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法律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1:46: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民法律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研究
一、农民法制教育“:法治湖南”建设的工作重点
建设“法治湖南”,是湖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的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湖南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湖南工作千头万绪,法制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基础环节。建设法治湖南,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农民是重要对象。《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丰富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切实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防止形式主义。”湖南是农业大省,有2300多个乡镇,2万多个行政村,4500多万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所占比重高,占全省总人口的70%。[1]从一定意义上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效,是决定全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因素。[2]当前农村发生的案件中,许多是由于不懂法造成的,由不懂法变为违法犯罪。由此可见,农民法制教育是实现法治湖南的重要前提。法制教育本是一种素质教育或者理念性教育,其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法律的信仰。[3]可以设想,迅速而普遍地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将极大地影响湖南法治化的进程。
二、湖南农民法制教育之问题分析
湖南省从开展“普法”教育以来,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整体上有了提高,农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也应当看到,农村的法制水平一直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教育滞后。美国学者伯尔曼说:要使民众守法,首先要懂法,而懂法的前提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农民法制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队伍,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干部对农民法制教育重视不够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抓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抓法制教育是一项“软”指标,对政绩没有什么影响,认为法制教育既花钱又费力,还不如干点赚钱的事情实惠。由于缺少应有的严格考核和监督制约机制,农村干部对开展农民法制教育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的甚至还带着抵触情绪。因此,由乡、村干部组织的法制宣传,不但次数有限,有的还名不副实,搞形式主义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收到宣传教育应有的效果。此外,我们到一些乡村调查发现,当前农村中“重人治、轻法治”的思想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知法犯法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导致学法与用法脱节,由此严重挫伤农民学法的积极性。[4]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制观念比法律文本更重要。不改变这种落后的法制观念,农民法制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居民法制意识调查分析
[摘要]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转变。调查中发现,上冶镇当地居民的平均年龄偏老龄化与低龄化,缺少青壮年,属于较为典型的留守人员较多的乡镇。与之对应的,当地居民的普遍学历与收入均不高,也缺乏对法律的了解。相当一部分的居民认为遇到问题通过社会关系解决就可以,不需要也没必要通过法律手段。文章认为,为进一步推动国家法治建设,国家应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加强对乡镇居民的普法教育,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切实改善乡镇法制建设与法律环境的创建。
[关键词]临沂上冶镇;法制宣传;法律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更加健全,公民法律观念不断提高。以民法典的编纂、宪法第五次修正案与监察法的颁布、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为标志,我国法律体系日趋完善。虽然从整个国家来看,法律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但多年的实践证明,虽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专门的执法与司法机构,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村),人情社会的现象依旧存在,当地居民认为通过社会关系就可以解决各种问题。这与其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缺乏必要的敬畏与了解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前依法治国大环境下,为什么仍然有一些乡镇(村)的大部分居民法制观念比较薄弱,究竟是这些居民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没有学习法律知识的意图,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途径?临沂费县上冶镇的法制建设基本情况又是怎样?当地居民对法律知识学习的态度如何?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后能否得到及时的咨询帮助以及法律援助?为了了解这些问题,青岛大学法学院“与宪法同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临沂费县上冶镇对当地居民进行普法宣传,并了解了近几年上冶镇法制环境和民众法制观念的建设与转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走入街头巷尾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临沂费县上冶镇的居民,为了更全面了解临沂费县上冶镇居民法制意识的现状,笔者在走访当地政府采集数据、访问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深入街头巷尾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上冶镇的街边路人、店铺经营者、居民楼的住户以及田地里的农民。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张,有效率为98%。其中,18岁以下的有25人,占25.5%;18-24岁的有0人,占0%;25-35岁的有21人,占21.4%;36-48岁的有13人,占13.3%,48-60岁的有22人,占22.4%;60岁以上的有17人,占17.3%。(二)调查方法。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公民法制观念调查问卷》,共有18个条目,涉及政治面貌、从事职业、学历、是否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有所了解、是否了解我国法律的制定主体、希望了解的法律问题有哪些、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什么、对普法活动的建议等内容,同时,在问卷中还设计了诸如“您是否满意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等问题,意图结合上面的答题情况看出受调查者对法律的求知欲有多强或者说其是否有进一步了解法律的愿望。①
