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9:12: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教育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民素质论文:从农技推广看农民素质的强化
本文作者:袁德军管凯义工作单位: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宣传作用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教育、宣传中,向农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转变思想观念放在首位,适时引导其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使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觉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当前,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惟有不断接受教育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拍。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扩大增收渠道,进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所需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培育出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充分调动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二者的建立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突破口,既可带动科技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农村扩散,也能激发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为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传播提供便捷条件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备、开放畅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输送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及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进网上招商、贸易、教育和办公等现代化方式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步入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轨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培训工程无论软、硬件设施,农村学校均落后于城镇,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缺乏通畅。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培养优秀人才,政府可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搞好农村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技能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实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和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总体看来,加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村扫盲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大县,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生产力普遍偏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本着逐乡逐村实际统计,不隐不漏普查总结的原则在全县境内开展农村扫盲工作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扫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工程。多年来,我县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机构,②广泛宣传鼓动,③建设乡村两级农技校,④组织师生包教,旨在大面积实施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对**“两基”验收合格后,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转入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应该说,全县在农村实施农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明显效果。
据调查统计,**县现有**个乡镇,***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约*万人),其中山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群众的文化程度较差。农村人口中15~45周岁青壮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人,占青壮年总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学教育的有******人,占37%。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扫盲困难较大。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有利保障。承德市农村人力资源充足,文化水平有限,文章分析了承德市农村人力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保障机制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显著等,提出了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以及以市场为导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1承德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承德市的农村人力资源较为充足,在农村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据统计,2017年承德市人口为380.2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1.7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2%。大量人力导致了剩余劳动力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此外,承德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48.63%[1]。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传统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思想落后导致一些农村人对新鲜事物难以接受,在提高自身素质发展问题上认识不足,不愿意去主动的学习和接受在培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承德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一直以来就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山村,学校内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教师除了通用的课本以外,缺乏大量的教学用具与设备,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有限,没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没有可以上活动课程的场地,更谈不上多媒体教学,甚至在一些贫穷地区的学校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破旧的,能使用的教室也是十分有限。2.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缺乏保障机制。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上,首先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完整的操作流程,对如何整合农村人力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展培训活动以及后续的工作指导缺少相应的规划。其次,对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方面,农民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土地以及子女来保障自身的养老、看病问题。最后,投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监管,部分政府的主体责任未落实到位,使得保障农村人力资源发展的资金筹集比较困难[2]。2.3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显著。1政府组织的培训活动,村民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即使参与培训也多是被动性的行为,认为是在耽误自己的时间,不能做到认真对待。2培训的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差异,未能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在讲授方式上也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特质以及可接受的程度,对一些理论性太强的内容,知识有限的农民在理解上是存在困难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州现有人口中,69%是农业人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着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从我州教育情况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我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稿件来源:西双版纳报
农村扫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扫盲工作总结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市教育局职成处:
**农业大县,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生产力普遍偏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本着逐乡逐村实际统计,不隐不漏普查总结的原则在全县境内开展农村扫盲工作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扫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工程。多年来,我县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机构,②广泛宣传鼓动,③建设乡村两级农技校,④组织师生包教,旨在大面积实施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对**“两基”验收合格后,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转入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应该说,全县在农村实施农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明显效果。
据调查统计,**县现有**个乡镇,***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约*万人),其中山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群众的文化程度较差。农村人口中15~45周岁青壮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人,占青壮年总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学教育的有******人,占37%。
农村扫盲工作现状调查报告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市教育局职成处:
**农业大县,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素质整体不高,农村生产力普遍偏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本着逐乡逐村实际统计,不隐不漏普查总结的原则在全县境内开展农村扫盲工作调查和分析,现将有关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扫除文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社会工程。多年来,我县主要抓了四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健全机构,②广泛宣传鼓动,③建设乡村两级农技校,④组织师生包教,旨在大面积实施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盲的文化水平;九六年省、市政府对**“两基”验收合格后,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转入巩固提高扫盲成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阶段,目的在于提高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应该说,全县在农村实施农民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明显效果。
据调查统计,**县现有**个乡镇,***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人(不含外出务工人员约*万人),其中山岭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群众的文化程度较差。农村人口中15~45周岁青壮年共有*****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人,占青壮年总人口的**%,其中男****人,女****人;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的人数为*****人,占1.0%;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占8.2%;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占38%;接受小学教育的有******人,占37%。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服务论文:新时代农民教育问题的思索
本文作者:周静工作单位: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
国外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成功做法
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国外一些国家起步较早,其培训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一)经费投入向农民教育倾斜许多国家从经费投入和政策方面向农民教育倾斜。比如,美国把农业作为研究与开发长期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自1958年以来以8%的速度逐年增加。德国政府将农民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各农业学校及培训中心的培训计划为参考,根据财政政策下拨专款。在瑞典,政府每年向农业大学拨付4亿克朗的经费,保证农业设备处于先进地位。在农业技术普及培训方面,日本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国家和地方举办的试验研究所需的经费。(二)以立法保证农民教育培训开展国外不少国家都制定了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依法治农是各国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比如,早在1862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莫雷尔法》,规定联邦政府通过土地奖励的办法,为各州开办“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提供资金,发展农艺和机械工艺技术教育。《莫雷尔法》及其相关补充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做法,对于美国以后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英国1982年颁布的《农业培训法》、法国1960年颁布的《农业教育指导法案》、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韩国1980年制定的《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基本法》等,都推动了农民教育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三)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国外对农民培训教育工作一般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负责。比如,法国的农民教育由农业部主管,美国由农业部推广局负责,英国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日本由农民研修所负责,韩国由政府的农村振兴厅指导局和农民教育院负责,承担对农民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教育。法国通过农业师范学院,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高水平师资。许多国家还有以个人、企业为主体的培训组织。法国、丹麦、荷兰、日本由农民协会或其它社会团体组织负责对农民和农业徒工进行培训。英国各地区有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墨西哥也有60多个官办和私办的机构,专门从事对农民的职业培训。为了保证教育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建立了严格的考试和认证制度,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获得“绿色证书”,才有资格当农民。比如,英国的农民教育培训有17种证书,法国有4种证书,意大利的证书有技术工人证书、技术能手证书等。严格的考试和认证制度的实施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统一的可操作的目标,也为监督评估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为了保证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各国还通过对各培训机构的考评确定政府补贴水平,对考评不合格者取消其培训资格,并对教师素质设定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四)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比如,英国的农民教育与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再辅以高校及科研咨询机构,基本形成高、中、初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结构,这些层次相互衔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法国的农民教育国家和私人一齐开办,职业培训不仅深入到田间地头,还落实到农民家庭。在日本,培训组织不仅通过函授讲座对高中学生传授农技知识,让他们亲自体验农业经营,而且还举办农民夜校、农民补习学校、农民培训班,对农家子女进行各种专门的教育和培训。
对推进新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思考
根据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实际,借鉴国外培训经验,笔者认为,转变思想观念,加大组织领导力度,采取科学的教育培训方式,对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一是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市、县、乡(镇)党委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制定长期、中期和当年工作规划与目标,并将之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落实培训项目,强化统筹,协调解决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关系,并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二是要分类指导,加强监督。要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类科研院所的作用,启动农民培训示范县、乡建设,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师资合格、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的培训基地,以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向、多目标的教育培训需求。还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二)不断加大对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一是要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应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投入。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扶持基金和基地,相关部门可按照业务水平、服务年限等条件分级确定补助金额,并将新型农民的教育补助范围扩大到一些社会上学有所长的自学成才者,对他们免费进行分类培训。二是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培训融资机制,对农民培训资金要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并实行项目管理。比如,开设专户、设立专账、专人管理,资金封闭运行等,做到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用。(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是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招收涉农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社会上有一定农技特长的农业人才,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二是建立多元化培训机制。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是现代社会教育培训的必然要求,若此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建设者的要求。可运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等形式,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同时,培育劳务品牌和劳务输出特色村,降低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四)依法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培训的要求,加强农民培训立法工作。建议研究制定类似《新型农民培养条例》这样的法律法规,把农民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还要加强有关农民培训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和督导力度,确保农民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整合优化现有的农村教育资源,积极改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解决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培养造就更多的未来的新型农民。
全县农村教育大会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同志就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同志宣读了表彰决定,并对先进单位进行了颁奖。镇、乡、镇三个农村教育先进单位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农村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一)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农村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乡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兴工强县”的战略之所以能顺利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农村教育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因此农村教育成绩巨大,功不可没。
(二)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农村的当前和长远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大计。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农村经济已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增收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的素质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治本之策,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现代新型农民,缩小城乡劳动者素质的差距。在当今社会,谁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能摆脱贫困,摆脱落后。“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这是农民群众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结论。因此,城乡之间的差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育的差别。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全市农村教育会议讲话
