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3:37: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职业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职业教育改革启示
一、陶行知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
1.实业教育之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认为好的教育应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1]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2]陶行知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思想。它指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4]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2.实业教育之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认为,所谓生利主义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地学完,为“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5]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另外,立德树人是实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3.实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都将是空谈。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普遍滞后,各地区对其重视的程度较低,各类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和专业的比例较小,职业教育体系亟待改革和完善。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重在做好几个方面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方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实效;政府主导,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转变观念,正确看待职业农民内涵;制定政策,助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镇化的加快,农村的各类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外流,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农业生产相对于诸多农村劳动力人口而言,已经成为了副业,农村的耕地种植情况也不理想,撂荒的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靠农村劳动力,还需要依赖于更多有技术、懂发展的现代职业农民,以适应现代农业越来越细化的要求。要培养职业化农民,需要将农村职业教育放在首要发展的位置,但从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上,各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都不容乐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窘境,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障碍,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助力,成为当前紧迫之需。
一、新型职业农民释义
新型职业农民是能够满足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与市场经营管理才能,并将农业生产作为专门职业的群体。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这种职业农民带来的观念转变,能够改变我国数千年来传统农民的符号象征,使得农民能够从一种较为底层的社会组织、生存状态、社会等级、社会身份,平等地蜕变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效率与成本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就要求农业生产劳动者能够使用更加高效的工具、懂得应用降低成本的技术与方法,这种更高水平的适应未来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农民,就被称为“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尤其重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返乡农民、农村务工的青年、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这是国家首次对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来源作出界定,也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发掘需要从当前农业生产劳动力主力中培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专家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有如下观点: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需要具备传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技能,还需要具备市场的眼光,能够了解和把握市场的动向,对市场动向及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一些学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并非一成不变,它表征的是从当前到未来,农民从农业副业生产到专业生产,从相对低效率、高成本的传统农业作业变革为高效、低成本农业生产,从身份过渡到职业的转变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从事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人群。作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普及需要经历“农民——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最终新型职业农民将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农业产业市场化经营管理能力,是能够以价值规律为主线,将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及主要经济来源的新时代农民群体。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是开放的,并不是固守本地的农民以及过去的职业,它还包括城镇居民以及外来的农民。
二、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论文
1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五十年来,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于“三农”问题,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获得利益大,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隐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农民工职业教育探讨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近5年,我国农民工人数为2.8亿人左右。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新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农民工迫切需要提升职业技能以适应新形势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为基础,从国家政策方针以及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深入探究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方向,指出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同时结合社会调查和丰富的理论经验,提出了切实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质量的策略。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该书从农民工基本状况、农民工教培现状、教培影响因素、教培的效应分析以及对策建议等五个方面展开了详细论述。同时,该书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指出了制约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开展的因素。该书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工作开展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形势下,为全国范围内农民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该书从理论层面出发,结合大数据分析,指出农民工职业教育是适应新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点。然而,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仍面临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相关制度不完善。相较于素质教育体系,农民工职教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政府发布了大量政策,并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了大量工作,但职业教育培训实际效果并不好;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在农民工职业教育中沟通不足,导致相关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存在步调不一致、大量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职业教育应该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紧密联系,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证书资格认定工作严重脱节,多数职业资格证书认定不规范且含金量较低。
二是国家对农民工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较于我国庞大的农民工数量,国家每年拨付的职业教育经费无疑是杯水车薪,而企业出于对当前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农民工作为低收入群体,无力更无心承担几百上千元的培训费用以及培训期间所产生的交通食宿费用。
