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监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6:30: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金融监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金融监管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论文

一、农村金融监管现状

一方面,从金融监管的设备来说。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监管体系所需的设备较落后,不同监管机构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出现较多困难。加上监管设备的落后,使得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最终导致无法充分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另一方面,自律性较差。由于组织结构的分布大多尚未涉及到农村地区,使其相关制度及信息披露性还不够完善,金融市场的自律性几乎不存在,更别提自我监督机制。由于自律性较差,又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管工作及信息披露制,使农村金融的外部监管丧失作用。

二、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主要由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行政法规三部分组成。其中较为重要的两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监督管理法》及其《中国人民银行法》,基本构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然而,由于农村金融的持续性仅仅依靠这两部法律无法很好地监管农村金融,监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较难准确把握监管尺度,操作性较弱,监管工作工作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及公正,制约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2.没有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查看全文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摘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点之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则是农村金融投资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国有商业银行大幅撤并农村营业网点和和农信社转战城市市场的条件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阐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问题、市场支撑体系建设问题等方面揭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给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运行机制创新路径、产品与服务创新路径及相关支撑体系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创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近年来推进的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经济高速发展模式忽视了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考虑。以新农村建设为战略指引的改革新举措有助于重构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1]。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有效落实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二是非政府来源的市场资金。由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支付受财政预算硬约束,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资金融通不应依赖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而应充分借助市场力量来集聚可支持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以村镇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村互助社等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茁壮成长并有效填补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缺口,但其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论文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关键问题在于农村金融能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接着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建设,其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因此,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齐全的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我闻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中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中同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1986年开始设立的邮政储蓄机构被界定为其他金融机构,但因得益于政策优惠,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论文

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关键问题在于农村金融能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接着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至关重要的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质上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农村建设,其中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而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能否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则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因此,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地区的持续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齐全的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我闻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中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中同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1986年开始设立的邮政储蓄机构被界定为其他金融机构,但因得益于政策优惠,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民营金融企业财政发展论文

非公经济进入金融领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当前,发展民营金融企业,已得到政策认可,但是仍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当前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企业需要妥善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略述浅见。

一、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非公经济重点是进入城市金融领域,还是进入农村金融领域?这是面临的重大选择。正确处理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当前非公经济在金融领域的主要方向,影响着民营金融企业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城乡金融的良性互动,要求我们支持非公经济主要进入农村金融领域,重点发展农村民营金融企业。

当前,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严重失衡,极不协调。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实行市场化运作,在信贷方面进一步向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倾斜,大量撤并县以下金融机构。股份制中小型商业银行,基本上集中于城市,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如此。城市金融业已趋于饱和,农村金融业却甚为薄弱。农村金融主体单一,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农村信用社势单力薄,好似一个体弱多病的瘦汉,却要他挑起超出自身能力的重担,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农信社有可能垄断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由于缺乏竞争将导致严重后果。问题还不仅在于此。农村发展资金本来就严重匮乏,农村个私经济融资本来就极为困难,但是农村资金非农化现象却日益加剧。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大量流入城市。即使是农村信用社,也出现了“嫌贫爱富、避农支工、离乡进城”的现象。

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本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但是,长期存在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金融的二元结构;而城乡金融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使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薄弱,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影响了城镇化进程,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影响了扩大内需,使得城市相当一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难以发挥作用。这一切不利于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进而对城市金融产生不利影响。正确处理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支持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领域,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要害。

为了吸引非公经济重点进入农村金融业,并且在进入后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当前应采取如下措施: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概况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较为齐全的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前,我闻农村金融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组成。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从而确立了中同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1994年从中同农业银行分离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增加了政策性金融部门。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又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1986年开始设立的邮政储蓄机构被界定为其他金融机构,但因得益于政策优惠,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方为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而需求方则主要包括了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户和农村企业。金融产品受制于供给水平、能力及意愿等因素,目前品种较为单一,对于各种类型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千差万别的金融需求则显得供不应求。还有,客观上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短缺和抑制,供给方在市场体系中基本处于垄断者的地位,加之资金的价格未能市场化,由此导致金融交易行为扭曲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分析论文

完善农村金融自我培育机制

促进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培育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形成多元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共同竞争的机制,不仅提高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能力,而且能提高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培育能力。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形成正规金融、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机制,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其他不属于合作金融范畴的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机制。

放松管制,将内生于农村经济的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以维护农村金融生态的自调机制。金融生态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自我培育的功能。当由于外部性存在以及政府干预导致金融生态失衡时,金融生态就会自我培育使金融交易主体及其外部环境自动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农村民间金融组织正是这样一种自我培育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的制度缺陷及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弥补了市场的缺失,使农村金融交易主体与外部环境重新回归动态平衡。对于农村民间金融应从政策上、法律上、制度安排上加以规范,以维护农村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

