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23:11: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部审计准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内部审计准则下高校审计工作研究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是实现企业单位控制有效性的关键措施,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企业当下的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实现对内控管理的指导,更多的是对财务会计进行风险规避,最终实现单位企业的可持续运行。而随着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高校的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中引入了新内部审计,如何在新教改制度下实现对高校相关工作的管理,已然成为了高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内部审计准则;高校审计;审计工作;实现路径
新审计准是在2014年正式施行,紧接着审计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一方面由于新内部审计准则会对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升级和完善,另一方面对企业从事相关经济活动进行了监管,而这些新准则的出现,则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和风险规避,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而对高校而言,新审计准则能够实现对学校更好的管理,推动学校的科研发展。
一、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审计观念淡薄。人员的审计观念对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当下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管理机构只注重审计过程,并没有考虑到资金风险、确认和咨询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审计人员长期接触的都是一些传统守旧的思想,缺乏对新内部审计准则的认识,这同样阻碍了高校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新审计准则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因素的阻碍,最终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审计人员对于新审计准则还没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浅薄的阶段,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二)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当下许多高校的审计人员并非专业人员,他们不仅缺乏专业的审计知识,其自身的综合能力也颇为匮乏。在审计团队的建设中,学校没有过多的重视,也没有采取培训、讲座的方式提升这部分人员的审计水平,导致高校审计团队的建设落后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所以当下高校存在的最为显著的问题就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硬的审计人员极度匮乏,且人员来源驳杂,使得当下的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三)审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机制。当前阶段学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和独立性,缺乏负责推动审计团队人员的构建,没有提供制度、技术、人员等进行多方面保障。学校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都是按照自己本单位或者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而实际的审计工作内容差别相当之大,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管理,导致其工作行为十分随意。(四)信息化开发力度不足。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校园网络的基础上的,要想更好的实现项目的监督和审计,就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然而当下的实际情况却是由于现代化技术缺陷,导致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施行下高校审计工作的开展途径
新会计法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摘要】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企业进行管理控制和加强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举措,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于实现企业目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集团因为规模较大,经营的范围也比较广,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集团的最高管理层对于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各人员的工作情况无法直接了解,更别提对应着做出一些管理决策。内部审计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内部审计建设;新会计法
中国的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首批内部审计相关规定有《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10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而且中国还在首次推行内部审计的相关准则之后又颁布了五次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形成了一个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为规范、主要提高内部审计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更为详细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我国的内部审计相关规定的推广更好的建设了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长期的实际应用当中,我们发现这些准则都是比较符合我国的企业发展情况的,所以将这些内部审计准则在我国的企业当中推广实行。
一、新会计法对内部审计的规定
最新实施的新会计法含有一个基本的会计准则和多个具体的会计准则,和原来的会计准则比较,新的会计准则很好的弥补了过去的会计法当中的不足,例如针对企业集团的合并,企业集团当中的股份支付以及政府的扶持等方面都规划了比较详细的准则。在过去,我国的会计法还有很多的缺陷,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有很多不足,而新会计法的颁布很好的补充了过去的漏洞,中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新会计法的颁布在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会计法的实施难度较大,企业的内部审计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会计的自由裁量权在新会计法当中越来越大,这会导致审计的结果更加依赖职业判断,最后容易使财务数据的真实性降低,对企业的审计人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随着我国会计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的审计技术也需要快速的跟上我国会计技术的脚步,不然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当中很难判断结果是否真实。过去一些企业会利用虚报费用等方式进行造假,那个时候的会计法给一些人提供了很多的造假条件,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会计法有很多的漏洞致使会计核算的结果真实性无法保障。在过去,企业进行内部审计的重点是调查单据是不是真的,实物债权是不是真实有的,但是现在的会计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时需要改变传统的审查理念,首先就是审查人员的身份要发生转变,要从查账的身份转变为审计分析的身份,进行报表编制的人员要具备估值以及风险管理等技术,同样,审计工作者也需要对这些技术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对于企业分析方面也要有一定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资产的风险进行管理、确认,并通过核算给出最为可靠的结论。现在新的会计法规定了审计的风险要求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中心思想。在新会计法颁布的背景下,审计技术也需要有识别错误风险的能力,这对于曾经适应了账项审计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挑战。
二、新会计法针对内部审计的规定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一、现代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历程回顾
内部审计的历史悠久,但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并不算成熟,这主要与内部审计的性质有关。内部审计存在于特定的组织环境中,与特定的组织制度相匹配,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在另一个组织中可能很难实行,从而也导致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当然,多样的内部审计也有一个基本的发展历程。1.内部审计发展的基本历程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以下简称“IIA”)成立,标志着现代内部审计的产生。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弥补外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缺陷以及对会计控制确认的不足。这时的内部审计是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的,以财产保护作为其主要目的,并帮助管理层解除其会计责任,这时的内部审计采用财务审计模式。当公司治理机制开始完善,会计责任得到强化,外部监管变得严格,内部审计便不再只为低层管理人员服务,而成为高级管理层提高管理效率、经营效益的重要帮手。这时的内部审计开始向管理审计转型。IIA从成立开始,一直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等各方面进行着深刻而具重大意义的探索,并推动内部审计向前发展。2001年,IIA将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纳入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这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始。