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培训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9:33: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培训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摘要]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将《标准》的贯彻落实情况作为立项评审、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明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为课程设置提供建议。一方面,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深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实施者以及培训者对培训课程需求的认识,促进“国培计划”标准的实现。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与依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流程。首先,由国家及负责承担培训部门制定培训课程的目标,尽量将目标细化与明确。一方面,让培训部门有“的”可循,以达到的培训目的为标准,为培训部门提供宏观方向。另一方面,使受训的教师能在主观意识上深刻理解培训的目的,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其次,明确培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后,精选适合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一是参考2012年教育部发行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来选取骨干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二是由专家自带特色课或由培训承办方选取课程内容。再次,确定培训课程内容后,针对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特点开展培训,关注教师动态与学习意向,保证课程实施。最后,检验课程实施效果,做好课程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利于课程的更新与改进。(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依据:一是以“国培计划”的相关要素为依据。首先,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特点。农村骨干教师对农村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多年的农村从教经历让他们更清楚自身需要的培训课程。其次,紧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只有将课程设置与受训教师的独特性有机结合才能揭示出课程设计的可信依据。因此,在借鉴国培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农村骨干教师的具体特点尤为重要。二是关注培训课程的价值取向。所谓价值取向即课程设置的价值是什么,通过培训能够得到什么。比如,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设计更强调知识、技能以及各种学科价值,更多考虑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少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人文主义取向,课程设计更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人的成长;社会改造主义取向,课程更重视学习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课程体系的制定与更新都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农村骨干教师“国培计划”的课程价值定位,应做到将农村骨干教师的个体感受性与培训课程的系统性按照恰当的比例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农村骨干教师的主观诉求下的人本主义取向与学术理性取向有效结合的课程价值定位,才是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最终追求的价值定位。
二、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宏观策略
对于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的设置,宏观方向上应该与教师发展的特点相一致。建立动态灵活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鼓励教师的主动参与,课程应该为教师提供可参与的平台,促进教师形成自主发展观念。(一)形成骨干教师培训的动态课程模式。1.紧密贴近农村骨干教师需求,做好训前调研工作。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前的调研工作,为整个培训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培训前的调研不仅能了解参训教师的水平,更有助于课程专家以及相关的课程制定者根据参训教师的特点制定培训课程。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具有独特的特征,从教师的需求着手,紧紧围绕教师的需求开展培训课程。让培训课程的内容、课程模式等都与教师所需紧密相联,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2.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及时更新、调整课程内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评价体系对整个培训十分重要,从课程的制定到课程的实施环节以及课程结束后的反馈,每个环节的评价都必不可少。第一,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前的需求调查工作是制定培训课程的前提。第二,尽可能的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课程的完善从实处着手。第三,训后的课程反馈必不可少,影响着培训课程的改进,对于课程内容的制定、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对于培训课程的评价应做好时间上的衔接与贯穿,将评价环节渗透到培训始终。3.不断优化培训师资队伍结构,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在骨干教师培训中,不同的参训教师有着不同的自身特点。针对不同的骨干教师,应接受不同的培训。要根据教师的水平,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组,对于不同组别的受训教师适当的调节课程内容。在制定课程内容中,应当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能够及时地把握住学术的前沿对于每名教师来说更是重要的。4.建立持久学习的培训机制,弥补短期集中培训弊端。教师接受培训多是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培训时间安排是比较合理的。针对这样的状况,相关培训部门应该建立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将教师的学习用一种持续的、动态的方式展开。第一,可以选择短期集中培训方式进行培训的同时辅之以教学工作中的培训,将培训教师请到学校,以讲座的形式或是教师示范课讲课的形式让专家对教师提出意见以达进步。第二,引入网络资源,发掘网络课堂。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推荐教师学习网络上的教师精品课,树立主动学习意识。第三,为教师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将每次参与的培训备录在案,让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持久发展有迹可循,对于持久的发展充满信心。第四,针对骨干教师建立系统的、规范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每名教师设立具体的培训时间段,并在培训后做出及时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录档案,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二)建立利于教师自主发展课程体系。1.调试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引导骨干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在以培训教师讲授为主要培训方式同时多设置受训教师与培训教师能够进行互动的课程,改变以往教师培训的平淡讲授知识的模式。组织设立活动课程,在活动中为受训教师尽可能的提供参与到课堂的机会,通过课堂提问、激发思考、引发共鸣来增加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在课堂中的互动与交流。只有在这样的培训活动下才能够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情意真正的渗透到教师心中。为受训教师群体交流创造机会,观摩课、交流展示课要及时进行课程评价,交换心得。2.促进农村骨干教师树立自主发展观念。教师的自主发展动机是教师培训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对于农村骨干教师群体而言,自我发展意向的高低是影响骨干教师培训成效的根本因素。努力使自身成为“学习型”教师,树立持久学习观念。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对于骨干教师群体尤为重要,端正农村骨干教师态度,激发自身发展源动力。农村骨干教师受环境的局限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少但平台大,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吸收优秀课程资源,同时与培训教师保持长期联系,结交教师同伴。
