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09: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技术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
我国长久以来对农业进行的是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在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新的发展模式才能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这就是资源节约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资源节约型农业含义与现存问题
(一)什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要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展开相关的讨论,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相关名词所代表意思,这样才能更为方便的理解所描写的内容。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实际上就是属于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所创造的经济效应,所以在讨论资源节约型技术经济的问题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资源节约型的农业技术是发挥在农业资源上的。农业自然资源在自然界相互依存,能够被人们使用,但由于它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使用极限的,所以这也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提出原因之一。农业经济资源是在农业生产中有影响的经济因素和外加生产力量。资源节约型农业在最近的几年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它的实质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消耗同等农业资源的情况下,力求创造最大的经济效应和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这样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追求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节省资源的使用,尽可能的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和去掉不必要的额外供给。另一个方面是通过技术的提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技术普及在农业经济中的价值体现。人均资源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提高的瓶颈,要想解决农业经济的问题,就应当先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而农业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应用是能产生充足的效果去解决目前我国的一些资源浪费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如今人均耕地逐年减少,部分水资源和耕地受到污染,农副产品等资源浪费的背景下,资源节约型农业必然会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转型方向。因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否能大规模的普及扩散,影响着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核心举措。因此要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经济的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普及扩散问题。(三)阻碍技术普及的因素。现如今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政策制度的制定还不够完善,相关体系和责任划分没有都没有建立或完善。相关的财政投入不足,导致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专业性较少,资源节约型方面的技术缺少自主产权,大多靠引进或仿造国外技术,在节水灌溉方面更为突出。农业技术在一些方面是应当要适应整个系统的,因此合理的统筹规划才能使个体技术在整体的效益提升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环境应当做出适当的条件,例如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就应当采取节能或节地技术,目前一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没有合理的规划调节。在一些教育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理念并没有得到普及,民众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自然得不到应用。政府一般处在技术普及的主导地位,但目前相关的负责人员较少,实际作用的技术指导不够,相应的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作为宣传对象的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所以一些宣传方式例如较为死板的书面语言并不能让技术普及受益,致使技术得不到良好的扩散。而另一方面,沟通交流渠道没有构建完善,农业技术出现的问题和创造的效应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反馈给科研部门,导致技术具有滞后性,无法发挥良好的效果。
二、解决相关问题措施
(一)完善相关制度,保证供给。政府部门应出台制定相关措施,首先应当投入足够的财政资金,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研发保质保量的进行,同时提高在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使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保证。之后应当保证相关设备设施的生产完善,相关农业技术得到研发,没有相应的设备来实现技术的现实作用,那这个技术就是零的价值。要保证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应用,相应的配套设施应当得到良好的研发生产,这样在供给方面做好工作,才能为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就少不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设立合适的奖惩制度,在惩罚方面应当加强环保法的实施力度,对于一些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的破坏性生产行为要及时叫停。在奖赏方面要对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或进行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适当的补助措施,有效的激励农民们对于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使用热情。建立保险措施,发挥农村金融银行的作用,降低农民们使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市场风险。建设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民间工厂可以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生产利润的部分反馈到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院校中,这样的双赢合作可以进一步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经济得到一个良好的正循环。(三)优化宣传培训机制。要做创新宣传方式和在宣传工作上下足功夫,要针对农民群众这样特定的群体,制定合适的宣传方式,力求能使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观念能够得到理解并深入人心。