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21:07: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特色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特色文化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特色文化探讨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新农村建设中除了对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美丽乡村等外,属于乡村软实力的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村文化又与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各地民俗等文化十分丰富,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乡村文化品质与人们群众生活质量,再整合乡村其他文化资源,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架构体系,并在乡村振兴中结合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形成良性循环的乡村周末经济体,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及次是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土地流传、农村各种特色经济项目等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乡村,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整合乡村文化、优化乡村文化,并形成地域乡村特色文化来为振兴乡村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新兴的文旅乡村构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思路之一,而文旅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现代农业项目、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反过来又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怎样才能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整合做成现代乡村文旅资源,并形成具有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架构体系,让城市居民在周末或假期到附近的乡村休闲放松,吃吃土菜,感受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钓鱼、赏花、观看民俗节目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摘果摘菜、炒菜做饭、喂鸡放羊,感受乡风民俗、鸡犬相闻的农耕休闲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把乡村文旅建设创建成乡村周末经济架构体系。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特色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乡村特色文化不是指单个的某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主要是指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田园生态景观等。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代表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有些甚至在慢慢地消失。主要原因是乡村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传承,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占据年轻人的时间与空间,然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青年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我们要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把年轻人擅长的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利用到乡村振兴中,共同建设新农村。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许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作为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加以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文化开发创新,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如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现在每年定期举办,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观看,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契机

查看全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街镇应当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持之以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渝委办发〔〕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查看全文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应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广西自治区文化厅提出建设产业型、旅游型、生态型、节庆型、休闲型农村文化。

自治区文化厅长容小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化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注重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树立新的建设理念,探索新的建设模式,发展新的建设内容,引进新的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施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办法。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型、文化旅游型、生态文化型、节庆文化型、农家乐休闲型的具有浓郁特色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通过三年努力,自治区将把河洲村建设成为南宁市文化产业的示范基地、以农村文化经济为主导产业的小康村、展示壮族文化的精神家园。当前,自治区文化厅正在积极做好武鸣县、原邕宁县辖区348个试点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将与南宁市共同打造、推进江南区吴圩镇河洲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

容小宁说,根据文化部的要求,广西从2006年起至2010年,实现县级两馆基础设施基本达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全区1125个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70%的行政村建有文化室,文化站,到2008年,全区所有市、县图书馆建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分中心,2010年全区80%以上乡镇有基层服务站,30%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点。通过5年的努力,使广西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质和量的变化。

全区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塑造农村新风貌。在农村广泛开展塑造新风貌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庆日、圩日开展活动,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建设农村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论文

一、坚持人文趋向,丰富文化内涵

1.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导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在经济开放性提升、利益格局多变、价值理念多元等因素的刺激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受到一定冲击,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体系建设,首先应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如以“村党校”方式分组农民进行新政策教育,通过文化汇演、剧团巡演等方式,宣扬真善美,以小戏、小品、快板等形式将新政策、新制度搬上舞台或编成“顺口溜”、“小歌曲”等,以刺激农民感受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活性、贴近性。

2.以可参可演的形式,深化农民的文化意识。

农民所参与的才是最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如乡镇在农耕后展开“消夏晚会”,节目由农民自己编排、演出;以模仿安徽黄梅戏、庐剧、山东梆子等农民喜欢的形式,组织县剧团下村演出;依托镇级文化站建立数字图书馆,将农业技术信息、文化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途径的探讨庞亚军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文化馆摘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分,是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化建设内涵、特色文化开发、农民素质提升、物质基础保障等四方面提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途径,以服务于此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发展。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途径动内容等纳入网络服务中。

3.以丰富多彩、新颖开放的方式,丰富文化内涵。

查看全文

新农村建设文娱设施设计研究

[摘要]项目主要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着眼于完善农村基础文娱设施建设。实践中将对农村生产环境及村民生活习性进行抽样调查,对村民建设需求进行分析,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及使用状况进行调研,对现有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生产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挖掘群众的文化建设需求,设计符合定位的文娱设施产品设计,以及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文娱设施