一、强化发展农村教育的三点认识
(一)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
加快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和手段,而农村教育又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我市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当作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抓出成效。
(二)发展农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关注农村,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使农村、农民享受我们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改变城乡间教育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的子女更多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农村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实现和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发展农村教育,也是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和睦相处、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使农村繁荣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快发展和改革,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以农村的稳定促进全社会的稳定,以农村的协调促进全社会的协调,以农村的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三)发展农村教育是推动**在杭宁城市带率先崛起的基础工程
新农村论文:农民教育思想及新农村的启迪
本文作者:孙念超崔军伟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时下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农民教育模式“忽略了农民的自身需要,完全不顾农民学习的特点,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10]。在这方面,楚女的农民教育思想可为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探索适合农民自身的农民教育模式。
农民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及教育,人们往往把它和学校联系起来,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可分为三个范围: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11]。并且学校教育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仅仅是面向学校,面向青少年,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梁漱溟指出:“正唯传统学校教育有所不足,或且日益形见其短,乃有今日所谓社会教育(或民众教育或成人教育)起为补救”[12]。所以,广泛的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直接面向全社会,面向更多的成人劳动者,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并且社会教育的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不受限制,更符合成人劳动者的实际。尤其是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劳动就业结构的突出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要求不断发展,成人劳动者社会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农民来说,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可以为他们这种教育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场地和场所。因此,各地要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全社会关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了要办好农村学校基础教育外,还要开展广泛的社会教育,比如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普及成人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农民社会教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教育事业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民的素质如何至关重要。革命时期,农民的素质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兴衰。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的素质是具有关键影响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对应着农民某一方面素质的提升。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引导和改造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既现实而又紧迫的根本性任务。对这一问题,我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会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在报告中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党的一系列举措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无不是针对农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而言。因此,各地一定要着眼长远,革新观念,突破“务农不要求素质,农民不需要培育”的认识误区,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中国农民人口众多,想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明显是不现实的,而广泛的社会教育恰恰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各种各样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外,要更广泛地开展社会教育,如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经营的农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通过这种广泛的社会教育,提升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农民的实际来进行教育萧楚女主张对农民进行教育时,考虑到了农民的实际状况,如农民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等。由于几千年来小农意识的束缚、文化水平低下等原因,农民群众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觉悟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2006年9月,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进行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一项基本原则。对农民进行教育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对于经济发达的农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民,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多方面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则要更多地教给农民致富的门路。另外,教育过程中需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农民最讲究实际,不相信空话,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从内容上来讲要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样农民才会从感情上接受,不会从心理上引起对立情绪,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这样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课程内容上就是要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要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思路,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针对不同对象,满足其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上,要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把课堂教学、现场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采取农民业余学校、夜校、培训班、文化补习班、周末班、讲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空闲时间为农民“充电”;同时要把教育培训与开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其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变为知识型、科技型劳动者。
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萧楚女教育农民的方式是通过国家帮助农民建立各种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与己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农民的各项素质,以达到教育之目的。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底层,是弱势群体,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民是一种“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力量十分弱小。将农民组织起来,可以弥补家庭分散经营的缺陷和不足,同时让农民可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从农民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是建设主体,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利益主体,是新农村资源的拥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让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来,改变农民的被动从属地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让广大农民主动地、积极的、有效地参与进来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直很薄弱,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农民最好能够有一种组织化渠道以供意见表达。也就是说,政策制定的时候,必须要让农民组织化,通过行业协会等参与进来,不光从经济上,还要从政治上参与决策、影响决策。农民能否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为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农民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群众性组织,让农民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这种群众性的农民组织是实现对农民教育的最佳载体,在组织活动中,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可以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合作和互助精神、政治参与意识等等,最终实现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