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化的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21:3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化的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化的论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保护性栽培技术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查看全文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探讨

土地作为自然物质循环的基础,一方面通过土壤各元素的循环承载了农作物生长的根基;另一方面,还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对象。所以,土地的经营状况影响到农作物的生产效率。然而土地并不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厚礼,而是农业自然生态不断循环、持续发展的结果。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泥土的营养循环、碳的循环到植物的开花结果,这都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保护与土地有关的资源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与土地有关的资源包括生活资料的富源和劳动资料的富源。自然生活资料的富源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从土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农业的生长过程,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继承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思想。伊壁鸠鲁唯物主义哲学突出特点在于认为自然万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来源于地球不断进化、不断更新的产物。这里面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但是伊壁鸠鲁的生态理念思想毕竟还停留在机械自然观范围内。还不能解释自然界进化的许多复杂现象。马克思对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做了更深入的思考。在《博士论文》里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倾斜运动,论证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决定性和道德哲学自由性的两重特性,从理论上论证了人的自由只有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实现。这是对以往哲学的超越,也是自希腊哲学以来对宗教神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思想的论述留下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烙印,特别是深受伊壁鸠鲁进化论的自然观影响。

吸收和创新了李比希的农业化学思想。1840年李比希出版了《农业化学》一书,他在对农业生产进行大量研究基础上,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李比希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家为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不顾土地肥力所能承受程度,不惜一切手段对土地肆意利用。这样一来,带来严重后果就是土地的荒芜、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农民的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整个社会出现了城乡分离,社会阶级矛盾的严重对立。他认为资本主义不合理的经营制度造成了土地贫瘠的一个根源。人类与动物的排泄物给土地环境的污染,而有机的营养成分又不能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这是农业土地贫瘠的又一根源。最终得出结论,单靠农业化学和土壤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农业危机,解决土壤贫瘠的问题只有在原则基础上合理农业。李比希所说的合理农业更多停留在对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层面。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人与动物的排泄物可以通过自然的循环系统,使粪便中的营养成分重新回归土地,从而使土地得到充分的养分。在制度层面,李比希并没有提出构建农业发展制度框架,更多是对现实制度的批判,但是把农业土地肥力得不到合理的回归,归结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掠夺性的耕作,这些思想却是现代生态农业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深受李比希农业思想的影响,但是在农业发展理论方面又有所超越。这在于马克思注重批判理论的构建,提出资本主义农业“新陈代谢断裂理论”。[1]在马克思看来,“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不仅存在于自然系统中,而且还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中。自然系统具有独特性,它是独立与人类活动自然循环,又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特殊代谢,它实质上受制于人类物质交换的特定机制。如土壤营养元素的补充,氮、磷、钾等物质相互循环,带来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保证了整个农业系统正常运转,从而支撑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所以说:“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因为给劳动者提供了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了活动场所。”[2]马克思还用此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农业生产的交往形式。认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是通过积累来实现的。积累是“整个经济制度的主观目标和马达动力”。[3]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扩张是通过竞争和资本的积累、集中后果就是导致了自然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再生产的自然循环。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论述中并没有直接提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概念,但是在他们对农业思想论述中,有大量关于保护农业自然环境、维持土地肥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维护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较为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第一,生态农业技术维度———生态技术。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作用。这是他们生态农业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农业发展史看,科学技术对土壤的改良,农作物的生产,农产品的增收,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充分利用从根本上在于农业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在谈到土壤肥力的时候,马克思说:“同样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4]这些化学和机械的方法,实际是指利用自然循环的原理改造生态农业技术。在当时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认识条件限制,生态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化学、物理学和农艺学等科学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土壤结构和各种元素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认识利用土地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土地的效能和适用耕种的范围也在扩大。所以土地的好坏标准也是随着生态技术提高不断改变。“有的土地所以被看作坏地,……一旦发现克服这些障碍的手段,就变成了好地了。”[5]这里克服障碍的手段主要指生态农业技术,马克思认为农业生态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对土壤的利用率,扩大土壤的基本用途,提高土地的基本效率。第二,生态农业环境维度———持续发展。在19世纪,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所以人们对保护土壤肥力、保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识还很淡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在他们有关农业思想论述中,对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危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作了详述。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在谈到土地利用的情况时,提醒人们应该注意利用土地和保护土地的关系。作为一个民族,马克思认为“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6]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类作为土地的受益者,要想保持从土地中长久地获取利益,就必须从长远的眼光来利用和保护土地。这是站在一位“家长”的角度,认为只有保护土地、珍惜利用土地、改良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为整个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和前提。

