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保险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6:31: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房保险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商务经纪与教学的改革透析
论文关健词: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商务经纪与》专业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街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在进行市场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和裸程体系设计的基欢上,时商务经纪与专业的培训目标、人才挽格、扰业方向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质能力、核心素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的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加人WTO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交易中的供求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日趋复杂,经纪活动的沟通和中介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和突出。我院商务经纪与专业的开设,为开展经纪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培养经纪管理实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把握市场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特色专业
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缺乏商务经纪与专业,全国仅有几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该专业的高职学生,但其培养的经纪层次单一,跟不上中介企业多样性的需要,造成结构性需求比例失调,有些层次的经纪人才奇缺。基于我院是财经类的职业技术学院,我们把商务经纪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经纪学、商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技能及管理方法,具有必要的计算机与外语运用水平,能开展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营销工作,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公关协调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可以解决“本科留不下,中专用不上”的结构性矛盾,满足经纪组织的人才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教育。根据市场热点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反馈的信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参照,采取“订单培养”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适用.急用人才。从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签订协议、接收实习到签订学生就业协议,以“一条龙”方式进行。形成了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在教学、培训、生产实践、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多层面、全方位的紧密型合作局面,达到了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目的,实现了校企“双衰"。
马克思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理论中国化特征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是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章《费尔巴哈论》中进行了集中叙述。一些学者着重从纯丈本的角度或该理论的现代性角度来论述,笔者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这个动态角度来阐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关系理论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特征.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性质和特征的分析以及他对社会历史的解释,“向我们暗中指出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从而为马克思进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国家唯心主义完成的同时也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完成”。马克思的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建立首先就是从批判和改造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入手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国家概念并不能产生和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观念不是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创造主体,“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并且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马克思还指出:“市民社会是个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它包括该阶段上的整个工业生活和商业生活。”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市民社会”概念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构成上层建筑的各种经济关系。本文将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揭示一下马克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在中国化中的特征。
一、人民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俄国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时一批中国有志青年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一些有志青年坚定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只有走俄国的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1年7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开始探索救国之路。
中国共产党首先坚信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同时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开展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国革命道路”,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资本主义很不发达,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不过我国的无产阶级不少是来自破产的农民,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苏维埃政权。这正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中国化的体现,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广大弱势群众的的根本利益。公务员之家
农户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
现有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城乡分隔和计划经济下产生的,为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和发展工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果的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宅基地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这其中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宅基地的功能、性质、立法价值、流转、获得及保护等。对宅基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法,让宅基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制度变迁的视角上,当经济和人口处于转型期,快速发展的资源价值和相对落后的制度会发生一些冲突。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农村宅基地无序流转和闲置的现象更加突出,特别在城乡结合的地区,宅基地升值潜力比较大,流转的频率更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隐形市场[1]。
一、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存在违规流转、隐形交易等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在住房市场升温和持续壮大中,农村宅基地和住房价格优势显露出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宅基地,很多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做出违反法律制度的事情。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和住房不可以出售给城市居民,也不允许城市居民在农村占用集体土地建设住宅,即使能够建成,有关部门也不能给违法购买和建筑住宅者发放房产证及土地使用证,这些规定都严令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大量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农民出售过住房,这说明虽有明确的法律,但农民宅基地和住房的买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2.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出现闲置,空心村现象明显。改革促进大量农村人力资源进入城市,一部分人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中,农村的宅基地和住房就此闲置起来,尤其比较偏远的农村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一些资料表明,超过半数的农民有多余的、处于闲置状态的住房,严重的浪费了土地资源。住房闲置的原因之一是农民进城务工,另外的原因是非法审批、乱建乱占住房、建新房不拆旧房,从而造成空房现象的产生,在城乡结合部甚至出现一些空心村。目前,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不断增加,农民清醒认识到房屋蕴含的巨大升值能力,农村住房不断向村外扩张,一些农民在村内有住房,又在村周边重新兴建住房,这就造成空心村[3]。这种现象极大浪费了住房资源和农村的土地资源。3.农村占用耕地建设“小产权房”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商品住宅楼的价格飞速上涨,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宅基地和住房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在丰厚的经济利益面前,一些地区的政府就在公路旁建设起颇具规模的商业住宅,以至于村道、公路旁的耕地被非法占用。另外一些开发商和村集体进行合作开发建房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这部分房子大多数是非法使用基本农田或耕地建设的,没有预售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这就是所说的“小产权房”。尽管“小产权房”因其独特性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这一现象在全国都发生甚至普遍存在,巨大的价格优势满足城市居民中低收入人群的需要。近年来,城镇居民有在农村购买共建房的现象,这些情况大部分发生在城乡结合部。4.使用权被征用的宅基地出现补偿不足的现象。不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让低成本的城乡结合部土地成为城市发展后备选择,甚至开始征用宅基地和住房建设住宅区。农民住房和宅基地被征用后,土地用途从农村用地转变成建设用地,价格也产生明显增长。这部分增长的价值,如果是城市征用居民住房,那么增值部分归房屋所有人拥有,但农村宅基地是村集体所有的,这部分增值收入的归属就是村集体,农民只能得到土地建筑的补偿。农村宅基地具有双重性,农户拥有使用权,而集体拥有所有权,两种权力的分离让农民被征地时权益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还助长了一些地方政府乱占、乱批宅基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在城乡结合部比较突出,由于宅基地所处的位置不同,地租也会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别形成农村集体的追租情况。