现实中,全球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治理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使得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受到关注,内部审计师自身也通过努力逐步实现转型。2.SOX法案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影响2002年发生的“安然”、“世通”事件催生了SOX法案,这一法案真正将内部审计从幕后推向了台前。SOX法案已明确赋予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关键角色。Boury&Craig(2005)指出,“SOX法案第404条款可能是使审计师的看门人角色得到扩大的最重要因素,404条款使审计师成为公司治理关键方面的监督者。”SOX法案颁布的同时成立了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ublicCompanyAccountingOversightBoard,简称“PCAOB”),这一委员会不仅给审计师增加了法律监督,更提升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地位(Coates,2007)。内部审计在组织内部工作,它变成处理内部控制问题的第一反应者。如果公司不遵守法规,公司的关键职员将面临惩罚。因此,管理人员开始依赖内部审计师的协助,以帮助证明其倡导风险管理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事实。这些变化代表内部审计师从传统角色到改善公司治理的重大转变。IIA(2003)指出,“内部审计师,被视为风险管理专家,能够期望在未来成为公司的重要、备受瞩目的角色。”因此,成功的内部审计成为公司治理框架中的重要部分(Vallario,2003)。SOX法案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如果内部审计成功协助公司处理风险和内控事务,SOX法案将是改变人们对内部审计价值期望的有说服力的因素。20~21世纪发生了诸多变化,内部审计也随之改变其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财务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以及经营审计。审计公司的财务、经营、风险管理,可能揭露差距并产生进一步流程改进的机会,这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McNamee(1995)说,“新的审计师被当做公司美好蓝图建设的推动者,通过评估企业如何运行良好为公司的前景做贡献。”
二、新内部审计准则对我国内部审计观念转变的影响
2013年8月20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确立,同时合并、调整了与内部审计职能相关的具体准则,既在思想上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所倡导的理念接轨,同时也与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相衔接。1.内部审计定义的重新确立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将原准则中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职能,将“审计和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扩展为“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些变化主要是借鉴了IIA颁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简称“IPPF”)中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通过准则规定,真正从理论上将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到了完善治理、增加价值的层面,这对于内部审计观念的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地位的提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2.内部审计职能的整合新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通过具体准则的合并和调整进行了整合。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具体准则进行合并,变为绩效审计准则;将遵行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三个准则做了调整和补充,成为修订后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这也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衔接。这增强了内部审计准则在公司中的实用性。虽然我国并不强制在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准则,但是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修订,使公司在建立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时,可以更大程度上借鉴甚至直接采纳内部审计准则。而在此之前,我国在2008~2010年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基本构建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完整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也给企业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应该思考的问题。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提议公司授权内部审计部门协助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那么,在满足监管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时候,公司管理者利用好内部审计师的工作,可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潜在价值增值,同时,也将带来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最新修订的内部审计准则及其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正是为配合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以及对内部审计价值的重新认识搭建了一座桥梁。
三、我国公司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现状
新内部审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我国对于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期望,将从理论上对内部审计的价值做出新的认识和定位,也将影响到具体的内部审计实践。但是,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现状以及内部审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还存在各种问题和障碍,导致内部审计无法迅速满足新准则的要求,从传统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到价值增值型的职能。1.内部审计基础建设状况与其作用发挥不相符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本身的基础建设状况并不理想,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增值作用。大多数组织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很多公司将内审业务外包给专业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兼职人员,而外包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增值型内审人员的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存在因隶属关系导致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不强,人员、资源有限等诸多问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是从财务、管理甚至工程等岗位转入内部审计部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谙熟的不是很多,主要从微观层面提供审计服务,很难站在组织整体层面去整合思维和审计方法,难以开展价值增值型的审计业务。2.管理层观念陈旧成为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障碍我国现代公司制度发展较缓慢,企业各项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如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趋于完善,管理手段依然按照原有方式进行,很难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虽然我国内部审计有很大一部分由董事会领导,却无法在公司发挥除财务审计以外的更多作用。而内部审计在财务领域开展业务的模式,已成为企业的管理层根深蒂固的观念。内部审计部门想要开展更多增值型业务,很难得到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另外,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比较滞后,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的实施更多只是满足形式上和法律上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使内部审计在内控方面的增值作用得不到体现。3.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使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无法体现公司内部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整个大的环境、背景的变化所催生的。我国企业管理层之所以还没有转变观念,除了与自身因素有关,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外部监管和法律环境还不够严格和健全。随着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体框架的以及SOX法案的颁布,我国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强制执行,而其他类型的公司并不强制。同时,即使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及其评价信息不符合规定,存在质量问题,所受到的惩罚并不是很严重,这导致公司管理层并不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披露,从而,外部因素也无法使内部审计的增值角色得到转变。
