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4:06: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业大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大学论文

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

华南农业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

(副标题)

——————————

(作者姓名)

查看全文

西北农业大学的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注重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凸显特色,不断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培育创新人才,为引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推进社会文化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创新文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世代绵延、生生不息;教育以文化的指引不断前进、持续发展。大学,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注定要承载神圣的文化使命。面对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大学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衰微的原因

查看全文

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办学职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最能动和最主要因素是教师,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管理创新机制,不断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战略任务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

关键词:组织机构;战略任务;行动路径;协同发展;高等农业院校

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省域“三农”工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如何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和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动性和主导性成为制约省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和关键。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其协同发展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服务省域经济的重要指标。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同和社会服务机制,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价值理念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以服务省域经济建设。

1省域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基础

1.1农业高校与涉农院校是教师协同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开展各项人才培养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依法开展相关活动的自主权。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具有并且能够为教师协同发展提供最为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高校教师能否走出去,通过参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学术和育人视野,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学校作为组织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黑龙江省有本科农业高校3所,高职院校10余所,设有涉农专业院校数所,这是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基础。加强这数所院校间的职能协同是促进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往,学者和高校更多关注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作与协同发展,如若干年前建立的东北农林高等教育协作组;还有关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关注社会服务方面的组织合作形式。这些合作形式在推动高等教育之间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仅仅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注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更为显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系统向现代开放的教学系统转变,大学生坐在教室里或者在任何地方,只要将电子终端设备与互联网接通,便可以获得众多网络课程资源,接受来自不同院校和教师提供的庞大课程教学。这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开展高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授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需求。1.2各学科专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具体组织。在国家开展“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万”专业计划,可以客观地讲,国家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不断加码,在提出面向世界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基础上,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又抛出大手笔动作。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成果的渴求是多么强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向的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基础性科研成果,能够支持大国科技发展的原创型新成果。学科主要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成果、要人才,而专业则指向本科人才培养,是向学科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尽管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管理指向,但为创新性行业产业和学科领域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创造力的人才,仍然是本科教育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使命之一。从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的现实情况出发,所拥有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特色和省级重点专业是农业高校教师间开展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这些学科、专业拥有良好的历史发展基础与办学优势和特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成果支撑和社会服务支撑作用明显,更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例如,东北农业大学的畜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科,东北林业大学的林学和林业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大学寒地生物学与生态学学科群被列为2018年黑龙江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等不一而足。这些优势学科间应加强协同创新,学科、专业的高校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具体组织保障。1.3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各学科专门协会、学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支持补充组织。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之一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科研成果支撑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行业产业发展,也是综合国力水平的标志。因此,我省各农业高校由国家和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建立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比如东北农业大学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等众多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都是开展深度科研合作的组织基础。依托各学科及其二级学科等建立和发展的民间学术组织也是重要的协同发展组织平台。如东北农业大学担任理事单位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黑龙江省水利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电气化学会等,对于引领和沟通我省农业高校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当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

2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基础

查看全文

研讨模式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之关联

摘要:针对本科毕业设计中学生完成质量不高、教师指导不力等种种问题,笔者将研讨教学模式与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以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同学为实践对象,组织同学们以本科毕业设计为主题,开展研讨模式教学以及本科毕业设计开题与答辩环节的模拟实践。通过这次实践,发现两者在很多层面有共通之处,且通过设计性的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两者互帮互助,相互促进的目的。这次实践发现,研讨教学模式与本科毕业设计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两者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对于本科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完成以及《文献检索》课程的高效率学习,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讨模式;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方法

1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锻炼提高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育的综合,是对专业知识、写作能力、思维方式的一种综合性培养和锻炼,是对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性考核。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湖南农业大学化学专业包括应用化学和材料两个专业。应用化学是化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是通过化学的手段解决各行业实际应用中碰到的确切问题;材料化学是化学化工与材料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用化学的手段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与应用。两个专业都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的应用型学科。我校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能胜任相关工作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毕业设计这一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与困难

