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12:39: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农产品产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产品产销

小议地方政府在农产品的职能

2010年,国内农产品“接力式”的价格上涨引发各方关注:首先是绿豆、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飙升,然后是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价格较快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1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7%,居于涨幅榜首。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接力式上涨,地方政府应该履行什么职能才能使农产品市场稳定?

1农产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户的信息不对称

现时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小户生产模式,由于农民的信息不对称,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珠海菜农老谢说,半年前,大蒜价格飞涨,引发不少菜农盲目跟风抢种,形成史上最贵蒜种,提高了生产成本,如今半年过去了,大蒜价格从原来的20元/千克跌到现在的不足2元/千克,形成销售困难,收入严重减少。这种小户生产模式大大影响中国农产品的供应,造成某些农产品生产过剩,而另一些农产品却供应不足,导致农产品市场不稳定。

1.2农产品流通不畅

农户分散经营,很难与市场对接,形成“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户把自己的产品送到本地市场销售要花费很多时间且销量有限,而坐等流通商到来收购价格又低,农产品在销售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据清远农民老何说,在当地只有明确有流通商来收购农产品时,才敢大批量生产该农产品,这样容易形成一窝蜂生产,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供应不均衡。

查看全文

农产品销售工作方案

近几年,*市高效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高效农业突破年”活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和服务效能提高,全市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高效农业面积增加,特别是设施农业比重的迅速提高,对农产品“价贱、滞销”的风险和滞后影响应有足够的估计,没有销售市场的高效农业将会出现灭顶之灾。为此,重视和加强农产品销售工作必须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我们认为发展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农产品销售工作。

一、充分认清当前农产品销售形势。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近期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总体滑坡,特别是随着宏观经济影响的深入,农产品价格仍会呈现弱势行情,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重视和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远发展来看,*正在全力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发展氛围很浓、势头很旺,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只有卖得掉,高效农业才能持续发展得起来,只有卖得好价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积极性才会高。从现实要求来看,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农业部门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服务好农民增收,而春季是春提早设施农业农产品销售旺季,产量大、上市集中,落实销售市场,做好产销衔接,对于促进农产品顺利销售,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认各地一定要认清形势,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春季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是连接产销的重要纽带。各地要充分发挥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促进流通、保障供应中的作用,积极动员各路商户,广泛联系销路,帮助本地农产品寻找外销市场,促进春季农产品销售。按照建立“五级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农业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引导有关方面强化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有效载体和平台。要着力将*华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中心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递中心和产品集散中心。加强重点乡镇产地专业市场、村级农产品购销经营部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乡镇产地专业市场、村级农产品购销经营部和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让农民足不出村,便可销售农产品。

三、全力做好春季农产品促销各项服务。农业等部门应当加强调查研究,全力做好春季集中上市农产品的促销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和生产基地寻找市场,落实销路。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立足省内、拓展省外,瞄准长三角大中城市群,采用召开产销对接会、产品推介会、设立销售窗口、开辟销售专栏、公布销售电话等形式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积极组织促销,拉动农产品消费。充分利用农业部门直接牵头组织各类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的优势,联络和组织本地规模大、影响广、带动强的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合作流通组织、龙头企业,踊跃参加*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农业接轨上海春季招商活动、*常州挂钩合作、*苏州春季农业招商说明会、“5.18”*农业经贸洽谈活动等活动平台,寻求合作,寻找订单,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使之直接参与到农产品销售工作中来。要注重本地拳头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原产地产品的品牌培育和保护,注重生产、流通环节的技术服务与指导。通过市场化经营运作,催生一批品牌、培育一批名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牌覆盖率,把品牌、名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四、及时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和预警。做好春季农产品产销动态信息调研,及时收集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作用。建立每周价格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密切关注各地农产品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卖难和价格异常波动及时分析预警,并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对高效农业发展相对集中、相对较快、规模较大地区的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农业等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话、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多种媒介,及早向当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广大农民宣传通报,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农业系统自身优势,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实现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市场信息对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的重要作用。要直接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功能和对农民生产经营的引导作用。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国家关于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稳定市场价格的政策措施,及时本地区农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

