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1:10: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工程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工程技术

设备农技分类策略思索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发展设施农业则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作为中国农业工程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设施农业技术是产业最有效的生产要素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以中国设施园艺为例,30多年来,技术进步已经获得了全面突破,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2],一个庞大、独立、融合了多学科、多门类科学和知识的技术体系正在发展中形成,并越来越体现出动态性、开放性、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的特征,有必要建立技术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从更加系统、科学的角度对技术进行分类,以指导中国设施农业技术的战略、研发、选择和应用。虽然中国学者对设施农业技术进行了一些综合研究和归纳[3-7],但在对设施农业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发展的现实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8]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对推动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战略制订、学科建设、工程集成应用、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乃至设施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技术分类的范畴

总体上,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和工程技术[9]三大部分组成,这是其宏观层面的共性特征,还不足以体现设施农业技术的层次结构、专业特点和时代特征,在当前以可持续为总要求的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下,需要在广义设施农业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技术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技术分类的范畴。

1.1设施农业的广义概念与定义

从生产对象和外延方面看,广义的设施农业主要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2个方面[10]。传统设施农业的概念和定义往往局限于生产过程[11-13]。但从现代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内涵来看,需以设施农业整个产业链为基础、从设施农产品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全过程出发,在广义上对其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即设施农业是为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从而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经济、社会、环境)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具有目标商品化、途径全程化、环境可控化、效益全面化的特点。从世界温室装备技术发展趋势[4]和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2,14]看,就充分印证了此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技术分类中也要体现并贯穿这一概念。

1.2设施农业与技术的广义要素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研究

1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1.1产业兴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全产业链开发不够;乡土特色产业挖掘不足,乡村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产量、轻质量,重产值、轻生态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产业兴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及服务“三农”的乡村服务业和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注重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尽可能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2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些年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国还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不到一半,80%的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短板。生态宜居,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3乡风文明。乡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待生产、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当前,部分乡村陈规陋习仍然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移风易俗要树立价值引领,突出文化熏陶,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推进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风气。1.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各种诉求和纠纷不断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治理有效,要以公平正义的法制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差异化自治为核心,注重激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协调配合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1.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农民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幅度,农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观。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逐年加大,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895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创业的积极性,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1.6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根据党的十八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国在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打破,城乡之间要素市场仍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7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在观念上、认识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工作部署、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上来。1.8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当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工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差距更大,全国还有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硬化。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和短板,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小康,实现与工业和城镇协同发展,同步迈入现代化。1.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是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1亿左右的小农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使两者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新模式,更好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1.10责权一致的管理新格局。责权一致是履行职责、提高效能、考核问责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管理职能分散,不同程度存在“九龙治水”现象。2018年在原农业部基础上,新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分散在国家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等诸多部门的农业投资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职责整合到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形成了“三农”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2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工程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1农业机械化工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高效、精准、节能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不断突破,169kW以上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实现量产,高端农机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逐步打破,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9.88亿kW,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2004~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从6台增加到13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2.2农业水土工程促进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国水土资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条件趋紧的状况,针对上述问题,农业水土工程长期以来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农业绿色高效节水、农业旱涝灾害预防消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为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环境、确保粮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1350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78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节水灌溉面积3432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农业用水量3766亿m3,比2012年减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4万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可以说,在中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等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农业水土工程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装备基础。2.3土地利用工程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中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不足。201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973m2(1.4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级的耕地占比达67%以上,50%的耕地无有效灌溉条件。近年来,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在耕地质量变化快速评价、耕地保护监控预警技术、区域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砒砂土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井工煤矿边开采边复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全国整理农用地3533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2687万hm2,补充耕地185万hm2,其中,补充耕地70%来源于土地整理复垦,保证了全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单产平均提高10%~20%。2.4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在农户储粮、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与加工干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农产品减损保质、节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5农村能源工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农村能源工程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节能为主攻方向,在生物质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生物质燃气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和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生物质炉具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户用沼气4057万户,年总产气量97.6亿m3;规模化沼气工程11万处,年产气量26.1亿m3;省柴节煤灶10676万台,节能炉2769万台;70020万t秸秆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国生物质发电量约798万kW•h,比2015年增长了60%。农村能源工程的不断发展,为大幅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有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6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畜禽粪污沼气工程和堆肥发酵技术模式研究,“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养殖等种养循环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据行业统计,2016~2018年,全国建成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00余个,项目区内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达到30%以上;有力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守住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支撑。2.7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近年来,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快速发展,形成了日光温室主动蓄热放热系统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工艺、植物工厂化生产技术与配套控制装备、畜禽新型健康养殖技术与工艺、池塘陆基和浅海设施养殖以及网箱工程技术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设施园艺面积370万hm2,占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的80%;连栋温室面积99.9万hm2;作为装备水平最高的玻璃温室,全国有9000hm2,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00万hm2,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7%;设施蔬菜产量近3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38%,产值98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9%。与露地生产相比较,设施农业通过稳定的环境调控,实现了周年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以设施园艺为例,单位面积的年平均产值比露地生产高3~5倍,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2.8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智能农业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二五”以来,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时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农业图像识别技术、农作物遥感监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智能农牧场、智能渔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车间相继建立,智能农业蓬勃发展。2.9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长期以来,为科学确定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重点举措,扎实推动“三农”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包括全国和区域的五年发展规划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等一批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既是“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为有效统筹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3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的主要任务,其中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3.1产业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1.1迫切需要提升农业水土工程技术水平,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实现藏粮于地。2016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49.7%。中低产田占比仍然较高,高标准农田只占耕地总面积23.8%。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农业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确保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7×108hm2(10亿亩)。这给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发适宜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术、模式和装备。3.1.2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加工贮藏工程技术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美国低2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比美国低1.8个点。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着重在农产品减损、商品化处理、副产物综合利用、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等重点环节上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3.1.3迫切需要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设施农业等农业工程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依然不高。据相关测算,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德国的1/5、日本的1/9、韩国的1/5;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这亟需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设施智能生产、农业遥感与监测技术、精准农业和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等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以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3.2生态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2.1迫切需要提高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但平均化肥利用率仅为3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农药平均单位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粪污约38亿t,40%以上未有效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物质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装备,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装备支撑。3.2.2迫切需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技术水平,促进生态宜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的硬仗。2018年,中国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在继续做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清洁生产、村庄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3.2.3迫切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水平,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水生生态修复,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加强矿区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自然岸线修复,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程等。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复治理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亟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实施路径。3.3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给农业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难点课题,需要大批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集中攻关,才能得到解决。当前,农业工程人才明显不足,全国高校中仅有70余所设置了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8所高校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亟需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查看全文