法律意识论文:农民法律意识的策略解析
本文作者:杨俊渠工作单位:贵州省天柱县人民法院
农民法律观念有待转变,很多事实表明,法律在农村百姓中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的权威性是至上的,然而,在天柱县农村地区,法律总没能形成其权威性,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很难认识到位。当前,有一部分农民分不清政策和法律之间的区别,或者根本弄不清法律的具体含义。对公安、检察、法院机关的职责划分也含混不清,对政法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有抵触情绪。在农民的认识里,认为政府是管理一切纠纷的重要场所,在发生纠纷后,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非法院。农民不相信法律,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缺乏法律诉求和法律意识,缺乏寻求法律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他们也会采用“和为贵,忍为上”的方式处理,宁可委曲求全,也不愿走向法庭,很少会主动、自觉地寻求法律的保护。
加强经济发展力度,大力搞好农村经济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在社会发展和人民意识以及认识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重要的认识作用。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各项文化教育设施和条件也随之提高,才能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随着高速公路的兴建,信息网络的不断健全,让农民多听、多看、多接触新鲜事物,促使广大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断扩大,从而带动广大农民法律意识的全面提升。开展灵活多样的普法宣传,让农民学法、懂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展板巡回在各村和歌会等民间活动场所、群众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同时采取以案释法宣传,实施普法教育的真实性。针对农村普法教育面广量大的特点,采取以图释法、以案释法的例宣传的形式,增强农民学法的趣味性、真实性。运用挂图、漫画在重要场所张贴、印制小册子,发放到农村家庭进行宣传。同时,针对所发生的案例,逐个进行案例分析,使农民通俗易懂,体现了形象直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针对涉及面广、运用性强的法律、通过区域性开庭,农民易接受,尤其是对蛮不讲理,又不学法接受教育,由经常违法的个别人,现场开庭,当庭宣判,强制执行等方法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法律知识接受水平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文化的改造作用,根本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第二是加大社会诚信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中涌现的诚信标兵、道德模范,以好的典型教育一批人、带动一批人。第三是给农民上法制课,为农民提供快捷高效的法律咨询服务。加强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树立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权威性的确立,着重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法的执行关键要体现公平公正性,对法运用的公平公正关系着法在百姓中的权威的确立。因此,要加强农村执法工作,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重塑农民对法律的信仰,为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农村执法监督机制。要依法建立农村基层法律监督机制和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监督机构要对监督客体的法律实施范围、内容、法定程序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在农村,舆论监督的主体应当是全体村民,让农民来审视和监督法律运行的基本情况。以便于激发农民对于法律知识系统学习和了解的热情,从内心真正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法制工作的建设,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这不仅仅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对农村的经济进行调整和规范,并且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步入国际大舞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国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的将农民法律意识和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关键词:农民法律意识;经济发展;新农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极其重视“三农”问题,这也是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不断的推进农村法制工作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淡漠的,法律对于农民来说是新鲜事物也是比较陌生的事物。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农村经济发展下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的概念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农民的思维已经逐渐发生转变。农村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和不流动性都被打破,农民慢慢的接受新农村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农民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对于建设新农村已经农村发展的作用。积极的吸收具有创新性的元素,帮助农民接受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模式。
二、农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法制教育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县下辖8镇、1街道,163个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42.5万,其中农业人口33.9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在“四五”普法期间,我县把农村的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县农村进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防洪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信访条例》等30多部法律法规的普法教育,共举办了各种法律知识讲座2000余次,开展法律咨询3000多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900多次,举办各种宣传板报10000余次,举行法制宣传广播车巡回宣传500多次,刊出农村法制宣传小报6000多份,下发普法教材和法律学习资料上万份,张贴各种法制宣传标语和法制宣传画1000多条(张),给农村中小学上法制教育课600多场,组织农村各类法律知识竞赛50多场,县锡剧团自编自演现代法制教育剧《校园内外》100多场次。农村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镇、依法治村的进程,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农村普法摆上重要位置。