应当设立合适的示范基地,安排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保证能对实施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农民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地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激发农民之间的联动作用,推动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实现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优化空间扩散环境提高农业技术经济价值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作用;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要素;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评价;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优化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就近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周围地区传播,扩散呈现空间的连续性、跳跃式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空间上不相邻的地区扩散、等级扩散是创新源的技术、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自然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水平、中介服务状况、信息网络环境、农业科技政策、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来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境、消除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扩散屏障,促进技术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优惠力度、提高技术推广机构的空间渗透力,构建体系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渠道,促进技术交流、普及农业知识、开阔农民的眼界,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农业技术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空间扩散来实现,而扩散效果的高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首先肯定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对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进行因素分析,构建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工作
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技术也不例外。而相得益彰的外部环境是推动农业技术有序扩散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国这个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分析、评价、优化农业技术空间扩散所处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作用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时间推移和空间蔓延的复合过程,源于某个地域单元的农业技术逐渐被广阔的地域范围所接受、采纳、应用就是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其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发源地与技术接受地的技术落差。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借鉴传播论、替代论、学习论、博弈论等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也全面展开,其中农技扩散时间维研究(孙振玉,1993;赵绪福,1996)比较突出,而农技扩散空间维研究则较为薄弱。相对工业,农业是一个区位自由度较弱的产业,它的区域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相同的农业技术会得到大相径庭的“待遇”,因此,探讨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规律是研究农业技术扩散必不可少的工作。
现代农业经济与科技资源关系分析
摘要:农业科技是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总称,是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具有区域性、周期长、综合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它还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科技资源;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指农业技术方案、技术政策、技术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实施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例关系。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坚持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局部经济效果和整体经济效果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等原则,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主体指标、分析指标和目的指标。农业科技资源管理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实践与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法制、农业科技规划和计划、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以及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等方面。其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科技研制管理、农业科技推广管理及农业科技采用管理等三个阶段,具有导向、指导、协调、激励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目前,我国距离发达基础产业的宏伟目标还有较大进步空间,主要是由于现代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较低、没有创新科技意识,科技进步程度小等等原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只有50%左右,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农业也为摆脱产业弱的缺点。我国进入了依靠科技来改变农业经济产业的时期,推进“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转变模式,变更了一度依靠国家政策,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增加科技创新和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农业竞争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转型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农业专家发表了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的建议。所以,对农业科技资源的深入研究就成为了现如今的热点。根据如今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优化农业科技分配。提高农业科技效率等等问题都是势在必行的。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技术措施和技术方案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互相制约,从而导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发生不同变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横向相关和纵向相关。横向相关主要是指生物生长发育周期各种技术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纵向相关主要是指连作和轮作在时间上的相关。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技术经济效果,必须考虑技术因素和技术效果的相关性,它是农业技术方案选优的重要条件。农业技术的功能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表现为当季有效,而且还有技术后效从价值形态讲,有的技术其价值一次转入产品,有的技术其价值要按生产周期逐步转入产品,它表现为技术效果的持续性。一般说来,直接作用于生物本身的技术常常表现为当季有效,价值一次转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要使生物正常生长发育,充分发挥技术措施的功能,就必须同时保证生物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而各种生活条件又综合地对生物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农业技术经济效果是各种生活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技术功能的多样性,带来技术效果的多样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开展,一些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纷纷涌现。如各级营销部门设立实体;随着科委,科协管理部门由之前的管理而转向推广、服务方向建立了推广机构,原有的销售体系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从从前的农产品销售转向到了现在的向技术方面的发展;农业技术合同类型、实体服务、项目推广、农民非政府组织、公司加农民模式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形式。农业技术人员不仅提供农业技术,还需要帮助农民种好地,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农业生产配套技术服务,生产前提供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生产数据,提供持续的培训和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在生产帮助农民增加销售额后,增加销售收入。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活动中规定的总体规律和长期行为。一般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重点的基础内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是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方面,同时也直接反映在科技发展规划之中。
