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18:44: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学专业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学专业概论

畜牧局远程教育工作通知

各省辖市畜牧局,*畜牧局: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的通知》(农办医〔20*〕39号)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进一步提高我省兽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法律事务工作委员会拟组织开展兽医专业现代远程学历教育,使不具备大学本科或者专科学历的在职兽医工作人员达到大学本(专)科水平,以适应新时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生对象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动物诊疗机构中尚未取得大学本(专)科学历的兽医工作人员。

具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网络院校及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国民教育系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可报“专科升本科”;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可报“高起专”。

二、报名手续

查看全文

先进教职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同志是农学院农学实验中心一名普通的实验准备人员,担任农学院工会生活委员。在迎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和学院工会工作中,她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色。

1、积极参加实验中心建设

××*同志负责的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承担全校近10个本科专业的作物栽培学、农学基础、作物概论、粮食作物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她作为一名实验准备人员,积极配合实验中心和任课教师,参加实验中心建设,购置仪器,顺利完成仪器的采购任务,并确保仪器的使用和正常维护。在学校的支持下,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实验室进行维修和改造安排在假期,它放弃了多个休息日,对维修工作进行监督,使实验室环境大为改观。

2、全力做好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工作,努力做好标本的维护、制作工作

××*同志工作特别主动,在实验教学文件的准备过程中,通知及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卡片的填写,多次催促实验课教师做好实验报告的批改,教师批改后,她认真检查,归档保管,各项准备工作都提前完成。

作物形态与分类实验室,是以作物形态观察为主,实验室内成株、种子和幼苗标本较多。××*同志主动进行标本的维护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并且经常制作标本。由于她细致的工作,该实验室至今还保存着20世纪50年代制作的标本。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她将500多个标本瓶洗刷一新,并重新换上新的标签。为了更加突出实验室的特色,她不辞辛苦,在专家进校一个月前,将一些标志性的标本上墙,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查看全文

农学专业及分析化学改革初探

1教学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内在联系

我校农学专业使用的是南京大学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该教材分为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部分内容,这种编排方式虽然保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但造成了某些知识点的重复,并使得相关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例如教材中无机化学部分的四大溶液平衡和分析化学部分的以四大溶液平衡为基础的四大滴定分析法两部分内容是分开编写的,如果两部分内容分开讲授,将影响教学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中的相关内容融合为一个体系,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原本二十一章内容整合为十章内容,即第一章溶液与胶体、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第三章物质结构基础、第四章定量分析概论、第五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第七章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第八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第九章紫外可见吸光光度法、第十章元素(自学)[1]。新的编排方式强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接受。同时,新的编排方式还整合了部分重复的内容,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课时,能让授课教师将更多社会中的化学和化学中的热点问题穿插到有关教学中,例如“浓肥烧死苗”的现象、土壤中有机磷及其共轭碱组成的复杂体系如何保证土壤pH值的稳定性问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叶绿素的成分问题、生物燃料的制造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2)适应专业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农学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中,要把握专业的特殊要求,突出教学重点。要认真学习我校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研究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充分了解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与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统筹安排好实验课程。对一些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要重点安排,重点辅导。例如金属离子的鉴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等。另一方面要合理调配好理论教学内容。将与专业联系较少且较难理解的纯理论知识进行精简压缩,将与专业要求相关的知识列为重点教学内容,将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后,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科学分配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3)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生物技术概论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学生深入研究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能够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必须加强对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其能够跟随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脚步,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生物技术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分析“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为提升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生物技术基础知识,而且融入了大量的前沿科学内容,因此对于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与生命意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到新时期以来,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本门课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生物技术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用人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为重视,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限制了人才的成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明确其存在的局限性,加快“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步伐,为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基础。

一、“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当前“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基础性理论知识为主,很多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深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教学内容的滞后性也十分明显,很多生物技术已经被市场所淘汰,不再适用于当前生物领域的发展特点,这样的教学只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师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程度不足,限制了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失去对本门学科的热情。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灵活运用。

二、“生物技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路

查看全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要求,以专业必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设计与实施,结果表明围绕专业要点学习,通过采取多模式、多手段的教学环节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及实施效果良好。

关键词: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专业要点;教学设计

一、“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作为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中的专业必修课程,“环境科学概论”是“5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后续学习的基础性课程。对接市场对各类学校及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围绕国家农业、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和相关各个行业的大企业发展需求,培养一批能同时从事技术推广、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培训管理、技术咨询及专业技术服务的“5技农业+”实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设置中主要包含环境管理、环境问题、环境学原理、环境科学与技术、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发展等内容,涉及爱国主义、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工匠意识、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因其涵盖面广、知识点多,且更新速度快,因此,“环境科学概论”课程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二、“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

青年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核心价值发展取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未来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发展取向。进而,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尤其重要。教学中以质量提升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以“5技卓越农林人才”为出口,从整体式目标、课程思政内容、教学环节三个维度进行了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尊重自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国家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查看全文

思想和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教学论文

摘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课程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采用适当的教学法对于提高“概论”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教学法在“概论”课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对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比较教学法;课程;运用

