如今,企事业单位对于劳动者的技术培养重视度不断增加,定期的劳动者培训班也被提上了单位的日程,通过继续教育能够向被培训者传授最新的行业技术信息,使得劳动者提高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生产力。其次,发展生产力。当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升,无形中会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应用于自身的工作岗位,这就能将潜在的劳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三是维持社会稳定功能。继续教育对于社会安全的维持和稳定功能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其一,教育,是对人的培养,这种培养不仅包括对生产生活能力的培养,也包含了对政治思想上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向个体传授正能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树立艰苦奋斗,志向远大的精神,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其二,通过继续教育向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很好学习道德教育的个体进行知识宣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体的道德标准,使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在工作岗位和为人处事方面保持较高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三,利用继续教育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对劳动者进行法律常识的传授,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生产秩序,减少犯罪行为。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现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无法离开继续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虽然,继续教育所具有的早期任务,例如扫盲教育,已基本完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继续教育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其他功能作用仍然有存在的必要。

查看全文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探析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是受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他们中的很多人无法在城市长期立足而完成市民化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农民工自身缺乏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市场不规范、缺乏可行性政府指导等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应探讨搭建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就业教育平台,创设适合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问题提出

国家统计局2019年2月28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底,我国内地总人口13953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全国农民工总数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比上年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比上年增长0.9%。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2014年到2018年农民工无论是总人数还是外出农民工数量、本地农民工数量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开始农民工的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见表2)。分析其中原因,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无关系。2015年3月5日,“中国制造2025”宏大计划由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15》。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做出的提升中国制造业质量和水平的重大举措,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增强创新技能和人力资本。制造业现代化对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和文化程度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人自然会被淘汰。同时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城中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加之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等原因也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综合原因造成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农民工一般指户口在农村但不务农、在城市或乡镇打工的这一类人。这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他们虽然户口不在城市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员。“文化低”“能吃苦”是他们身上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概念是2010年国务院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有很大不同,他们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对农村和土地的依赖感以及眷恋性不强,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其中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部分是随父母在城市打工上学,所以他们对城市更熟悉,更容易接受城市生活。虽然相比较父辈他们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户籍、生活习惯、文化素养、家庭教育、职业技能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约下,想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为城市所接纳还很困难。(二)继续教育概念。继续教育一般指结束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或全日制在校学习后,在工作中所接受的教育。继续教育按照举办的主体分为社会机构继续教育、职业学校继续教育和政府主办继续教育。政府主办继续教育往往是通过社区或者是当地企业来实现。按照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技能型继续教育、人文素养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也从原本单一的面对面课堂教育发展为信息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手机端进行移动学习。对于继续教育的接受者来说,更重要的往往是继续教育的理念和接受程度、参与程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城市居民已经习惯于不断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呢?(三)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过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调查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在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工缺乏主动性,找不到学习的入口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现状,一是自身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农民工的城市化不仅表现在城市有工作或者是买房落户,更多的是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意识,这种自我提升意识会影响到社会对农民工的认可和接受度。但实际上有很多农民工仅满足于在城市中找到工作,对于城市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和城市人一样使用智能手机购物、去大型购物中心看电影,很少有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想法。例如去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岗位竞争力,自主报考一些学历提升的考试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者自觉接受一些办公软件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二是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想参加继续教育,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培训机构,缺乏经济承担能力,甚至害怕被骗。有的不知道自己适合进行什么样的培训,进行哪个方向的培训,这都需要专业人士和部门的指导。2.政府举措不到位。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主办方、组织方应该是政府,政府只有大力宣传并出台相应政策,企业、机构、学校才会有相应措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政府需要帮扶的群体多,所以目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政策规定政府要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或学历方面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从供给方来说还是以社会机构为主,职业学校虽然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但大多是和企业合作,由企业统一派送员工接受培训,这也是从管理角度来考虑,个人报名很少。相对于农民工对职业学校的较高信任度,社会培训机构很难让农民工放下警惕心,市场不规范时的种种骗局案例让人记忆犹新。目前的状况是政府“有心无力”,社会机构“有心无信”,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问题就会简单很多。3.社会对农民工接受度不高。农民工一直被认为是“乡下人”“没文化”“素质差”的代名词,虽然近年来城市对农民工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也以不同于父辈的形象出现在城市,但从实际来看并未真正接受农民工。有的农民工通过自己努力参加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但是企业或周围人却不认为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文凭,往往低看,不兑现升职或加薪的承诺。加之农民工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被市民认为是没有品位、没有素质的一类人。这些都是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需要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内容。

查看全文

农牧民继续教育论文

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对农民的继续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是青海省经济社会整体、快速、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青海省农牧民继续教育存在引领不足、缺乏针对性、机制不够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探讨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改革继续教育机制等是解决存在问题、促使农牧民继续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青海农牧民继续教育基本现状

青海省的情况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有相似之处,而有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中除了占有比例较大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牧民。既有非常辽阔的草原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和纯粹的农业区域。2004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之后,从2006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主要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也让很多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新技术,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理论,农作物产量、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这两项工程给青海省农牧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最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动力,后劲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农村科技人才。虽然对农牧区的教育、科技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农牧区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仍显不足,从而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也变得缓慢。另外,对农牧民继续教育的舆论支持不够,影响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牧民继续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需要性。通过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能够培养短、平、快的适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增加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牧民人口的整体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农牧区开展继续教育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政策指导力度不足。首先,在有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能够结合时展特点及时出台新的有关农牧民培训的文件,过去的一些文件已经不符合当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不能对当下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二)农牧民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从全国来看,农民继续教育存在多种培训模式并存的局面。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社团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等;从农民继续教育的手段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新型培训模式非常普遍。培训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受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所推动。普遍的培训模式有着更加广泛的培训基础和对象。从新疆、青海、西藏几个地区来看,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基本上都沿用其他地区的培训模式,缺乏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从培训效果上来看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主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一定差别,直接拿来套用显然存在问题。(三)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农牧民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独立设置、效率较高的专门机构,便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前,这项工作都是挂靠其他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看似有人有机构,实则是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四)用于农牧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青海省承担农牧民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青海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省农科院和一些企业技术员、全省涌现出的种植养殖能手等。看似组成人员来源渠道广泛,实际上真正能够随叫随到、并且下得去讲得出、既懂得理论又掌握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培训教师和专家难以到位。(五)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农牧民来说,接受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当地农牧民的需要,个别培训甚至把内地和沿海一带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培训内容,殊不知地域差别之大。(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他们没有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人通过培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变了生活现状的实际。试想一下,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因此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带动其他农牧民接受培训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调动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农牧民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