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县委、县政府尤为重视,具体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精力到位。为使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县委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多次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先后5次召开成员会议,集中讨论研究农民法制教育工作,制定各单位实施意见,及时分析形势,明确工作目标。规范了各镇(街道)、各单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范围和职责,建立和落实了年度考核验收等11项工作制度。二是目标措施到位。我县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每年下发年度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各镇制定年度实施意见,将其列入全年经济社会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四五”普法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三是部门协调配合到位。为充分发挥县镇两级领导小组检查、指导、协调的作用,除平时到各镇指导外,坚持每半年对各镇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年度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县人大、政协每年安排视察农村农民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原XX报社、电台、电视台积极配合,开设专门栏目,加大了宣传力度。分别在原XX报和电视台开设了《法制纵横》和《法制园地》栏目,集中向全县广大农民宣传法律。
2、区分对象,抓住重点,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法律。
深化农村普法教育经验交流
在贵州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检查验收中,我市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实施的“两个一”工程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检查组领导指出“*市的依法治理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法制教育工作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特别是农村‘两个一’工程的开展,加强了村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教育和培训,突破了农村普法工作中学用脱节的难点……”。“两个一”工程的实施,不仅使我市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得到了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同时使我市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一、实施“两个一”工程的必要性我市是一个汉、苗、布依多民族聚居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2.08%。由于村民居住分散,文化偏低,消息闭塞,经济滞后,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为老弱妇孺,客观上存在接受教育能力低,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矛盾不断凸现,过去那些滞后普法宣传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普法宣传活动难以取得明显效果。这充分说明了普法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就必须在法制宣传的手段上、形式上、内容上进行创新,要有突破,因此在“四五”普法期间,总结不足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市针对农村普法现状,按照“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要求,率先实施了农村普法“两个一”工程,即每户农户拥有一本法律书籍,为每户农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二、“两个一”工程实施情况(一)领导重视、逐级落实“两个一”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一是经费到位。实施“两个一”工程中的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承担,所有编印的法律书籍和法律资料全部免费,发放给广大村民,任何单位不得向农户收取一分钱。二是逐级落实到位。专门开会部署此项工作,分层传达到各区(县、市)、乡(镇)党委、政府。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均将此项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安排部署,从2003年开始,在市、区(县、市)、乡(镇)、村各级鉴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形成了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格局。并将“两个一”工程实施情况列入每年依法治理工作检要内容,有效推进了“两个一”工程全面实施。(二)组织编印村民学法书籍1、深入调研,科学编印学法书籍。要实施好“两个一”工程,首先要在法律书籍的编印上有所突破,打破过去编书一法一书,条条款款,枯燥无谓的格局。因此我市组织了有关专家、法学教授等二十余人成立的碉研小组,专程到本市各地农村对农民的普法教育工作和农业户进行了调研和摸底调查。认真编印了涉及农村经济活动、社会治安、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用设施、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法律文书格式和农村民主管理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具有可读性、又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法律工具书《*市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等资料。2、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两个一”工程。在法律书籍编印方面,我市用两年的时间达到了“一户一本法律书籍”的目标。第一年发放到农户手中近十万册,第二年发放30余万册。对于市级法律书籍发放不能满足到的地区,由各区(县、市)、乡(镇)根据《手册》的内容和相关法律书籍,结合当地实际,自行编印农民适用的《村民手册》、《村民法律知识问答》等相关法律书籍,免费发放给广大村民。两年来,我市共编印《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等相关法律书籍40余万册,逐步达到每户农户拥有一本实用的法律书籍,做到学习有资料、办事有依据。