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9:15: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学专业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学专业知识

传统创新模式农学论文

【摘要】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农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当前之需。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为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发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养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研究,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养。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质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养问题进行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国际国内关注的科研进展有比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查看全文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加强学制期内社会实践工作、开展计划内教学实习等2个方面对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内涵、加快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也得到逐渐调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从业人员所具备的经营意识以及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因而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提升,为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目前,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使农学专业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部分学校将农学专业取消,导致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也为农业行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职业教育不具备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前瞻性。由于当前农业生产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需要配备更多的技术性人才,而农学专业的萎缩使得农学人才的培养受到影响。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做好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内涵,加快农业发展。

1加强学制期内社会实践工作,培养学生专业思想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属于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对其学习效率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就需要从学生的精神意识层面入手,使其对自身所学专业有正确积极的认知。为了将学生对专业进行认识的缓冲期缩短,可在学生入学后的3d内,安排其到农业科技示范园、育种基地以及农业生态园等地进行参观,并安排高级农艺师担任讲解员,将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与技术所取得的巨大社会效益进行普及,使学生了解自身将从事的职业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同时,还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包括农业生产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等,而且可以安排辅导教师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通过实践调查,不仅使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变得更为丰富,同时也可使学生对农村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其可促使学生下定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2开展计划内的教学实习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毕业论文在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以安徽科技学院农科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毕业论文改革应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毕业论文开题时间应提前至大二学期,根据学生发展动向和创新特点而设计不同的毕业论文课题,以毕业论文为载体培育“四型人才”。注重过程和毕业论文答辩考核,逐步构建和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相适应的毕业论文改革路径,最大功效的发挥毕业论文对农科人才的培养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农学;毕业论文;改革路径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学类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对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农科人才与当今社会需求高度匹配成为新的时代课题,也是新时代农业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2]。安徽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农学类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学科,学校高度重视农学类专业的提升改造工作。同样,农学类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毕业论文设计、试验操作和论文撰写等工作,论文进展的每一步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毕业论文工作开展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毕业论文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本科生的专业水准,是增强应用型高校农学类本科生培养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1毕业论文在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1.1毕业论文是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的重要载体。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引擎”,具有恒久作用力。同样,培养专业兴趣也是学好一个专业最有效的途径,而专业素养的形成也是个人发展潜能的重要支撑[3]。学生只有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本科生要想取得专业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早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创新性研究,这样在实验室的“熏陶”下才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学生在开展科学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课题的同时,会有更多机会与导师和同学交流探讨,从而逐步加深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调整方向,找到自己的精准“兴趣点”。高水平科学研究是一所高校办学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国家级创新平台、省校重点实验室在每个高校都被打造成“亮点”,这就为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所处年龄段恰好是创新活力最旺盛的阶段,部分同学可能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对农业科研产生强烈的兴趣,更加坚定了考研深造的志向,也有部分同学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实习,加深了对农科相关企业的熟悉度,为毕业以后从事农学类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毕业论文实习的有力推进和实施,都将对学生专业兴趣和良好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2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往往是本科生印象最深刻、掌握最全面的一部分内容。一般来说,农科专业本科生所选择的学科分支开展毕业论文实习,大多也就决定了该生以后的考研方向、就业路径乃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农学类本科专业学习科目较多,包括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蔬菜学、果树学、茶学、花卉学以及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分支方向,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大。但是,学生在增加了选择性的同时,也增添了盲目性。笔者通过系统调查发现,虽然学生主修的科目比较广泛,但掌握得都比较肤浅,对以后的就业深造、参加工作等的支撑作用较小。当今许多农科生从未系统了解过“土地”“农作物”“果树”“蔬菜”“肥料”“病虫”等概念。由于缺乏实践训练,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完全掌握,对农业概况一知半解的学生较多。因此,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毕业论文实习阶段成为本科生加大专业学习力度、“近距离”感知专业、明确用功方向和增强实践的“黄金期”。毕业论文的革故鼎新是提高农学类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