三是相关培训质量不高,目前大量培训内容与经济发展方向脱轨,难以适应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需要,且部分职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程度不足、培训内容单一等问题。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市场和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其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在农民工职业教育进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一书结合大量调查,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未来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推进过程中,可以考虑将该书作为参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其工作技能和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第一,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建立完整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同时,进行明确的分工。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在农民工职业教育中各司其职,共同推动供给侧改革形势下农民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调整供给侧结构,职业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将普及型、大众型职业教育供给转变为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供给,根据农民工年龄、学历和兴趣等,提供多元化、个性化职业教育供给,满足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要。第三,革新职业教育授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传统集中授课方式,灵活选择授课时间、地点等,促进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最大化提升培训质量,切实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总之,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通过对历史经济发展经验的充分总结,并结合中国经济当前发展现阶段所暴露出的问题所作出的重大创新。笔者结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与转岗就业职业选择研究”(SH17103)的研究成果认为,促进供给侧改革需要提高劳动力素质,而教育无疑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我国目前约有3亿名农民工,他们主要从事于建筑、水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却是改革的重点,因此,推行农民工职业教育不仅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农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教育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株洲农村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农民职业教育当前的主要问题有:“农民荒”导致农民职业教育难以为继;农民大多学习动机不足,无力承担教育费用;农民职业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农民职业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结合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监管机制,明晰责任,提升基层干部素养;优化顶层设计,打造特色农村职业教育;凝聚多方合力,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湖南株洲;渌口区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将“三农”问题作为主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心。2004—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连续17年仍然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工作的首要目标。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1]。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湘政办发〔2014〕46号),明确了工作目标。2014年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进行整市整县推进试点,2015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开展。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万人[2]。总体来看,“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智能化,而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水平却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对于破解“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以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南阳桥村、湾塘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南阳桥村和湾塘村的农民进行随机抽样调研。其问卷是基于农民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而成,具体包括3个部分,即个人基本信息、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农民职业教育的参与度。除特殊标记的部分题目外,均采用单选题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舍弃不符合答题要求的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5份,回收率达95.8%。采用Excel和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调查数据效度和信度较高。1.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龄、职业和生活条件的调查对象对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本文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了整理。1.1.1年龄分布。此次调查对象年龄跨度较大,但分布均衡,其中20~30岁占21.7%,30~40岁占19.1%,40~50岁占20%,50~60岁占25.2%。1.1.2目前的从业情况。农民目前从事的职业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高达42.6%的受访者属于“完全非农”,而“单纯从事农业”的仅13%。这充分体现了当前部分农民放弃务农生活,离开土地转向城市自谋生计的现象,即“农民不务农”的潮流。1.1.3农民的闲暇活动。农民业余时间主要从事的休闲活动如图1所示,“读书、看报”的只有20%;“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手机等其他”“打牌”这类休闲娱乐活动花费了近3/4的时间。不难得出大部分农民主要的业余时间用于消遣等娱乐方式,也可以大胆推测乡镇等地方机构没有积极组织或动员农民参与健康文娱活动和培训工作。1.2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认识。1.2.1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对于“如果时间允许并且不收费用,您是否愿意参加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一题中,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倾向于愿意。其中,20%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42.6%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愿意”,27.8%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表示“无所谓”,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愿意”。由此看出,只有在政府予以经济支持和自身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农民对接受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才有迫切的需求与期望。1.2.2农民实际承担教育费用的能力。在个人接受职业教育方面,调查结果如表2显示,只有20%的农民实际每年为自己继续教育(接受培训、购买书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费用;农民在继续教育方面零支出的比例高达39.1%。这充分表明大部分农民没有闲钱和时间投资教育,对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或文化素质等感到无能为力。1.2.3农民职业教育的期望。农民职业教育效果不仅受制于农民的学习意愿,还与教师的业务素养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一是农民喜欢的教师类型。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与期望方面,对“培训教师的期望”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高达54.8%的调研对象选择“贴近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其次是“乡村能人”,占34.8%。由此可见,农民喜欢注重实践、擅长操作型的教师。二是农民喜欢的授课方式。对“授课方式的期望”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农民最喜欢的授课方式是“语言通俗易懂”与“理论联系实际”,分别占比49.2%和46.5%。此数据充分表明,农民在接受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的过程中,期望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简单明了的授课方式进行,而非高深莫测的“忽悠”。1.3农民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参与度方面,本调研结果显示,仅有5.2%的人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94.8%的人没有参加过,调查群体的农民职业教育参与度低。在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的群体中,高达67%的人表示“培训效果一般”,仅10.3%的人表示“培训效果良好”。22.6%的调查对象在“您觉得政府是否根据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来因时因地安排培训”选项中选择了“是”,77.3%选择了“否”。这两组数据表明,当地政府为农民提供的职业教育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亟待提高。在没有参与过农民职业教育的群体中,本文针对“制约其接受农民技术培训的多重因素”展开调查(本题可多选),其结果如图2所示。高达61.5%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地缺少培训机构”,37.6%的人则认为“作用发挥不明显”。因此,乡镇地区缺乏相应的教育基础设施或教学资源等条件成为阻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民职业教育或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对策
