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09:02: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经济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利用教育信息化发展现代教育提出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是以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通过开发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管理及教学手段。
二、利用教育信息化开展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一)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取代了“黑板+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的普及与多媒体硬件的发展使教育信息化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也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教育,这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探索,将信息化教育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民考汉班级农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论文
一、农业经济学课程概述
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农业经济学是根据农业的基本特点,研究经济学的一般规律在农业部门中发挥作用时所产生的一些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农业经济基础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学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贸易等其他主要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新疆高校民考汉班级学生的特点
民考汉指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时,使用汉语答卷。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报考运用汉语言文字授课的普通高等学校或专业的学生。与普通班级的学生相比,这些民考汉班级的学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一)民族多样化,学生特点鲜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相应的新疆高校的民考汉班级除了维吾尔族外,还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的学生。除了新疆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外,近几年还逐渐招收了来自内蒙、宁夏、西藏等其他省份的少数民族学生。一个三十人左右的班级通常会由来自几个省份的五六个以上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构成。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民族特色鲜明、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别很大。而且,由于民族传统和生活习惯本身的区别,对一些上课的内容会存在着忌讳和排斥。
(二)汉语水平有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于民考汉班级的学生来说,除了一些来自城镇的、从小就读于汉语学校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就读于双语学校。这些学生中,除个别以汉语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外,多数学生从小使用本民族语言,汉语对其而言只是第二语言,因此,在使用频率和使用的熟练程度上并不高。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综合能力相对偏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较为缓慢,加之语言方面的障碍,使得这些学生在高校课程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同一个班级内,不同的学生的汉语能力和综合能力差别很大,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班级的学生差距不大,而一些学生在汉语阅读、表达和书写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
农业经济学院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觉得真是收益良多。虽然学习时间比较短,理解并不深入,但是引发了自己的很多思考,感想很多。
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孤立的理论系统,他是我们党一代又一代的前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理论和时间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经历了党的一代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并最终发展成熟。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那么灿烂的文明,那么繁荣的经济,但也却曾经由于思想的僵化和观念的保守,把发展的机会拒之门外。不是我们的人民不够聪明,也不是我们的付出不够辛苦,关键的问题,是要乐于适应,变革,协调和创新。
幸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创造了令世界瞠目的“中国模式”。在我们的经济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即使在现在世界经济并不乐观的环境下,中国发展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歇,我们正坚定地向着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结合以前学习的党的理论知识,我觉得我们之所以在今天去的这样的成就,主要依赖于五个方面的经验。科学发展观是最先进的唯物主义方法论,现实的来看,这种方法论无论对我们学校、学院的建设发展还是个人素质的培养塑造,都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认识并转变旧的阻碍我们发展的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漫谈国际农业经济政策热点
一、国际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
直接基于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称之为一级共现。但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未必就高,甚至低于低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现次数。因此,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低频共现具有偶然性,缺少统计意义。为了更清晰、更深入地展示这些连接紧密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深层结构及内涵,本研究引入二级共现的思想,以求对文献主题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通过对高频关键词之间连接强度的限制,连接网络中出现了一些孤立节点,如农业政策、欧盟、技术变化、交易成本等。孤立的关键词并不代表在网络中没有连接,与其他高频关键词没有共现,而是与其他高频词共现次数小于4。食品安全是图中最大的节点,意味着它的词频最高。与食品安全共现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贫困、非洲、营养、规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风险、埃塞俄比亚、印度、中国、贸易,由此可见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议题非常广泛,其中尤以食品安全—贫困、食品安全—营养、食品安全—埃塞俄比亚之间的连线强度最大,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国—农业是图中联系最为紧密的,它们在23篇文章的关键词中同时出现,可见中国的农业问题是AEP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热点;附加价值与支付意愿共现的频次为14,说明意愿评价方法在支付意愿的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图中由JEL分类码(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ClassificationCodes,美国经济学会用以对经济学领域文章进行分类)Q18(农业政策,食品政策)、Q12(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微观分析,农场输入市场)、O13(技术变迁,研究与发展,知识产权)、Q11(总供给与需求分析,价格)、Q13(农业市场和市场化,合作社,农业综合企业)、Q17(国际贸易中的农业)等形成了一个连接非常紧密的簇,几乎簇内每一个关键词彼此之间都存在连接。