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覆盖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5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覆盖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1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分析
1.1地膜覆盖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膜覆盖技术是目前面向旱区农作物节水工程作业的针对性技术,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减少土壤内部水分蒸发与无度流失,最大程度实现农田保墒。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地表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土壤中水分不会轻易被蒸发到空气当中,切实确保塑料薄膜内湿度,进而实现对土壤耕作层中温度、湿度、水分、肥料等外在条件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做到对土壤内部物理环境的良性改善,在这种综合保护环境下,农作物就能实现正常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农业发展目的。相比于农业机械旱作节水技术操作方式,地膜覆盖技术不但是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的一种全面革新,也是对技术操作简易性、高效性的有效改善。它能够适用于多种旱区农耕技术,以确保地方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当然,该技术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它由于长期覆盖薄膜就导致了农田无法实施大面积灌溉,可能影响到农作物的后期种植处理工作。为此,许多地区也将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融为一体,希望达到再一步的技术革新,确保新技术对旱区农业节水作业的进一步改善[1]。
1.2某地区的玉米地膜覆盖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应用
以某地区的玉米耕作为例,该地区整体上光温资源相当丰富,但年均降水量仅有317.9mm,蒸发量却达到2500mm,为年降水量的8倍左右,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由于受到春季干旱及早霜影响,所以在露地条件下玉米种植存在一定阻碍,难以成熟,在特别严重干旱年份还容易遭受大量的玉米减产甚至绝收问题。自2015年开始,该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技术,希望达到玉米旱作综合节水目标,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已经通过该技术覆盖了全地区32万亩的玉米耕种面积,并取得了良好农业成效。下文将主要介绍该地区利用地膜覆盖综合节水技术配合农业机械工程技术所实现的玉米良性种植过程。1.2.1精细整地技术玉米种植前的精细整地技术主要在春季进行,考虑到春季昼消夜冻问题,所以选择坡度为15℃~20℃左右的地块来进行扦插作物残留根及秸秆的情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到有效清理残留地膜和破碎田间土块,做到田间表面平整。1.2.2耕地覆膜技术利用大型耕地机械在春季昼消夜冻时期进行玉米农田的全面起垄覆膜,同时实施机械化复式作业,达到最大限度保墒目标。在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起垄覆膜中小垄的两面沟距离在40~50cm左右,而大垄两边沟则要保持间距在80cm以上,可以考虑在垄后两角位置各加入一个浮土器,进而提高覆膜技术效果及作业效率。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地膜的宽度在1.2~1.5m左右,而厚度保证在0.01m左右。如此操作可以保证膜厚度保墒提温效果良好,且更利于残膜处理。一般来说,耕地覆膜技术要在春季4月中旬到下旬前完成,在覆膜之后利用打孔机配合细铁丝头为垄沟做成集雨渗水孔,确保播种过程中将无效降雨转化为有效降雨。再者,可以考虑利用改制后的铺膜机对玉米耕地进行W型沟垄雨铺膜,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来辅以高效立体化玉米作物种植模式,也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工程的节水效应,大幅度提升耕地覆膜技术效率和旱地玉米种植效益。2016年,该地区全年采用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玉米亩产普遍达到900kg以上,其中核心攻关技术田亩产量更超过1200kg,实现了地方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节水与全程机械化、标准化高效生产双目标[2]。
2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分析
农业发展与地膜栽倍技术研究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根据自然环境和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特点,全区划分为两个作物区:即长城沿线滩地区和丘陵沟壑区。长城沿线滩地区位于我区最北部毛鸟素沙漠南缘,属鄂尔多斯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区,包括定边、神木、府谷、靖边、愉林、横山。海拔900一1400m,年均气温大于10叱,积温2900一3370叱,无霜期155一172天,年降水量300一420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农作物以旱粮为主。但植被稀疏,风蚀沙化严重,作物产量不稳定。陕北丘陵沟壑区位于长城风沙区以南,包括绥德、米脂、吴堡、清涧、子洲、佳县以及定边、神木、府谷、靖边、榆林、横山的部分地区。海拔800一1200m,境内丘陵起伏、梁赤相间、沟壑纵横。水土流失占全区的78.1一82.4,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380一704mm。7、8、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一68%,无霜期140一190天。其作物多为一年一熟,本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耕作粗放,缺少管理,农业落后。怎样才能改变榆林农业的现状呢?近年来我区推行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它具有增温、保墒,加速养份转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早成熟,提高产量等作用。对解决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低温干旱,无霜期短,水涝灾害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实现大幅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必将对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的基本原理:
1、提高地温,增强光照。太阳幅射是地面增温的唯一热源。白天,裸露地面所接受的幅射能以长波辐射到大气层;因它接收热量多,散失也多。地膜覆盖后,由于土壤水分蒸发量少,因而减少了汽化热的损失,相应地提高了土壤容积热容量。土壤的增温效应与土壤容积热容量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土壤热容量与土壤的孔隙度和土壤湿度又密切相关。覆膜后由于地膜阻隔作用,使地表的水汽无法扩散出去,孔隙中充满着水,加大了容积的热容量,土壤的导热率和导温率也随着增大。而对照由于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孔隙中充满着空气,空气容积热容量又小,因而土壤的导热率和导温率相应小。当地面覆盖地膜后,土壤的热力特性起到了明显的变化,在白天出现高温时段,热量向下传导快。到夜间,深层不断将热量输送给膜内地面,因而减缓了覆膜地面温度的下降速度。同时由于夜间低温,会使土壤中的水气沿着膜面大量凝结,又散发出一部分凝结热,所以夜间膜内地面温度也均高于露地。
2、减少蒸发,保持土壤水份。保墒作用是地膜作物的又一个突出特点。特别是我国旱作农业区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特性。无论是覆膜穴播还是膜侧栽培,都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农田土壤水份散失,除作物吸收的一部分被蒸发外,大部分是通过毛细管和汽态水蒸发到大气中。地膜覆盖后,隔断了毛管水和气态水向大气、蒸发,对保持土壤水份起着很大作用。另外,由于覆膜后土壤温度提高,减少了水的表面张力和粘滞度,土粒吸附水的了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各个生育期相应提前,因而可以提早成熟。
减轻和抑制部分病虫和杂草。农田中的杂草,既消耗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又与农作物争光照,而且诱发病虫害‘覆膜后,由于膜下高温和通气不良,使某些杂草在发芽出土后死亡,这种物理处理作用,对于一年生杂草除草果较为明显。地膜覆盖的除草效果与覆膜质量关系密切。如果覆膜严密,不仅难以烫死杂草,相反,由于膜下水,热状况较好,杂草生长更旺,可把地膜顶起,甚至顶破,严重影响覆膜效果。地膜覆盖对于风沙区与丘陵沟壑区的榆林农业起着重要作用,但就榆林现在的农业发展来看,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推广,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是否具有优越性在于它能否提高作物产量。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确实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先进技术;是振兴我区农业的一项重大的栽培技术措施,覆盖效应的多元化,应用作用种类的多样化,说明这项技术在我区适应地区是及为普遍的,不论平原、山区、低洼易涝或干旱少雨的地区都能广泛应用。是改变我区农业落后面貌,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将成为榆林未来发展农业的关键措施,这项技术将在我区农业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力降低,从而提高了水的有效性。
3、加速土壤养份转化,提高养份的利用率。地膜覆盖后土壤温度升高,保水能力强,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效养份。据河北农业大学测定0一30Cm土层中碱解氮,盖膜的比露地在玉米苗期多9.sppm,大喇叭口期多1.6ppm:速效磷,盖膜的比露地玉米苗期多10.73ppm,大喇叭期多5.33ppm:肥料利用率提高20一50笼。但是,由于覆膜后作物生育进程快,生长旺盛,消耗土壤养份多,因此,地膜覆盖栽培应该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防止作物到生长后期出现缺肥早衰现象。
农业水利灌溉与节水技术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以农业发展为本,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大力发展节水技术,将节水技术应用到农业水利灌溉中,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模式;节水技术;措施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但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造成我国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我国近几十年大力发展农业水利灌溉事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淡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情况。多年发展中,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也在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众多灌溉模式选择中,如何更好地应用节水技术措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节水技术
应用节水技术的核心是为了发展节水农业,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现行主要的节水技术有工程节水措施、农业节水措施、覆盖保墒措施、节水管理措施等。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不足30%,大部分水都被渗透到地层或被蒸发[1]。而节水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渗透、蒸发损耗量,实现高效、节能灌溉的目标。
2农业水利灌溉模式
科技推动三农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间题十分重视。制订了一系列优惠农民、发展农业、改变农村面貌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对农村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扶贫力度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然而,在陕北多数农民却缺少科学种田的技能。仍然采用广种薄收的传统耕作方式。因此生活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上。有不少的农民把摄取富裕的希望寄托在出外谋生之上,盲目地进城打工。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数没有一技之长,月工资只能在500元左右,加之高昂的城市消费,一年到头所剩几何?那么如何才能让陕北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达到小康水平呢?笔者认为“赠人千金不如授其一技”。要想富需走科技路。只有让农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掌握最先进的科学种田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陕北“三农”间题大有希望.