五、积极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改善农产品交易手段,重点推动农产品物流、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交易手段,规范交易行为,提高流通效率。结合*农产品的品种、特色,加快标准制修订完善步伐,尽快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涵盖主要农产品品种的交易分级分类规格标准体系,推动上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充分利用各地农业信息网站和全国农产品供求一站通系统,及时搭建网络促销平台,积极组建地方区域性网上展厅,并与*农业信息网联网运行,使之成为我市农产品永不落幕的网上展销会。

查看全文

农业农村市场信息监管要点

2020年,农业农村市场信息工作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1号文件精神,对标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强化运用市场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着力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在做好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农业农村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各项工作,提升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有效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监测预警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深化农业农村市场化改革

(一)坚持依法开展统计。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计工作决策部署,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局批复的《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主要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调查制度》《农产品成本调查制度》等要求,组织市场信息系统履职尽责、上下协同,扎实做好监测统计工作。(二)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发挥好部门统计综合协调职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现代农业建设,完善农业综合统计指标体系,配合制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并加强统计核算,强化监测统计队伍建设,修订监测统计工作规范,推进监测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做好常规监测,紧盯市场热点敏感问题开展应急监测,强化优势特色监测调查,扩大“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影响力。建立肺炎疫情期间价格每日监测机制,加强重点地区情况调度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重大情况和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报告。办好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例行会。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及时猪肉等热点品种市场供需和价格信息,引导生产和市场预期。(三)创新采集分析服务方式。升级改造统计软件,提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加强信息反馈和数据交流。完善农业农村部网站数据频道建设,丰富数据产品,强化数据共享,便捷数据服务。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继续探索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数据获取、传输、分析能力,进一步发挥数据支撑决策作用。(四)提高分析预警的专业性前瞻性。紧盯全球经贸局势、农业内外部风险因素,密切跟踪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和猪牛羊肉、禽肉蛋、蔬菜、水果、水产品等“菜篮子”重点品种价格运行和供需形势变化,增强农产品供需平衡分析的专业能力,提升预测预警工作水平,形成一系列对上有决策参考价值、对外有市场影响力的分析报告。要特别关注肺炎疫情对农产品市场运行影响,加强市场形势研判。继续组织开展中国农业展望活动,持续打造农业展望“百年品牌”。(五)强化市场信息专业队伍建设。加大与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市场咨询机构等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农业品牌、信息监测预警和农业农村信息化等业务板块的外围专家团队,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外脑和智库在业务支持、决策参考和市场引导中的作用。加强新组建的分品种首席分析师团队管理和服务,完善月报、全产业链会商、平衡表研究等工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促进专家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分析师队伍成长空间,发挥好专家队伍支撑作用。推动各地建立重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分析专家团队,密切跟踪区域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六)继续推动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加强与发改、财政、粮食等部门沟通协调,落实好2020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反映粮食购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玉米、大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配合落实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制度。继续落实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制度,推动完善内地棉花支持政策。以猪肉为重点,推动做好储备调节、预期引导和市场监管,严防“菜篮子”产品价格阶段性过快上涨,确保“菜篮子”市场运行基本平稳。(七)提升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水平。继续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摸底调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分析,探索建立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台账,促进产销信息有效对接。聚焦贫困地区市场信息服务需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优先覆盖贫困地区,提高信息服务精准性。

