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3:42: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大学现代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办学职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最能动和最主要因素是教师,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管理创新机制,不断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战略任务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
关键词:组织机构;战略任务;行动路径;协同发展;高等农业院校
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省域“三农”工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如何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和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动性和主导性成为制约省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和关键。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其协同发展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服务省域经济的重要指标。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同和社会服务机制,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价值理念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以服务省域经济建设。
1省域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基础
1.1农业高校与涉农院校是教师协同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开展各项人才培养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依法开展相关活动的自主权。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具有并且能够为教师协同发展提供最为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高校教师能否走出去,通过参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学术和育人视野,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学校作为组织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黑龙江省有本科农业高校3所,高职院校10余所,设有涉农专业院校数所,这是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基础。加强这数所院校间的职能协同是促进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往,学者和高校更多关注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作与协同发展,如若干年前建立的东北农林高等教育协作组;还有关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关注社会服务方面的组织合作形式。这些合作形式在推动高等教育之间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仅仅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注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更为显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系统向现代开放的教学系统转变,大学生坐在教室里或者在任何地方,只要将电子终端设备与互联网接通,便可以获得众多网络课程资源,接受来自不同院校和教师提供的庞大课程教学。这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开展高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授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需求。1.2各学科专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具体组织。在国家开展“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万”专业计划,可以客观地讲,国家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不断加码,在提出面向世界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基础上,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又抛出大手笔动作。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成果的渴求是多么强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向的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基础性科研成果,能够支持大国科技发展的原创型新成果。学科主要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成果、要人才,而专业则指向本科人才培养,是向学科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尽管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管理指向,但为创新性行业产业和学科领域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创造力的人才,仍然是本科教育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使命之一。从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的现实情况出发,所拥有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特色和省级重点专业是农业高校教师间开展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这些学科、专业拥有良好的历史发展基础与办学优势和特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成果支撑和社会服务支撑作用明显,更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例如,东北农业大学的畜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科,东北林业大学的林学和林业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大学寒地生物学与生态学学科群被列为2018年黑龙江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等不一而足。这些优势学科间应加强协同创新,学科、专业的高校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具体组织保障。1.3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各学科专门协会、学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支持补充组织。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之一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科研成果支撑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行业产业发展,也是综合国力水平的标志。因此,我省各农业高校由国家和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建立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比如东北农业大学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等众多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都是开展深度科研合作的组织基础。依托各学科及其二级学科等建立和发展的民间学术组织也是重要的协同发展组织平台。如东北农业大学担任理事单位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黑龙江省水利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电气化学会等,对于引领和沟通我省农业高校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当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
2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基础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论文摘要: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全程性、可行性、发展性为原则,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标准,而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2007年连续下发两个文件,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过程,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使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的体系,它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科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当前,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若不注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探索
摘要:在农业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具有培养学生美学素养、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作用。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应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给予充分重视,优化教材内容,提高师资水平,采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使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创客教育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摘要:笔者从创客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和特征出发,首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评价标准、实践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要素,然后从目标、原则、措施三方面构建了高等农业院校创客教育模式,最后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了高等农业院校创客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创客;认知目标理论;创客教育;元认知;农创教育;教育云平台
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创客教育日益兴起。它的培养宗旨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逐步开拓其创新思维,锻炼创造能力,它被誉为是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的六大开拓领域之一。它主张以人为核心,以兴趣为导向,“开源、创新、实践、分享”,是当今各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议题。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富饶的农村土地之上,在我国众多的农民之中,都迫切需要“创客”来导航富裕。当代高等农业院校中所饱含的创新创业“激素”日趋成熟并逐渐发挥效用,不断涌现的知识才俊、创业新星选择扎根农村。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创客无疑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客教育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国内外文献对创客教育模式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