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研究论文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原理及契约不完备理论出发,阐述了风险环境下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从内部审计基本原则、职业谨慎、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规范、后续教育规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与政府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相似性,进一步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外聘专家协助等方面比较了三者存在的差异。从而提出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制定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相应处罚的规定,并合理借鉴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舞弊审计准则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舞弊;舞弊审计;比较与借鉴
论文摘要: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舞弊审计具有重要性、目标明确而具体及实施过程具有风险性的特点。我国最近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及《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考虑》借鉴了国际舞弊审计准则——ISA240《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于舞弊的责任》及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但彼此间又有不同。该文试图通过对准则的框架和内容进行比较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在审计发展史上,舞弊一直是困扰审计执业界和学术界的重大问题。从美国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阳光公司,到中国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外舞弊风气之盛、舞弊金额之大、舞弊后果之严重!舞弊已日益成为严重制约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毒瘤”。纵观国内外发生的舞弊案件,诱发舞弊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并存、不同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冲突、法规制度的不健全、监督不力等,也有各种主观的因素,如舞弊行为人的自私、贪婪、虚荣,价值观、道德观的偏离及情感发泄等因素。目前,关于舞弊诱因的诠释最具代表性的是舞弊三角理论。该理论将舞弊诱因归纳为三种:动机(或压力)、机会及借口(道德取向)。舞弊三角理论认为,行为人承受的巨大压力或不良动机是其进行舞弊的原动力,机会的出现则为舞弊行为的实施提供了途径,而道德取向的偏离则为舞弊行为的发生开启了大门。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有时只要其中一个因素足够强烈,即使其它两个因素相对较弱也能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美国舞弊审计人员协会认为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
1.舞弊审计的特点
1.1舞弊审计的重要性
探索当今中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特征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原理及契约不完备理论出发,阐述了风险环境下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从内部审计基本原则、职业谨慎、审计技术规范、专业胜任能力规范、后续教育规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与政府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相似性,进一步从审计人员的任职条件、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责任、外聘专家协助等方面比较了三者存在的差异。从而提出把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纳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框架,制定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内部审计人员作出相应处罚的规定,并合理借鉴其他相关的职业技术规范以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道德风险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完善
一、道德风险环境下我国实施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主要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道德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构成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责任应包括:对委托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自己本职工作的责任。但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应从规范内部审计人员责任方面去完善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一)治理信息不对称的需求
道德风险首先源于信息不对称。现实世界,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同时信息又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的动机使得人有机会、有积极性在交易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如内部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等)、说谎(隐瞒内部审计风险的严重性等)和欺诈(与被审计部门合谋炮制出严重不实的审计报告等)。还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凸现“内部人交易”,是利用知悉内幕信息的方便条件,从投资者兜里窃取财产,正是因为利用了信息关系给被害人设置陷阱或圈套,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诈骗。为了治理信息不对称,应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托人的责任。
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论文
简介: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解和要求不尽相同。本文结合中外内部审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内部审计独立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涵义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这定义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简单提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号”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并进一步解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即内部审计在组织地位上的独立。机构独立性的标志是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应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即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内部审计师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独立性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外延依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比较中外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防弊兴利,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是以审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为主要活动的保证性服务,没有涉及咨询性服务,这也是由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水平和现状所决定的。I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经过深入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已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实务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最新定义,恰当地反映了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也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延伸至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值。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问的联系通过探讨中外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的规定和解释,可以认为,中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对机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师客观性关系的理解上渐趋一致,即都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师个人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地位上的独立,是保障内审机构“独立”履行其职责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内审机构具有独立从事审计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的组织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不受限制,审计意见或决定得到实施,审计建议得到适当采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核心: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管理层(首席执行官或总经理),在业务上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接受其业务指导并向其报告业务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所必备的充分的权力,如保证广泛的审计范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直接交流信息等;三是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规定和指导已延伸至咨询性服务领域,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前尚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将咨询服务纳入内部审计活动必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及其披露比较