在以后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危害生态环境短视现象做了进一步揭露。在小亚细亚等地,由于森林的大肆砍伐,结果带来是“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7]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马克思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8]他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发展的一致性。在谈到人类进步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时,强调人类社会每进一大步都是与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分不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要真正理解规律必须“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9]因为只有把握了自然界内部发展规律和人类农业生产活动规律,才能正确处理人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才能实现环境的持续发展。第三,生态农业组织维度———集约化经营。小农经济是一种比较低级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生产交往形式方面也存在不足,它是一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仅与自然交往的单方面关系,并没有专业的分工,科学技术得不到发展,导致居民之间、村与村、省与省之间,成为缺乏相互联系和交往的个体。马克思以法国作为例子,把法国的农民形容“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10]这深刻地揭示了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与小农经济不同的是,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大生产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农业技术手段的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这有效地整合了农业发展资源,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另外,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又离不开规模化的农业,它要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为依托,从而达到农业集约化发展的目的。“我们所拥有的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等,只有在大规模耕种土地时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11]第四,生态农业消费维度———绿色环保。人类用的所有食品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农作物,农作物质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健康的消费制度对工人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他们看到工人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危害工人身体健康的变质食品,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同情。

查看全文

农产品贸易状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环境恶化和我国自农业自身的不足,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面临着严竣挑战,同时一些国家的严格标准,更让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雪上加霜。因此,我国应逐步采取措施,更好地在农产品贸易中维护自身利益。

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增多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诉讼越来越多,已成为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之一。截止目前,我国所遭遇的各种反倾销已经达到了500多起,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头号反倾销目标国。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严重萎缩,有些甚至已经被迫退出市场,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

2.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

查看全文

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现况及路径

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区域科技水平的提升,带动着经济的发展,其中,科技人才对科技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人才作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农业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还能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需要开发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人才,为实现乡村战略的有效推进、农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对此,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现状,提出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大力推广农业教育、注入资金保障人才总量、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四点建议。

一、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人才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业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的政策之一。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通过实现农业现代化,能够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为国家实力的整体提升打造坚实基础。农业科技人才能够快速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其次,能够实现农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力量。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产品价格“天花板”、资源环境“硬制约”等,影响着农业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能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技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利用农业科技人员的高学识,对农村人员进行农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员,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最后,还能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但是与欧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所以,吉林省相关部门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人才的创新力与想象力,不断改进农业技术,打造农业发展优势经济带,促进区域农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

二、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现状

1.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人才开发困难。其中一点,吉林省体制内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明显的行政化功能,很多人会将农业技术人员当作行政管理者,无法扎根到农村农业生产的一线中,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职能。另外,人才振兴与激励措施的针对性不强。在农村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作物的生产周期长,许多科技人才处于生产一线,会面临工作条件艰苦、难出成果的问题。再加上工资福利、晋升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开发。2.农业教育体系不够健全。中国是农业大国,想要开发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加强农业教育,建立健全农业教育体系。然而,针对吉林省来说,虽然吉林省设有农林高等院校,但是学校数量比较少,并且农林类院校设立的专业是属于综合性的,农业类的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农业类的学生毕业后也会选择其他的行业。这样的现象会导致农业人才的流失,难以开发农业科技人才。3.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相比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科技人才来说,我国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需要开发和储备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以保障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农业技术的创新。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吉林省的农业人数较多,但是农业技术人才匮乏,高水平人才稀缺,尤其是缺少一流科学家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制约了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所以,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也在限制着农业水平的发展。4.农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传统的考核评价中,农业科研机构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论文数量、职称与学历的高低等,不以实际农业操作为考核内容。这样的农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是不完善的,具有明显的缺陷,无法留住农业科技人才。并且在职称评审中,部分科研机构以人才的年龄、资历为侧重点进行考核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会降低年轻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三、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开发路径

查看全文

农业研究机构分析论文

整理说明: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赣之新建人。中国现代植物学研究事业的奠基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虽以科学名世,而于国学亦有颇深造诣,属于较为鲜见的文理兼通的大家。其在从事研究之余,也留意收集其所从事之学科史料,所著《植物分类学简编》(上海技术出版社,1958年)一书,即有“关于中国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的历史论述,分别介绍欧美植物学家和中国植物学家对中国植物分类的研究成绩;在后人编辑出版的《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教出版社,1996年)中,也有不少此类文字。今春搜讨史料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得胡先骕未完成《近世中国农业机构概况》手稿,该文原未署篇名,此系据文意所加。

该文作于1950年,其时作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文分八个部分,主要介绍浙江、江西、华北等三所农业研究机构和中山、金陵、岭南、南京、西北等五所大学之农学院,于各机构之创建始末、发展沿革、隶属变更、研究成果等皆作简明之记述。诸多情形,今多已失记,可视为中国现代农学史和各校校史之材料,因商之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胡先骕之哲嗣,得允予以整理刊出。作者未写完之处,在文中注明;其衍文以[]示之。错误之处,恐为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一、浙江省农业改进所