微课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微课作为在线教育的热点,它以视频为载体,简短精炼、突出重点为特点的新型教学资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对传统教学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定作用,也为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通过分析微课提出的背景、概念、特点、价值,揭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微课运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加强农村幼儿教师与外界学习共同体的联系,推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微课在农村幼师培训中提供有建设性的策略。
关键词:微课;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专业发展
1微课提出的概念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喜欢以一种简短精炼的方式获取知识,而微课正以这样的特点冲击着传统教育,简短、精炼、突出知识点的教育新模式,在在线教育领域喧起了一片浪潮。此外,知识点的系统化、区域资源建设规模化已成为微课发展和努力的方向,随着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在线教育与培训课程的深度结合,幼儿教师的培训以微课为契机,研发幼师微课培训资源,基于资源共享的微课网络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带动周边农村幼儿教师远程培训“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在国外,人们对微课准确界定还在不断的探讨之中。最初提出微课的是来自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他提出了60秒课程[1],随后来自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提出在极短时间内怎样快速精炼的掌握核心概念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2]。2006年,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微课教育的网站,该网站以提供在线学习、进度跟踪等服务、全新的授课模式,吸引了众多学习者的关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正式演变成微课程,2008年来自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的制作分为五大步骤:找出核心概念;极短时间内解释和提出核心概念背景核;录制视频1-3分钟;设计课后任务;上传课程到管理系统[3]。目前国外微课做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汗学院及TED-Ed,且涵盖很多主题,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微课配套资源也相当的丰富。在我国,首次提出微课的研究员胡铁生指出,微课不仅是一种视频课程,还承载了学科知识点构建新型的网络课程教育资源[4]。目前,各大网站也在纷纷加入微课的制作团队中。其中,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浙江微课网和微课网是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微课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中小学生,这些微课平台主要形式是优质课程的评比,老师对其借鉴、学习。在国内的微课平台,专门针对幼师培训的课程还没有出现,基于当前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就幼儿园培训成本的考虑,运用微课培训的模式无疑会缓解农村幼儿园的经济压力。
2微课应用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可行性
2.1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中小学体育论文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对于陇南市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讲,“什么样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培训课程设计应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是落实好培训工程的关键。因为,“培训课程”一头紧系着“培训工程”的美好愿景,一头关乎着广大教师的业务提升、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培训课程的价值定位和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从价值定位到目标构建再到内容选择等,一方面要紧扣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体现积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内容一一这是“顶天”,即应紧密结合“培训工程”的宗旨并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是实施好“培训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教师向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作用的体现。纵观陇南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他们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体育爱好者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通过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提高的循环发展,目前,占体育教师比重较大;二是少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当地体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或领导有目的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再加上自主学习、反复锤炼而成长为体育教师。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即反映了陇南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反复锤炼;优化人才资源,传、帮、带;层次不同,逐级提高;进修培训,加速发展;优胜劣汰,时时更新。具体结构可通过表1(参训学员结构一览表)进一步了解。通过表1中参训学员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中专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职称以中级为主,高级较少,几乎没有;年龄结构合理,但遗憾的是每期的50岁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训任务为主;体育师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非专业学科教师为主体,并且近三分之一参训教师没有承担体育教学工作,申请参加体育课程培训,一方面认为比较轻松好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可以锻炼身体等。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素质急待提高。长期以来,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提升缓慢,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均衡,整体存在专业发展学习动力不足和研讨氛围不浓,教师主要职业活动受限于学校的狭小天地,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继续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应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及课程特性,既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可发展性。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研究论文
[摘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实不足决定了建立适应区域实际教师培训体系的必要性,该体系建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从培训课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方面更新培训的方法体系;从多层次培训网络、基层教师培训机构、校本教研制度三方面建设培训的平台体系;从物资、组织和动力三方面建设培训的支持体系。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方法体系;平台体系;支持体系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培训过程中对于内容、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方法问题,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托方式问题,而支持体系则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做一些讨论。
一、方法体系:实现“三个转变”更新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培训课程选择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体系需要克服原有问题,并实现三个转变。
(一)培训的课程选择: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紧贴教育实际”转变
教育部强化老师培训工作意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现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1.教育大计。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各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师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师培训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机会较少,教师培训制度有待完善,支持保障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
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