陕北黄土高原虽然缺水干早,无霜期短,但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期,具备开发建设早作高效农业体系的基本条件。氢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为314—730tnm,但降水利用潜力很大,如果按每1~降水生产Ikg粮食的降水利用的先进水平估算,每公顷粮食产量可在4500kg—ii000kg,经目前的实际产量高得多。无霜期虽然仅为135—224d,但自北到南脱水、脱肥现象,导致收获指数和产量下降,同时,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耗竭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物质为代价的,如果长期连续覆盖膜必然恶化土壤生态条件,难以持续高产。因此在确定地膜筱盖模式时,必须考虑底墒、作物生育期降水,地膜覆盖的阶段性和肥料的施用等。其次是扩大塑料大棚的数量、种植类型。
塑料大棚是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打破农业生产的时令限制,而且将农业生产推向车间化的生产模式一个。.5亩的日光温棚,一般年收入在万元以上。可这一技术在陕北,只在城郊的川道地里建为数很少的单一的蔬菜大棚。其实农村有不少闲置的庭院和宅基地,多数农民在自己的庭院打了水井扩展,如果将这些宅基地改建为温室大棚,并由只种植蔬菜而扩展为种植如西瓜、葡萄、桃子等水果作物.那它的经济价值是相当可观.
猪涧县宽州镇康家讫台村的薛文于2000年建了一个四位一体(猪圈、菜棚、厕所、沼气池连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利用蔬莱的下角料养猪,猪粪和人粪尿进入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照明。沼液又是种菜的优质肥料。这样种养结合的方式,既节省了憔料和电费,又省了不少买化肥的钱。同时大大提高了大橱的经济效益。这一个大棚年纯收入在两万元以上。第三应继续推广垄沟耕作技术.垄沟耕作清涧县农科所薛梅桂百一农﹂问题纂赣黝依次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种栽培模式的需要。光热资源充足,年日照高达1900—214oh,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达498.23—602.90)/c时远远高于关中及陕南地区,有利于玉米、豆类、薯类、糜谷等作物的高产。陕北高原另一特征是人少地多,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27hm,—。.52h二,,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1.72—3.23倍。因此农业生产有很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发展陕北黄土高原的农业,就得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干早少雨、无霜期短的特征,首先须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具有保水保肥等功能,能够有效克服农业生产中诸多不利因素,是高原地区粮食增产的重点技术,即使在干早年景,该项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单产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它的单项增产潜力为65%—80%,可使水浇地的粮食单产达到6800一8600kg,各类旱平地、宽幅梯田的粮食单产可达到4100kg左右.清涧县店则沟乡邓家楼村李宏彦在两亩川地上利用地膜板盖西瓜套种玉米的技术.西瓜每年卖钱8000多元,玉米亩产超过千斤.加上其他收入,李宏彦一家年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但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表明,地膜覆盖有时因作物生长前期土壤水分和养分耗蝎严重,后期出现严重技术是当前陕北黄土高原可以大面积推广的耕作技术,单项技术可实现粮食单产增长25%—55,单产可达1500—2100kg,笔者于1988年指导清洞县石咀释镇牛家沟村种植坝地垄沟早播玉米105亩,亩产在1000kg以上,省地县的领导和有关技术专家曾在这里召开现场会。诸如此类科学的耕作技术还有好多,如增肥培土、推广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的合理施用等等,笔者不再一一枚举.如果适合黄土高原的每一项科学的种植技术都能综合地运用于所有的可耕地上,陕北农民能增加多少收入?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论文
摘要阐述了农业节水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措施与技术,介绍了节水技术在新疆建设兵团应用的状况,分析了节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新型灌溉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管理与精准灌溉相结合必将促进节水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
资料表明,世界上粮食增产中25%归功于扩大耕地面积,75%归功于提高单产。虽然单产的提高是综合措施的结果,但灌溉却是其中重要措施之一。随着世界性水资源日益紧缺,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发展灌溉面积就必须节约灌溉用水,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
1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1.1发展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
输水配水渠道的渗漏损失是农田灌溉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未衬砌的渠道输水损失达40%~50%,开展渠道防渗是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灌溉输水的利用率,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渠系衬砌、管道化工程。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论文
1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
1.1发展渠道衬砌与管道输水技术
输水配水渠道的渗漏损失是农田灌溉水量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未衬砌的渠道输水损失达40%~50%,开展渠道防渗是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灌溉输水的利用率,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渠系衬砌、管道化工程。
1.2改进传统地面灌溉技术
传统灌溉方式由于灌水历时长、用水量大、灌水不均匀等影响作物产量。所以,长期以来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对传统地面灌溉技术的研究与改进,并创造了许多全新的方法。其中波涌灌(间歇灌)和激光控制平地畦田灌就是2种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方法。