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退出机制,以形成优胜劣汰的培育机制。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有利于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利益,督促金融机构更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高效配置、良性循环的《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破产要建立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破产的成本要由失败金融机构的股东及其相关利益人来承担。因而,必须建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存款保险制度。

实现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除了农行、信用社、农发行等这些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外,还应积极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非银行金融组织机构,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发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和农民多元化的小额互助信贷资金的需要。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其决策链条短、农民贷款简便的优势,以提高贷款决策效率。同时,应深入农村基层主动了解农民的贷款需求,灵活采取多种担保形式。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发展中小农村金融组织是一条可行之路。

增强农村金融监管的优化作用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市场成长的困境与突围路径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逐渐丰富。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崛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成长。对此,为了进一步突破诸如农村金融供需关系不平衡、金融产品和服务过于单一、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监管、金融市场的风险补偿、保障机制建设不健全等方面等诸多的发展困境,就必须在解决上述具体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的顶层规划和设计,强化农村金融市场的扶持、引导和监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成长困境;解决途径

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特别是1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部署,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本市场。现阶段,我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农民,农村改革和发展依然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就少不了金融市场的支持,从目前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还很不均衡,一方面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向集约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农业合作社建设如火如荼,但缺少必要的启动资金和大型农机具采购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政策、农村金融环境和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农村金融机构大量的闲置资金却不能被农业合作社所用,造成供需失衡。[1]此外,金融服务更加侧重城市建设和企业信贷,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还没有重视起来,所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很多都需要一定的抵押物和限制条件,相对农民而言办理起来较为繁琐;在政府监管和顶层设计上还缺少前瞻性和指导性,有些好的政策和当地的实际不符,落实上遇到困难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成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困境

(一)农村金融供需关系不平衡

从全国范围看,现在的农村金融供需发展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农村百姓对资金贷款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却为之提供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数量却相对较少。很多农在春耕之前因筹措不到必要的春耕费用,而被迫将土地进行流转出去打工。而流转的土地到合作社手中,同样遇到的是资金问题,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的同时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作为保障,但农民和合作社很少有合适的抵押物进行贷款,从而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和土地流转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分布的不均衡,边远落后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明显较少,服务水平明显不足,信贷审批权限小、额度低,风控能力较差等也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关系的平衡。[2]

查看全文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及建议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倾力支持。因此,必须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目标,根据乡村经济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三农”发展;农村信用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要素,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的资金保障,担当着重要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激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深耕“三农”领域,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基础建设需求,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为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为之增加包括金融在内的多方面资源配置。金融业作为最基础的经济活动资源,着重从三个方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一是增加对“三农”领域的资金供给,满足乡村振兴的基础资金需求,解决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二是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将金融产品与服务延伸融入“三农”领域的细枝末梢。三是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定符合“三农”领域特点的各项金融产品及政策,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三农”支持的力度。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拓展了“三农”领域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层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金融发展拓展了新领域,激发了新的金融需求。二是乡村的振兴发展倒逼金融业加快创新步伐。三是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发挥统筹和监管职能,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和强化监管手段促进金融业良性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民间金融法律体制创新

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金融短缺,实现多样化资金供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强烈,只有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组织和创新农村金融供给方式,才能破解农村建设的资金难题。因此实现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民间金融的特性

农村民间金融,以农村为活动领域、以农业和农民为服务对象进行货币流通、资金流动和信用活动,从而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运行提供资金支持。其活动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具有不同于城市金融的如下特点。

(一)属于典型的二元制结构所谓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抑制条件下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即一方面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从而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广泛存在于经济的各个层面。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体,以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两翼,再辅之以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的金融机构格局。非正规金融组织则是相对于正规金融组织而言,又被称为民间金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因素即金融抑制以及由金融抑制导致的政策扭曲。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以及合会、钱庄、无息借款、高利贷等民间借贷。由于我国农村建设资金的短缺和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民间金融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农村民间金融是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而成立的交易活动,其最初产生于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发行为,其与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社会信任关系、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农村民间金融建立在互相信息充分掌握的基础之上,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人格化,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金融交易活动,这决定了民间金融更多的是一种横向信用,其根植于社会成员的自律,依赖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这一点区别于国有金融,其更多是一种是纵向信用关系。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存在是自身成本收益博弈的结果,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代表了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方向。

(三)农村民间金融的活动规模和发育程度由其所处的农业发展阶段所决定农村民间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需求、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这就决定农村民间金融不能凌驾于农村经济发展之上、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现状而盲目追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受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商品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l3农业生产规模小、利润低,经济力量有限,对自然灾害等意外事件抵抗力较弱,从而使得农业信贷资金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和低收益率,导致商业性金融进入农村市场的动力不足,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为民间金融的飞速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经济落后地区以民间借贷为主,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已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农村民间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呼应,层次分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