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却发现当前的本科毕业设计存在较多问题。首先,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不端正,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毕业论文通常设置在第七、八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多在外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心思不在毕业论文上,只想着应付过关。另外,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获取资源的方式极其简便,也为学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提供了便利。学生有时甚至直接复制别人的文章,或只进行轻微的语序调整或者词句改变,这样的毕业论文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其次,从教师层面来说,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师人均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数增多,因此,指导教师投入到每个学生身上的精力有限,常常指导不到位。目前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通常分为综述论文和实验论文两种形式。写综述的同学往往就找几篇参考文献拼凑在一起,根本无法达到写综述文章的要求。而实验论文基于实验条件和指导老师精力的限制,也未能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高校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就业率。在目前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本科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本科生时,对毕业论文状况无人问津,也未对毕业论文有所要求,导致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鉴于以上问题,近年来,教育界、学术界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发展问题各抒己见,其论不一。甚至出现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授予学位之必须”的废止派。然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特别针对化学这种理工科专业,在进行此类人才的培养时,高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毕业论文(设计)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独立工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化学专业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查看全文

剖析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进展

摘要: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进展,本文利用中国知网(CKNI)的经济与管理数据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内容分布、产出单位及论文作者数量、长度与论文引用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保险研究》等9种期刊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重点期刊;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必要性、模式选择、制度体系构建等占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内容的比例最高,而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税收、立法问题的研究比较少;高校是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问题的主要力量;作者数量、论文页数与平均引用次数之间不存在正相关性。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文献研究进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截止到2010-07-21)中的“经济与管理科学”子库,通过对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检索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从发表年代、发表期刊、主要内容、单位及作者、文献被引用率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勾勒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经济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

统计发现,2002年以前我国没有题名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论文。2002-2003年我国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论文有3篇。这段时期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贫乏的现象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我国农业保险在1982年恢复以后,基本在商业保险框架内试验,国内并没有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因此当时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研究非常少。

2004-2009年中央连续6年的一号文件中都关注“三农问题”,重点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这个时期国内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一步展开,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济研究论文的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查看全文

动物科学专业教学模式

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要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适应我国畜牧业的科研和生产实践需求,就必须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1]。因此,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本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3]。在过去,存在理论教学、教师团队、教学项目、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等脱节的现象,如教授一般专注于科研,往往忽略本科生教学、指导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教授的社会资源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人才培养中。针对这些情况,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以畜牧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了“教授引领,校企协同,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了“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了新时期畜牧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五个一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广度,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具备解决畜牧企业各种难题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4]。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已建立的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构建了“五个一工程”实践教学模式。“五个一工程”,即“1名教授,引领1个教学团队(理论和实验),联系1批教学实践基地,依托1批教学改革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1批应用型创新人才”。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着力打造“教授引领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三方面融合渗透,凸显教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将教授、课程教学团队、教改(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5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以动物生产学实践教学模式为例,一名教授(刘德武教授)带领一个教学团队(5个副教授、2名讲师,2名高级实验师),联系一批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包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风行奶牛有限公司、深圳市晨光乳业有限公司、中山市白石猪场有限公司、河源市瑞昌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江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等7个基地),依托一批教学研究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和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培养一批(每年20名左右)应用型专业人才。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已建立了11个“教授引领”的“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团队,覆盖了动物科学专业的大部分核心课程,每个教学团队均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五个一工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理论教学、教师团队、教学项目、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等一度脱节的现象,团队教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同时,建立了动物科学学院教学团队负责人更换制度,保障教学团队的稳定,促进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五个一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之一:实习基地现场教学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而,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5]。以养牛学课程为例,近年来在刘德武教授的带领下,依托校内外养牛场实习基地,养牛学教学团队(由5位教师和2位实验师组成)制定了详细的养牛学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在完成养牛学课程理论教学后,动物科学专业每个班的学生分别到牛场开展为期2周的养牛场生产一线现场学习,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在养牛场实习基地为学生现场讲解养牛生产的全过程,同时在现场教学中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实践、善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学习与思考,也可现场请教教师或咨询牛场技术人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6]。通过这种“理论—实践—理论提高”的教学模式,及时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化,使学生具有在生产一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了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养牛应用型人才。此外,利用牛场实习基地,该教学团队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张细权教授和聂庆华教授引领的动物遗传学和养禽学教学团队(由4位教师和2位实验师组成),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原种鸡场,完成动物遗传学及养禽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且每年有近20名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都在该基地完成,突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2.2“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之二:远程视频教学随着高等农业院校的扩招和现代化养殖场对疾病防疫的日益重视,同时让一个年级的本科生到生产一线进行课程实习存在较大的困难。为此,李加琪教授和吴珍芳教授引领的动物繁殖学和养猪学教学团队,依托国家农科教实践教学基地———中山白石猪场,利用农业部资助的100万元建立了“学校-基地”互动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该远程视频教学实验室配备了60台电脑、互联网服务器和30个现场的移动终端(摄像头),同时聘请中山白石猪场的技术高层作为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养猪生产关键技术的远程视频教学,该教学方式为学生补充了贴近生产现场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动物繁殖学和养猪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此外,每年有近20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都在该基地完成。这些学生扎实掌握了动物繁殖学和养猪学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基本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2.3“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之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应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以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能有效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所面临的某些问题,能大幅度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7]。艳教授带领的动物生理学教学团队建立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该教学团队通过与本校信息学院的相关教师合作,不断更新和开发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的实验条件和方案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实验并得到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更容易获得相关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而言,更容易控制实验教学过程,提高实验教学的指导效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动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8]。2.4“五个一工程”的实践教学之四:数码显微互动实验教学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是整合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统显微镜技术的一种新型教学系统,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已经在生物类实验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9]。李海云教授引领的动物学课程教学团队建立了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将抽象的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改变了传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做到了实时监控,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提高了动物学实验的教学质量。该教学团队还依托动物学标本实验室,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标本制作大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建立和完善