浙江省农业向称发达,兼以交通便利,文化水准较高,故以科学改进农业之运动,亦较之他省发生为早,远在前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即有蚕学馆之创设,至宣统三年劝业道即在杭郊笕桥设立农事试验场,至一九一五年设立原蚕种制造所,一九一九年设立棉种试验场,一九二四年设立昆虫局与造林场,一九二七年设立蚕业试验场,一九二八年设立水利局,一九二九年设立杭州缫丝场,一九三O年设立稻麦改良场,一九三二年设立化学肥料管理处,一九三六年设立园艺场、家畜保育所与土壤调查所,一九三七年设立茶叶改良场,一九三八年设立农业改进所,将各农业机关合而为一,改进机构,至一九四O年蚕业推广部分复行划出,成立蚕丝管理委员会,一九四二年又划出农田水利部门于建设厅内成立水利处,一九四九年五月杭州解放后本所改组,除一面归并与农业有关各机关外,内部力求简化,只设立农艺、农艺化学、植物病虫害、森林、畜牧兽医、农业推广等系,其后省府加强领导农业生产,扩大各种生产有关的专业机构,本所原有推广、造林、治虫防疫等工作,在实业厅成立专业部门负责进行,农业推广系与森林系取消,西湖林场湘湖繁殖场划归实业厅直接指导,三界茶场划归中茶公司杭州分公司,牟山湖繁殖场划归余姚县人民政府,另接办黄岩园艺场及海宁猪种繁殖场归并入硖石绵羊场,再度改组后本所现有农艺、农艺理化、植物病虫害、及畜牧兽医各系,下设稻麦场、萧山棉场、黄龙洞农场、黄岩柑桔场、硖石种畜场。

农业改进所业务状况

(一)稻麦浙省稻麦改进工[作]开始于一九三O年创设之稻麦改良场,历年以来工作方针,始终一贯,一九三三年以后稻麦改进设备,日趋完善,一九三六年美国育种专家海斯博士来华考察,誉为国内最完备之育种机关。

查看全文

农业机构概况研究管理论文

整理说明: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赣之新建人。中国现代植物学研究事业的奠基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虽以科学名世,而于国学亦有颇深造诣,属于较为鲜见的文理兼通的大家。其在从事研究之余,也留意收集其所从事之学科史料,所著《植物分类学简编》(上海技术出版社,1958年)一书,即有“关于中国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的历史论述,分别介绍欧美植物学家和中国植物学家对中国植物分类的研究成绩;在后人编辑出版的《胡先骕文存》(江西高教出版社,1996年)中,也有不少此类文字。今春搜讨史料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得胡先骕未完成《近世中国农业机构概况》手稿,该文原未署篇名,此系据文意所加。

该文作于1950年,其时作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文分八个部分,主要介绍浙江、江西、华北等三所农业研究机构和中山、金陵、岭南、南京、西北等五所大学之农学院,于各机构之创建始末、发展沿革、隶属变更、研究成果等皆作简明之记述。诸多情形,今多已失记,可视为中国现代农学史和各校校史之材料,因商之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胡先骕之哲嗣,得允予以整理刊出。作者未写完之处,在文中注明;其衍文以[]示之。错误之处,恐为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一、浙江省农业改进所

浙江省农业向称发达,兼以交通便利,文化水准较高,故以科学改进农业之运动,亦较之他省发生为早,远在前清光绪二十三年,杭州即有蚕学馆之创设,至宣统三年劝业道即在杭郊笕桥设立农事试验场,至一九一五年设立原蚕种制造所,一九一九年设立棉种试验场,一九二四年设立昆虫局与造林场,一九二七年设立蚕业试验场,一九二八年设立水利局,一九二九年设立杭州缫丝场,一九三O年设立稻麦改良场,一九三二年设立化学肥料管理处,一九三六年设立园艺场、家畜保育所与土壤调查所,一九三七年设立茶叶改良场,一九三八年设立农业改进所,将各农业机关合而为一,改进机构,至一九四O年蚕业推广部分复行划出,成立蚕丝管理委员会,一九四二年又划出农田水利部门于建设厅内成立水利处,一九四九年五月杭州解放后本所改组,除一面归并与农业有关各机关外,内部力求简化,只设立农艺、农艺化学、植物病虫害、森林、畜牧兽医、农业推广等系,其后省府加强领导农业生产,扩大各种生产有关的专业机构,本所原有推广、造林、治虫防疫等工作,在实业厅成立专业部门负责进行,农业推广系与森林系取消,西湖林场湘湖繁殖场划归实业厅直接指导,三界茶场划归中茶公司杭州分公司,牟山湖繁殖场划归余姚县人民政府,另接办黄岩园艺场及海宁猪种繁殖场归并入硖石绵羊场,再度改组后本所现有农艺、农艺理化、植物病虫害、及畜牧兽医各系,下设稻麦场、萧山棉场、黄龙洞农场、黄岩柑桔场、硖石种畜场。