二、加快构建农产品出村进城网络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八)继续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紧紧围绕“2020年底覆盖全国80%行政村”的目标,在目前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的基础上,拓展到全国所有省份。加快推进益农信息社全国管理平台建设,强化对各省份的监督和指导。要充分利用益农信息社量大面广优势,助力肺炎疫情防控和稳产保供,通过线下平台、线上站点、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主动开展农资供求对接和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配合基层开展防疫宣传教育、物资发放、喷洒消毒等工作。创新运营模式,大力推动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益农信息社推动农产品上行,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丰富益农信息社服务内容,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发挥益农信息社信息采集“传感器”作用,探索信息直报机制模式。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九)加快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细化实化具体支持政策,推动工程落地实施。优先选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试点,研究起草试点工作规范,加强对地方指导。探索建立数据采集平台,推进各试点县、各参与主体与平台对接。建立试点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和模式,逐步向全国推广。(十)抓好数字农业和数字乡村试点。进一步优化数字农业试点县项目布局和设计,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和指导,探索县域范围内重点农产品数字化转型路径,形成一批数字农业技术支撑规范和集成应用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的数字农业发展典型案例。会同中央网信办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加强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丰富“三农”信息应用服务,推进农村信息服务设施与资源整合利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三、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开拓市场流通新局面(十一)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以生猪为主的“菜篮子”产品保供,搞好产销对接,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压实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菜篮子”保供稳价地方责任,会同“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研究修订完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考核指标的前瞻性和引导性,进一步夯实生产能力、促进市场流通、提升质量安全监管、优化调控保障。印发2020年度“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通知,将肺炎疫情期间保供稳价工作纳入考核,以考促建、以评促用,全面提升“菜篮子”工程建设水平。用好“菜篮子”市民满意度第三方评估,跟踪市场动态,加强监测调度,反映分析市场苗头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十二)深入推进展会市场化改革。精心组织好茶博会和国际茶日相关活动,弘扬茶文化,塑强茶品牌,促进茶贸易,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继续深化农交会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为引导,进一步完善政府和市场协作分工机制,创新农交会理事会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平台;加强专业贸易服务,增强展会实效;在连续4年宣传推介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企业品牌宣传推介,推出一批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发挥农交会引领示范作用,鼓励部省主办的展会加快市场化进程。(十三)做大做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第4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制定印发管理办法,指导地方加强对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范管理。鼓励各地开展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加强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交流互鉴。(十四)着力提升农业品牌规范管理。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农业品牌规范管理,制定印发农业品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新三品”指标评价标准、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影响力指数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依托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推出一批农业企业品牌。开展国家品牌营销行动,举办农业品牌专场热销活动,组织新媒体集中宣传并带动网络销售。用好外展平台,加快中国农业品牌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十五)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落地实施,以特色优质鲜活农产品主产省产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实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生鲜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现代化冷链物流建设的转型升级。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地田头冷藏保鲜等设施。编制《“十四五”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市场体系,以三级市场体系为核心,着力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国家级产地市场省部共建步伐,认定一批条件成熟的国家级产地市场,加强规范管理,研究退出机制。指导各地加强村镇田头市场规划布局,持续推进田头市场建设。(十六)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要加强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大重点地区和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举办“三区三州”、武陵山区、环京津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对接活动,依托大型农业展会举办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开展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对接活动,探索产销对接长效机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相关行业,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查看全文

农业产品营销工作意见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销对接水平,保障农产品市场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政发〔2007〕17号)等文件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农产品营销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抓好农产品的营销。农产品营销是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农业生产者通过流通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抓农产品营销与抓农业生产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重要公共职能。各级政府及农业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能,通过营销组织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注重产品研发、生产、定价、宣传推广、售后服务等工作,并在各个环节收集反馈相关信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法制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要及时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需开发和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优化对营销的公共服务。

二、努力从宏观上实现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

各级政府抓农产品营销工作,首先要从宏观上确保农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基本平衡,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基本前提。各级农业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和预测、预警,并建立基本数据库,定期。对粮食、生猪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消费品,要确保必要的、合适的种养面积或数量,确保市场供给和价格稳定。必要时可通过政策激励手段引导农民增加或减少某种农产品的生产,确保市场供需平衡。对产量有大小年等现象,价格、数量波动较大的农产品,也应加强宏观调控,既保障市场供给,又确保农民增收。

三、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营销主体

查看全文

国庆农产品质量监管通知

各市农委(畜牧、水产局):

国庆节即将来临,为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根据农业部通知精神,现就做好节日前后全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国庆期间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工作。保证国庆前后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供应,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并关系到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已经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节日期间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供应。

二、强化生产环节监管,确保农产品源头安全。要重点围绕高毒农药、饲料添加剂和水产养殖中违规使用氯霉素、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类药物等问题,依法加大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等关键环节的监管,推广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与加工,严把农产品产地准出关。要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制售、使用禁用药物行为。

三、加强市场准入管理,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采取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监管抽查相结合等方式,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把好市场准入关,对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要及时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一律不得上市销售,消除质量安全隐患。特别是要将地级市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组织力量认真开展检测抽查;同时,要指导批发市场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农市发〔**〕7号),督促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报告制度,提高检测频率,扩大检测范围,严格检测标准,加强对经营户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安全可靠。