2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查看全文

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以天津农学院为例,分别对在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数据,分析目前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结合农科类院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找出提升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存在着“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也同样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不确定性。如何让农科类院校毕业生在相同的社会需求下脱颖而出,适应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解决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情况综述

天津农学院是天津市唯一一所沿海都市背景下高等农科类院校,以此作为调查地点,为了调查农科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课题组于2014年12月、2015年3月分别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学生的调查是针对天津农学院涉农专业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收回596份,可用作分析统计的问卷数量为592份。用人单位的调查是通过对来天津农学院招聘农科类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主体,主要包括科研单位、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随机选取100家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4份,回收率94%。通过问卷数据和访谈数据,可以看出农科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但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查数据分析

查看全文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一、修订实践教学计划

通过循序渐进的综合实验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具特色”的优秀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国家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张美俊 王宏富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论文

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队伍的素质要求

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教学要求农林院校图书馆是农林院校的图书情报中心,它根据农林院校教学的需要,搜集、整理和提供各种知识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还利用Internet跟踪国内外农林专业的教学概况,为教学和教务部门及时提供国外农林专业的教学参考信息和教材信息[3]。要及时圆满地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有一支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懂得专业知识的馆员队伍。他们的作用在于:一是及时提供教学方面的供求信息,广泛收集和宣传地区性教育资源信息,提供给本校师生享用;二是能够给使用者导航,让他们知道如何获取有关本校的信息、如何获取有关教材与辅助资料的信息,业余爱好者如何学习、向谁学习、向什么方向努力等,如为学生提供大容量、时效强的教材辅助参考信息,使得教材上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科研要求农林院校中的相关科研人员,他们的需求主题突出,即需要了解国际、国内的研究动态,需要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希望自己的研究有所突破,研究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图书馆的作用就是选择具有某课题知识的馆员,参与服务用户课题组的研究,及时掌握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如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学科信息导航、期刊论文全文传递,提供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信息、专利资料等。根据学校科研状况及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有效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统筹、协调全校文献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农林院校图书馆的业务要求农林院校中各系之间所设的学科,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特的特点。这就需要图书馆配备知识面广,专业水平、业务技能、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的馆员。他们不仅要了解本校所设学科专业情况,在原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在业务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精通各种先进的处理技术,引导读者利用各种文献。农林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要求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是图书馆界的永恒话题,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价值都要通过服务这个环节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界生存的根本,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价值,实现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图书馆才能有美好的生存和发展前景。而农林院校图书馆更是如此,农林院校图书馆要在继承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以满足教师和学生信息需求为本,为他们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化、准确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还可以利用本馆资源,把农林业知识传播到农村以及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下乡活动,真正发挥科研和实践的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农林院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继续教育被定义为:在工作生涯中进行的持续不断、有组织的学习活动,系统地改善和增加员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目的在于提高员工工作和提供服务时的效能和效率[4]。农林院校图书馆人员的继续教育就是将本馆的全体人员组织起来,根据不同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批地进行培养教育,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根据我馆与其他农林院校图书馆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一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图书馆专业知识是每个馆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继续教育掌握图书馆基础理论和图书管理技术,更好地把图书馆的馆藏和功能展现给读者。二是科学文化知识和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农林院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了解农林业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深加工,传播给教师和相关的科研人员。通过在职学历的继续教育,提高馆员自身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三是现代技术和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深入,馆员应熟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复印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还应掌握外语知识,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以及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进一步提高农林业图书馆的社会服务效能。农林院校图书馆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可以定期开展讲座,我馆每月都举行讲座,内容涉及各方面,如图书馆风气、人文素养、学术科研等。可以邀请外面的专家和教授来讲,也可以请馆内的业务骨干来谈工作经验与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半脱产学习。馆员要想提高自己的学历,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这也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信息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三,结合本职工作自学。馆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巩固原有知识,补充新的理论和技能,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农林院校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能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农林院校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规范应包括:爱岗敬业,爱书、爱读者、爱图书馆事业;求实进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团结协作,严于律己,顾全大局;精诚合作,公平竞争。职业道德的建设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加强图书馆道德教育,强化道德意识;二是加强道德管理,制定和完善图书馆道德规范;三是加强道德监督,增强道德实效;四是倡导自我修养,注重实践磨炼。人才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选拔一批既熟悉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咨询和检索能力,又熟悉某学科知识,与相关院系的教师、科研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即“学科馆员”,分别承担专门为某学科读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工作,由此建立起的一种对口服务制度[5]。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学院、各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他们要深入到各学院、各学科,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学科馆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为各学院和各学科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服务,满足各学院和各学科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农林院校图书馆可以以本校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的学科馆员团队,为农学、林学、植物、生物技术、园艺、农林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生态等重点学科量身定制信息服务,包括宣传学科服务网页、资源使用指南以及多渠道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本文作者:方飞燕王长金工作单位: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