摘要:简要阐述了江苏省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在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招生人数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现代化教学条件落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引入学分制、提高教学灵活性、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力度、建立师资培养计划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对策
培养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江苏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农民职业教育层面,本省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供给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中职教育却面临生源不足的尴尬现状。国务院关于《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鼓励农民采取“半农半读”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职业教育。近年来,江苏省逐步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提高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培训能力。
1全省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现状
2006年以来,江苏省在44个县(市、区)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开设基层教学班320多个,累计招生5.2万人以上,毕业超过3.8万人。近3年,农广校招生数均占全省涉农中专成人教育的30%以上。1.1大力推广以“半农半读”为核心的“送教下乡”办学模式2009年以来,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农村人才工程整体部署,在江苏省农委、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向村组干部、种养大户、种养能手、农产品加工营销管理和生产人员,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难以离土离乡等学习特点,大胆探索以“半农半读”为核心的“送教下乡”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一是专业设置上,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原则,深入调研,力求开设专业能服务当地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水平,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有一定辐射带动潜力,学员参加学习主动性强。盱眙县2011年在淮河鱼种场开设“半农半读”淡水养殖专业教学班,招收55名水产养殖户参加学习,学员们逐步做强当地水产养殖业,相继成立“玉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丰利”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吸收社员106户,另外还有12名养殖户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扬州市江都区2010年根据该区花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发展需求,依托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开办了第1个园林绿化专业教学班,教学点设在花木主产区仙女镇的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共招收学员62人,目前大多数学员已成为当地花木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二是教学内容上,突出“统分结合”“理实结合”,依托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农场等建立实训基地,着重依靠“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学,强化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鉴定,教学时间安排强调与农时相结合,具有农业生产周期性的特征。三是教学形式上,全面推行“送教下乡”,建立“四个课堂”,即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移动课堂和田头课堂,开展多元化教学,灵活机动。1.2建立以学科小组为依托的农民中职教育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农民职业教育不同于任何围墙内的职业教育,由于培育主体的特殊性,多样性、同时作为学历教育固有的严肃性,如何开展好既能让农民易于接受,又能完成学历教育要求任务和目标的教学活动是保证农广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江苏省农广校在教学管理上严格执行“五个统一”,即统一注册、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制定了涉及教学管理、教学班管理、生产实习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严把教学环节关,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通过建立省级农广校学科指导小组,由办学成效突出的基层校校长担任成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及时反馈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动向调整教学内容,强化教学督导,促进了江苏省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自我进步。
2存在问题
农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之策
[摘要]中国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民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存在“农”性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性与农民需求多样性矛盾突出、师资数量不足与质量参差等问题。坚持“农”性、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样化教学,培育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中国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困境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目前,西部职业教育与中东部职业教育差距明显,西部职业教育短板较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主要针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直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类教育教学几乎没有;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农民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找不到现实有效的本土路径。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的欠发达,致使西部农业现代化得不到本土的智力与科技支撑,西部农村的繁荣与发展缺乏本土人才的助力。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跨库选项中选择学术期刊,在高级检索项中选择“篇名”,在检索词中分别输入“农民”并含“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并含“职业教育”,“职业农民”并含“职业教育”,“西部地区”并含“农民职业教育”,并在来源类别处选择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一共检索到190篇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柳一桥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中运用归纳法,对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特征和保障机制进行了分析,对中德两国农业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1]。王立宾等研究人员在《美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及启示》中对健全的农业法律、完善的教育机构及技术推广机构、保障资金渠道、确立准入制度等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进行了研究[2]。杨公安在《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中从农产品、农业人才供需均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培养层次多元立交的培养体系[3]。张成涛、张秋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中的研究指出,为弥补短板,抓住国家战略实施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应加强理论研究、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措施来保障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4]。张世珍在《关于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中提到西部地区农民脱贫需扶贫先扶“智”,通过职业教育将西部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经费投入,优化专业设置,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贫困的关键[5]。综上所述,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在政策法律、教育投入、体系建设、监督评价等方面发展较为完善,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国内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时间跨度长,但探讨的内容不够深入,关注度有待提高。现有农民职业教育研究对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研究重点在农民职业教育本身,而缺乏对农民的关注,致使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西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透视