四、搞好市场服务,促进产销衔接。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夏秋鲜活农产品促销系列活动”,切实做好各类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行情等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信息,引导农产品流通,促进产销衔接。加强市场调研,扩大宣传推介,组织产销对接,对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市场滞销或脱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发现和处置,保证市场平稳运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鼓励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引导、支持农民经纪人扩大农产品收购运销,增加市场供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检查督促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清理取缔公路违法设卡收费行为,营造有利于农产品大流通的良好环境,保障货畅其流。节日期间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坚持正常营业,市场管理与服务人员要加强值班,维护正常交易秩序,提供有效的市场服务,满足节日期间农产品流通量不断增加的需要。要鼓励引导经营户利用节日消费高峰创造的商机,扩大经营规模,保证节日市场农产品供应品种丰富,数量充足。

查看全文

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陈旧,引发了产销脱节、农户利益难以保障、流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本文着眼于“全产业链”视角,在构建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流通、食品安全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流通链条、整合流通资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实施供应链逆向调控等创新路径。

关键词: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维度分析;体系构建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分析

全产业链的内涵分析。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卖”。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困局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流通链条过长,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度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价格波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面临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场调节也加剧了农户的利益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价格信息,盲目地选择种植品种,在丰收季节,大量同品种的农产品纷纷涌向市场,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户不得不承担“增产不增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消费者等都相互独立,产销关系难以把握,频频发生的滞销案例更是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严重滞销,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产,与广西、山东西瓜“撞期”,导致价格低迷,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过政府、社会各界通过网上信息联系收购商,销售情况逐步好转,且价格也上涨至2元/公斤。这个案例再次说明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话语权,也规避了流通的盲目性、价格波动风险,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绿色流通的加速发展。

查看全文

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凝聚部门合力共同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组织好产销对接,切实解决扶贫农畜产品滞销问题,多渠道促进对乡镇旅游服务消费,最大程度化解肺炎疫情对乡镇农畜产品销售和贫困群众增收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扩大对贫困乡镇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规模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并推介一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展消费扶贫的典型案例,推动形成消费扶贫“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有为”的浓厚氛围。积极组织参加2020年全国消费扶贫论坛。(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

(二)加大政府采购贫困乡镇农副产品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财政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转发〈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组织引导各级预算单位通过优先采购、预留采购份额方式,持续加大对贫困乡镇农副产品采购力度。针对肺炎疫情导致部分乡镇农产品滞销问题,为我市乡镇农副产品销售创造良妤的竞争环境。各级预算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执行消费扶贫政策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强化责任担当,实施网上直接采购,优先购买贫困乡镇农副产品,按时完成预留份额采购任务,确保取得实效。财政部门定期对各级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进行督导检查,督促引导采购人与入驻贫困乡镇供应商沟通联系,加快采购进度,确保按时完成预留份额采购任务。(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供销合作社分别负责)

(三)积极组织市直机关参与贫困乡镇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定向直购贫困乡镇农产品,在日常食材采购中优先采购贫困乡镇农产品,签订长期购销协议。协调引导有条件的贫困乡镇在市主城区开展本乡镇农产品销售推介活动、设置专卖店(柜台)。(市直机关工委、市扶贫办、市商务局分别负责)

(四)进一步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消费扶贫力度,推动贫困乡镇农畜产品进医院常态化。(市卫生健康局负责)

查看全文

电子商务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构建

[摘要]供应链物流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供需信息更加对称,能够促进农产品产销的理性预期。供应链物流模式以信息化促进农产品供应链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文章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选择入手,详细分析适合当前我国农业电商的供应链物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从物流组织、物流合作、物流利益、物流支撑四个层面构建供应链物流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物流

1引言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的重心已从生产环节转向了流通环节,这推动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又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创新,因此农产品现代物流成为事关“三农”工作大局的重要因素。从最初的“直销式”“契约型”到后来的“联盟型”“第三方物流模式”,农产品物流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直到“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催生“农产品电子商务”之后,农产品物流开始向规模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在“产销信息对称”“资源整合”“理性预期”等理论的支撑下,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正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焦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不仅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升级,而且还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电子商务平台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