二、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
茶园技术经济的方法刍议
本文作者:方青詹罗九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1(略)
从当前茶园生产实际来看,调查法是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试验法可用于茶园中新品种、新的技术措施或方案、新的科研成果等单项技术推广的试点或进行技术性试验(如测土配方施肥)的检验。调查法较适用于对茶园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及优化组合(如茶园生产规模、投入产出等)、已经大面积推广技术的持续效应等的研究。可以在多点调查基础上,选择某些重点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项目或技术,加以重点的局部的专项试验研究;或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试验和分析,从而筛选出先进适用的技术加以推广。以上两种常用方法,是侧重定量资料的收集。对茶园技术经济研究而言,定性资料的收集也是很必要的。我国的茶树栽培、生产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总结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地收集各种史料(如各类志书、文献、报刊、杂志等)中有关茶园生产的记载,从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思考和分析某些技术措施或经济现象得以不断发展或逐渐消失的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等,从而对当今技术推广、应用以及研究今后技术的发展方向、途径等提供历史依据,并可对宏观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如60年代提出的茶园“北引西迁”的决策,在茶树生态不适宜区(北部和西部)大面积发展茶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如果当时能认真分析我国茶区布局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历史,就有充分论据证明这一决策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不可行的。通常对史料的分析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2],虽然其研究结果只能是粗线条的定性结论,但其对整体的、总的势态和方向的把握是相当可靠的。恰当的分析和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和失败教训,对于指导现代茶园生产,尤其是区域性的宏观的技术经济政策的制订、实施是很有意义的。
2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茶园生产技术经济研究的目的不仅是研究客观规律的发展,更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分析评价和研究,并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的论据和论证,科学的评价方法是精确分析和计量茶园生产技术经济效果的必要手段。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一般多采用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中各种评价方法[3]。与农业生产类似,茶园生产中影响技术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复杂多样,有些是难以数量化的,因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两大主要评价方法。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反映技术经济问题中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效应的规定性及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常用方法包括唯物辩证法、科学的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定量分析特别是数量界限及适合度研究在技术经济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行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因此,只有加强定量分析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定量分析按所用计量方法不同分为一般数量分析法和现代数量分析法。一般数量分析法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评分法等。现代数量分析法包括边际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生产函数模型、线性规则法、灰色系统、系统动力学等。如笔者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茶园投入与产出研究。由于定量分析是运用数学来对茶园生产中一些技术经济现象的分析,并不是纯数学理论的研究。因而,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数据、数学方法的不完善等,使得定量分析结果有时与实际不符,难以用茶树生物学、茶树栽培学的理论来解释;即使结论正确,在实际运用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一定时期内也可能较难迅速实现,必须有一个逐步的过程。所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进行茶园技术经济评价、分析的原则。
3茶园生产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精准扶贫下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探讨
一、精准扶贫的概念阐述
我国通过近30余年的扶贫攻坚,在扶贫问题了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在扶贫实践中我国各地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不难发现,扶贫不准是问题的集中体现。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扶贫的现象,严重浪费人民大众钱财物。首先,完成的扶贫数相当难以准确掌握。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扶贫标准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贫困人口规模9899万人。该数据并非实际数据,而仅为抽样所得,也就是说,实际数据远高于此。如湖南湘西自治州完成了扶贫人数的1958年156万,2009年92万,这个扶贫人数是基于原国家贫困标准为1196元以下。而根据不断变化的标准,其扶贫数有所变化,按照国家新的贫困标准,该地区贫困人口应该达到150万左右,占全州人口一半以上。其次,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不明。从湖南湘西地区来看,不同时期,国家驻湘西各村落所反馈的贫困原因,认为是自然环境恶劣所致的占60%,认为是农村思想落后的占31%,认为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占12%。究其原因是没有把准农村贫困的根源。再次,针对扶贫所建立的产业项目其效益很难以持久性地发挥作用。从我国已有的扶贫项目经验可知,项目安排总是存在着“虎头蛇尾”、“一阵风”、“雨过地皮湿”等怪象,落地时一声巨响,实施时销声匿迹。存在这些问题,其根本性原因还在于扶贫不准,“谁真贫困”、“为何贫困”、“如何扶贫”、“是否脱贫”等问题一直未正面厘清。
二、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基本定位
农业科技特派员是最近几年,农业推广领域所出现的一个专有词汇,指的是农业院校、科技研究机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特意选择一批懂技术、有项目,有意愿深入基层农村的科技人员。他们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农村发展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以多种形式服务于民、服务于农、服务于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是在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农民与科技特派员为主体,以满足农村科技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化解为第一目标,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推广模式。科技特派员农业推广模式提高了农村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是有效化解“三农”问题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创新型变革,是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利剑。