G.Bull等[1]对桌面制造技术引入到K-12中对学生领导力的影响进行了探索。M.H.Lamers等[2]对创客活动和科学课程相结合进行了探索。祝智庭等[3]对创客教育的含义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指出了开展创客教育所必须解决的六大问题。钟将顺[4]分析了创客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内化路径。王佑镁[5]提出了创客教育生态圈的概念并广为接受,还探讨了创客教育的连续统一路径。周如俊[6]分析了创客教育的内涵、构建举措及相关对策建议。王国光[7]将创客教育和学本课堂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开展创客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实践的策略。从现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创客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文献分析聚焦不足,研究未形成科学体系。研究内容大多关于创客教育的特点、图书馆创客空间等,而关于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践鲜少涉及,特别是有关高等农业院校创客教育模式几乎无人涉足。因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从高等农业院校的实际出发,探讨其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创客教育概述
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综述
论文关键词:生态立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生态立省”是辽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辽宁高等林业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林业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存在着生源市场进一步缩小、人才市场不稳定、办学市场空缺等问题,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林业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调整林业教育的重心,把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探索与发展网络教学等。
一、“生态立省”战略背景下辽宁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3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坚持生态立省,把林业放在我省生态建设的首位,充分发挥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在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前实现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辽宁省党政各级领导已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地域、社会(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不断完善的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林业推向了“生态立省”的前沿。
辽宁省确定“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绝非一时应急之策,而是确保辽宁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及民生质量渐进趋高的永恒性目标。这一决策显然对辽宁林业的发展提出了从高从严要求,这是由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林业要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必然把林业高级科技人才队伍的相应发展与壮大推至前沿。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教育则应成为第一潜在生产力,因为一切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林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林业教育,是现阶段辽宁省“生态立省”战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要求。
就教育本身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教育还是专业学科教育,都具有初、中、高三个层次,而教育整体水准高低的关键在于高层次的教育。只有高层次知识领域的纵深拓展,才能正确引导中等、初等知识结构的改进和提高。林业教育也离不开这个基本规律。
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离析”的问题,以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工程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深入挖掘每章知识点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风景园林道路工程和假山工程为例探索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方式,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风景园林工程;工匠精神
风景园林学是有关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艺术和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核心是处理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的关系[2];其价值作用不仅体现在为人们营造宜居、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也体现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在风景园林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其进行工匠精神、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及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风景园林学涉及植物学、景观生态学、地理学、艺术学、行为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融合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科学与艺术、技术与工艺等内容[3],这也使其具备了独特的课程思政优势。目前,风景园林学相关学者已针对多门专业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探索,多见于居住区景观设计[4]、园林植物景观设计[5]、园林艺术[6]、园林史[7]等课程中,而关于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也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课程[8],但农林类或工科类高校开设的风景园林工程在课时量、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与高职院校的园林工程课程存在一定差异。风景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多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9],因此充分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风景园林工匠精神。
1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
风景园林工程课程其包含9章内容,集理论、施工技术与工艺于一身。作为核心和主干课程之一,其课时量较大。山东农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工程课程共有128学时(其中理论96学时,实验32学时),8个学分,分别在第5和第6学期为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每学期64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每学期4学分。此外,在第6学期开设风景园林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套中小型园林绿地的施工图设计。风景园林工程属于理论实践类课程,本研究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法、案例讲解法、实地调研法、问题探究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互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每章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巧妙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见表1),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凸显风景园林工程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最终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风景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实施
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互联网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倒逼着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本文在对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从打造多渠道学习平台、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建立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教育模块和完善教育考评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逐步建立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农科院校;人才培养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能够将分散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正驱使甚至倒逼着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成为高校转变教学模式的重要思维方式。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高端人才的大量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科类院校作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把互联网思维嵌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做好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规格与社会需求衔接,推进信息技术与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基于此,为全面了解农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963份,回收率98.15%,其中有效问卷1849份,有效率达94.19%。
