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6:0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技术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技术运用及经济增长关系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1%,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仍然不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很多成果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孙政才,2009)[1]。这说明,与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承担的任务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然偏低;与亿万农民迫切的科技需求相比,农业科技服务供给能力仍然不足;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然不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张宪法,2009)[2-4]。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户农业技术的需求和政府及科研、推广机构农业技术的供给之间在对接上存在较大差距,以至造成农业技术应用率偏低,导致农业技术应用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因此,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需求和应用的主体———农户农业技术应用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长速度,但这一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韩俊,2009)[5],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仍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由于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特别重要而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有益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农民非农收入的增长是主要的推动力量,这是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农民收入增长格局的新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黄季焜,2000;张晓山,2002;温铁军,2002;盛来运,2005;姜长云,2008等)[6-10]。因此,现阶段对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对农民非农收入增长的研究显得更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对于农业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围绕农户是否应用、为何应用、应用制约、应用程度、应用效果等基本经济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其中,对于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当丰富,主要围绕农户收入是农业技术应用重要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如国外研究者普遍认为,农户收入是其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资金保障(Blasé,1960;Feder,1980;Ervin和Ervin,1982;Herath和Takeya,2003)[11-13]。Thir-tle等(2003)通过对南非部分区域棉花新技术的应用实证分析得出,非农收入与技术应用存在显著正相关,能够成为技术应用的重要资金支持。Smale等(2001)利用汇款(remittances)作为农户收入的衡量指标,研究指出,农户汇款的数额直接影响到其农业技术应用的决策,这与之前的研究是基本相似的(Gerhar,t1975;Rochin和Wit,t1975;Demir,1976;Perrin,1976)[14]。国内学者研究也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所得出的共同结论是,农户收入水平或其富裕程度是影响农户农业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如袁飞等(1993)以浙江省乐清县为例分析认为,高收入的农民在技术选择上愿意选择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15]。宋军等(1998)研究发现,农户的富裕程度会影响农户的技术选择行为,富裕农户往往会选择优质技术和小型技术[16]。廖西元等(2006)按水稻生产环节对16个省5228个农户采用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表明,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稻农采用机械化生产技术[17]。李海明(2007)分析我国7省28县420农户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需求,表明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是影响农户技术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18]。然而,上述国内外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大都是围绕农户收入影响农业技术应用这一分析路径考查两者关系,而反之,从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户收入增长这一分析路径探讨两者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虽然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农户收入增长是一个传统的经济学命题,但是,基于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此经济命题有了新的内含,尤其是其传导机制发生了重要的新变化。因此,探讨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现阶段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并给出更为精确的估计。文中将采用中部农业大省江西11村939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paneldata),构建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entityandtmiefixedeffectsregressionmod-el)[19],其中,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于消除解释变量之外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村庄文化等不可观测的个体差异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时间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年度时间变量控制宏观经济政策、农产品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同时,通过引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状况的虚拟变量用于考查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平均影响和动态效应,其中,动态效应主要是分析不同年份农业技术应用的影响和变化趋势以反映农业技术应用的时间效应。进而,本文还利用个体和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户非农收入增长的影响,以验证农户通过农业技术应用节省时间和精力,促进其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户家庭总收入增长这一间接传导新机制的存在和有效。选择江西农户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江西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种植水稻的主产区之一,该省的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户收入增长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历了30年的以市场导向为主线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是,农业目前仍处于先进的生产手段与落后的生产手段并存、机械化作业与人畜力作业并存、现代适用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并存的格局。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产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外出务工经济已经成为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因此,研究江西农户农业技术应用促进其收入增长,尤其是促进其非农收入增长问题,不仅是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更是反映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典型案例。第二,笔者来自江西,且一直从事江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对江西农业和农村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江西相关政府调查和决策部门也有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拥有江西省2003-2007年连续5年11个固定跟踪观察村、近1000个固定跟踪观察农户生产、生活情况的面板数据资料。因此,通过对江西省农业技术应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可以更加精确地估计和验证农业技术应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二、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农村固定跟踪观察系统①,此系统是1986年正式确立的,在全国各地均设有观察点[20]。跟踪观察系统以村为单元,对村域中的农户实行抽样调查,以村域中的农户为个体,对其进行跟踪观察。数据库主要包括农户特征、土地和固定资产、家庭生产经营、家庭收支和家庭消费等方面的详细资料。此系统中涉及江西省的共有13个观察村(本文所用数据缺失2个村),覆盖江西省所有地级市,具体包括兴国县的回龙村,上高县的下林村,九江县的明闸村,崇仁县的桃里村,南昌县的甫下村,余江县的兰田村,新余市的湾里村,浮梁县的柏林村,上饶县的桥下村,泰和县的龙洲村,萍乡市安源区等,总计约1000个农户样本。
