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4-30 13:5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土地整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土地整理建设作用

1土地整理对建设新农村的促进作用

1.1土地整理增加了耕地的数量,提高了耕地的质量。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涵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还将增加,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其增长趋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扭转,土地面积的有限性、空间位置固定性决定了无限增加耕地的数量是不可能的,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全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只有实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才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农村土地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各类零星闲置土地、废弃坑塘及未利用的土地数量较大;由于受自然耕种条件限制产出率低和沟渠等土地占有较大比例。对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市、县,利用自筹资金或耕地开垦费,通过全省统一安排到后备资源丰富的市、县开发新耕地,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1.2土地整理对农业结构、农产品、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土地整理,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使农业的区域布局更加的趋于合理化,使产区集中起来,利用国家农业科技的最新研发成果,集合各地区的特色产品,大力发展高效农作物,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使特色农产品开始向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体系,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提升其竞争者力,从而构建以区域为主的特色农业。构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需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这一重要标志则要要实现农业机械化,能过土地整理使零散的耕地得以归并,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工作,使耕地向集中和集约化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实现成为可能。通过土地工作,有效的增加了农村的耕地面积,使耕地的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为农民的增产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土地整理后打破了传统的土地利用格局,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农业生产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增效,同时在土地整理的开展下,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者力得以进一步提升,这种种有利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的收入得以增加,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1.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分散、闲置的以建设用地为主的土地综合整理,将整理完成的建设用地(拆旧区)等量置换到城镇建设发展区(建新区),一方面可以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保障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以城镇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高于农村建设用地,可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益,改善城乡土地利用配置效率。

1.4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当前在人类经济活动不断频繁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受到较大的,而通过土地整理工作,使耕地面积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加,有效的缓解了当前人地矛盾。通过土地整理,使农村的田、水、路、林和村的综合整治措施,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生态环境更趋于合理化,和谐化。同时通过各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壤的蓄水能力得以提升,增强了抗洪、排涝和抗旱的能力,同时生物措施的利用,有产的改良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的肥力增强,更易于庄稼的生长,同时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使其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1.5有利于理顺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城镇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也同步发展,公平享受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通过城镇用地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缩小相挂钩,尤其是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收益挂钩支付用于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金渠道,缓解土地整理工作的投入瓶颈;同时在目前政府财政支出仍然重点投向城镇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拓展农村建设发展的资金来源,从而使城镇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使农村与城镇同步发展成为可能。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土地整理症结及对策

1目前土地整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整理项目书可行性研究照搬,无实际应用价值。土地整理每年都在开展,编制出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书是可以借鉴参考的现成模板。本地与其他乡镇的项目书只有几个数据存在不同,其他都照搬不动,项目书中缺乏对整理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现有土地利用率的整理分析。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理应针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等进行考察分析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项目书。1.2农村土地整理工作过程中村委不够积极。国家鼓励农村进行土地整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整理工作是一个集水利、交通和农业多个部门配合的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是国土资源部门较为积极,县里和村里的土地整理机构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市场化的公司,机构不够完善,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土地整理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及指导。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一般要经过“申报、立项、实施”三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均是由国土部门审批通过,村委会实施执行的。因此,存在一些村委会对于农村土地整理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认为土地整理只是简单的提高经济发展,积极性不高,一些工程难度较大的工程在施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天气、资金等阻力的影响,使整理工程半途而废。1.3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投入单一、资金周转较慢。农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的投入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是有直接关系的,一般土地资整理资金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土地所有者直接承担的,但是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工作过程中的一些矛盾的制约,资金不足变成了制约土地整理工作的整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资金的大量注入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干部职工工资有时也无法按时发放,资金下发过去几经周转,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甚至存在一些乡镇从中截取一部分的资金,致使项目承担方垫资进行土地项目整理,整体积极性受挫,对农村土地的整理工程质量造成一定的恶性影响。1.4农村土地整理中涉及农民自身权益时,农民无法获得保障。农村土地整理会涉及到一部分的土地所有权调整,因此一些原有利益的格局会被打破,在农村整理项目中,一些农村的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且存在一些村民到城市买房置业,房子闲置无人居住,一些村民在马路边随意建房。在执行农村土地整理项目时,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以节约土地资源的利用时需要一些农民将自己的旧宅腾出拆迁往往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虽然农村土地整理中对村庄房子进行改造和迁移是为了改善农民原有居住条件,且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由于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很容易对农民的自身权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和侵犯,农田和房屋对于农民自身来说是社会保障功能的一种体现,土地整理对部分农户自身的利益造成损害时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进行调整,对农民宣扬农村土地整理优势,帮助农民群众了解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惠民”。

2针对土地整理现有症结的相关对策

2.1制定科学、完善的土地整理项目书。集合土地利用总体进行项目的规划和编写,通过对土地详查以及土地变更等调查资料的研究,对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制定专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要符合土地整体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法律规定,制定管理小组,将制定好的土地整理项目报送进行审核。土地整理项目获得批准后,项目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应在规定日期将项目的名称、规模、土地权属情等相关信息进行公告和通知。2.2健全农村土地整理机构与监管小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应建立专项领导小组,由土地整理项目中参与到的国土、财政、工业、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的成员组成,土地项目的整理实施机构应遵循统一指挥、分工协作、高效、责权对应等原则,建立相关专业的人才库,各部门成员按照自己的职能对土地项目整理进行规划管理,积极推广先进技术进行整理研究,提高农村土地整理整体业务水平。2.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组织施工、管理土地整理项目等一系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项目前期工作费、项目施工费用、施工完成验收费等称之为土地整理项目资金,项目资金要按工量进行统一的资金分配和调度,建立严格的台账系统。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和重新分配,将未利用的土地、废弃地等进行重新开垦,对水、路、田、房屋等进行综合治理,可有效增加整体耕地面积,提高耕地面积整体质量水平,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作者:陈刚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庙首镇国土所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意见