完善培训制度,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原则。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二、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
探究优势服务对区域经济积极作用
一、把握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脉搏,积极改变工作思路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只有与大兴新区产业集群的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匹配,才能为区域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出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也明确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高度重视面向区域经济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深化认识“三要”:即开展职业培训是满足新区经济发展大形势的“需要”;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提高职业技能素质水平是劳动者个人发展的“必要”。逐步树立了“立足新区、面向企业、牵手乡镇、主动出击”的职业培训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继续教育学院坚持“立足开发区、面向大兴区、服务大兴区”,在及时了解新区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及区域政府对职业培训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主动出击,逐步摸索出“政府主导、镇村组织、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新工作机制。2008年12月24日,开发区管委会命名学校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0年3月31日,学校与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培训中心签署了《委托培训协议书》;2011年6月17日,学校与北京市大兴区签署了职业教育培训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新区政府的规划、管理、政策等优势,为企业与学校及劳动者个人之间搭建起供需合作关系平台。
二、积极探索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相匹配的培训体系
在北京市大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人才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下,继续教育学院努力探索培训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将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贯穿于农村劳动力和转岗再就业劳动力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免、双促、三提升”的职业培训体系。“一免”即将免费的就业培训贯穿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全过程;“双促”即通过初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实现转移就业,再通过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促进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尽快进入高技能岗位,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三提升”即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的生活品质,提升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资格等级和职业素养,提升新区劳动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水平。
三、在新的培训体系下,改革创新工作方法
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下,过去固有的培训管理模式显现出明显的不适与不足。首先,过去主要是给在校生提供取证培训鉴定,基本上是“等、靠、要”的管理模式,而现在需要工作人员到企业、乡镇、政府部门中去,加大了工作压力和辛劳度;其次,过去的培训项目相对固定,基本是按学校专业设置来确定,而现在的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每个企业提出的培训需求各不相同,需要组织者和培训师资按需设计培训课程,加大了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最后,随着培训班次和培训人数的增加,在统筹调配教学资源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培训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继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培训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培训开发规范化、培训办班流程化、培训管理项目化、培训课程模块化、培训师资团队化”的新管理模式,并制定了有利于开展培训工作开展的管理机制。
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自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对我国基础教师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有了新的提升。2014年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首次承担了“国培计划”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小学音乐教师项目的培训任务,作为负责该项目教学的骨干教师,作者着重对培训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与总结,以提升今后音乐教师培训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培训主题确定
该项目由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负责组织实施,作为项目的参与者,按照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调动和有效整合优质培训资源,项目组成员多次赴西安市区周边及陕西省各地区县与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座谈调研,重点了解当前陕西省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以及在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国培计划”培训专家、省市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的意见,最终将本次培训主题设计为“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全省小学音乐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培训目标定位
本次培训以提升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从教能力为核心,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成为能够发挥辐射作用的学科带头人,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训前数据统计,本次参训学员年龄集中在30~40岁,30岁以下有15%,40岁以上有4%,其中全日制本、专科占到40%,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函授学习或其他性质的考试得到提高自身学历的目的。针对本次参训音乐教师的基本情况,我们制定出三方面具体目标,以体现“国培计划”培训课堂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一是通过新课标模块帮助参训教师理解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明确小学音乐学科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音乐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促进参训教师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三是通过专家讲座、名校观摩、主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方法,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熟悉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指导等方面的科学规范和教学方式,从而帮助提升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训课程设置
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创新思考
【摘要】自从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并由此出现了诸多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受此影响,其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性及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本文将在这一背景下,从阐明信息化时代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其当前在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具体培训实例,重点探究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创新。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创新
