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2:56: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村教育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教育论文:小议农村教育的财政机制改革
本文作者:陈婷婷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尤其是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要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比重的目标仍有一段差距。数据来源: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如表1所示,从2005-2009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绝对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却在3%左右波动。从国际水平来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6.2%,发展中国家也约为4%。如表2所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2000年的919.98亿元增至2006年的2177.2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由2000年的597.66亿元增至2006年的1880.57亿元。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比例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首先,在省市之间的不均衡。以下选取浙江和贵州两省为例。〔4〕2009年,浙江省在教育投入上,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舟山市达到7841.39元,最低的温州市是4528.68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舟山市达到10568.30元,最低的湖州市是5812.68元。而2009年的贵州,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贵阳市为3565.65元,最低的毕节地区只有1800.63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是贵阳市3960.09元,最低的毕节地区为2130.64元。此外,中央在对省级的转移支付中,常常为了达到宏观目标,以牺牲落后地区的利益来成全发达地区的要求。下面是1998-2004年,以中央政府对江苏、湖北、贵州、云南四省的教育拨款情况为例:江苏由17.94亿元上升到30.24亿元、湖北由18.68亿元上升到33.99亿元、云南由1.35亿下降到0.49亿元、贵州由0.19亿元上升到0.22亿元。〔5〕由此可见,需要中央大力转移支付的落后地区反而得到的很少,而不需要中央转移支付资助的发达省反而得到很多。其次,在城乡间的不平衡。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不仅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在义务教育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条件方面也低于城市,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03-2010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由810.07元增加到3802.91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86.96%提高到94.78%;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由60.91元增加到862.08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2.95%提高到92.71%。〔6〕虽然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重心”过低,客观上拉大了中西部贫困地区与东部富裕地区间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在过去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中,明确把县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和管理主体。从管理角度出发,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地方性公共产品性较强,让地方政府实行管理,有利于贴近和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7〕但是,以地方政府作为投入主体,却带来了很多问题。据统计,2006-2010年,全国财政已累计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458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510亿元,地方财政安排2078亿元,总体体现了中央作为投入主体。但是有数据显示:仅2008年一年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就达3711亿元,而“新机制”后中央5个年度累积才拿出2510亿元,平均每年拿出502亿元,这尚不足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一年支出的14%。〔8〕所以,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负担重心仍在地方而非中央,“小马拉大车,大车拉小马”的行为、财权和事权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困境。
原因分析
1.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由中央、省、县、镇四级财政共同投入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但我国目前的财权与事权关系模糊,存在责任不清的情况。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财力明显增强,地方财力削弱。但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地方政府支出约占总支出的78%,县级约占9%、省级约占11%,而中央只占了近总支出2%。〔9〕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很多县镇级财政是“吃饭财政”,连基本的教师工资的支付都存在困难,更不用说改造校舍、增添办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了。2.高层次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和额度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与法律的规范保障。我国高层次政府的转移支付科学依据不足,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10〕通常是高层次政府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和规划来确定转移支付额度,极易造成资金的实际供给与需求不相符。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经济情况、财政能力和发展水平实行区别对待: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可以适当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并将转移支付的相关程序纳入法制化建设。3.中央、省政府转移支付的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使用过程不够公开透明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部分政府职能混乱、权责不清、不够公开透明化,中央、省级的拨款常常在下拨过程中“跑、漏、滴”,到了县镇级政府往往少得可怜。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使用和管理监督机制,还存在着资金被挪用、滥用及贪污等现象。
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制度运行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建议:1.强化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投入主体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局面。农村义务教育的纯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作为投入主体的责任。同时,加快我国政府功能和财政功能的转型:〔11〕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由投资型转为公共财政型财政,不能把精力只放在追求GDP的增长上,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支出。2.重新定位“以县为主”的内涵,实行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由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由县级政府统筹安排的格局。长期以来,我们把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和管理主体完全等同。事实上,由于义务教育的特征,这二者是难以遵循一致的。从管理上看,义务教育规模庞大,学校数量众多,只能由基层政府主管。从投入主体看,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差,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因此需要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支持。3.