查看全文

透析高中农学专业课教学

高中农学专业课内容比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以致学生不愿意深钻,不仅影响学生的成绩,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那么,如何讲好农学专业课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现介绍一些经验,供叁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只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进行必要的职业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兴趣,介绍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组织学生观看科教片,参观科技示范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农村科技示范户经济效益的社会调查,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农村情况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卸下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学农照样有奔头,产生了一种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振兴本地农村经济的历史使命感。

其次,课上采用灵活多变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本来就很枯燥的农学理论专业课,如果只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巧用比喻化解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查看全文

一带一路农业服务策略分析

1时代背景

陕西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类和种植经验技术丰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下,陕西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农业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快。陕西农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国的2%左右,在全国第20位徘徊,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农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在全国前10位,处于上游水平;种植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畜牧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和渔业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农业标准化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仍然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缺口大,亟需培养大量兼具农业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陕西省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需求日趋强烈。结合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客观要求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在农业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担负起维护我国农业国际利益责任的高层次农业服务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陕西省农业服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课题项目组成员于2017年4—6月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1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农业农学专业大学生、相关专业教师和党政干部,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5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完成了关于《陕西高校农业服务人才培养调查问卷》任务。调查发现当前区域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存在若干问题。2.1农业服务人才缺口较大在调研中,发现各高校涉农专业有限,仅占16.8%左右;农学、农业专业学生数量比例较少,约为21.3%;高校科研人员中,高精尖人才农业研究人员仅占14.6%;高校及陕西地区匮乏高层次的农业专家学者,约为9.2%。以工作传帮式培养农业方面人才的比例约为33.6%,短期培训约为58.6%,实践辅导约为42.7%,培养方式基本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短期应急方式为主,缺乏学院式的培养。陕西省高校应加强农业标准化专业本、硕、博的分层对应式培养,建立农业标准化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农业专业知识精通、文化素养深厚且对最新农业成果和发展趋势掌握较好和外语交流能力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2.2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各农业高校的专业数量有所增加,增长8.7%左右,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专业设置类似,各高校专业设置相似率为86.5%;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类似;农学培养模式因循守旧,专业特色不明确。从各高校调研看,农业服务人才培养方式未体现出专业特色,各专业特色不明显,未因材施教,致使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基础理论不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欠缺;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教学针对性和特点不够突出;未能进行农科教合作、产学研结合,与农业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培养不够;未能发挥多学科优势,全面整合教学资源[2]。2.3缺乏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高校农业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不够科学,阶段定位不够明确,发挥实践教学活动的作用不够充分,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农业专业定位相似度高,培养目标未能立足于专业建设;二是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不够;三是课程实习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在毕业实习中,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生产调研和科研结合力度不够;四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中,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能力有待提高。