农民工职业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城市化发展使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工人。新型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人”的城市化,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为城市建设带来大量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既注重实践,强调技能应用,提高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同时亦着眼于长远,注重提高其在城市“扎根”生活的能力。当前相关工作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试水开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亦存在诸如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内容单一以及教育成本高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农民工;职业教育;城乡发展;劳动力价值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增加,面积扩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化比率达到58.52%,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58%以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由于城乡发展差异、个人受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工种大多劳动量大、收入低、工作环境艰苦,融入城市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包括实用技术和心理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快在城市立足,有利于进一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身份转变,为城市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的劳动是对原有的自然物改造的过程,使其价值增加,带动经济整体增长。亚当•斯密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本,能够通过作用于其他要素,推动社会发展。1960年,经济学家舒尔茨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商品与服务,成为其附加值的一部分,成为经济增量的重要来源。另外,人力资本从量化角度看,不是“相等”的,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于体力劳动,因此在国民经济财富这一“蛋糕”的分配上,智力劳动者的分配比例应当大于体力劳动者。部分社会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解释农民工从事工作的薪酬水平较低的深层次原因。农民工的工种岗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例如建筑工人、保安、快递员等,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岗位。虽然这些岗位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但在分工上,无疑处在社会较低层级,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仅仅能养家糊口,并没能真正融入城市发展浪潮中。农民工职业教育内容应当紧密贴合农民工的实际工作,要“省时高效”,能够短期内“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因此开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农民工的工作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尤其是提高农民工对高科技生产工具的使用能力,逐步淘汰“出大力”式的生产方式,培养自觉、主动应用科技工具和设备的意识,增强操作能力。(二)准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上世纪中期,经济学界提出了“准公共物品”这一名词,其特征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会导致效率低下,产出水平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如果完全由私人提供,又会因初期投资高,盈利周期长而导致供给不足,消费门槛高,具有过度排他性。因此,要由政府、私人部门在适当的比例下,共同提供。农民工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概念范畴。一方面,教育本身是公共物品,公民拥有受教育权,教育的产出,即人才和科技成果,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普遍性的,因此国民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经费来源是公共财政支出,归属于事业性服务;另一方面,农民工职业教育不是普惠于社会全体成员的,仅仅是农民工这一个社会群体,受众人数少,而且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目标明确,就是更好地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而且更明显地体现为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如果农民工职业教育如果全部由政府财政买单,相当于全体纳税人为部分群体的利益纳税,显失公允,因此私人部门,例如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要充分参与进来,作为经费来源方,开展相关工作。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的现状
农民职业教育问题探析
【摘要】近年来,三门峡市根据就业形势发展需求,以提高劳动技能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贴近生产实际的农民培训活动。但是,如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自身素质,使其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岗位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就三门峡农民职业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探寻三门峡农民职业教育问题的破解对策,以职业教育铺就农民工致富之路。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一、三门峡市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三门峡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02.5万人。根据受教育程度,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1%,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1%。①从统计数字看,该市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数较少。近年来,该市依托25所各类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通过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全市农民职业教育总体上实现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民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该市对此高度重视,并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为全市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思考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农民工人口素质和培训情况的调研,分析现阶段农民工的特点,提出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要与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意愿以及重视农民工培训的社会理念相结合。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就业
针对农民工就业与职业教育问题,我们在2009年2月对河北省的农民工进行了社会调查。本次社会调查涉及了河北省11个市的760个行政村,在每个村中选取5户农民工家庭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00份,回收的调查问卷经过整理审核筛选后,删除无效回答的案例,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333份。
一、对河北省农民工的调查情况与分析1。年龄分布以青壮年居多。河北省是劳动力资源大省,目前共有700-10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总计626万。本次调查的农民工年龄,以21-45岁居多。其中20岁及以下的人口占12%,21-30岁人口占40。2%,31-45岁占33。1%,46-54岁占12.5%,55岁及以上的占2。2%。之所以出现青壮年农民工占多数的情况,是因为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最具有迁移选择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他们的迁移预期收益要大于迁移成本,愿意为了自身发展或增加收入到各地就业。而年轻人口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也要抓住年龄这个特点。
2。性别分布上男多女少。调查表明,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农民工居多,占到被调查人口的66。9%。
农民工性别结构上呈现出男多女少的特征,是因为男性农民工更倾向于外出务工,而农村女性人口由于在家乡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相对出去打工的较少。而且,调查数据也显示,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中男性农民工居多,而纺织服装业、餐饮服务业中以女性居多。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时,要针对性别和工作特点进行不同职业的培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农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