内部经济审计研究论文
简介: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和本质,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理解和要求不尽相同。本文结合中外内部审计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内部审计独立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涵义比较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这定义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简单提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独立性,什么是客观性,也没有对损害独立性或客观性的情形予以列举,更没有说明发生损害情形后应如何披露。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独立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属性准则1100号”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独立,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并进一步解释: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现为机构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即内部审计在组织地位上的独立。机构独立性的标志是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应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即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客观性来获得,内部审计师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独立性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外延依照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比较中外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过渡阶段,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的目标主要是防弊兴利,内部审计所提供的是以审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为主要活动的保证性服务,没有涉及咨询性服务,这也是由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发展水平和现状所决定的。I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经过深入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已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职业实务准则框架,并适时提出了内部审计最新定义,恰当地反映了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弊和兴利而是价值增值,内部审计不仅是一种保证活动,也是一种咨询活动,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由审计领域延伸至咨询领域,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以实现价值增值。
(三)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问的联系通过探讨中外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与外延的规定和解释,可以认为,中外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内涵的界定以及对机构独立性与内部审计师客观性关系的理解上渐趋一致,即都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二是内部审计师个人的客观性。机构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地位上的独立,是保障内审机构“独立”履行其职责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内审机构具有独立从事审计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的组织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不受限制,审计意见或决定得到实施,审计建议得到适当采纳。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对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地位的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核心:一是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一个较高层次。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理想的情况是在行政上隶属于最高管理层(首席执行官或总经理),在业务上隶属于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接受其业务指导并向其报告业务工作;二是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拥有行使职责所必备的充分的权力,如保证广泛的审计范围、依据审计建议采取适当的行动,与组织最高决策层直接交流信息等;三是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要求内部审计师应该取得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支持,这样才能得到被审计者的合作,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开展工作。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外延方面,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规定和指导已延伸至咨询性服务领域,这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目前尚无法达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将咨询服务纳入内部审计活动必将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及其披露比较
外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发展与现状,在对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准则重要条款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内部控制准则给美国经济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并通过与我国审计准则建设情况和内部控制规范现状的对比,以期对改进和规范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有所启示。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自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来,美国内部控制审计规范相继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和其他规模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我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主持起草的《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等配套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发展现状,以期对改进和规范我国内部控制审计有所启示。
美国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发展现状
(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
在安然以及世通的财务舞弊案相继发生后,美国内部核查体系的诸多缺陷立刻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法案主要内容和意义有:要求建立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并授权SEC对PCAOB实施监督,加大了独立监管的力度;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规定不可同时提供的业务以及合伙人轮换制度;要求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评估和报告公司最近年度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加大公司管理层的责任;强化财务披露义务,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透明度;加重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提高违法的成本。
高校内部审计的构建与实施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经济活动也日渐复杂,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其工作质量控制也成为审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㈠高校内部审计概述
2003年3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定义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机构内部及下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的真实、合法、有效的活动即为内部审计[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对高校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行为。
㈡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高校的审计部门对内部的各项事务的优劣程度进行控制,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部门建立、实施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其宗旨是为了实现目标、规范行为、明确责任、确保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协会的审计准则;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科学的审计项目、客观工作的审计准则、审计部门的专业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