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遗传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0:27: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学遗传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学遗传学

大学农业专业遗传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遗传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常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农学专业遗传学试验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农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更加注重学科的融合、动手能力的融合、综合素质的融合、知识和道德的融合[3]。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快速、多学科交叉融合较好的一门理论科学,其基本原理的发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生物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其中,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与医学、生物学专业不同,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多倍体诱导等相关内容进行的验证性试验,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课时较少,仅12个学时。同时,受学时不足和实验平台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试剂的准备,仪器的调试,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即可,上课过程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兴趣。同时,现代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实验课的参与热情低。再者,由于遗传学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抄好报告册就能顺利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标准,实验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使得实验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为地方农业院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反哺理论课堂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目前本校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和压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涂抹制片技术、孚尔根核反应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实验技能。在进行实验课程的安排时,我们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一致。例如讲授完植物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而孚尔根实验则安排在细胞质遗传之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在笔者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理论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是在实验课堂上却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学相对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反哺理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显微镜观察时,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最终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的实验课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保障实验的顺利完成。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大学农业专业遗传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遗传实验是遗传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农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常见、最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农学专业遗传学试验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旨在为应用型高等院校农学专业遗传学实验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农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策略;创新性实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新农科”背景下的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更加注重学科的融合、动手能力的融合、综合素质的融合、知识和道德的融合[3]。遗传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快速、多学科交叉融合较好的一门理论科学,其基本原理的发现与发展对于整个生物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其中,遗传学实验是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内容,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5]。与医学、生物学专业不同,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多倍体诱导等相关内容进行的验证性试验,课程内容较为基础,课时较少,仅12个学时。同时,受学时不足和实验平台条件等的限制,实验课程中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种植、收集和处理,试剂的准备,仪器的调试,实验条件的选择等均由实验准备员完成,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即可,上课过程简单,导致部分学生对实验过程缺乏兴趣。同时,现代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动手意愿和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实验课的参与热情低。再者,由于遗传学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不完善,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即使实验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抄好报告册就能顺利通过,导致部分学生对于实验过程敷衍了事,操作不标准,实验技能没有得到锻炼,使得实验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本学校的办学条件,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生源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旨在为地方农业院校的遗传学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重视实验教学过程,反哺理论课堂

遗传学实验课程的设立初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观察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由于课时数的限制,目前本校农学专业的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只包含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和压片技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涂抹制片技术、孚尔根核反应染色法、永久片制作和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实验课程的内容安排顺序由简单到复杂,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实验技能。在进行实验课程的安排时,我们将其与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一致。例如讲授完植物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后,安排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观察实验;而孚尔根实验则安排在细胞质遗传之后。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联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理论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在笔者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在理论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较少,理论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但是在实验课堂上却截然相反,大部分同学相对较为活泼。因此,教师应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反哺理论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在显微镜观察时,由教师进行一一点评,最终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教师的指导贯穿整个的实验课教学环节,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保障实验的顺利完成。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氛围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理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遗传学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遗传学已成为众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广、难点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难度大、缺乏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目前遗传学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对策,以期为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遗传学;问题;对策;教学改革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学科,遗传和变异是该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1]。作为生命科学中一门系统完整且发展迅速的理论科学,遗传学研究对探索生命本质、不断推动相关生命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遗传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育种过程中以及人类遗传疾病的防治方面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因此,遗传学是生命科学、动植物生产、食品科学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在高等院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向高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开设遗传学课程,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升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专业人才。

1遗传学课程的特征和重要性

遗传学课程具有高等学校课程专业性、研究性和前沿性的典型特征。在教学方面,遗传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因而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先修课程的扎实铺垫才能学好这门课程。遗传学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便开始尝试改良动植物品种,直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随着细胞学和胚胎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细胞结构以及细胞活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授精及细胞分裂)的认识不断加深,同时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现代遗传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的相关研究广泛应用于农业、畜牧业和医学等领域,与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医学领域,遗传学技术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检测筛查和生物制药等;在农业生产方面,遗传学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遗传学技术能帮助人们探究人类的起源、揭开生命的奥秘。遗传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对于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的整合和新研究方向的深化与开拓具有重要意义[1]。学习遗传学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理解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遗传学的应用前景。扬州大学农学院在为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遗传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培养方案,将遗传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和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二年级上学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介绍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方向。现对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本科生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2遗传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传统创新模式农学论文