通过词频分布还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一直得到了较多关注(36次),其中广大的亚洲和非洲的国家和地区作为个体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但对亚洲和非洲的关注角度略有不同。在亚洲,中国、印度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与政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中国116次,印度46次),甚至远远超过了对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关注程度(18次)。而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普遍关注(54次),其中的埃塞俄比亚(53次)、肯尼亚(31次)、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30次)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体。对欧盟的农业问题学者们也比较关注,欧盟作为关键词的次数达到51次,但欧盟内部各个主体的关注则很少。
二、国际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前沿主题和发展趋势
2010—2011年两年间出现频次大于8次,彼此之间共现次数3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揭示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
(1)由Q18(农业政策,食品政策)为核心的JEL分类码组成的共现网络是AEP领域中最大的热点。
其中Q18与Q11(总供给与需求分析,价格)、Q18与Q12(农业公司和农户的微观分析,农场输入市场)、Q18与Q13(农业市场和市场化,合作社,农业综合企业)的关联最为显著,所涉及的议题相当广泛。Q18与Q11共现研究的内容包含芬兰食品营养刺激政策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食品援助计划对食品需求的影响、如何抵消肉食品追溯系统带来的成本增加问题等;Q18与Q12共现的文献研究的内容包含美国一般纳税人对农民收入和农业政策认知、农业补贴政策对德国、荷兰、瑞典农业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农场层次的产量异质性和分布对农业风险和保险的影响、马拉维化肥补助政策对农民商业化肥需求的影响、加泰罗尼亚地区葡萄园主采用有机农业的影响因素等;Q18与Q13共现的文献研究的内容包含低收入、食品短缺国家对食品输入价格的不稳定和风险的防范措施、美国的动物鉴别和追踪机制、加拿大动物保护主义者对猪肉质量的影响、带商标的转基因产品在消费者导向的市场中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高农场动物福利标准导致的供应量成本上涨的态度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综合运用西方做法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战略观点;理论源流;几点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源、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确立、中国目前最大的生态问题莫过于人口与耕地的矛盾问题、宏观综合的角度去分析考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运用其理论并不能“全面系统地解释或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只能是在正确体现“适度原则”的宏观调控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论文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形成了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理论创新
结合农村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之初,总结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而形成的双层经营理论,突破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我国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了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构想,推动农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历史证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每一次理论的大突破都带来实践的大发展。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离不开理论创新。 实践和理论发展的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实践中的新问题要求在理论上做出新回答。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有世界眼光,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农业发展规律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增强改革意识,既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努力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尽快建立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趋势,要用工业的理念来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有战略思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只有通过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实践,才能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村矛盾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处在爬坡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其中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要解决农业的问题,化解农村的矛盾,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开拓新思路,寻求新办法。理论上有了突破和创新,认识就容易统一,问题就容易搞准,办法就容易找到。
繁荣农业经济学科要求在理论上有新突破。近些年,农业经济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对指导农村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与形势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创新不够,有的疏于对鲜活实践的关注和提炼,有的还不能从传统理论的禁锢中走出来,还有的盲目照搬照套国外学说。发展“三农”理论、繁荣农业经济学科任重道远。只有突破旧框框,推进理论创新,才能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理论框架,构建完整的农业经济学科体系。
抓住创新的重点
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三农”理论创新的难得机遇期。理论创新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贴近农村的实际,服务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前,应着重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农业持续发展新型战略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战略观点;理论源流;几点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发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采取“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农业地理学家的观点、前苏联的发展理论、西方世界的发展理论、综合研究、理论借鉴、新型战略等,具体请详见。
【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改革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就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