三、精准扶贫对科技特派员的新要求和新使命
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试点,至今为止该项工作已开展了15年,覆盖了全国多数县(市、区),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三农”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从2012年开始连续4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至今为止,科技特派员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并坚持执行,其效果较为明显,科技特派员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大作用。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所推行的科技扶贫工作已逐步走向攻坚,“啃硬骨头”已成为当下之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又必须稳步推进,但其工作难度却在不断加大。而科技的推行需要依靠人才的力量促进事业发展。选、派科技特派员驻村实行点对点帮扶,可形成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产业扶贫的综合效应。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本等新的要素向农村聚集,丰富农业建设人才队伍,用科技发展“三农”,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科技进步体制构建与运行思考
农业科技进步的运行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多阶段的复杂社会经济过程,根据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可知,在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借助于系统的方法能全面深入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本文在构建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运行过程、环境、功能、主体等进行描述,并对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进行解析。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探析
在我国,广西一直以其宜人的气候以及美丽的风景著称,其休闲旅游行业经济是广西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经济作为广西区域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具体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有效推动广西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将农业技术与休闲行业有效结合,共同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休闲旅游行业经济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技术的发展创新也能促进广西休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能保证两者相互推进、共同进步,同时对于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也有着莫大的好处。因此,如何采取措施,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成为了当前人们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1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
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是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构建首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结合,最终就会导致两者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最终也无法达到推动广西休闲旅游行业以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的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实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广西的休闲旅游行业完全地渗透着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同时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融入休闲旅游的相关元素。例如,铁皮石斛是广西的道地名贵保健中药,有“仙草之首”的美称,能够有效滋养五脏,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前来广西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广西有关铁皮石斛的相关种植知识及保健功能,而使得广西铁皮石斛种植行业发展堪忧。而通过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观光客较多、人流量较大的旅游观光地区进行铁皮石斛种植及使用功能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铁皮石斛,同时也可以与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制定铁皮石斛宣传手册,生产优质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销售,或在农家乐、酒店等地方当作特色产品销售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铁皮石斛种植的地区组织安排游客进行种植、采摘体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广西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广西休闲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2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富有地方特色
要想有效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广西休闲行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西特色。当前,地方区域特色的严重缺乏是广西休闲旅游行业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有广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个前来观光体验的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新奇的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为广西经济放入发展提供动力。广西的休闲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引进资金来修缮农户住所,将其统一规划建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投入,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引进更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引导游客住到农户家中,使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当地民俗农业文化,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广广西农业技术。
3合理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
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国,肉鸡也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当前的肉鸡产业已经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本文从肉鸡生产、消费、贸易,以及供需关系的讨论4方面回顾和总结了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的进展。但是,现有相关文献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对于中国肉鸡生产供需问题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对于供需方面的重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则更为欠缺,并且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还有很大改进、完善,以及深入探讨的空间。