1.3推广喷灌、微灌技术
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对正宁县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附加值;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一)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全县辖8镇2乡,94个行政村、6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境内被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分割为四塬三川,属雨养农业区,为大陆性季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平均海拔1460m,年降雨量718.8mm,年日照时数2294.3h,>10℃的有效积温3433.6℃,年均气温9.4℃,无霜期168d左右,土壤主要为黑垆土,耕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现有耕地28667hm2,其中粮田19153hm2,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正宁县光热资源丰富,实行一年一熟和两年三熟农作制,降水资源偏少是正宁县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玉米、冬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通过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旱作农业示范区玉米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平均增产7.54%,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玉米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667hm2左右,其中2018年面积最大,为7333hm2,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模式
农业局加强节水农业工作指导意见
编者按:节水农业技术,是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和保障。节水农业工作的重大意义,有效增强了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任务目标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水的生产效率,搞好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结构布局调整,要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当地种植业结构和布局;抓好节水农业技术的落实,大力推进节水新技术的研发与进程,农机节水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小麦、玉米“两晚”技术;
主要保障措施,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与培训,要强化宣传,增强农业节水意识。典型示范,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工作,认真制定规划,积极组织协调,加强指导和服务。
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和农业厅有关节水农业工作的部署,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作为全市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在全市大力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此,特制定我市加强节水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工作的重大意义公务员之家
*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全市水资源总量6.8亿立方米,占全省资源(204.69亿立方米)的3.3%,人均水资源量163.82立方米,仅占全省人均量(3*.69立方米)的53.4%,耕地亩均水资源量78.*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数(211.4立方米)的36.9%,在全省属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气候干旱日趋严重。近10年以来年降水量由历史上的524毫米降至434毫米,期间1999年最低的年份降水246.4毫米,20*年全年降水量366.6毫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降水依然偏少。这充分表明,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程度正在逐年加剧。
我市属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80%以上,而小麦用水又占到农业用水量的70%,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明确指出我市农业发展制约在水、潜力在水、希望也在水,并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水制宜,深入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工程、农技、农艺、农机、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全市农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产品总量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市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人均占有量1490斤,位居全省首位。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我市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实现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灌区节水灌溉设计分析论文
前言
在节水农业的迅速发展中,节水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长期以来,节水灌溉制度没有完善的设计方法,虽然国内外专家提出了一些基本理论,但实践中仍然按照充分灌溉理论,基本沿用常规灌溉的设计方法,这和实际情况不符。依托863课题“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四川简阳示范点,本文在总结示范点采用的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及试验数据的基础上,以非充分灌溉理论和调亏灌水技术为指导,提出了可供实际应用的节水灌溉制度设计方法。