新农村文娱设施建设有利于转变新农村人口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守旧的保守思维,在文化熏陶与娱乐体验中拓展思维,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从各角度分析明确新农村文娱设施设计建设的意义、困难及途径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1农村文娱设施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

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实现城乡文化互哺,是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建乡村文明的时代课题。我国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且个性独特,具有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优质的文化做引导,通过结合丰富的娱乐活动,陶冶情操并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立足乡村文明,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时代内涵,丰富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载体。1.1传承和保护乡村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厚内涵及人文思想、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凝聚、教化群众的重要作用。研究传统村落、文物古迹、民族村寨,使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融入乡村建设与维护。将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融入现代设计。1.2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紧密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保护乡村原有特色文化资源,将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1.3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传统工艺现代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可量产的产品,辅助打造特色文化乡镇和娱乐产业群。研究传统节日和民俗表演同文化用品的关联性,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活跃乡村市场。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农村文化产业既要传承发扬,推动文化走出去;又要融合创新,塑造特色引进来。1.4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加乡村文化的感染力,让更多的空暇时间有物解闷,提供精神营养和物质供给。

2农村文娱设施设计的内容及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论文

一、坚持基层导向,保持特色乡土气息

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群众文化,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导向作用,要鼓励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和农民生活,开展文化创作,同时基层的党员干部要发挥好自己的带头作用,根据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积极培育和拓展文化市场。事实上,广大的基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能力,我们应当依照“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工作原则和思路,创作具有乡土气息,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活动,进而正确引导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让他们真切感受良好的道德风尚、健康的社会新风,创造出大量生动的、富有基层气息的、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搭建乡土特色文化表现平台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一是要坚持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主体不变。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递增。二是拓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融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融入。工商、税务、城建等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中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主动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各类名人、明星捐资助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并以其名字命名所捐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名称。总之,我们要充分整合资源,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整村推进等相关惠民政策,继续实施“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搭建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村级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妇女代表之家等乡土文化活动场所。

三、培养乡土人才队伍,增强乡土特色文化发展实力

基层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培养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开展乡土人才信息的采集、收集及组织培训,不断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努力进行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和生机活力,在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一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人才培训工作同其它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必要时,要在乡镇、村成立文化工作机构,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农村文化工作专人抓专人管。二是督促县市文化馆切实履行好对农村文化骨干、农村文化艺人的培训辅导职责,努力解决基层文艺辅导力量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扶持农村文化艺人、文化能人组建文艺协会,逐渐建立农民文艺队,使农民文艺队真正成为一支永不离村的演出队。四是在每年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伍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有文艺专长的指导员包村,专门辅导农村文艺队,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以弥补农村因文化人才短缺而形成的“短板”。

查看全文

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

摘要:红色文化与旅游已渐趋融合,基于红色文化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二者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对旅游富民的推动和建设作用,以及经济增长下如何反向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双向促进。同时为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精神文明思考

摘要: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到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冲锋阶段。当前,自媒体时代下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存在理论与实践存在误差、乡村地区文化特点表现不够、新媒体领域宣传效能不足等难点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成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现代化水平必须解决的问题。发挥自媒体优势,借助自媒体手段,可以丰富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更加丰富的姿态和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自媒体时代

1当前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

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能否有效提升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关乎能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环节。当前,全面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们下一阶段的任务是要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小康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效的助推器。当前农村地区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尚待提高,距离实现农村地区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得到有效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却逐渐空虚。小农经济的深远影响使得广大农村地区遗留了很多陋习,封建迷信的思想没有彻底根除,金钱意识却日渐加剧,亟须进行移风易俗。当前广大农村地区还普遍处于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的状态,解决问题简单粗暴,不能够匹配当前需要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水平,着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是重点。深入挖掘农村地区蕴藏的优秀农耕文明,以自媒体时代下互联网广泛运用为契机,以更加新颖的方式提升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能够有效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