【摘要】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传统农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农学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是当前之需。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方法,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一体的课程学习、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为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模式;实践教学

一、现代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培养具有现代社会高水平农业技能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即是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传统的农学专业必须进行自我更新,掌握作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融合生物技术、细胞遗传学及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要农作物遗传育种改良等重要的一流国际及国内科研院所、学校等单位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改良、植物病虫害防治等重要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二、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都市型农业是目前发展趋势。农学专业要培养都市农业型人才,必须注重知识结构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1.师资队伍建设。都市型农业是一种新生事物,教师也需要提高知识层次和水平,掌握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所需要新技术、新知识。因此,一方面,现有的教师要通过参加进修学习、调查研究,吸收新的技术、新的知识,丰富阅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特别是年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形成梯队,更好的完成教学、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2.学科交叉融合,实行学科复合。以农学为基础,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学科,实行学科复合培养。在学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与工程学院进行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融合。学生可自主进行课程的选修。在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第五学期后,增加开设细胞遗传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展等新兴学科。学生在传统农学理论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更加丰富、知识面更加宽广。为后续的考研深造及科研院所就职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3.设置学生素质课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定期针对学术问题、正确人生观培养问题进行学生素质课堂教育。每学年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专业学术问题报告。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拓宽学生知识面,对国际国内关注的科研进展有比较深入的关注和了解。

查看全文

遗传学实验教学系统优化及实践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多个专业(农学、动物科学、园林园艺等)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遗传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遗传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广度和深度等层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遗传学的理论内容,同时遗传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遗传学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遗传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以及数据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3-4],而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效果。近年来,农科类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这就要求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5-7]。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新问题,对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①各农业院校中各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均大同小异,将“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染色体操作实验以及经典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内容相对较少;②学生基本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验时目的不明确,单纯为做实验而做验,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环节;④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⑤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学效果;⑥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需要。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查看全文

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改革效果

摘要: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品种是农业的芯片,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泉,该课程在园艺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基于此,分析了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与实践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培养高质量育种人才。

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理论性、实践性很强。育种为农业提供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园艺植物新品种。品种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是农民增收有利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的芯片。课程组从园艺植物育种学改进教学方法、考核体系、校企合作等角度开展课程建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提升育种实践技能,为学生投身育种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1西昌学院概况

西昌学院位于四川凉山州,是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试点院校,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省、部、委共建高校,拥有57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是四川省一流专业、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

2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职业教育生物学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生物学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医学、药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教学改革对改变教学现状和满足学生职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学;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学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医学、药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教学内容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繁杂、理论点多而面广,可以说是基础课中相对难学难教的课程之一。尤其是面对中职初中生、高职高中生及部分对口单招的学生,相关知识基础薄弱、对课程重视度不够,很难能够理解相关生物学知识,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更难运用到实践和实际工作中了。

1存在的问题

当今科技界,生物学的发展尤为迅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持续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科研院所和企业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方法,生物相关研究仪器和生产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对从业人员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职校的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要随之改革,以满足培养创新型素质人才的需要。而目前职教中生物学教学内容沿袭多年,偏重于大量的理论知识,实际应用占比较小,与现实需求和工作需要有脱节,而亟待解决的实习实践和技能提升的必需内容却屈指可数,与学生职业需求有一点差距,整个内容体系较为全面而重点不突出,教材相关资料缺乏与时俱进,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的范围;教学模式老旧,教学方法单一,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实习环节占比小且与理论学习相对独立,融合度不够,不能形成体系,有“为了实习而实习”的感觉;考核考评的目地模糊,往往是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发挥不了考核作用,更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如何在现实教学过程和实践中扭转上述局面,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当前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课程教学改革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动物遗传育种是在遵循动物遗传学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知识与人类意志在物种繁衍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人为活动形式。遗传学、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动物遗传育种工作的研究和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实现技术知识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和有效契合,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改革创新,但仍存在知识点晦涩难懂、知识点连贯性不够、专业技能实用性不强等诸多问题。为此,将重点围绕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开展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重构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使知识连贯、通俗易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和增强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实用性;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改革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畜禽驯化与饲养的古老国度和民族,也是世界上畜禽饲养规模最大、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畜禽肉类和蛋类总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1-2]。畜禽种业处于整个产业的核心,是畜禽产业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从事畜禽遗传育种、规模养殖的生产企业和相关教科研及推广单位众多,经过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遗传学领域中的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现代育种学领域的常规育种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有效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3]。作为行业与产业支撑中的重要环节,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仍处于以传统教学为主、信息化教学为辅的尴尬处境,行业、产业、企业已开始重视或应用大量的最新动物遗传、畜禽育种方面的信息技术,而诸多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等相关课程仍旧将传统知识、常规技术等作为授课的重点和实验内容,存在较严重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协调的矛盾[4]。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围绕教师教、学生学已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为例,重点开展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的迫切需求。