完善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把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内容和义务教育的推进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中央和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制度效率的评估机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和使用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切实保证国家财政真实有效地运用到农村义务教育中去,严厉打击滥用、挪用和贪污义务教育经费的行为。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效率评估机制,对于效率不高的运行方式及时改进,大力推进运行好的机制,充分保障人民享有较好的义务教育水平。5.实行义务教育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12〕在国家财政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加大各种市场力量筹资和办学,不仅可以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扩大义务教育资源总量,还可以增加义务教育的选择机会,促进义务教育资源的流动,促进教育的公平环境的构建。还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行教育彩票、发行教育公债、〔13〕设立以教育储蓄和教育贷款为主的教育政策性银行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波兰教育论文:小议波兰农村教育的改进
本文作者:乌云特娜工作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波兰农村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在地方政府上,农村地区面临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结构性问题的挑战比城市更加严峻。尽管波兰农村地区从国家获得的教育补助金较多,在教育设施更新和扩大方面的投入甚至高于城市(见表1),但由于农村教育自身收入较低且获得家长的赞助较少,与城市相比,仍然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困难。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上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地方政府很难得到国家的教育补助金;另一方面,国家又强制地方政府对那些愿意将6岁孩子送到小学学习的家长负责,而相对于城市家长而言,农村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的投入又相对贫乏,所以农村地方政府面临着更大的财政压力。在城市,所有6岁儿童的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小学读书,而农村不愿意送孩子读小学的家长超过10%,这导致了城乡孩子在接受早期教育方面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为了城乡孩子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农村6岁的儿童应该接受小学教育,应该鼓励农村家长将5岁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波兰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规定所有6岁儿童必须接受小学预备班的教育,借助教育助学金等教育资助方式让所有6岁儿童登记注册学习。通过缩减工业工程和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的教育财政支出(减少3.6%),将城市的普通教育支出减少约3.3亿(这部分资金相当于很多农村或郊区普通教育资金的1/3),这些节省下来的可观的资金投入于农村基础教育中,为农村6岁儿童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教育助学金[2]25。此措施对农村各地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有农村6岁儿童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通过这种支助方式,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增加了11%,减轻了农村关闭小型学校和解聘教师的压力。波兰政府部门对教育资金的再分配,不仅使教育均等化问题得到改善,而且提高了已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城市的基础教育也未因此而受到明显的影响,因为城市的家长一般都拥有更好的能力以私人的方式为基础教育作贡献。在农村5岁儿童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的问题上,波兰教育部已拿出具体计划,以保障5岁儿童进入小学预备班学习简单的加减法并接受专业教师的培养。波兰现阶段农村拥有5岁儿童20万名,其中15%的儿童将有机会在该项目实施第一年进入预科班学习,另外15%的儿童将会在接下来的时间相继进入,直到75%的儿童进入小学预科班[2]27。该计划的实施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依赖于农村教育管理智慧,即农村教育的发展借助相邻城市的发展(据1999年波兰教育部统计,为了让农村教育的发展接近城市教育,国家政府将城市收入的30%用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就近救济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数量,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该项目的实施,以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即通过经费投入和提高教师质量,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适度关闭小规模学校,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分配高效益
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波兰通过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和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无论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关闭小规模学校的问题还有待商榷,因为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两种矛盾:一种是因财政问题导致的地方政府和国家政府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因学校关闭问题导致的地方政府和家长之间的矛盾。由于波兰农村各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再加上人口数量的锐减,为了实现每位适龄儿童都有学上的目标,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大量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所产生的高消耗和低质量的问题又是非常棘手的,亟待解决。所以,适度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学校人数极其少的小规模学校是有必要的。为了避免这样的做法导致那些地区的孩子面临辍学的问题,在执行该建议的同时,波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措施,如对那些因关闭本地学校而需要到外地读书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和经费上的补贴,使其能顺利实现转学,同时,也将关闭部分学校所节省的资金用于集中学校教育的经费投入上,以提高这些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质量。此外,波兰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一方面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地处偏远地区孩子的交通问题。总之,适度关闭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同时,还应将节省的资金用于诸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集中学校的教育投入上,将尽最大努力缓解那些因关闭本地区学校而上学受阻的学生和家长的困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目标。
完善农村中等教育系统,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师范教育思想对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从20世纪末起,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对担负培养大学新生任务的高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以来的城乡差距使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近年来我国发展师范教育的新举措之一,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实践工作,而且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针对农村教育硕士计划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主要从三方面借鉴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一、农村教育硕士的发展与问题