关键词:肉鸡;产业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现代肉鸡产业经过30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肉鸡产业是中国农业部门产业化经营最早、进步速度最快、发展程度最高的产业,凭借着产业化经营的带动,肉鸡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统计数据,当前中国肉鸡饲养农户和企业涉及人口接近3000万,整个产业链涉及人口接近7000万,肉鸡产业在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农民增收,以及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此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中国肉类产品供给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肉鸡产业的发展凭借肉鸡生产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相对较低等显著优势,为满足城乡居民膳食需求,保障国家重要农产品供给等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和消费国,肉鸡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肉类生产和消费品。随着中国肉鸡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肉鸡产业的发展,肉鸡供需问题逐渐并已经成为中国畜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已有关于中国肉鸡产业经济的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肉鸡生产、肉鸡消费、肉鸡贸易,以及肉鸡供需关系的讨论分析4大类。
1肉鸡生产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肉鸡产业的发展步伐极为缓慢,仅仅属于自给自足的家庭副业,在中国畜牧业发展中处于补充地位[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中国肉鸡产业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可以认为,1979—1996年是中国肉鸡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肉鸡产业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自身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1997年以来,肉鸡产业进入了以提质增效为主要发展目标的现代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肉鸡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迅速,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2]。中国现代肉鸡产业从起步到实现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产业化的经营。在中国农业部门中,最早启动产业化经营的是畜牧业;在中国畜牧业中,肉鸡产业是产业化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的部门[3]。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起步时期,周立群和曹利群[4]、刘凤芹[5]等分别从理论或案例的角度对产业化组织模型进行了探讨,郭东红[6]利用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文献在研究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起因、优劣势、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于产业特点差异显著的各个农业部门来讲,这些研究相对宽泛,没有专门定位于某一产业或者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研究。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学者们逐渐倾向于对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具体到肉鸡产业,一方面,王寒笑[7]、应瑞瑶和孙艳华[8]、刘丹鹤(2008)[9],以及万俊毅和欧晓明[10]等在理论和案例分析层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以归纳得出,经过30年多的发展,肉鸡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并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纵向一体化等。另一方面,孙艳华、刘湘辉和周发明等[11]和辛翔飞和王济民[12]等则通过养殖户微观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肉鸡养殖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经营模式比较,产业化经营给肉鸡养殖户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增收效益,但是由于研究的历史时期不同、样本地域不同,这类研究在回答究竟是何种产业化经营模式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此外,孙艳华、应瑞瑶和刘湘辉[13]等通过农户微观数据实证分析了江苏省肉鸡养殖户垂直协作的选择意愿,认为养殖规模、风险认知水平、社会资本等对养殖户意愿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产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肉鸡养殖的规模化水平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养殖场平均饲养规模持续上升,为中国肉鸡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部统计监测数据显示,当前肉鸡规模化养殖(年出栏1万只以上)出栏数量占全国肉鸡总出栏数量的份额已经达到70%左右。郑麦青、赵桂苹和李鹏等[14]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肉鸡养殖户的大规模调研认为,目前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养殖场(户)已经成为中国肉鸡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一直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具体到肉鸡产业,Yusuf和Malomo[15]和Begum等[16]等对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肉鸡养殖规模与生产效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规模化养殖不利于肉鸡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国内的研究中,辛翔飞、张怡和王济民[17]基于随机前沿方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规模肉鸡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认为规模化养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肉鸡生产效率。动物疫病是给畜牧业养殖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的风险也日趋突出。针对2004年前后暴发的禽流感,黄德林、董蕾和王济民[18]通过建立农户畜产品生产收入模型,就禽流感对中国2004年畜产品生产增长幅度、农民畜牧业收入以及畜产品相关产业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预测;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等[19]利用两期微观层面的面板数据就禽流感对养殖户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论认为禽流感的发生对养殖户收入的负向影响显著,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禽流感会使养殖户人均养殖收入降低65%。同时,于乐荣、李小云和汪力斌[20]利用农户调研数据比较了禽流感发生前后养殖户生产情况的变化,发现禽流感暴发确实对养殖户造成了冲击,禽流感发生后农户的养殖技术,尤其是动物疫病防疫技术行为明显改善;疫区内的养殖农户有较大的直接损失,而且与损失相比,政府的现金补偿略显不足。对于2013—2014年暴发的H7N9流感疫情,目前还主要是侧重于定性分析和讨论,相关研究和判断普遍认为,2013—2014年H7N9疫情虽然不是动物本身的疫情,更没有出现在家禽养殖范围,但由于相关媒体在报道时着重突出了禽流感问题,致使消费者对家禽产品,尤其是对肉鸡产品生产了较大的恐慌和抵触情绪,整个肉鸡消费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况,造成2013年肉鸡行业损失严重。让整个行业始料不及的是,2014年年初又出现了关于H7N9疫情的报道,再次给整个肉鸡产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沉重打击,致使整个行业步履维艰,经历了历史上最惨淡和最艰难的阶段,相当一批企业在此时期濒临破产,甚至已经破产,整个产业形势异常严峻[21-22]。
