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9 08:2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调查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招商引资调查报告
x市xx镇位于岑溪市郊,辖11个村(街),辖区面积161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38185人,207国道和324国道贯穿全境。我镇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所辖的11个村(街)中,有5个垌面村和6个山区村,既有高寒山区村,又有位于河谷小平原的垌面村,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也很不平衡。
一、我镇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几个垌面村地处城郊,交通方便的优势,在思孟和木榔两村发展了1000亩蔬菜基地。思孟村还是岑溪市最大的荔枝种植基地,全村荔枝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思英和上奇两街座落在市十里长街边,是我镇的主要工业园区,也是3000亩速生丰产林(马占相思)基地。六田、六凡两村位于义昌江畔,有丰富的竹子资源,土纸加工业比较发达。黄沙、大锦、寮田、垌尾、山心这五个山区村则具有山区优势,是松脂、玉桂、八角、药材的主要产区,其中黄沙村的八角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在今年的镇十二届人大会上就提出了我镇“优势在区位,难点在农业,出路在招商”。为此我镇注意充分利用各村(街)的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如上奇街和思英街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就采取了个人、集体、外商一起上的办法,营造了速生丰产林3000亩。目前,这些速生丰产林长势旺盛,已初具规模,预计到2006年可有1200亩投产,产值达万元。
二、我镇农业招商引资的薄弱环节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招商引资投资规模较小,引来的一些外商基本上都是一些个体老板,资金少,投入不足,主要是投资承包、开发山庄等方面,真正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没有。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计划经济的痕迹较重。如政府一心想促进农民增收,可是却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农民种这样种那样。虽然种植的时候市场的价格不错,可市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不但农民得不到利益,也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政府的信誉也受到了挫伤。二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我镇有丰富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但由于乡镇的财力有限,目前的财政仅仅是勉强维持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发放,根本没有余力去投入招商引资的宣传。至今我镇的电脑还没有上网,也没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对外宣传自己和信息来源的渠道都比较狭窄。三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外商投资农业的信心。
三、我镇农业招商引资下一步的计划
市农业局调查报告
实现六个突破促进农民增收
××市农业局
总书记关于“两上趋向”的重要论断,明确阐述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民增收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民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规模化水平、产业化水平、适应市场的能力、竞争的水平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效益水平。从现阶段我市农业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一是农业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比较大,农民增收受农产品价格和政策的影响还比较突出。入世后的农业,面对的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走上自我发展的良性轨道,最终只能通过市场竞争。现阶段农民是单个的小生产者,一家一户面向市场有很多困难,发展市场农业主要靠“两腿”支撑:原创:一靠龙头企业,二靠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我市在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两条腿还明显较短,而且质量不高,支撑力不够。
二是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助推力不够。一方面科技应用的支撑条件还不成熟。如科研与推广方面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和“不务正业”等,另一方面科技供给没能形成聚集农民生产力要素的良好效应,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中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客观脱节。
三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使农民增收空间很小。在土地资源方面,一是规模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商品率低,现金收入少;二是农业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稳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农民对土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出售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难以带来其他利润,如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与调节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由于素质不高,一是影响其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增收上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能力。在产业链条方面。农业的产前环节属于工业,产后环节属于商业,使农民对农业产业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及剩余的机会,形成了产业利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环境的不良背景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同时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
农业生产形势调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促使全县农业生产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农业产值实现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65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31621元、林业9121万元、牧业22664万元、渔业4099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151万元。
二是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县认真实施畜牧业致富工程,积极抓好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一季度畜牧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县生猪存栏14万头,同比增长6.6%;能繁殖母猪7377头,同比增长2.4%;生猪出栏为8.3万头,同比增长9.8%。家禽养殖保持稳步发展。家禽存栏为515万只,同比增长3.4%;家禽出栏为484万只,同比增长2.5%;禽蛋产量达3798吨,同比增长3.9%。肉类总产量有所增加。肉类总产量14084吨,同比增长5.9%,其中:猪肉产量6680吨,增长9.3%;禽肉产量7101吨,同比增长2.6%。