一、创新“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概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创新教学改革,通过讲述生动故事、厘清理论渊源、抓住历史脉络、挖掘现实意义、进行对比分析等,使教材中的这些理论能够在这些方法的滋养下“活”起来,达到吸引学生、说服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在学生中真正得以体现、得到认可,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1.有利于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目的。经过初中、高中的各种政治历史教育,大学生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其领会的深度不够,一知半解;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和思想体系;缺乏广阔的视野,无法知晓理论重点和精髓,难以把握理论本质。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1)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思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序幕。(3)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4)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认识,继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5)以习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等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根据人类思维的特点,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通过采用比较教学法,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同时可以比较各个进程的具体情况,从理论角度提高认识深度,明白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列主义、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查看全文

有关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探讨

依常理,必备的法律素养应当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中不断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各类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却时刻提醒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曾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凶杀公务员案等等,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造成血案的悲伤案例。

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学校法制教育的脱离实际现象可以说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各高校中,一般都近乎统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的学时安排又较少,一般是本科生安排32个学时,专科生安排28个学时。由于课时少,所学内容又庞杂繁多,于是上课的教师为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堆知识罗列;而学生,更是疲于应付,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因此,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实属必要。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要重新定位

我国目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这一点从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中可以直接看出。该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统一的课时要求,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两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

查看全文

单科类传播学专业课程设计思考

单科类院校是指按行业类别设置、以为社会相应对口行业培养专门人才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狭义的单科类院校是指学校仅设有某一个学科所辖专业的院校,但调查发现目前高校鲜有此类绝对“单科”院校;广义的单科院校是指办学历史上曾经以某一单科为主,经过发展学校有了其他学科专业,但传统学科专业在学校中仍占主体地位的院校。文中的单科类院校属于后者。在我国,传播学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下的二级学科,目前现有的相关专业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等。随着各级院校培养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就业难”成了各级院校,特别是单科类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抛开一些外在供求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高校的相同专业目标定位界限模糊,相近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自身办学缺乏特色,教研活动在整体上与业界实际需求脱节等这些内在因素才是我们单科类院校寻求改革的突破口。

一、我国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如今,高等院校传播学本科专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开设在最初的综合性院校,一些单科类院校,比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农林类等院校也都陆续开设了传播学专业。各级各类院校的传播学专业,是否能够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是笔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只有实现二者的融合,同时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既“上手快”,又“有后劲”。要完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支撑。

(一)理论层面课程设置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下设机构中,并没有成立单独的针对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因此,关于传播学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笔者对一些有代表性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收集整理(见表1)。

1.学理性课程。笔者对上述高校中学理性课程名称出现不止一次的课程作了统计。从中不难看出,几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开设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另外还有2门课程,开设比例达到了40%。除此以外,武汉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还开设了“新闻史类”的课程;复旦大学和深圳大学增添了“新媒体类”的课程。

查看全文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在新修订并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目录》中,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随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截止2015年12月,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157所。从培养院校来看,不仅有综合类院校,还有财经类、理工类、农学类、师范类、医药及政法类院校,其中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药类院校为15所。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学者们日益关注本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以某校为例或基于院校的优势学科背景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但关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比较我国15所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异同点,总结医学院校本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适合符合医学院校特点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方面

我国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多以培养从事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背景突出与医学相关的特色。总结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医疗保险特色、商业健康保险特色以及健康管理特色。也有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综合类院校相近,没有明显的特色。

(二)主干学科与课程设置方面

查看全文

农业机械化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摘要: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主干课程通常包括《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构造》等课程,其实验环节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农科”概念的提出和执行以及农业机械新的发展方向,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也需要相应改革和更新。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分析几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改革的途径提出了几点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实验教学;农机专业;主干课程;贯通式体系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为我国农业机械工程领域培养人才的对口专业,其专业课程的布局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所培养人才的专业基础,而其中的实验环节既是理论课的延续,又是理论课的升华[1],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养成的第1个实践环节,因此实验教学是农业机械化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这样的共识,近年国内各高校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在制定和修正培养计划时不断加大实践环节占比,而且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学时比重在课程总体学时不断压缩的同时基本维持不变。以山东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为例,核心主干课程《农业机械学》的总学时由72学时压缩至64学时,而实验学时的比例均保持在30%以上。随着农业机械朝自动化、智能化方向的发展,农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包括实验教学在内的课程教学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更高要求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进行升级和革新[2]。本文在分析以《农业机械学》和《拖拉机构造课程》为核心的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化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途径提出了几点见解和建议。

1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山东理工大学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目前主要包含实验环节的主干课程有《农业机械学》、《拖拉机构造》、《机械制造工艺学》、《自动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工程测试技术》等。在这些课程当中,除前3门的总学时分别为64学时、56学时和64学时外,其它课程基本为总学时32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为4~8学时不等;而《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考虑到设有单独的实习环节,其实验教学只有4学时。这些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大多是认知性实验、元部件的拆装实验和部分特性与性能测试实验等。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采用紧密衔接课堂教学的方式,实验与授课穿插式同步进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讲解、指导和答疑解惑;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后,每人需要上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给出实验成绩,最后以约20%的比例计入课程的总成绩中。目前,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07括: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以及实验效果评价方法较为传统,需要采用更新更好的策略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增加实验的知识与能力收获;实验设备更新缓慢、数量偏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与农机智能化的趋势接轨,且每位学生的动手机会有限;各课程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关联与贯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零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体系;部分课程“农”的含量比重偏低,未能突出体现农机专业特色、服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

2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