农产品储藏工程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农产品产地加工及储藏对于有效提升农产品的总体数量和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农产品加工和储藏工程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基于此,对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分类进行探析,旨在促进技术之间的集成与协调发展,更好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加工;储藏;工程技术

农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构建出的分类学科的完整技术体系。当前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是根据农产品自身存在的属性及农产品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整体有效分类的。

一、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概述

我国农产品加工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阶段,过去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仅仅指的是农产品加工,并没有涉及到农产品实际储藏的环节。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农产品的储藏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所以,目前将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的统一科学化体系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从概况性的角度来看,农产品加工与储藏技术就是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农产品加工及储藏过程中用到的软件技术和硬件。农产品相关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发挥出自身的效益,使得社会发展与经济效益能够协调统一。

二、农产品产地加工与储藏工程技术分类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高等农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持续上升,传统高等农业工程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在时展中,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开始向着跨越式发展,现已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及多学科的教育体系。阅读由高志强和官春云编写的《卓越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发现,优质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作为新时代建设发展的重难点,必须要从机制入手进行全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获取更多优质农业人才的同时,为后续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研究近年来国内外高等农业教育实施情况,分析不同时期提出的质量保障措施可知:

第一,发挥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促进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革新步伐越来越快,但针对专业认证提出的科研项目并不多。构建具有国际等效性的专业认证制度,一方面能优化国内农业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促进农业工程教育的继续革新。

第二,做好校企联合的创新工作。

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高等农业工程教育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校企联合的方式进行实践培训,不仅能在彼此配合中向学生传递更多专业知识和理论技巧,而且可以构建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农业教育而言,有关实践能力的课程或培训活动占比很少,在企业构建合作关系中没有形成根据课程需求形成产学研相互协调发展的教育机制。因此,在实践中无法合理的锻炼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向着国际化稳步发展。农业经济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基础内容,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各国高等农业工程教育也要根据这一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最终可以得到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体系。本书作者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建设发展和科技环境,推出了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机制,并对当前农业工程院校人才培养薄弱点进行了深层探索。比如说,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探讨了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与主要内容,在阅读时读者可以在了解知识经济时展需求的基础上,从互联网时代入手对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自主学习等理论模型进行探讨,并从中找到未来农业人才培养革新方向。具体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人才质量的监管力度。对农业工程类人才而言,知识储备与技能应用缺一不可,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重点锻炼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其中,实验室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实践训练的主要平台,加强这一区域的教学监管力度,安排专职员工进行资金、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并基于实践教学要求构建督导小组和质量管理团队,安排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专业教师实施活动设计和效果监管。例如,高等院校在遵守育人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为农业工程技术类专业生构建了创新教育体系,这样既能为农业高校生传递最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又可以结合不同条件设计多样化的实践环节。第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督导制度。一方面要从多渠道聘请优秀的督导员,突破传统结构单调的教育管理模式,科学分配实践农业教学的督导工作。例如,从行业中聘请专业,在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等,都能为高等农业院校督导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监督和督导之间的关系,将工作重心放在“引导”上,并提出科学的指导目标,以此促进高等农业工程教育更快发展;同时,还要保障督导制度可以稳步落实到每个环节,确保每位师生都能参与其中。

第三,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评价体系。

查看全文

大数据在智慧农业的应用展望

摘要: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应用,能为智慧农业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就智慧农业发展问题以及大数据应用的优势加以阐述,然后就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实践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大数据;智慧农业;应用发展