农业改进所业务状况

(一)稻麦浙省稻麦改进工[作]开始于一九三O年创设之稻麦改良场,历年以来工作方针,始终一贯,一九三三年以后稻麦改进设备,日趋完善,一九三六年美国育种专家海斯博士来华考察,誉为国内最完备之育种机关。

查看全文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研究论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至少有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热情的关注。纷繁复杂的城市化理论,林林总总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显得模糊不清,甚或无所适从。大体而言,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方式的角度考察,认为城市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人口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视城市化为一种地理景观,认为城市化是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城市化是人们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变的过程;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农业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

应当说,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给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是学术史上的正常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学者们给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数学科所接受,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社会是一个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口集团,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必定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来源必然来自农村。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埃尔德里奇(H.T.Eidridge)认为:人口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断发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随即停止。(注:参见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充。(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选编:《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史研究在国内外的普遍展开,人口流动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对此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检讨,或许会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检讨中外学者关于中国近代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研究历程,以本世纪70年代为分界,我将此分为两个阶段。

查看全文

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

【正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至少有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热情的关注。纷繁复杂的城市化理论,林林总总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显得模糊不清,甚或无所适从。大体而言,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方式的角度考察,认为城市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人口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视城市化为一种地理景观,认为城市化是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城市化是人们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变的过程;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农业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

应当说,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给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是学术史上的正常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学者们给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数学科所接受,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社会是一个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口集团,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必定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来源必然来自农村。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埃尔德里奇(H.T.Eidridge)认为:人口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断发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随即停止。(注:参见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充。(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选编:《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史研究在国内外的普遍展开,人口流动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对此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检讨,或许会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查看全文

人口流动与我国城市化研究论文

正文】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与此同时,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至少有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给予热情的关注。纷繁复杂的城市化理论,林林总总的城市化研究成果,又使“城市化”概念本身显得模糊不清,甚或无所适从。大体而言,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方式的角度考察,认为城市化是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人口学家强调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视城市化为一种地理景观,认为城市化是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经济学家侧重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城市化是人们从农业向非农业部门转变的过程;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农业社会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

应当说,从不同学科的基本特征出发,给予“城市化”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是学术史上的正常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学者们给予“城市化”多少不同的概念,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已被多数学科所接受,这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因为,社会是一个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口集团,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必定集中一定数量的人口;而人口集中的来源必然来自农村。较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埃尔德里奇(H.T.Eidridge)认为:人口集中的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就不断发展。人口停止向城市集中,城市化亦随即停止。(注:参见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8页。)《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集中化的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充。(注: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城市研究室选编:《国外城市科学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乃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城市化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史研究在国内外的普遍展开,人口流动与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应的成就,对此进行学术史意义上的检讨,或许会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查看全文

低碳农业经济认识与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以低碳农业经济的认识与研究为重点进行阐述,以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依据,首先介绍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包括低碳农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低碳农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低碳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其次从制定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加强财政部门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工作、规范农村生产的农民行为、开发并推广低碳先进技术和增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经济的认知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低碳农业;农业经济;认识研究

低碳环保为现阶段社会及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思想,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低碳农业经济能够为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保障。在中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占有特殊位置,我国正处在社会形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要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将低碳环保作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最大程度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

一、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作用

(一)低碳农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转变。现阶段,农业出现产品供给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下降、环境资源破环等问题,国家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受资源匮乏、肥料资源利用率下降、环境保护力度不高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农业生产与发展进程。低碳农业的实现,需要将利用化学肥料及生产农药等帮助动植物生长的理念转为利用有机化肥及生物农药获得农业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增加资源利用价值,建立农耕操作、耕作技术与现代先进农业技术融为一体的农业生产经济体系,降低农产品投入成本,排除化学物品对农业产品的干扰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发展,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变。(二)低碳农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当前,中国的许多地区种植农产品仍采用化肥与农药价格增长的方法,但是这样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将投资高、产量低的农业发展趋势转为投资低、产量高的农业经营模式,尽量降低有害农业物品的投放数量,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并且依据最少的物品投资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例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以此提升产品使用效率,增加劳动产量,降低成本,促进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三)低碳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经过调查,农业为温室中污染气体产生的源头之一,在农业集中化发展与大规模使用肥料及农药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威胁,一方面增加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样会提高气候大幅度变化的几率,影响农业产品的不稳定生长。农作物生产结构与空间发生变化,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与传递。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进程加快,致使土壤质量不佳、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农业经济生产模式转为低消耗、低污染的管理理念时,不但能够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能够适应全球气候的各种变化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进程。基于此,重点发展低碳环保的农业经济,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理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二、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