二、农村宅基地问题的原因及后果
宅基地面临着流转使用权的现实需要和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个难题急需要求政府部门解决。制度是限制或刺激行为的规矩,如果制度供给在一定层次上落后,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新的价值,经济就会在此时发生扭曲的现象。这样就会在租金和建设上消耗更多的能源,并产生冲突和摩擦[4]。近些年,出现大量由于土地被征用而产生的自焚、暴力抗诉等事件,拆迁上访的人数呈现逐年增加之势,追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人口增加和土地资源缺失带来的矛盾,土地升值需要传统权力对物质分配进行重新界定和调整。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让宅基地的价值一再升高,但在征用农村土地时,补偿款一般归村集体所有,农民仅仅能获得地上物的赔偿,出现集体卖地侵害农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的事件而产生的矛盾,是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补偿方面的失衡。
三、宅基地制度的改革路径
十一五农村住房问题的审视刍议
论文关键词:农村住房;宅基地;居民点
论文摘要:当前,农民住房独立于公共政策体系,存在“自建自管自用自灭”局面。需要以支持农村住房建设为切入点,以农村住房确权为抓手,加强农村住房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引言
“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住宅投资额从2083.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743.3亿元。4年间增长了127.7%,年均递增22.8%;农户住房面积从62292.4万平方米增加至2009年的95570.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从2005年的0.83平方米增加至2009年的1.21平方米。整体上,农村住房情况有明显改善。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住房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城镇住房,对以往农村住房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对此,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人员从系统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农村住房问题。
二、国内农村住房问题的研究情况
(一)对农村住房消费行为的分析
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论文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有别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镇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具有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多、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怎样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
一、引言
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从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民工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其中,进城农民工约8600万人,乡镇企业职工约12800万人。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分析论文
1、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是推进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稳定,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农民工亦工亦农、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特点,创造性的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满足农民工利益要求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也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开始放弃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工薪收入生活,一些人也不再具备从事农业劳动的意识和技能。
据王奋宇等人对北京、珠海、无锡三个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即农民工的典型调查显示:已经有19%的农民工没有土地,完全放弃了对土地的依存;有46.8%的农民工即使没有失去土地承包权也会继续在外务工,也准备放弃对土地的依存;16.5%的农民工处于不确定状态,只有17.7%的农民工会选择回家务农。这就说明,有近70%的农民工已经做出了城镇化选择,若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或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出城镇化选择的比例还会大幅度提高。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管理论文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有别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镇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具有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多、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怎样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
一、引言
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从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民工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其中,进城农民工约8600万人,乡镇企业职工约12800万人。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论文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个有别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度安排,逐步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摘要:城镇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群体,是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边缘人,具有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多、自我保护能力差等特点。怎样将农民工平稳地纳入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我国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
一、引言
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从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民工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其中,进城农民工约8600万人,乡镇企业职工约12800万人。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完善税制立法建设矫正贫富差距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税收在娇正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娇正个人收入理距的税收政策取向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不同行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方面尚存在不足、税制结构不合理、税种不完善.弱化了税收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税收征管存在问题、完善现行税制结构、完善现有的税种、进一步扩大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新开征一些税种、解决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论文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流转税矫正征税范围纳税人财产税税收政策取向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论纠正收入差距的税收制度取向
论文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分配制度个人所得税流转税矫正征税范围纳税人财产税税收政策取向
论文摘要: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在矫正个人收入差距上,应采取什么样的税收政策呢?
个人收入是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人总和。我国个人收人包括:工资和薪金收人;奖金和单位福利收入;兼职收人;资本性收人;灰色收人甚至黑色收人。税收只能对前四项收人进行调节,最后一项需通过其他法律、法规来加强管理。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我国居民的个人收人也有了非常快的增长。但是,由于分配制度和劳动就业体制不完善,在初次分配中就存在诸多不合理,致使居民个人收人差距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
(一)居民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依据统计部门对城镇收人水平的划分,城镇居民家庭年均收人共分为五个层次:贫困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8%;温饱型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一1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36.1%;小康型家庭年收人在10000元一30000元之间,占全部家庭总数的50.1%;富裕型家庭年收人在30000元一100000元,占家庭总数的8%;富有型家庭收人100000元以上,占家庭总数的1%。富有型家庭与贫困型家庭相比,其年收入相差竟达20倍之巨。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不全面性,实际的收人差距可能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