为了保障智慧农业良好发展,科学运用大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结合农业发展需求进行有效创新,为农业良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智慧农业发展要向着创新的方向迈进,以实现精细化以及绿色化为发展目标。智慧农业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农作物的高效生产管理,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发展[1]。在对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能准确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及时了解市场供需信息等,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种植效益。

1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向

1.1存在的问题。农业大数据项目整合政府数据困难较大,数据采集率不足50%;智慧农业和大数据就是搞大屏,大屏随处可见,但实际意义不大;顶层的规范指导不足,缺少顶层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监管习惯。1.2解决方向。在智慧农业建设中应用智能化技术,能够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提供动力,从整体上提升智慧农业的发展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解决问题:加快建设基础服务平台及数据开放共享;建设完善大数据平台,充分借助已有平台,以实践效果为核心制定验收考核标准;优化整合农业数据资源。

2智慧农业发展大数据应用优势

查看全文

农业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一轮的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推动下,如何改变涉农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办学特色不突出、社会适应性低、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不足、与工程技术发展脱节等存在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高农业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机械电子工程;农业机械

农业装备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农业装备总产值将达到8000亿元。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老龄化矛盾日渐突出,农业生产对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助力我国的经济转型,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提高农业院校的办学质量,需要重新确立传统农业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办学定位。更新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是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机械电子工程是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中,强化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满足农业现代化的人才需求。

1存在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不能完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以下问题。

1.1人才培养理念落后

查看全文

农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毕业设计是农业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毕业设计的时间、选题形式、团队配置、设计内容、过程检查、答辩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类专业20和2020届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查看全文

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毕业设计是农业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毕业设计的时间、选题形式、团队配置、设计内容、过程检查、答辩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类专业20和2020届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查看全文

农业工程研究论文

[摘要]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加快,大规模的围垦工程相当密集且处于无序化状态。虽然增加了耕地,却使珠江水系的水利形势恶化;广东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重要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南海、顺德的低洼地因水患加剧,采用了具有防涝作用的基塘工程。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围垦工程、基塘工程与水利工程和珠三角的水患有密切关联;并对今后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围垦工程;水利工程;基塘工程;生态平衡

一、前言

珠江三角洲不象长江、黄河三角洲那样是单一河流冲积而成,而是由西、北、东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复合状态的三角洲。平原原为漏斗状的古海湾,珠江水系夹带着上游大量的泥沙,由于潮水的顶托作用在珠江口沉积下来,逐渐形成沙洲或沙坦。沉积方式有海湾回流处的淤积发育,沿河岸发育,沿岛屿台地发育,以及两主流之间发育等类型。最后形成平原上河水纵横交错、纠缠复杂的状态。清代珠江三角洲沙田开发的历史,就是当地人民与水争地的历史。他们运用围海工程改变了珠江平原自然冲积的状态,使沧海变成良田;为了与洪水、潮水作斗争,他们不断地修筑水利工程,捍卫民居田土;他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塘生产系统。

农业工程是对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对农业环境的改变,它不是单家独户的农户行为,而是

有目的、有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围垦活动,水利设施的兴建与维护,连片基塘区的出现都有这样的特征,可称之为三大类型的农业工程。

查看全文

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当前理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1)不合理的施肥理县为成都市的三线蔬菜基地,农田用肥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轻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的倾向,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撒施、表施化肥现象普遍,肥料没有施入根部土壤,既造成肥料大量挥发和淋溶损失,肥料利用率低,又易导致面源污染。(2)不合理的用药生产实践中群众对化学农药的科学认知有限,贪求治疗速度,用药量大,有些农户将3~4种农药复配使用,间隔3~4天喷1次药,加之营销、使用中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又非常薄弱,致使化学农药各种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另外,使用空间和使用接触者,并非是在安全操作和严格防范下进行,致使水体污染等。(3)不合理的用膜我县种植作物大都采用地膜覆盖,每亩每季的投入量平均6kg左右,作物收获后大都没有及时回收和处理,致使废旧农膜无处不在,部份还残留在土壤中。(4)不合理的种植方式理县自1987年建成成都市秋淡蔬菜的三线基地至今已有20余年,基地地蔬菜1年可种植2~3季,20多年年来一直进行连作,大都没有进行合理的间套及轮作换茬。

2.自然条件较差理县属典型的干旱与半干旱高山峡谷地区,山势陡峻,山谷纵横,夏秋雨季明显,伏旱频繁,冬季寒冷,干燥晴朗,降水稀少,日照强烈,农耕地坡度大,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水土流失严重。

3.产业化程度低、农户的科学意识差主要表现为加工和营销队伍发展缓慢,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管理,名牌产品少,缺乏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还需提高。

4.农村清洁能源的比例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县部分高半山的农村能源还是以薪柴为主要燃料,占全年生活用能的60%以上,每户年均消耗薪柴2000~3000kg,长期以来造成薪柴量的减少及资源的减少,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做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