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指的是在现实农业生产中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过程,它是科技兴农的关键所在。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实际工作中依旧面临政府、科研院校、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尚未形成多元合作机制,资金投入与使用机制不完善,农村群众文化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等问题,急需通过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加以解决,从而为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果提供保障。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构建;途径
1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政府应加强主导,积极建立一个联合科研院校、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多元合作推广机制。首先,农业技术是准公共产品,要求政府在整个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里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这就确定了政府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其次,科研院校及企业拥有一大批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农业技术科研人才,他们研究出的新技术几乎是最先进的,也能用最短的时间把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问题解决掉。因此,应加强与科研院校、企业等的合作,促使他们积极加入农业技术推广运行过程,在及时获得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农民遇到的农业生产难题,从而不断提升农民信任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程度,持续提高推广效果。另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应积极实行企业化管理,大力扶持农业科技企业,尽快实现农业科技推广的产业化服务。同时,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队伍庞大,他们对农业技术也具备最大的需求量,最能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反映出来,而这种自下而上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帮助农户准确获得农业技术知识,不仅能降低推广成本,还能弥补政府自上而下推广农业技术存在的不足。专业合作社通常都是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农产品,能有效解决农产品难销售的问题,使社员愿意使用新的农业技术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1]。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使用机制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构建也不例外。当下,各地需进一步对政府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框架,从而强化国家主要的拨款渠道,加大中央、地方政府在推广农业技术过程中投入财政资金的力度,同时确保国家划拨的资金能足量到位、及时到位;专门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与科技成果的引进建立专项资金,提升农业总产值中政府投放给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所占据的份额;编制以内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人员经费都应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并不断增加,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保持同步。基于此,各地政府应加强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断提高各个推广主体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民间金融机构等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具备良好经济效益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提供贷款,引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优先将资金用到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当然资金投入得到保障后,还应完善建立资金使用机制,确保资金首先用于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酬、办公条件等,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加强审核每一项资金支出,加大监督后续使用资金的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用在刀刃上。
职业教育教研竞聘演讲词
一、个人主要工作经历:
我19岁高中毕业(68年7月),担当民办教师。70年11月份考入乾安师范学校,71年年底毕业。72年3月份正式调入乾安一中任教,任两个班语文课并担当班主任工作。82年10月调入职业高中,任语文课、担当班主任。85年3月提升为教导处主任。89年3月份调入乾安县教委督学室。93年5月份调入松原教育学院。担任职业教育教研工作。
本人学历:79年—83年在白城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学习中文专业,83年大专毕业。调入学院后,94年—97年在东北师范大学函授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系。97年4月份本科毕业。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秦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在秦汉时期取得很大进展,教育形式多样化,有职官教育、设官教民、开设专门学校、技艺家传、私人授徒、文籍传播、官职世袭等教育形式。教材的编写也日臻完备,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创新。
[关键词]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形式;教材;教学方法
秦、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对科学技术及其教育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农、医、天、算四大学科,在两汉时期均已形成独特体系,众多生产技术也在此时发展成熟。因此秦汉时期社会各业急需大批掌握这些生产技术的科技人才,为适应这一需要,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形式、教材编写及特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具体论述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备当前社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参考借鉴。
一、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秦汉时期职业技术教育采用了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官方教育——主要指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包括职官教育、设官教民、开设专门学校等形式。民间教育——主要有私人授徒、技艺家传等形式。此外还有官职世袭、书籍传播等其他教育形式。
(一)官方职业技术教育形式
局长在全市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近几年来,市农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以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良种补贴工程”、“测土配方工程”等为手段,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切实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我们充分认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基层农村人员和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专门成立了“农业技术专家服务团”,制定了《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规划》,真正把我市农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大力实施农民技术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
一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音像资料、农技热线、科技下乡、宣讲团、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把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到千家万户。05年,全市农业局系统共组织536次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专家人数达3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余万份,受益群众达110万人次。“农技热线”专家值班460人次,解答群众技术难题2300余个。今年,我们还要抓好30万户的信息入户工程,同市移动公司联合,每天向全市30万农民移动手机用户免费发送两条农技短信,目前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二是对农民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我们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农广校为教育基地,开办了种植、养殖、果品加工、经济四大门类20多个专业,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进行中专、中专后继续教育和绿证教育,今年共招收中专生647人,绿证教育2.3万人,全市累计培训绿证学员达到18万余人,培养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在“绿色证书”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优秀青年开展以科技为主的“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自2000年以来,我市xx、xx、xx、xx、xx、xxx分别被农业部定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县,累计培训1.2万人,为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久有效地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绿证”学员中,涌现了许多农民致富带头人,全市共建生产示范点167个,较好地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职教服务“三农”路径探索