一、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畜牧及兽医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职业技术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岗位所必需的动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分析遗传现象及选择优良种畜的能力,初步达到独立开展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其授课内容包括遗传学的相关基础性定律及遗传知识和育种学的常规选种及分子辅助育种等,且多为参考本科层次的相关课程知识,长期未作调整或进行修改完善,存在较明显的缺陷或不足[5]。1.知识点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主要体现为遗传部分的偏理论、较晦涩难懂,如遗传的交换与连锁定律的讲授存在晦涩难懂的现象,遗传物质的验证、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理解不到位的问题等。另一方面体现为育种部分的实操性较少、分子辅助育种难以理解,如在杂交育种环节的父本与母本选择及确定、畜禽系谱系统构建、目的基因的确定及多世代筛选等方面,存在似懂非懂或听得懂、做不了的实际情况。2.知识点存在实用性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对育种技术环节有待厘清,造成了育种部分的实训实验内容抽象化、单一化。例如,育种部分的屠宰测定、体尺测量、近交系数等,实操的技术多为种质特性评价或选种服务,近交系数计算则过于抽象难懂,可增加品质测定、制种、杂交组合筛选、系谱编制等实操性较强的技术知识和操作环节。3.知识点存在碎片化现象的问题因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内容模块化现象较严重,在育种与遗传之间容易造成知识点割裂而形成知识点零星、碎片化,且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点间、技术技能间差异化较大,也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不适应,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其教学效果也受到较大影响。

查看全文

农业科学家人才培训论文

农业科学家(以下简称农学家)是现代学科的名词,中国历史上虽有很多研究农业的人才,但就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而言,没有相当于现代农学家这一概念的人物。因此,本文首先对历史上的农学家的界定标准作出说明,即凡历史上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就,撰写出一定的农学著作及对当时当地和后世农业有一定影响的人才,不论其身份为官吏、政治家、文学家、退隐者或躬耕者,本文都视为农学家,加以收录统计。至于不少文人雅士因爱好花卉所写的文章,不在本文收录统计之列。

本文选择明清时期的农学家是因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达到其发展颠峰后处于停滞的时期,从清末起受到西方现代农学的冲击,开始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融合和向现代农业过渡,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从人才的角度看,是从历史上广博的通才式的农学人才朝着定向的专业化的农学人才转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其影响十分深远。

一、明清农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成就

根据上述界定标准,本文共收录了明清农学家72人,内明代26人,清代16人,其中71人的籍贯可以查明,不明者仅1人,他们的分布如下:

江苏21人,浙江18人,福建6人,山东5人,江西4人,安徽3人,直隶3人,河南2人,陕西2人,四川2人,广东1人,湖北1人,贵州1人,山西1人。

可见明清时期的农学家绝大多数集中在江苏浙江两省,占总数的54.92%,按东南六省计,则占到总数的80.28%,农学人才的这种集中分布,和陈正祥[1]及缪进鸿[2]的东南人才研究的分布非常相似,只不过农学人才的数量很少而已。

查看全文

生物统计学教学论文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根据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式的优化,最后讨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践;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设计和分析生物学试验的学科,是生物学、农学、林学、畜牧学、兽医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在这些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本文分析了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问题,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践为导向,探究了如何改进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一、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生物统计学教学内容数学理论较深,学生学习存在一定难度。统计学是应用数据理论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统计学教材一般数学性极强,充满了纯数据的定义、符号、公式、推导和证明。为了保证数学理论的严密性,一般统计学教学强调数学模型建立和演绎。生物统计教学也存在同样问题。然而,统计学不仅仅是数学,它更注重如何应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生物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学的客观现象及问题的学科。在传统教学中,相对于数学理论而言,对如何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讲得较为简略,统计思想介绍不充分。在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理论教学比例大,实践教学比例小,强调计算,缺乏应用,致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比较抽象,学习兴趣被淹没在繁杂的公式记忆中,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不深,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无从下手和力不从心,与教师所言“有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优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