2自媒体时代下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难点

2.1理论与实践存在误差。农村地区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相关活动的时候,容易遇到理论与实践存在误差的困境。在紧扣中央、市委、区委的大政方针政策开展活动的时候,老百姓参与热情不高,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以传播科学理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主流价值为主要方面,而农村地区生活现状和生活水平与主旋律同向而行,又存在误差。如果不能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就很容易造成不接地气的局面发生,导致在共享文化成果层面存在欠缺,移风易俗难以持续展开。所以,在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同时,要根据乡村地区风俗习惯实事求是地开展吸引老百姓眼球的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度和宣传的活跃度,真正提升农村地区精神风貌。2.2乡村地区文化特点表现不够。农村地区经常会自主自觉地依据属地文化特点和地域特色举办各类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每一地区有每一地区发展的轨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地区长久沉淀下来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出彩的重要方面,要发挥共性和个性两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地区内的“好故事”。有时候,囿于场地和经费所限,有很多好的点子都没能形成长效模式,最终导致乡村地区文化特点不能有效呈现。而且,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形成的商业文化气息愈渐浓厚,传播渠道广泛、传播速度惊人,被更多人熟知和接受。相反,农村特色文化反而在商业大发展的趋势中没能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地区文化特点没能有效转变成商业资源,发展受到限制,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深感资源不够丰富。2.3新媒体领域宣传效能不足。最温暖的故事应该是平凡人的故事,最感人的话语应该是老百姓的话语。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地域广阔,家族文化新论NEWCULTURE关系纽带盘根交错,拥有更具影响力的宗族文化,是最具淳朴民风的地方。要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故事,才能体现当前更真实、更具温度的中国乡土风貌。运用新媒体建设平台,打造一支有温度的宣传队伍,专门深入广大农村地区进行采风、采访活动,收集农村地区特有的文化、文明,才能展现更精彩、多彩的中国。新媒体要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强化“接地气、沾泥土”,贴近受众需求,把握受众心理,将广大受众看重的具体诉求凸显出来[2]。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抓手,说百姓话、讲百姓事、给百姓听,才能够让故事变得更有温度,才能够让老百姓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

查看全文

苏北欠发达群众文化发展研究

[论文提要]我省北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致使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也相对滞后,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进一步强化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笔者提出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一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摆正文化建设的关系,强力推进文化理念的创新;二是在以国家为主体兴办文化龙头的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个人齐上阵,强措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事业;三是立足本地实际,精心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为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四是改革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相对集中人、财、物力,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发展活力。

[关键词]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对策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逐渐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富、求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就我省来说,在苏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群众文化事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没有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基层党政领导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认识片面化、简单化,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显性政绩、轻隐形积累,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的倾向;二是乡村经济总体上讲发展缓慢、财力不足,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许多乡镇文化站靠“化缘”来支撑面上布置的活动,甚至现有的一些文化基础设施被无端挤占挪用;三是工作布局上存在“短腿”现象,不少乡镇的文化工作被边缘化、门面化,只满足于验收拿牌子,应付检查过关子,基层文化阵地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摆设;四是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组织手段,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人才队伍缺少,一些高素质文艺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特别是在农村,文艺骨干人才普遍存在“老少文化”现象,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文化素质低下,老龄化等问题已成目前阻碍苏北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强化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笔者想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摆正文化建设的关系,强力推进文化理念的创新。

只有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才能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形成思路,开辟新途径,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是要强化“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发展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因而,作为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把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部署,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二是强化“以改革求发展、促繁荣”的理念。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质量和效率,拓展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强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手抓的理念。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既是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四是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根本职责,以提高服务人民群众的质量、水平和实效为紧要任务,以最广泛吸引人民群众参与为基本途经,努力为全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功能。

二、在以国家为主体兴办文化为龙头的同时,积极鼓励集体、个人齐上阵,强措调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事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