(三)对农户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对农户中法律明白人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让法律明白人带头学法、用法、守法、依法维权,带动一个家庭,影响和改善一个群体,改变一个小组,推动一个村寨,为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建立一套起长效作用的工作机制。1、加强村两委的法律培训。村级干部是从农民中选举出来的,是村民比较信任、有威信、能起带头作用的村民。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等影响很大。所以他们必须学法、用法、懂法、守法,必须依法办事。要提高村两委的法律素质,我们着重抓了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在区(县、市)成立了普法宣讲团,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二是在乡(镇)培训了法制宣传骨干,落实村干部“学法日”制度,定期集中组织村干部上法制课、以会代训等方式,开展对村两委的培训。三是在村组设普法员、调解员,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对村级干部不仅进行专门的培训,还利用村、支两委会、党员大会等组织干部、党员进行学法。其次在农村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积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章立制,促进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村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截止今年我市创建的农村“民主法制示范村”已超过35%以上。2、利用农村法制夜校、村民法律学习室等对村民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法律培训。一是在农闲时,开办农民法制夜校,聘请或由乡(镇)安排老师上法制课,每户农户必须至少有一位成员(法律明白人)参加培训;二是成立了村民法律学习室、普法活动室等,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外出前组织他们进行了技能和法律相关知识培训,让他们在外能遵纪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回到家后同样是学法、守法的模范。三是对于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我们一线的法制宣传员、司法助理员、村两委干部等挨家挨户上门对农户法律明白人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指导和宣传。通过长期培训,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掌握更多的法律、法规知识,能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履行义务、共同担负起依法治国的重任。据统计我市农户中法律明白人达90%以上。3、利用远程教育课件开展学法教育。今年我市相关部门制作完成了“以案说法”系列课件6个,并陆续进行了播放。该系列课件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直观向广大村民解读了涉农法律法规知识,使村民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接触到法律知识。4、法制宣传部门针对村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涉农法规宣传。我市各级法制宣传部门以法律咨询、法制宣传小分队进村入户、建立村级法律顾问等形式,针对村民关心的土地、拆迁、劳动、医疗等各类法律、政策、规章等,采取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车、宣传挂图、上街宣传、法制文艺表演、广播、电视及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形式,为村民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做到每户一个法律明白人。并且通过发生在本村的纠纷调解案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大家都吸取教训,共同提高。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与开展送“文化、卫生、科技、法律”的下乡、法律知识竟答、评选农村“十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发挥法制宣传的带动、辐射作用,切实营造农村基层民主法制良好环境。三、“两个一”工程的推行,使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促进,村民法律素质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我市农村基层干部法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普遍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农村干部在管理村务上既讲究件件事情依法办事,又讲究每项事务民主自制。他们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把过去形式上的事后公开改为群众事前监督,为了增加村务公开的透明度,确保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让村民参与对村务活动的管理,他们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项齐全、细目清楚、情况明了、重点突出”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内容、时间和程序,通过公示栏对村民公开,同时对村民的困难、村民们发生的事情也十分的关心。极大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例如:云岩区红岩村在“三五”普法时,因政府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与村民发生分歧,由于村民未得到相应补偿想不通,爬到高架桥上,以自杀相威胁。当时市委、政府领导到场进行调解,才得以解决。而“四五”普法期间,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这时村委会认为村民的补偿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出面召集村民进行了集体诉讼,经法院判决,村民得到了合理补偿,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2、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普遍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对法律明白人的培训,并且在法律明白人的带动下,激发了村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过去在农村普遍存在的“骂街”、群斗、群殴事件大大减少,碰到矛盾纠纷,村民普遍都会自觉地先学习法律知识,从法律书籍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寻求组织和相关法律部门的帮助。例如:花溪区孟关乡村民吴某,有两间房屋无相关手续,但由于房屋修建时间很早,一直都居住在这里,按照有关规定可以给予一定补偿。乡政府要征地拆迁,把它列为违章建筑,并且不给予补偿。吴某通过阅读《*市村民实用法律知识手册》,从中找到了应该赔偿的依据,于是起诉到了法院,经法院判决得到了合理的赔偿。一些小矛盾、小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化解。农民之间素质提高了,也能文明的相处了,主动学法守法,遇事顾全大局,上访案件通过说服教育和行政、法律等手段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农民不但主动关心集体的事务,有的还自行组织义务法制文艺宣传队伍,利用健康的文艺表演来抵御旧封建不健康的习俗。