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即通过推荐免试入学和免费攻读学位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的学校任教。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1+1+3”的教育方式。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主要包括:扩大了实施地区,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展到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新增了培养单位,增加了4所师范大学开展专项推荐免试工作;调整了培养方式,由“1+1+3”变为“3+1+1”的模式[1]。具体培养方式为:前三年,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以下简称为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签约农村学校任教;第四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到培养学校注册研究生学籍,脱产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农村师资教育硕士生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继续课程学习,并撰写学位论文。通过论文答辩后,由高校授予教育硕士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目前全国试点省份均有一至两所大学承担了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任务[2]。农村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顺应了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以及农村教育的复杂性,使现实中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农村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的分支之一。教育硕士最先产生于美国,是美国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专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教育硕士被引进中国,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实施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还直接脱胎于教育硕士,缺乏与中国农村实际的有机联系。二是如何使这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硕士从教的地方都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地区,缺少发展的机会和资源,这与教育硕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使农村教育硕士在服务期满后仍有志于从事农村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其中的真知灼见对今天的农村教育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二、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改革。他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同时他又指出教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而培养教师的关键则在于师范教育和师范学校。他强调“有生活力的国民,是要靠有生活力的教师培养的;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靠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3]。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他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面向广大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培养师资[4]。他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师范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师范教育思想。1927至1930年间他开办了晓庄师范学校,致力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教育的改造。在实践中,他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以及我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形成了独具特色又极富指导意义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认识到中国教育必须联系中国国情的问题。他指出中国教育界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缺乏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5]。中国乡村教育包括乡村师范教育的问题在于脱离农村实际,以城市为导向,他认为我们的师范教育必须是从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3]。除了重视教育联系实际之外,陶行知还非常强调对教师进行终身教育,他认为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人不应以从学校毕业作为教育的结束。只有教师自身得到充实,才能真正有益于学生。此外,陶行知也十分重视师德建设,他不仅以身作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且鼓励青年教师要有“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精神,要投身于最需要教师的贫困地区。总之,在有关乡村教师培养的论述中,他强调教育联系农村实际、突出中心学校的地位,主张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并重视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这对我国当前开展农村教育硕士计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培养出真正满足中国农村实际需要的教师以及如何使这些教师能真正为农村服务这两个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三、启示
区教育学会的工作计划
在新的一年里,*区教育学会将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学校和创建西部教育强区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在市教育学会和区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围绕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创新学会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学会各方资源,努力培育学会活动品牌,充分激发学会科研活力,不断提高区教育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为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建西部教育强区为主要任务,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学校为契机,带领广大会员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群众性教育学术和教育科普活动,为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咨询服务,为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二、总体思路
根据省、市教育学会和区教育局2009学年的工作意见和要求,紧密围绕全区“打造特色学校、创建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学会工作机制,团结和组织广大会员紧密围绕区教育局的中心工作,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有效整合学会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学会活力,充分发挥学会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术活动,不断增强学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服务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主要工作:
教育局幼儿教育打算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教育局2012年工作要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管理为抓手,规范办园行为,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使我区幼教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工作重点:
1、加强幼儿园管理,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年”活动。以抓幼儿园日常管理为切入点,积极做好“四个规范”。一是规范幼儿园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的管理机制,坚持分类动态管理,实行年检制度。二是规范幼儿园的收费。加强幼儿园的收费检查,建立收费公示制度和公开电话举报制度。三是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坚持办园条件,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游戏教学,严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及幼儿园小学化行为。规范招生行为,严禁用不正当行为进行竞争,加大对非法办园打击的力度。四是规范幼儿园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安全机制,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开展安全专项督查。同时,切实做好“二个落实”。一是督促民办幼儿园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和上级政府的要求,确保教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认真做好“城镇居民医保”和“学平险”的宣传动员工作,确保幼儿“双投双保”工作落实到位。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年”活动。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为指导,在全区幼儿教师中广泛开展“做人民满意教师,当立德树人标兵”主题活动,努力倡导讲师德、讲大局、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各园要继续推行师德承诺制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积极探索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组织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上半年举办一次幼儿园“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演讲比赛”活动。
3、加强幼儿园教学管理,认真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各园要以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常规管理为抓手,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要加大教师专业培训的力度,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园本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省教科所工作总结
(一)年工作总结
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我所围绕全省和全厅教育工作大局,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提高为教育决策服务的实效性,扩大为教育实际服务的影响力,推进教育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一、教育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
1.关注全省教育重大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完成了15项年度计划课题,重点组织了农村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两大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参与了江西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高考自主命题的可行性研究课题成果被委厅领导和省政府采纳,年我省成功实行了普通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自主命题。
2.积极参加全省和委厅中心工作,认真完成省委、省政府和委、厅领导交给的任务,长期派出科研骨干6人离所参加省委和委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政府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和省政府征兵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专项工作;先后抽调人员多次参与委、厅组织的全省中小学安全、春秋季开学收费工作综合督查以及全省示范性幼儿园的考核评估等工作;认真办理省政协委员提案,得到满意评价;指派专人负责承办美国科技教育协会捐赠江西乡村学校图书和资金的工作;承办厅关工委的日常工作。
3.组织了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江西省教育热点问题招标课题”的申报和评审。采取“盲评”方式,评选出11项中标课题,确保了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4.组织了全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年度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共评出重点课题89项,一般课题323项。课题申报程序和评审结果在网上公布,管理得到加强,质量显著提高,为促进和繁荣全省教育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论文
【摘要】当今,农村问题是关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而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又是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发展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外国教育史研究考察论文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外国教育史研究论文
[摘要]以我国(教育史研究)杂志近六年刊发的外国教育史类论文为研究对象,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刊载论文作者单位和地区分布、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分项统计,展示了我国当前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并从这一角度探讨了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近六年发展的基本动向。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近况;相关论文;量化分析
教育史是我国教育领域最早取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专业领域,也是拥有博士点数量较多的专业领域之一,该领域的专业杂志——(教育史研究)(季刊)是全国中文核心刊物,1989年始由全国教育史学会发行。作为这一领域的唯一专业刊物,《教育史研究)刊发的论文,其选题大体代表了我国教育史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其研究程度基本体现了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准。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杂志近6年刊发的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作一基本描述。
一、分析对象与方法说明
我们从刊登在(教育史研究)1999—2004年的论文中,选出所有外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论文,就这些论文的数量、选题分布状况、研究主题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论文合撰程度、引文文献情况进行分项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被统计和分析的论文时间跨度为6午,共含24期杂志。采用的方法主要为统计与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教育政策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政策公正参与主体政策内容
论文摘要: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障受教育者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与资格的认定的公正。为了保证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参与主体必须具有公正意识,教育政策内容必须遵循平等原则和补偿原则。
教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随着政策科学的兴起,教育政策研究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1]教育政策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人们除了从政策学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外,广大的学者还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来分析教育政策,伦理学视角是近几年来人们分析教育政策问题采用的视角之一。
一、教育政策公正的内涵
公正是伦理学的重大问题之—,这个概念涉及的范围很广,它既是法学概念、政治学概念又是伦理学概念。在伦理学中,公正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办事公平正直、坚持真理、合乎情理、不存私心。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人们的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2]所谓教育政策公正,就是指教育政策要保证在现实社会条件下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保证受教育者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也就是说,教育政策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保证公正:受教育者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受教育者的发展条件的分配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
(一)受教育者的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