摘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指出了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农业职业院校办学方向不正,定位不准确,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农业职业教育的措施:应特色再造,牢固树立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的职业教育思想,调整专业,全面增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精准帮扶,积极主动为扶贫攻坚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供给,发挥优势,积极承担面向农民、农村的大教育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三农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立身服务“三农”,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1发展农业职教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技术推广进步。农业职业院校具备多个助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条件:一是集合了一批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攻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重点领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农业职业院校基于“三农”建设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并广泛向涉农人员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和成果,以期学习者能以更高效率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大量技能人才,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事业迈向新台阶。1.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高效、完善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将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2]。只有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兴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农业新兴产业结合了大量科技元素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劳动人群方面有力推进了新兴农业产业的建成与发展,有力保障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1.3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远不能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培养大批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用型人才发展也成为必须之举。通过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各农业职业院校在提高学习者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向即将或正在从事农业工作的学习者推行产业化经营理念,培养其产业化管理能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实现进程。1.4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民通过接受农业职业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虽不能直接影响收入,但可推动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进而实现收入的稳步提高[3]。调查数据表明,农民文化水平与职业教育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两个最关键因素,马立伟[4]还进一步比较了各项指标,指出职业教育在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上大于文化水平。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提升农民收入和待遇创造了必要条件。
2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论文
农业技术推广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第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第四条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第八条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九条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第二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十条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国家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一条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十二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第十三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第十四条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第十五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第十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第三章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第十七条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第十八条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第十九
条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条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二十一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第二十二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第四章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第二十三条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第二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于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第二十五条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第二十六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二十七条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必要的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九条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第三十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农业技术推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
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部过程的活动。
探讨目前农民超前教育路径
摘要:分析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总结当前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的途径,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前言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一、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1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
1.1土地资源不足,可开发利用的耕地不多
我国国土面积有960000公顷,其中,耕地资源不足133333公顷,也就是说120000公顷耕地的红线,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可耕地面积加快缩小。并且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我国可开发的土地大多都是在干旱或者半干旱地区,不能用于土地资源的开发,我国的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林草地比世界同类指标少60%—80%,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1.2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耕地生产水平不高,耕地没667m2产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667m2土地的收入大致是三百到四百元,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林地在全国土地面积所占比重也不高,大致是20%,虽然近年来有所恢复,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产出率自然也就不高了。我国草地面积较大但优质的牧草十分缺少,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范围不大。水域面积利用率也不高,虽然我国已经利用的水域达到75%,但是水域面积的利用效益没得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