3、是农村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由于“两个一”工程的推行,基层干部宣传到位,化解矛盾到位,消除后患到位,跟踪回访到位,有的地区定期督查通报,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隐患漏洞不过夜,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拆迁、征地、失去土地的农户进行排查,不留死角,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了矛盾纠纷的升级扩大,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截止今年我市的农村刑事案件发案率、治安案件发案率、民间纠纷发生率、同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群体上访事件也有所下降。通过有效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了辖区村民和企业单位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农村发展环境。“两个一”工程的推行,是积极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地推动了全市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对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司法局法制教育工作总结
一、坚持突出普法重点对象,继续深化“法律六进”
我局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会同区委宣传部、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改委等30多家单位印发《关于“六五”普法期间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以及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社区居民、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学法用法指导意见,部署各成员单位围绕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大局,深入开展以“深化‘法律八进’服务‘两个率先’”为主题的“法律八进”活动。
(一)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我们主要通过六项举措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活动。一是年初召开一次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推进会。对全区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进行一次再动员、大发动。二是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专题讲座,邀请市委党校教授、法律专家等为全区领导干部、公务员开展法制讲座,今年共举办了两次全区性法制讲座,切实提高了领导干部、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学以致用,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考试。我们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来检验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效果。五是印发领导干部学法笔记和《领导干部学法手册》。内容包括“六五”普法规划中有关领导干部必学法律、法规,省、市出台的关于领导干部学法的规范性文件,每月学法计划及范围等。六是组织一次领导干部法治实践。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工作需要,组织领导干部参加一次法律咨询或送法进机关、社区、村或旁听法院行政审判等活动,将学法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二)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我局联合文教体局组织辖区20余名“六五”普法讲师、法制副校长抓住“六.一”儿童节、7月放假前夕,9月入学第一月等有利时机,走进辖区24所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集中送法进校园、我和妈妈同学法、青少年法制宣传月等活动。讲师们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讲法制故事、有奖问答、播放法制动漫等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参与的生动形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并将司法局精心刻录的法制动漫光盘作为礼物送到同学们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丰富了他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们开创未来、奉献社会的决心。在法院的开放日,组织辖区中学部分学生参加法院的“开放日”活动,现场,青少年们观看了法官的宣誓仪式,旁听正在进行的民事案件庭审过程,庭审结束后,同学们好奇地向法院工作人员问这问那,部分同学还争着坐审判台,争着扮演庭审角色,亲身感受法律的庄严与神圣。旁听庭审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们懂法护法,这比平时一味的说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了解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学法、守法的意识。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联合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多家部门,邀请“夜新闻”“张慧帮你问”等电视栏目,在区八个街道办事处巡回举办了“政法部门进社区(村)”活动,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效应,扩大司法行政的群众知晓率,为百姓提供“零障碍”法律服务。定期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法治创建工作知晓率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活动。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依法行政、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管理、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加以整改。充分利用市民法制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办法制讲座。成立了一支由16位普法志愿者组成的“守护夕阳普法宣讲团”,奔赴辖区8个街道73个社区(村)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制宣传活动。开展“万家学法”系列活动、“学法用法守法好家庭”、“幸福家园”评选等活动,活动通过开展读书征文、法治文艺节目脚本评选、书面知识竞赛、守法家庭选拔赛等形式,宣传婚姻家庭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民群众学法、用法的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带动家庭成员学法、用法。结合全区法律服务行业普法“1+3”活动,以“大走访、大送法”为主题,开展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专项行动。集中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法律需求,及时发现纠纷隐患,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增加了法治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了社区群众对法治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