为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和集聚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市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支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整合支农资金以县、区为主体,以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实际,科学制定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计划,积极整合各类财政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二、整合支农资金要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不改变部门预算安排,不转移资金支付方向,不改变资金分配渠道和资金用途。

三、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原则上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主要包括乡村道路、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和示范村、乡村清洁工程、农田水利、三农信息服务、农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播、村级组织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商品流通等项目资金。各县、区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整合资金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四、支农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实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一是整合支农资金实行统一规划。各县、区政府要以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依据,重点围绕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建立支农资金投入项目库,统筹安排各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入。二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申报。除上级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所有申报项目均应从项目库中选择,并经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审核同意。三是支农项目实行统一实施。支农项目资金到位后,按照所申报的用途统一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土地整理项目和新农村建设,并对项目实行统一竣工验收。

五、对整合的各类支农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和县级报账的制度,要统一协调,分类核算,各记其账。中央和省有关专项资金有特殊规定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拨付和管理。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整理规划要领分析论文

一、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二、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查看全文

乡镇土地承包工作交流材料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当地实际。并报市农委、市档案局备案。

提出如下意见,农业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12号)以下简称《意见》现转发给你并结合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以下简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规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整理工作,统一标准。

主要集中在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村(社区)各地要按照不同档案门类进行准确区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业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当纳入专门档案管理;对各种会议材料、计划总结、统计汇总等档案材料,应当纳入文书档案管理;对电子声像类档案材料,应当纳入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管理。

一)文书档案类文件材料

包括机构成立、意见、方案、指导性通知、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规划、报告、检查记录、统计汇总等文件材料。1.归档范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规范管治交流材料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当地实际。并报市农委、市档案局备案。

提出如下意见,农业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12号)以下简称《意见》现转发给你并结合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以下简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规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整理工作,统一标准。

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业务中形成的档案材料,主要集中在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村(社区)各地要按照不同档案门类进行准确区分。应该纳入专门档案管理;对各种会议材料、统计汇总等档案工作材料,应当纳入文书档案管理;对电子声像类档案材料,应当纳入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管理。

一)文书档案类文件材料

包括机构成立、意见、方案、指导性通知、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规划、报告、检查记录、统计汇总等文件材料。1.归档范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查看全文

农村档案类材料管理意见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细则,各区县(自治县)可根据当地实际。并报市农委、市档案局备案。

提出如下意见,农业部、国家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0〕12号)以下简称《意见》现转发给你并结合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以下简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实际。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规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档案整理工作.统一标准。

主要集中在各区县(自治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行政村(社区)各地要按照不同档案门类进行准确区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材料。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业务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应当纳入专门档案管理;对各种会议材料、计划总结、统计汇总等档案材料,应当纳入文书档案管理;对电子声像类档案材料,应当纳入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管理。

一)文书档案类文件材料

包括机构成立、意见、方案、指导性通知、计划、总结、简报、会议记录、规划、报告、检查记录、统计汇总等文件材料。1.归档范围。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变更试点方案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为确保市农村土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为依据,按照省国土厅要求,结合市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开展农村土地变更调查试点工作。

二、主要任务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快调查进度,提高调查质量,保持第二次土地调查利用数据和图件的现势性,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变更调查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提供基础数据。着力解决土地变更调查体制、机制、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加快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实现土地调查信息互联互通、同步更新和成果共享,提高土地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为全省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研究农村土地变更调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农村土地变更调查共同责任机制。

查看全文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浙委办[2003]7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促进我市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意义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重要生活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民根本利益所在。1998年以来,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基本完成了以延长承包期30年为核心内容的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为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但是,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少数应承包到户的土地没有发包到户;应发到户的权证没有发到户;土地整理后,农户的承包地与原承包合同、权证不一致;农户承包地被征用后没有及时对承包合同、权证进行变更、注销。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会影响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长期稳定,影响农用地资源保护和粮食生产安全,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各级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高度出发,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做好,把国家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落实到户。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

总体要求:全面完成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做到承包面积、座落四至、合同、权证“四到户”;切实加强土地承包合同、权证和档案管理,规范承包土地的流转、整理、征用行为,有效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逐步解决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粮食生产能力。各县区要抓紧实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六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完善工作。

工作原则:

查看全文

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探讨

摘要:以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为例,基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针对土地资源紧缺、供需矛盾突出的土地利用形势,分析农村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研究总结安徽省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分析及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对策与策略,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安徽省;新农村;土地利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全国已逐渐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与此同时,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农村人口多、各地土地利用情况各异,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了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需加强基于土地利用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同时,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的相关要求,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如何有效利用更是一项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现状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安徽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蜕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虽然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土地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增速加快;新农村新建将继续占地,邻近良田遭殃;居民点用地结构不尽合理,缩减迁并困难;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不健全,缺乏统筹;农村土地市场不健全,违法占地现象严重等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