1农科院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互联网学习现状认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普及,使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调查结果看,通过教师和学校的引导进行网上专业学习的学生占比为70.71%,但学生使用互联网学习的效率不高。50.71%的学生表示在互联网学习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困难,26.13%的学生表示在互联网学习中没有遇到困难,认为互联网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17.64%的学生表示在互联网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认为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更好,仅有5.5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总体来看,互联网学习逐渐走入学生学习生活,如何把网上学习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需要思考与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1.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观念更加开放、多元。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形式开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比较严谨,但容易形成枯燥、一言堂的学习氛围。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调查显示,42.38%的学生表示教师上课只使用PPT、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35.52%的学生表示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现代教学方法,13.18%的学生表示教师偶尔会使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仅有8.92%的学生表示教师上课只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方式正逐渐进入大学课堂,总体来看,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愿意主动尝试使用。1.3创新教育氛围及途径。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更应该把创新当作自己的责任,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3.69%的学生认为创新是大学生的责任,27.99%的学生则不认为创新是大学生的责任,还有34.15%的学生认为“现在不是,将来会是”,仅有14.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总体来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本次调查主要从创新教育获取途径、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教育活动等方面了解创新教育状况。从创新氛围看,50.61%的学生认为学校支持创新、鼓励创新,32.8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创新的鼓励还不够。如果有创新活动,76.67%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另外,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及学院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还不能充分满足自身需求,创新氛围有待改善。从创新影响力看,82.22%的学生表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较大影响。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因而,大学教育应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能力。1.4实践教学及设施。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47.13%的教师能够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34.35%的教师授课时更重视理论知识,18.52%的教师更重视实践能力。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安排上,能够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穿插进行的约占44.65%,27.75%的学生表示实践能力训练方面的课程很少。仅2.32%的学生表示没有实践环节。在实践配套设施方面,14.03%的学生认为实践设施不完善,28.78%的学生认为实践设施不太完善,43.67%的学生认为实践设施一般,只有13.52%的学生认为学校实践教学硬件配套设施很完善。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锻炼,使学生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业,想干事、会干事”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基本使命。1.5教育教学考核方法。教育教学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教学考核主要包括笔试成绩和实践成绩两大类,超六成学生表示当前学校考核主要采用笔试和实践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并且比较认可这种考核方法,但是期末考试形式尚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调查显示,10.44%的学生表示本专业的考核非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43.70%的学生表示本专业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45.86%的学生表示本专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还比较欠缺。从调查情况看,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互联网+”背景下完善农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毕业设计是农业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毕业设计的时间、选题形式、团队配置、设计内容、过程检查、答辩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类专业20和2020届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农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分析
摘要:毕业设计是农业工程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以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毕业设计的时间、选题形式、团队配置、设计内容、过程检查、答辩形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保障“新工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并且在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农业工程类专业20和2020届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工程;毕业设计
“新工科”概念自2016年提出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迅速组织研讨,我国工程教育翻开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篇章。农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工程类专业是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渗透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因此,农业工程类专业理所当然的成为“新工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排头兵。毕业设计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保证,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化
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基本都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对于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大部分为涉农领域,工程设计之后验证性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农作物的生长、收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毕业设计时间固定化,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业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需求。应根据毕业设计所涉及的农作物生长、收获季节,适当调整毕业设计时间,以满足涉农类毕业设计的需求。另外,农业工程类专业第四学年第一学期较前三学年的课程学习任务偏少,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四第一学期的业余时间,做一些适合秋季或对季节性要求不高的毕业设计题目,第二学期在签约企业或相关企业集中进行毕业实习活动,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毕业设计选题形式个性化
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
【摘要】教学设备作为支持教育创新的重要设施,为提升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本文以福建农业大学东方学院新校区为例,对教学设备管理系统进行开发与研究,以期为推动我国教学设备管理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字】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教学设备由展示台、幻灯片、投影仪、计算机、广播、电子白板、录像、实验设备等现代教育技术构成,相较于传统教育形式,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开展的教学形式更具灵活性,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赋予课堂教学无限活力。福建农业大学东方学院由两个校区构成,其中新校区教学设施齐全,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为提升教学水平奠定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新校区却存在教学设备管理不当现象,影响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与应用成效。基于此,为了使我国教学管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以福建农业大学东方学院新校区为例,进行教学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析高校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背景
在全国进入新课改教育革新浪潮中的教学背景下,高校迎合时展,不断配置先进教学设备,为教学创新及教育工作有效落实提供条件。例如,多媒体设备在当今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展示,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打印机、计算机等办公设备,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可以有效提升办公效率,为提高高校教育综合水平奠定基础。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新校区秉持与时俱进原则,不断添购先进教学设备,为教育创新奠定基础,然而教学设备应用过程中,存在现实问题影响教学综合成效。(一)教学设备无法物尽其用。教育创新催生教学设备生产与研发市场异常活跃,各类教学设备充斥市场,其功能、质量、系统运行稳定性均呈现良莠不齐的状态,造成高校在采购教学设备后,出无法物尽其用的消极想象,究其内因主要源于设备与高校教学体系无法有机融合,出现“层级差”,即高校教育系统滞后,先进的教学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应用价值,同时也存在采购教学设备配置过低,占据教育资源,无法激发教学体系内在价值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成效。(二)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存在缺失。教学设备作为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损耗,降低教学设备应用价值,这就需要高校针对教学设备落实系统管理,针对设备损坏情况,利用数据形式进行统计与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设备制定个性化管理制度,使其得以发挥积极功效,为提升教学综合质量奠定基础,对于无法发挥应有价值的教学设备,应做报废处理,根据需求决定是否进行再次采购。然而,在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新校区教学设备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设备管理工作重复,管理缺乏灵活性,无法针对教学设备具体情况落实针对性管理,影响教学设备应用成效。同时,该新校区还存在维修、调配、登记认用等教学设备管理不当现象,如教学设备在某一位教师手中停留过长时间,或出现遗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影响教学设备应用成效。(三)教学设备存在浪费现象教学设备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产生极高设备淘汰率,淘汰下来的设备无法进行优化处理,造成教学设备资源浪费现象,在追加教育成本的同时,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且降低教学设备管理成效的现象[1]。
二、分析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开发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