2肉鸡消费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和方法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求超高的农业技术水平作为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就需要在农业技术发展上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转变农业技术为农业生产力,本文通过对于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进行综合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为提高农业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有问题;应对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是要顺利地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利润,同时也是发挥科技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能否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目标,将与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有关。只有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才能顺利实现农业科学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保证农业发展达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目标。
1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
1.1农业技术人员分布缺乏合理性。尽管这些年国家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农业扩展组织在所有地区都设立了相应的组织,但目前的情况是,人们多重视市级和县级的农业推广工作,市政府和县政府的狭隘范围限制了很多地方农业技术的提升。尽管乡镇地区也设置了农业技术的扩展站,但由于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严重缺乏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人们,以乡镇地区为重点,很少深入到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前线。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组成人员调查发现,仅在城市农业推广组织的人才队伍相对比较合理,同时,这些人员具备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人员组成中包括较多的高级专业人员。比较起来,在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不但缺乏专业化人员,特别是人员构成也不合理,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同样也不合理,而且队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生命力严重匮乏[1]。1.2缺乏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推广体系的完善往往与农业技术推广的预期推广效果直接相关。目前,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由省、市和县三个部分组成,主要承担起推广职责的机构范围却主要局限于县级。举例而言,以土壤中所含无机盐与有机质检测来说,按理说应该对市级机构或者县级机构做好实施负责工作,但市级机构或者县级机构接管项目以后将直接送至市级或者县级土壤肥料站,要求其负责对土壤和肥料的检测,这不仅是对于技术方面专业化的挑战,而且还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土壤采集上,与此同时还需要优质的实验项目工作室,所以它需要面对巨大的工作量,工作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正面临着人才、技术力量以及资金的短缺,难以实现推广研究的工作,而且,市级机构没有对其进行明显的指导约束的结合管理工作,仅仅达到了业务指导层面的合作与对话级别,难以形成一个有层次、有体系的农业推广系统,很难做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能达到应有的预期效果[2]。
2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农业技术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农业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自中共十六大提出“三农问题”之后,农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契机。相较于之前的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摆脱了生产环境、生产要素的局限性,农业经济逐渐向商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农业产业的改革,对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业经济、农户收入的影响,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户收入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户收入;影响
1我国农业技术应用和农户收入现状
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综合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我国农业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劳动力缺乏,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外来品种对本地品种的影响等。一些较为发达的农业地区积极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培育高产、抗胁迫的农作物,使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的增长,对于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而言,给予了我国人民基本的温饱生活,但也使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益,从而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而如果大面积推广这些高产、抗胁迫的转基因植株,就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基因污染问题,甚至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外来品种的加入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从20世纪80年代起化肥和农药的广泛应用中就可窥见其中的问题,化肥和农药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缓解了粮食与人口的矛盾,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对当地的居民健康造成了威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主要问题还是以农民为核心。在“三农”问题中,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我国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农户的收入受到了农业经济的影响,增长滞缓。
2加大对农业技术应用普及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对食品需求也相应不断上涨,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型。现代农业,也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1]。现代农业需要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科技支持,逐步发展为科技高度密集产业。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着多重约束,农业发展需要在满足人口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保证粮食安全[2]。以我国东北部地区为例,当地农户能够较好地运用农业技术,同时依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提升都极为可观,农业经济较为发达。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对农业技术的应用了解较少,形成了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需要加快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普及与推广[3]。只有农业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