虽然近些年在新课改的逐步落实下,中小学对音乐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加,但在音乐教师培训方面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培训方式与内容传统单一等问题,导致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音乐教学需要。因此,创新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已经势在必行。本研究可有效丰富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为真正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训创新提供相应实践路径。
一、基于信息化时代培训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分析
(一)完善教师的知识系统。在信息化时代下,加强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从互联网、各类型网络教学平台中收集整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培训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内容的丰富创新,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学习更多音乐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内容,了解第一手的信息资讯和研究动态,从而有效更新教师的现有知识,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系统,以便可以更好地完成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二)提升信息化教育能力。在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下,出现了包括多媒体、微课等在内的众多新兴信息化教育技术以及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设备。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此类信息化教育技术及相关设备进行灵活运用,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并全方位、立体化地完成各项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深入学习。因此,在信息化时代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可以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在有效提升自身整体教学能力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教育能力下,也为优化中小学音乐教学成效奠定坚实基础。
二、信息化时代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现存问题分析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对策
摘要: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培养工作日益得到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主力军,其职业教育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调查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供给现状,找出当前职业教育供给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云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开辟一条可行之路,助力云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省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1]。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三农”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从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其职业教育发展刻不容缓。云南省作为地处边疆地区的农业大省,至2020年底,云南省农村人口约为2358.07万人,占全省人口49.95%,同期全国农村人口占比为36.11%。面对云南省农村人口规模庞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潜力,通过培育大量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因此,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1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成为云南省各乡镇政府的热门话题。各地加强工作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主要由青年农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养殖大户以及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中的骨干农民构成,并由各级农广校,涉农中、高职院校以及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等第三方机构就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实训基地。2016年,《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农民通过‘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2]。涉农优惠政策要向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有权享受国家多项助农惠农政策,如农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培训补贴、减免税费等。以上保障措施可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接受教育。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形成了以省农广校为龙头,16所州市级分校、121所县级分校、551个乡镇、村教学班和5465名专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五级办学队伍[3],打造出集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信息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构建起面向农村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提供了更多外部支持。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运用
摘要:为了促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从而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基于工作实践,总结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如何将信息化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对策
随着信息化时展,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并以此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实践分析,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重要性
1.1为农民提供高质量服务。农村经济管理需要建立系统的结构,传统的管理方式不能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工作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也无法确保农民获得高质量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造成影响。采用信息化经济管理,能够确保农民及时获得大量的一手信息,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宽个人获得信息的渠道,改善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与媒介,合理进行工作部署。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也搭建了信息化服务工作站,及时解决农民的信息咨询问题,确保以高质量的服务获得农民的认可和信赖。1.2提升经济管理透明度。农村经济管理采取信息化工作模式以后,改善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让工作流程变得透明。农民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工作内容的监管,同时做到科学化的数据共享和使用,为管理系统提供意见,提出个人关于提升管理系统工作效率的想法。在进行农村经济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方法,便于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管理数据,并进行内容共享,以提升数据的服务价值。1.3满足农村经济管理的必然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农村经济管理系统也以此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多数农村所开展的经济管理都没有创建科学化的信息管理体系,由于没有科学的内容部署和层次分类,使得整体的工作机制和模式缺乏系统化,进而无法大量推广和使用。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时,使用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拓宽原有的数据信息获取渠道,并利用重新编撰的信息方案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管理方法,引进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结合农产品质量与效率的要求,为农民提供更完善的咨询服务项目,确保农民的个人利益得到提升,让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