3农业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3.1依托高校,提供智库支持。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应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建设新农村等政策,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陕西省应依托高校,从科研、学术上对农产品商标品牌建设进行智库支撑,通过定期“一带一路”农产品商标品牌发展指数,为涉农商标持有人提供企业商标品牌定位、产业发展布局和品牌营销策划等智库支持,定期对涉农企业开展品牌诊断、品牌产业化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适时举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合作交流活动,促进陕西省“一带一路”农业快速前进。同时,选聘农业专家和学者,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围绕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研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布局和成果转化利用等,提高对外国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并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发展高端智库,为国内外农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开展科学评估,进行预测研判,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争取将陕西省智库建设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规划[3]。3.2利用优势资源,推进国内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陕西省高校培训数据显示,2007—2016年,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的省内涉农高校先后培训了53个国家的1000余名外国农业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外国农业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87.9%。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创新人才交流服务,让人才“走得出去”也“带得回来”。首先,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农业专业学生进入国外一流实验室学习,或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农业专项学术讲座,接触学术前沿,开拓思维视野,提升合作创新能力。其次,应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和平台,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品结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创建产业园实践模式,提高创业实践能力。最后,培养农业人才梯队建设,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进行协同参与科研实践,与学术大师和智库专家共同攻坚克难,参与解决农业生产中和行业企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创新氛围的熏陶和科研实践的锻炼,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3开放合作新高地,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国际人才培养中心。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力争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中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依托自贸区建设,充分发挥改革先行优势,结合内陆地区特色,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经商环境,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充分发挥陕西省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综合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高地”[4]。2017年,陕西省举办了丝博会暨西洽会、欧亚经济论坛和第4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多项中外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同时,以更大力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整合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和基地。加大发展乡村经济力度,乡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实施整镇连片现代粮食基地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以此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了破解农业供给侧改革难题,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一批新时代农业服务创新人才[5]。

查看全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为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分析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及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种业是国际化大产业,种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团队是公司的主要竞争力之一[1]。由于我国种业发展较晚,在人才结构与培养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顺应国内外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于2002年率先申报建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随后其他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相继申报建设了种子科学相关专业[2]。目前,已有30多所农业院校开设了种子科学相关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培养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学科体系,为我国种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3]。湖南农业大学于2003年在一级学科作物学之下设立种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自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7年9月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招收本科生600多人,毕业400多人;于2011年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但不管是我校还是其他院校,与农学等传统专业相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都还不太完善,课程体系与农学等专业相似度较高,种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较薄弱。2018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4]。湖南农业大学结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的经验,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以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种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现状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与一些历史悠久的专业相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建设研究落后。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开放的课程理论,难以对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置目的不够明确。(3)课程建设水平不高。各高校之间,课程设置趋同,课程建设缺乏特色,课程内容未能按培养目标改变作有机的整合和调整;课程内容没能及时反映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仍然偏重于理论的、基础的知识,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4)课程建设缺乏前瞻性。未能及时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凝练和开设在深度和广度上补充学生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前沿发展状况、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程,导致教学与学科发展出现脱节。

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查看全文

职校教学培训的电教媒体应用论文

关健词:电教媒体技术教学技能培训

摘要:将电教媒体恰到好处地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本文就电教媒体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训中几种情形的运用上做了浅显的介绍。

实践证明,将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应用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培训信息传递的效率、质量,而且也是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技能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兴趣,增加其求知的欲望,可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论文百事通如在烹饪专业技能培训时,培训开始,先放一段烹制菜肴的录相片,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录相中,了解我国烹饪技术的历史悠久,不仅菜肴品种繁多,而且色(颜色)、味(气味)、香(滋味)、形(形状)俱佳,富有民族特色,驰名天下,从而使学生知道烹饪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而增加他们想学烹饪技术的积极性。再如美术专业讲装磺设计时,可制作出幻灯(或投影)片,在屏幕上打出一幅幅新颖别致的设计作品,以给学生创设出学习情境,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电教媒体,模拟变化过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