2.1基本前提。从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来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模式建立需具备一定的基础前提条件,比如供需的动态稳定性、市场信息对称等。首先,需稳定目标市场的消费需求,寻求合理的饮食需求结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人群有不同饮食结构和地域饮食习惯,比如“北咸南甜”、云贵喜辣、川渝喜麻辣,再比如老年人喜清淡、年轻人喜刺激性食物等。因此在目标市场定位和选择方面,应保持动态稳定性。其次,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农产品产业基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保证农产品供应。最后,在传统农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或借助现有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农产品理性预期,减少供需、产销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2.2供应链物流模式选择。实践表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并非局限于单一模式,而应呈现多元化,合理选择供应链物流模式或物流组合模式。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北斗导航系统、电子地图等技术,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包括物流机能、物流部门企业、物流上下游等,最终形成供应链物流体系,体现集成化与信息共享的优势。第三方物流整合模式在相对落后地区应用最为合适,将传统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合起来,形成农产品产销供应链,发挥以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信息流为核心业务活动的优势。尤其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从源头、汇点、终点三阶段间建立起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的供应链物流系统,实现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的理性预期。战略联盟型物流运作模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企业通过契约明确主体和信息共享,实现协同化运作管理,仅而实现供应链上各物流企业利益协调化,提高了效率。战略联盟型物流模式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复合型三种,垂直型适用于农产品供应商规模大、市场信誉度高、实力强的情况,或则农产品为非生鲜类;水平型适用于实力弱、农产品供应商规模小、市场信誉度低,或生鲜蔬菜类企业;当联结大生产、大消费的供应链物流企业实力雄厚,且在供应、流通、消费领域发挥规模效应时,则适用混合型。基于供应链物流集成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企业,当中小型农产品企业无法兼顾供应链上所有业务时,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供应链物流企业,依托供应链物流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中的产销信息优势,开展专业化、集成化的物流运作,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有效整合。基于供应链物流集成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模式共包括战略层、协作层、运行层和支撑层,战略层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战略规划设计并提供整体方案;协作层中各企业依托集成化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运作层中的采购、存储、加工、包装和运输,协作层企业包括生产商、加工企业、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咨询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支撑层则需要政府政策支撑和供应链技术支撑。冷链物流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生鲜蔬菜等农产品,对物流有特殊要求,比如冷藏、低温等。从我国的当前的生鲜蔬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现在来看,主要以第三方物流和整合社会资源为主体。生鲜蔬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有较强的地域性、季节性特征,对保鲜能力和物流时间要求较高,因此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依托电子商务的消费需求信息的集中性强特点,并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实现消费需求信息的精准分类,进而提高供应链物流效率。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不同功能需求进行编配、选择与组合,发挥供、产、消的协调配合。