查看全文

农业核心期刊参考文献著录分析

参考文献是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著录是学术规范化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内容,反映了作者和编者是否具有客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意识。如果参考文献的著录不规范甚至错误,不仅会降低论文乃至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对科技期刊和论文进入国内外检索系统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更严重的是将对读者产生误导,还会使引文统计结果失真,从而导致引文指标失去科学性[1]。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以下简称新标准)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一系列增补和调整条款补充和完善了原有标准[3],为作者和编辑正确著录参考文献提供了重要指南。笔者以农业大学学报类核心期刊为例,具体分析新标准实施以来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情况,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读者和编者提供借鉴,有助于新标准的推广。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4]中的农业大学学报类期刊共33种,其中有3种期刊官网未提供全文或者全文不能下载,1种期刊只提供2016年之前的全文,还有1种期刊未找到官网,故选取了28种能够提供2018年全文下载的期刊进行分析。共统计28种期刊2018年1期文末参考文献14185条(表1),参照新标准中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要求逐条比对。28种期刊的编辑部所在城市分布在15个省以及北京、上海,刊期包含月刊、双月刊和季刊,文献著录用文字也涵盖了原语种著录和双语著录2种方式,加上样本数量足够多,其存在的文献著录规范问题具有代表性,对于其他类别的学术期刊具有借鉴意义。新标准规定,“个人著者,其姓全部著录,字母全大写”,该文有13种(表1中的期刊简称B、D、F、I、J、L、P、Q、S、U、W、X、AC)期刊的此项不符合规定。如果将此项作为不规范项目之一,则大部分文献均为不规范文献。加之有学者认为,新规定中主要责任人的姓全部大写的著录方式存在不符合国际惯例、延长了参考文献的篇幅等问题[5],笔者也认同此观点。因此,对于不规范文献的认定未包含该项内容。而关于该项规定的存疑后续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参考文献著录的主要问题。2.1.1专著。该研究中的专著条数在所有文献中占比(12.2%)较大,主要存在以下6方面问题:(1)在专著西文题名中,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不统一。例1[6]:[2]WorldHealthOrganization.Nationalcancercontrolpro-grammes:policiesandmanagerialguidelines[M].2nded.Gene-va:WordHealthOrganization,2007,27:117-126.例2[7]:[1]KARD.EpizooticUlcerativeFishDiseaseSyndrome[M].London:AcademicPress,2016.上述2篇错误文献示例为A刊同一刊期的2篇专著文献,一篇题名的单词首字母大写,另一篇为小写。新标准并未统一规定此类文献的题名首字母是大写还是小写,但至少一个刊物对此应该统一。(2)在专著的西文出版者中,单词首字母不应该用小写。例3[8]:[1]WYATTR.Pollinator-plantinteractionsandtheevolu-tionofbreedingsystems[M].Orlando:academypress,1983:51.上述文献的出版者应该为AcademyPress。(3)学位论文作者数量不唯一。例4[9]:[1]刘艳芳,孙智达.土鸡蛋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鉴定及其稳定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上述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应该为一位。(4)学位论文作者单位标注不规范。出版者应标注一级单位,不应该详细到二级学院。例5[10]:[10]牟藤:牛磺酸对雌性大鼠生殖激素分泌及卵泡发育作用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015.上述文献的出版者应该为沈阳农业大学。(6)标准文献的著录信息不完整。标准的正确著录格式应该为:主要责任者.题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6[11]:[17]GB/T17321—1998.感官分析方法二、三点检验[S].[18]YC/T138—1998.烟草及烟草制品感官评价方法[S].上述文献均缺少主要责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该文统计的标准著录信息大多不完整。2.1.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此类文献涉及较多学会或者会议名称,学会或者会议名称的单词首字母不应该为小写。例7[12]:[19]TAYLORA,COOPERPA.Evaluationoftheefficien-cyofindustrialkilntypeCCAfixationchambers[C]//27than-nualmeetingofinternationalresearchgrouponwoodpreserva-tion.Gaudeloupe,France:IRGWP,1996.上述文献的会议名称的正确著录格式应该为“27thAn-nualMeetingofInternationalResearchGrouponWoodPreserva-tion”。