三是春耕备耕工作进展顺利。全县组织150余人科技下乡服务团,深入农村田间地头,现场提供农技指导、农机推广、政策咨询、农资知识等科技惠民服务。该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服务大户为重点,积级开展农技人员服务大户活动,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带头,中心每位农技人员联系1个乡镇,指导1个重点村,服务10个大户,同时与大户进行结对指导,全年跟踪服务。种子管理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县各种子经销企业采集种子样品,对今年销售的种子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同时检查种子企业经销的种子标签、标识是否规范,经销档案是否齐备。大力推广水稻、玉米、棉花等主推品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人员积极开展包村联户活动,并将包村联户结对情况在网上公示,接受监督。
四是春季造林取得新突破。全县加强以油茶造林为主的新造林的管护。及时组织力量,对去年造林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督促造林公司和承包大户落实各项管护措施,以科学防护和严控损毁为突破口,千方百计巩固造林成果,确保造林存活率在85%以上。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抓紧油茶新造林工作进度,确保在4月中旬完成全县油茶新造林3万亩目标任务。
五是超级稻攻关项目稳步推进。县作为市“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高产攻关项目”三个试验点之一,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县超级稻攻关项目领导组,由县长任组长。县领导多次到千人桥镇五里桥村,了解“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高产攻关项目试验点”前期准备工作进展情况。项目领导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司其职,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严格按照高产攻关试验示范要求,认真实施高产攻关项目,细化方案,及时掌握风向、气候、土壤、灌溉等情况。农业技术部门组建专家小组,驻点指导工作,实行专人负责制,确保事情落实、工作不走样。县农委、水利、农机、气象等单位提前做好预案,大力支持攻关项目的实施,积极为攻关项目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农业供水情况调查报告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国情决定农业供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县物价局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访民问计”调研活动,深入等乡(镇)部分村组农户及水管单位,就全县农业供水这一社会关注课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农业供水仍存在许多问题,加强农业供水管理刻不容缓。
一、基本现状
县地处平原向西北山区过渡地带,土壤类型繁多,水资源利用难度大,人畜饮水和农业用水相对比较困难。全县辖7个乡(镇)102个村,总人口19.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6万人,共有耕地面积24.31万亩,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2.4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1.86万亩,农业供水灌溉受益人口达10万余人。
(一)农业水利功能得到显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先后修复了“八大河水”及部分堰塘,修建了晓坪、友谊、泥龙等一批蓄水量相对较大的水库和东干渠引水工程。截止年底,全县拥有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引水水渠815条,水库有效蓄水量2486.3万立方米、堰塘蓄水引水量1640.2万立方米,已建成提水泵站118处,装机4436台套,基本上形成了东干渠、晓坪两大万亩以上的灌区。仅去年全县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279处,新建改造末级渠系75公里。农业水利工程功能的显现,为全县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4511吨,水稻、油菜籽亩产量分别达到了509公斤、128公斤,确保了全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灌溉形式多种多样。处在丘陵山区过渡地带,耕地所处位置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灌溉形式呈多样化。一是蓄水灌溉,利用水库、堰塘蓄水灌溉;二是引水灌溉,利用主干渠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三是提水灌溉,利用泵站提水灌溉;四是自流灌溉,利用小河沟渠地理优势自流灌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全县水利工程划分为县、乡(镇)、村(组)、个人四级管理,其中县级水利部门主要管理一渠(东干渠)、二库(友谊水库、晓坪水库),乡(镇)管理张桥水库、太平水库,其它水库、堰塘主要划给村(组)或个人管理。
(三)农业水费标准没有突破。农业水费是维系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经济来源。由于县属丘陵伴有山区特征,水渠、田口无计量设施,因而未执行省规定的0.05元/立方米的计量水价。水费标准是按理论亩用水量500立方米计征,即最终征收到农户每亩不得超过25元。全县分地区不同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晓坪灌区执行的标准是10.75元/亩,东干渠灌区执行标准为24.90元/亩左右。两个主要灌区以外因经济实力、供水成本的不同,实际水费也千差万别,但都控制在25元以下。在水费征收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以农民用水协会为单位集中收取,二是由管水单位委托村、组代收,三是由水管人员直收到户,三种收费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0%:60%:10%。
农业创优争先调查报告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是我们急需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近年来,我市下大力气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三义寨、柳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通许、尉氏县省级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赵口引黄灌区骨干工程维修,对贾鲁河、涡河等流经市内的主要河道进行了清淤治理。据统计,全市共有机电井8.5万眼,井灌面积可达43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83.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2%。旱涝保收面积35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59.3%。
2、耕地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沃土工程的实施,一大批先进适用土壤肥料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质,粮食总产和单产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以来,市属五县相继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累计投入补贴资金890万元,完成了2万多个土样的采集与测试,落实万亩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0个,改造中低产田110万亩,提高土壤有机质0.02%,推广配方施肥面积689万亩次。通过项目实施,市县两级土肥队伍得到了加强,技术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县都建有土肥测试中心,都能独立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3、农畜产品质检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两级(市、县农产品质检中心)三层(市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质检体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级检测机构1个,县级监测中心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站4个。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被农业部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机构,被省中心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同时,市级蔬菜、果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已经启动。市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已通过省级验收,并投入运行,年承检能力可达到畜产品1000个指标、兽药和饲料产品1000批次以上,畜产品、兽药、饲料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可检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竞争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农机具867台,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机6000多台,农机总动力达616万千瓦。在农业机械拥有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率达到70%。全年完成机耕面积542万亩,机收面积426万亩,其中联合收割面积423.79万亩,完成机脱小麦占全市麦播总面积的96%以上。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XX概况