(四)深入开展“送法进军营”。我局不断创新法律服务军营的形式,推进法制宣传进军营,积极营造部队官兵学法用法的氛围,帮助军人、军属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军营法律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务求军营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打造法治军营特色品牌。定期邀请律师、法官、检察官到部队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活动,让法律咨询进军营,为官兵们解疑释惑,帮助广大官兵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涉法问题。整合辖区资源,既有辖区普法志愿团自发组织排演,也有专业演员纵情歌唱,演员们用小品、相声、三句半、黄梅戏、诗朗诵、歌唱等大家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展现艺术,弘扬法治,宣传了宪法、国防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方面的知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法制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台下官兵的阵阵掌声。截至目前,共开展法治文艺进军营24场。此外,我局还通过举办军民法制书画联谊赛、法律知识竞赛、普法故事演讲比赛、法制歌咏比赛等形式开展军营普法教育活动,让军人在法治实践中获取法律知识、得到法律帮助,这不但增强了军人的法律意识,而且增强了军人的国防意识,更增强了军营的凝聚力。
中国农村法律援助可行性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抓好农村的法治是关键,搞好农村法治,抓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是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封建传统思想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我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举步维艰。而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援助;农村法治;农村普法
一、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现状
1.1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成就
(1)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在“五五”普法期间,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司法部也将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确立为09年全国法律援助重点工作,准备从健全工作体系、畅通援助渠道、扩大援助范围、加大办案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人手,从政策上把农村法律援助推上更高的台阶。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在乡镇建立起司法所或建立起调解庭,同时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
(2)一些农村建成“民主法治村”影响并带动其他村落的法治建设。响应中央的号召,一些村落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也利用党员电教、科技下吞、放电影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些还按照“符合法律、顺合民意、便于操作、可持续性”的原则,制定了上与法律法规吻合,下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并上墙公布,增长本地农民法律知识,建成“民主法治村”。
农村法治化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摘要:农村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难点。在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农村法治化模式。本文先从分析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入手,探明原因,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农村;法治化;建设。
一、我国农村法治的现状
从历史因素来说,中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思想尤其在农村根深蒂固,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方性的村规民约的适用性远远高于法律。农民的维权意识不强,对法律存在陌生感和不认同感。当自身遇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解决途径,而是依靠人情、关系、"走后门"。当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
我国农村法治化进程中要面临种种困境,我们必须对其原因进行透彻的分析后,才能探寻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二、我国农村法治化难的原因
农村法制文化建设探讨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法制文化建设,农村法制文化建设应当适应于农村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对于城镇我国农村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全民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已开展多年,农民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所有提升,但是农村法制建设仍面临诸多困境。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法制文化建设成效、推动新农村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法制文化建设,提升农民法律素养、创建良好农村法制环境。
1农村法制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1.1封建习俗和历史传统影响依旧强大
在落后历史传统的作用下,很多农民在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为存在惧诉、厌诉的情绪。在针对甘肃省贺兰县农村调查中发现,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该地区有20%农民不愿意通过诉讼手段解决争议,而在经济更落后彭阳县调查中发现这个比例更大。同时实际中很多农村传统习惯、风俗和法律规定相悖,这样就会使人们产生对权力观扭曲的认识。实际中这些传统道德习俗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借口,例如农村嫁娶有收彩礼习俗,一些人借婚姻之机大量索取财物,这与我国婚姻法规定明显不符。
1.2未充分认识到地区发展中法制文化建设的意义
当前地方政府部门和民众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对于法制宣传教育这种费时费力的工作持漠视态度。农民群众、基层干部、各级部门对于农村发展中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形成深刻认识,法制建设并没有被放在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位置。同时一些基层干部对于开展法制教育持消极态度,进而对法制文化建设活动造成抑制。实际中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很难明晰判断和掌握法律规定和政策规定,在维护自身权利上过度依赖基层干部,存在较为突出的麻木和盲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