2.1.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是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主要类型,该研究占比88.5%。由于数量较多,故其著录问题也多些,有些是特有的,有些与其他类型文献的问题是共有的。此处只列出其特有的一条:连续出版物的西文题名著录不规范。共有问题在之后列出。例8[13]:[10]KITAOM,LEITT,KOIKET,etal.Susceptibilitytophotoinhibitionofthreedeciduousbroadleaftreespecieswithdif-ferentsuccessionaltraitsraisedundervariouslightregimes[J].PlantCell&Environment,2000,23(1):81-89.例9[14]:[11]RoosensN,VerbruggenN,MeertsPJ,etal.NaturalvariationincadmiumtoleranceanditsrelationshiptometalhyperaccumulationforsevenpopulationsofThlaspicaerulescensfromwesternEurope[J].PlantCell&Environment,2003,26(10):1657-1672.上述2篇文献的连续出版物题名均应为“Plant,Cell&Environment”或者著录为其简写形式“PlantCellEnviron”,看似缺个逗号是小事,实际意思就改变了。2.1.4专利文献。专利文献在本研究中的数量不多,著录规范性较好。2.1.5电子资源。互联网时代,科技论文中电子文献数量将不断增加,编者对于其著录格式的规范化需加强重视。目前,电子文献著录格式问题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1)引用日期著录的不规范或缺失。例10[15]:[26]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生态功能区划数据库[DB/OL].www.ecosystem.csdb.cn/ecoass/in-dex.jsp.新标准规定,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是必需的著录项目[3]。例10中未标注引用日期。(2)文献类型标识著录的不规范。例11[16]:[13]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USGS)[DB].https://www.usgs.gov/新标准规定,电子文献的文献类型标识不是必需项。因为此类文献很容易由其他著录项目判断出来,故无需专门标注[17]。但是,一旦选择标注,就必须是准确的信息。例11的文献标识应该为[DB/OL]。另外,该条文献还存在缺少题名和引用日期的问题。2.1.6共性问题。(1)责任者的著录不规范。个人著者问题是参考文献著录中最突出的问题[18]。该研究中的28种期刊均存在此类问题。主要问题形式为:1、2个或超过3个责任人后,加“,等”或与之相同的词;第3责任人后,加“等”,逗号缺失;著录全部责任者,如J刊;外国著者的姓和名颠倒;外国著者姓名的拼写中,出现乱码;双语著录时,中国著者姓名的拼音拼写不准确。责任者的不规范是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处不一一例举。(2)页码的著录不规范。引文页码的正确标注形式应该为“起始页-终止页”,如256-267、13-26、序2-3等。该研究中各期刊此项的错误表达方式如下:用起始页-文章页码数表示,如A刊的一条文献页码标注为“312-7”,正确应为“312-318”;页码为多位数时,终止页的页数只著录末1位或末2位,如R刊的1条文献页码标注为“72-8”,正确应为“72-78”。(3)文献类型标识的著录错误。该研究中有8种期刊出现了错误著录,主要的错误形式包括:标识的误写,如将专著标为[D]、将期刊标为[M]等;著录格式的不规范,如将期刊标为[j]等。(4)同一期刊文献著录格式没有统一标准。如R刊的参考文献为双语著录,2018年1期29篇论文中,专著的英文标注非常随意,有时有英文著录,有时又没有。S刊中连续出版物的西文题名大小写不一致,如PlantPhysiology、Trendsinplantscience、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等。2.2参考文献著录问题的主要原因。2.2.1期刊管理部门对新规定的宣传不到位。在该研究28种期刊所在17个省(市)的原新闻出版广电局的官方网站上,均未找到关于新标准的信息和宣传报道。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官网上,只搜索到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的官网上,可以搜索到新规定,日期(2016-06-28)比新规定的正式实施日期(2015-12-01)晚了半年,截至2018年11月,点击量也不到200次。2.2.2期刊编辑部的标准意识不强。在28种期刊中,仅有6种期刊可在官网上转载或提及了新标准;有17种期刊虽有详细的参考文献著录要求,但大多是参照之前的旧标准制定;3种期刊的官网上仍然转载的是2005和1987年的旧标准;2种期刊根本就没有关于参考文献著录的任何要求。虽然大部分期刊官网了参考文献著录要求,但大部分编辑部并未按照要求执行。如J刊在撰稿指南中规定,作者不超过3人的姓名都写,超过3人的,余者写“,等”或“,etal.”,实际上,J刊的责任者著录方式为列出全部作者。2.2.3作者和编者的重视程度不够。作者对于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参考文献著录的重视。笔者所在期刊的论文在投稿之初,其参考文献的著录问题非常多,经过几次修改后方能达到新标准的要求。这种现象应该能够代表目前中文期刊的现状。编辑对于正文编校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对参考文献的校核。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条数较多,每篇论文少则二三十条,多则上百条,加之每条文献都要注意很多细节,导致编辑在校核时容易进入疲劳期,最终结果是28种期刊的参考文献著录准确率均未达到100%。