XX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2002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县委、政府: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农业园区促农增收调查报告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今年以来,镇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通过抓园区、建基地、搞示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前5个月,全镇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镇的做法,对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将他们的做法整理印发,供各级各部门参阅。
一、工作成效及主要做法
今年,镇党委、政府抢抓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良好机遇,积极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设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处现代农业示范园中部,占地10亩,总投资80万元。修建牛棚56间,沼气池8座,氨化池8座,管理、饲料房16间,至少可养牛160头。年底可创收24万元以上,8户群众户均增收3万元。二是发展拱棚蔬菜。由镇政府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搭建小拱棚50座,承包给3户蔬菜大户进行种植和经营,每座拱棚已实现收入600元,户均增收1万元。三是扩大育苗基地。育苗产业是镇的特色产业之一。镇上不断增加育苗品种,使育苗小区繁育面积由原来的50亩增加到今年的120亩,品种由原来的以落叶松为主的3个常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以落叶松、油松、红叶李、云杉等为主的9个品种,参建农户也由最初的21户发展到目前的45户。初步计算,亩均每年创收1.4万元,120亩创收16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3.7万元。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科学规划,政府引导。一是科学规划。镇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500万元,利用5年时间,分三期建设。园区规划为七个功能小区,即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种苗繁育区、养殖区、药材种植区、蔬菜花卉区、水产养殖及休闲娱乐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区。二是配套设施。镇上自筹资金建成了园区主干道路,接通了水、电,平整了建设场地,使园区实现了“三通一平”,并配套了相应的基础设施,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搭建了蔬菜小拱棚,为下一步培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便利。三是完成土地流转。要建办园区,必须将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这是制约各地发展农业园区的主要因素。镇党委、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创新思维,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镇政府在与农户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租用土地,然后又以同样的价格租给养殖户和种植户进行产业开发和经营。其中,养殖小区租用土地10亩,蔬菜花卉区租用土地30亩,育苗小区租用土地120亩。通过土地流转,顺利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难题,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政组织和农户的体制性障碍。
2、加强领导,强化宣传。镇、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公告等形式,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目的意义、优惠政策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镇上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方案》,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小区的包抓领导和包抓干部,落实了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调度,保证了园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农牧局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强化了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合作社发展调查报告
农民民专业协作组织是增强新乡村建立,推进农业财产化运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气和生力军。为更好的指导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加速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办组织专门力气就全县农民专业合社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状况申报如下:
一、我县农民专业协作社近况
(一)基本状况
经查询,截止岁尾,我县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协作社共44个,个中,按注册时间划分,2007年3个,年8个,2009年16个,年17个;按行业划分,栽种业23个,占总数的52.27%,养殖业20个,占总数的45.4%,农机服务类1个,占总数的0.23%;按成员规划划分,20人(户)以下30个,占总数的68.2%,20人(户)以上3个,占总数的6.8%,30人(户)以上4个,占总数的9%,50人(户)以上5个,占总数的11.4%,80人(户)以上0个,100人(户)以上2个,占总数的4.5%;按注册资金额划分,30万元以上6个,占总数的13.6%,50万元以上8个,占总数的18.2%,100万元以上12个,占总数的27.3%。
(二)首要成效
2007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组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主要工作,遵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则,积极采取多种办法,大力指导和推进农民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协作社从2007年注册的3个,已敏捷发展到44个,协作社尤如雨后春笋的涌入到我县经济发展海潮中。参加专业协作组织的农户大幅度添加、带动财产发展的掩盖面越来越宽、发扬的效果越来越分明、农民收入添加的长效机制正在构成,全县涌现出一批机制比拟完善、带动才能较强、助农增见效果好的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如凉水井镇王家岭专业养殖蛋鸡协作社,从成立之初由领头人王铁刚发起18户村民投入资金287万元,养殖蛋鸡2万羽,到岁尾,存栏40万羽,完成产值5600万元,带动农户40户,户年均增收十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