查看全文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及路径

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痛点剖析

(一)农民最大的痛点是种植或养殖的产销信息不对称。推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脱贫致富,而脱贫致富的关键是农民要利用掌控的资源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土地山水森林等是农民最基本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农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从而获得收益。对广大农村而言,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存在19世纪的农业生产水平和21世纪电子商务流通体系之间的矛盾,很难有效牵手。农民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还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商务需求。理论上讲电子商务可以扶助农民更好地找到买家,但是由于目前电子商务的商业逻辑是依靠流量才能提高销售量,对于农民而言吸引流量的经验、技巧和财力均是有限的,再加上同类产品竞争,导致农民天生就不具备运营农村网店的优势和能力。即使帮助农民解决了运营能力和技巧,由于政府监管的缺位,将带来更大的社会性的问题,即假冒伪劣产品满天飞。目前采用的农村电子商务商业逻辑是难以解决农民深层次的问题,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在目前这个阶段是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把农民的产品销售出去的问题,也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帮助农民解决源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决策的问题。近年来,河北出现的农产品丰收但滞销的现象就是产销矛盾集中体现。如张家口坝上错季菜、邯郸永年县芹菜、保定阜平白萝卜等滞销现象频见于媒体。鉴于这种现象,通常的解决思路是帮助农民销售或让农民自己开网店销售农产品,“出台政策→媒体助力→电子商务接力(网商或让农民建网店)→市民献爱心”就是最典型的解决思路。这种“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救火式”解决办法,不能彻底解决农民“丰收的烦恼”问题。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核心工作就是围绕着“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商业逻辑,培养农民网络购物习惯,帮助农民开设网店销售产品。这里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是要培养农民为“匠人”,还是要培养农民为“商人(网商)”。评价农村电子商务成功的标志应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而脱贫致富的关键是“农产品进城”,而“农产品进城”的关键是农产品产销信息,而产销信息的关键是供应端有效性的农业生产信息。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最大痛点不是想通过电商将产品卖出多少,而是种植(或养殖)的产销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民不知道种养什么,种养多少,怎么种养,所以就不知销往哪里。农民对种植(或养殖)信息的获取、应用能力和手段非常有限,多是凭借上年的销售情况来决定是否种植或养殖,也可能看“大户”种植或养殖情况决定,也可能是政府引导种植或养殖,盲目的种植和养殖,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生产风险。随着城市化快速的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数量剧增,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老人成为村里主要组成人群,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痛点。从目前来看,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所形成的商业逻辑还没有与农民种植或养殖有效衔接,还不能有效破解农民种植或养殖产销信息不对称的痛点问题。(二)消费者最大的痛点是农副产品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农副产品安全问题引起消费者强烈关注,安全与信任是“农产品进城”的大问题。农副产品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生产源头、流通渠道和政府监管等三个方面。在生产源头方面,一些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和利润,非法或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滞后,现代科技难以在生产中有效实施;工业或生活的有毒排放物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食物贮藏和制造过程,因操作失当而造成食物变质等问题,导致不安全、不可靠的农产品出现。在流通渠道方面,农副产品流通环节多,链条长,可能会涉及到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然后将农副产品卖给农民经纪人或其他收购商,再由他们将农产品卖给批发市场,完成农副产品的大规模集中,然后再将产品卖零售商。对传统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而言,链条过多,市场主体分散,信息不对称。从总体而说,产销分离、批发与零售分离,很难与消费者实现一体化关系,导致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有了可乘之机。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网商和微商成为个人或企业追逐的热点,人们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可以轻易地“创业”,推广一些难以识别的五花八门的“农副产品”。在利益的驱使下,有机、绿色食品满天飞,各类认定一大堆,被夸大的信息满天飞,导致不安全、不可靠的农产品轻易流入市场。在政府监管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政府对商品进入市场的监管方法和手段还没有转型升级到位之时,电子商务平台、微商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大大增加了监管难度。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形成的“农产品进城”的商业逻辑如图1所示。图1中商业逻辑看似合理,但由于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政府缺乏有效监管,必然会导致农副产品安全问题难以保证。从全省角度看,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承办单位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网络品牌缺失,流通渠道的不规范,追溯体系的不健全,造成假冒伪劣商品会轻易流入市场。因此,能否购买到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是消费者最大的痛点。(三)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承担企业最大的痛点是如何找到盈利点。对于农村电子商务承担企业来说,在完成全覆盖各项任务后,如何借助政策带来红利和市场壁垒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是农村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问题。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采用“省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域承担企业+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仓储配送公共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借助农村电子商务能否解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成功的前置条件。比如,针对“工业品下乡”,其前置条件包括物美价廉的工业品(采购成本较低)、商品周转速度快(仓储成本低)、配送效率高(县域到乡村配送时间短和成本低)、足够的市场需求量(农民网络购物的积极性)等。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各县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承办单位各自为战,在工业品采购方面存有谈判议价能力弱、货源渠道少、采买能力弱等问题;在配送方面有乡村分散、距离远,配送规模小,返程空驶等现象存在;在仓储方面存有交易规模小、仓储周转慢等问题;在运营方面存有平台推广、营销策划、售后服务、信息采集、人力资源、交易成本、新品研发等方面的制约,导致“工业品下乡”电子商务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针对“农产品进城”,其前置条件要有标准、有品牌的农特产品。从河北省挖掘研发出来的“农特产品”来看,绝大多数缺乏行业标准,在产品定位、品牌策划、包装设计、促销方案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要有长期稳定的盈利项目。从农村电商全覆盖顶层设计的预期来分析,承办单位获利的项目包括:交易差价(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产品交易);村服务站分佣(各电商平台分销等提成);农村产品孵化(研发、包装设计、品牌策划、溯源、产品背书、品种改良、产品检验等);网商孵化(开店、店铺设计、客服、代运营);公共服务(培训、资源对接、各类活动);政府补贴等。除了政府补贴之外,多数停留在预设之中,受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约束,短期内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项目。承担企业承载了许多非核心业务功能,比如工业品下乡的采购、搭建并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等,如何找到盈利点是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承担企业最大的痛点。