参考文献作为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编辑加工的痛点,也一直是科技论文规范化出现问题的重灾区。因此,在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正式实施2年后,统计分析了28种农业大学学报类核心期刊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学术论文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性、准确性不尽如人意,与侯集体[18]在新标准实施1年后的统计结果并没有明显提升。建议期刊管理部门能够继续加大参考文献新规定的宣传和推广,建议期刊编辑部增强标准意识,建议作者和编者加强对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的重视,以推动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化进程,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当然,新规定的全面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希望该研究能为读者和编者执行参考文献新规定的过程中提供借鉴。

查看全文

新入职青年编辑的自我修养及觉悟

摘要:为了和更多的青年编辑分享编校工作快速上手的经验,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例,分析了一个编辑的“门外汉”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转型为一名合格责任编辑,提升编辑自我价值的过程。据此得出青年编辑要先通过提高对自刊的基本认识、提升编辑必备基本功、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和取得出版专业资格证书,实现作为编辑从业人员的初级目标;之后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投身社会服务行业,为促进行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实现中级目标。不断制定目标并实现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提出青年编辑入职后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直面编辑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主动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做好科学研究,切实履行学术“守门人”的岗位职责,旨在为科研队伍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青年编辑;主观能动性;自我价值;中国农业期刊网;挑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学历的青年进入了期刊行业,扩大了编辑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初入期刊行业的青年编辑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获取信息、查阅文献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比较强,但是普遍缺乏编辑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和大部分青年编辑一样,笔者也曾是外行,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招聘,于是按照要求,经网上申请、笔面试等环节,最终进入了编辑行业。初入编辑行业,笔者对其一无所知。迄今为止,笔者参加编辑工作已有两年时间,从一个编辑行业的“门外汉”,通过不断摸索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责任编辑。本文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结合身边的优秀示例,分享一些能帮助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方法,以期与青年编辑共同进步。

一、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接触新鲜领域

(一)深入了解所在期刊的基本情况

编辑的自身成长与所在的期刊紧密相连,期刊的创新需要编辑的与时俱进,编辑的成长需要期刊提供平台。因此,新入职编辑需要对所在期刊有一个全面又深入的认识。笔者入职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于1996年创刊,是综合性农业期刊,月刊。主要刊登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机械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作为农业高校学报类的领头期刊,影响因子以及总被引频次等指标逐年上升,2019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第33位,位于《期刊引用报告》的前25%;2020年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农业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学科排名35位,学科排名基本稳定,但在《期刊引用报告》中仅位于前5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曾获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百佳期刊”和“中国农业期刊网”颁发的“领军期刊”奖,被多个国外重要检索刊库(俄罗斯文摘杂志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网站来源期刊、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和国际农业和生物学中心等)收录,是农业高校学报类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通过对自刊的认知,了解到自刊具有的优势以及与同类期刊的差距与不足,从而作为规划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为做好编辑工作树立良好的开端。