1四川简阳“863”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我国南方地区年降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季节性干旱较为严重。以四川为例,四川东部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就非常严重,很多地区常常是春旱、夏旱连伏旱且十年九旱。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灌溉水成本逐渐提高的影响,节水灌溉、科学灌溉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及高科技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灌溉用水进行科学管理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四川简阳“863”节水示范区针对我国南方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通过建立农业用水基本信息数据库、灌溉水量监测与农业用水监测系统、动态配水模型,科学合理地对灌区灌溉用水进行了管理。
灌溉制度设计是灌溉工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节水措施是节水灌溉制度设计的基础。依据地形、地貌、农业气候等特点结合现有水利设施,该示范区集成与展示有十项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如下:
(1)水稻综合节水灌溉技术
农业局加强节水农业工作意见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工作的重大意义;任务目标;优化作物结构布局调整,推进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抓好节水农业关键技术的落实;主要保障措施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立足田间节水,遵循需水规律、各地要认真分析当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各区域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从节水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推进节水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进程、大力推广农机节水技术、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推广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典型示范,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按照省、市两级政府和农业厅有关节水农业工作的部署,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作为全市农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在全市大力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为此,特制定我市加强节水农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节水农业工作的重大意义
*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全市水资源总量6.8亿立方米,占全省资源(204.69亿立方米)的3.3%,人均水资源量163.82立方米,仅占全省人均量(306.69立方米)的53.4%,耕地亩均水资源量78.06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数(211.4立方米)的36.9%,在全省属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是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另一方面气候干旱日趋严重。近10年以来年降水量由历史上的524毫米降至434毫米,期间1999年最低的年份降水246.4毫米,2006年全年降水量366.6毫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我市降水依然偏少。这充分表明,我市水资源紧张的程度正在逐年加剧。
我市属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80%以上,而小麦用水又占到农业用水量的70%,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工作,明确指出我市农业发展制约在水、潜力在水、希望也在水,并把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作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水制宜,深入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工程、农技、农艺、农机、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全市农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农产品总量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市粮食、棉花等农作物产量均位于全省前列。全市粮食人均占有量1490斤,位居全省首位。节水农业技术的实施,有效增强了我市农业抗御干旱的能力,实现了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节水农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和农民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干旱缺水和用水浪费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业节水技术应用相对单一,缺乏有效集成;节水技术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和利用率不高仍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产粮食1公斤,每毫米降水的生产效率0.5公斤/亩,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0%以上。我市小麦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50%左右。据测算,如果通过推广节水高产品种、推广临界期高效用水技术、开发田间保水技术、开展防渗灌溉等综合性技术措施,全市小麦大约具有30%以上的节水潜力。蔬菜及其他高效经济作物节水的潜力也很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节水新技术,搞好农机农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全市农业缺水的压力。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节水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节水农业的内涵,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