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痛点的破解路径

(一)搭建“三农”基础数据库可以有效破解农民产销信息不对称痛点。破解农民产销信息不对称的路径,首先,要教育农民学会基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能够利用这些技术查找、检索市场行情、种养殖技术等,提高农民自身信息技术素质。其次,构建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机制,通过定期收集农民种养殖相关信息,搭建“三农”基础数据库。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贡献之一就是打通了省、县、村信息传输通道。第一,借全省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全布局优势,建立持续、稳定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信息采集机制,定期收集农产品供给信息和农民需求信息,及时上报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第二,借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汇集各村级服务站采集到的“三农”信息,通过筛选处理和汇总,构建县级“三农”信息库,并及时上报省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第三,借省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优势,搭建全省“三农”基础数据库,经过汇总、筛选、处理和分析,形成河北省“三农”基础的供求信息,通过对接社会资源,有效实现农民产销信息不对称。图2为河北省“三农”基础数据库构建逻辑图。(二)“行业协会背书+双认定”可以有效破解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痛点。农产品标准化是破解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产品标准化是非常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难以短期内完成。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行业协会背书+双认定”模式,即以政府委托有资质的行业协会开展农特产品品牌和流通渠道双认定,以此为基础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可以有效破解农副产品安全痛点。图3为基于“行业协会背书+双认定”的农村电子商务逻辑图。第一,按照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要求,政府认定有资质的行业协会(如电子商务协会),并委托制定并实施农特产品品牌和网络流通渠道认定工作。第二,认定农特产品品牌。行业协会通过制定农特产品品牌认定标准和机制,承接农特产品培育和品牌认定工作,定期组织各行业专家开展对农特产品进行分类指导和评定工作,要优先考虑被国家和省级认定为地理性标志产品和“一村一品”农产品,形成系列品牌产品,通过政府对外,由行业协会背书和技术指导,并定期开展复检工作。第三,认定网络流通渠道。随着电子商务平台出现,出现了数据众多的网络渠道,服务的优劣性也是复杂难辨,所以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网络流通渠道认定标准,选择合适的流通渠道承接被认定的农特产品开展宣传和销售工作。第四,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或龙头企业对被认定的农特产品进行生产、集货、研发、流通加工、包装、物流和仓储工作,输出品牌产品。第五,搭建全省连锁分仓系统。在全省各地级中心城市和县域城市内,选择标准化仓库或冷链仓库用于存储异地品牌的农特产品,通过管理系统开发和建设,实现全省仓储系统连锁化。第六,集成基于LBS的订单处理系统。通过开发中间件,统一各网络流通渠道机构订单交易系统,集成为基于LBS的订单处理系统,对订单进行统一处理,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在“行业协会背书+双认定”模式下,可以有效保证农特产品来源渠道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三)整合资源培养比较优势可以有效破解企业盈利的痛点。河北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把每个县域承担企业打造成了“全能运动员”,集采购、仓储、配送、农产品研发、电子商务平台搭建和运营、村级服务站开发与维护、数据采集和上报等各项功能于一体。有些功能对农村电子商务全覆盖承担企业来讲是不经济的,比如采购、电子商务搭建和运营等功能,集一县之力采购是难以产生盈利点,属于非核心业务功能,可以通过外包或跨界(或跨县域)合作,更有效地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可以通过培养比较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增加盈利能力。所以,从全省角度来看,举全省之力构建“河北农村电子商务联合采购平台”或委托省内大型商贸企业,帮助各县域承担企业降低“工业品下乡”采购成本;承担农村电商的企业要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思想,与邮政、苏宁以及省内大型商贸流通等企业战略合作,利用优势企业的仓储、配送、货源,降低采购和流通成本,减少重复建设;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培育网络品牌,整合社会资源;政策重点扶持农村电商仓储和配送环节,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

作者:高文海 魏子秋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查看全文

农产品农超对接总体意见

为深入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进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蓝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农产品“农超对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通过扩大“农超对接”规模、完善基地冷链设施、发展订单农业生产,建立长效的农商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以连锁超市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农产品流通网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城市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比重超过30%,连锁超市“农超对接”农产品经营比重超过70%。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引导连锁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由结合,充分发挥超市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坚持探索多种形式的对接模式,最大程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超市、农民、消费者三方共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