查看全文

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的贡献研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2],笔者在前期研究也发现,中国高校主办的SCI期刊落后于相应学科的发展,且对ESI学科的贡献是发文贡献度大于被引贡献度,部分新刊由于回溯年份短,对学科的贡献尚未充分体现。近年来,中国高校期刊被SCI收录的种数逐年增加,且新刊发展态势良好。本文拟就高校新刊对学科的贡献度做一研究,并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更新,探讨是否回溯年份增加,新刊对学科的贡献度随之提升,以期为高校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客观的数据和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6—2018年中国高校新被SCI收录的14种期刊信息,进一步对文献[3]中的42种高校期刊做跟踪比较研究。1.2研究方法。利用ESI数据库查询各期刊主办高校的ESI具体学科;利用InCites数据库,查询期刊所在的ESI学科和CNCI值,高校在该学科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CNCI值,以及高校的该学科在主办期刊上的总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和CNCI值(年份设定为2009—2019年)。贡献度计算公式见文献[3]。

2结果和分析

2.1高校新被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分析。首先对2016—2018年中国高校新被SCI收录的14种期刊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新刊的影响因子普遍较高,14种刊中13种刊的影响因子超过1,最高的达5.534。有4种期刊的CNCI值超过1,最高的达1.57,为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HorticultureResearch》;但11种期刊的CNCI值低于学科的CNCI值,差距最大为1.12。本研究较之前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即期刊中学校文章的CNCI,发现14种新刊中仅4种期刊的学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14种刊数据起始年份最早的为2013年,虽然回溯年份不足,但部分刊对学科的贡献度较大,例如,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AsianJourna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4.1%和2.5%,南京农业大学主办的《HorticultureResearch》,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1.4%和1.3%,上海大学主办的《AdvancesinManufacturing》,发文贡献度和被引贡献度分别为2.1%和0.6%。此外,除了一种期刊持平外,其他13种期刊的发文贡献度均大于被引贡献度。2.2高校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跟踪分析。对高校主办的42种SCI收录期刊对ESI学科贡献度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见表2,42种期刊中有34种期刊2018年影响因子较2016年有所提升。此外,42种期刊中仅14种期刊的学校文章的CNCI高于期刊的CNCI值,4种持平。和文献[3]数据相比,发文贡献度上升的期刊有10种,分别为2009年1种、2011年和2015年各1种,2012年4种,2013年3种;被引贡献度上升的期刊有18种,分别为2009年6种,2010、2011和2015年各1种,2012年7种,2013年2种。可见,新被SCI收录期刊随着回溯年份增加,对学科的贡献度相应提高。2019年,7种期刊的被引贡献度大于发文贡献度,较2017年增加两种;5种期刊的CNCI值高于学科的CNCI值,较2017年减少两种,这5种期刊的数据起始年份分别为2009和2012年各两种,2013年1种。

3讨论与建议

查看全文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初探

【摘要】居住区规划设计在城建规划类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规划设计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基于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西部地方院校的实际,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典型高校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新疆农业大学

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建筑学、房地产等城建规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各类居住区内用地安排、住宅空间布局、道路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竖向设计及综合经济技术等诸多方面,目的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的编制程序、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与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奠定专业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城镇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不仅体现在需求的“数量”上,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场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才具有现实的庞大需求,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对城建规划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由于新疆自身的各类条件的限制,很难吸引到内地高水平大学的规划设计类人才,因此培养本土相关技术人才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对西部地方院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城乡规划专业实力雄厚的高校,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已形成了完整、系统、成熟的教学体系,但对于西部地方院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规划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发展尚不成熟,教学条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亟待改变。本文结合新疆农业大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对西部地方高校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适合西部地方院校实际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新疆农业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成立于1952年,1995年更名为新疆农业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现已发展成为拥有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大学科门类的一所多科性农业综合高等院校。随着地方市场对城建规划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十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逐步开办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园林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专业,其中居住区规划设计均作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新疆农业大学各相关专业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授课模式,其中理论课部分为52学时,采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用地布局规划、建筑布局、交通规划、绿地规划、管线规划及综合经济技术等方面;实践课一般安排10学时左右,主要安排对农大周边古城花园、盛世家园等小区进行参观,在课堂对国内一些经典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