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监督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0:22: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内部监督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内部监督管理

正确引导社会投资造林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我局于200*年12月11日下发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合作(托管)造林有关问题的通知》(林策发〔200*〕228号),对进一步宣传林业政策和法律,指导各类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加强林业管理,维护社会投资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正确引导现阶段社会投资造林,强化林业内部监督管理,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现再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问题

新形势下出现的以“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方式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现象,由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一旦发生违法违纪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社会投资造林、发展林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务必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现阶段加强社会投资造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合作(托管)造林”等社会投资造林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抓紧研究,妥善处理。对属于林业主管部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问题,要抓好自查自纠,坚持依法行政,及时妥善解决;属于职责范围外的问题,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汇报,积极沟通,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抓紧处理,避免造成不利影响。

二、要继续加大林业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力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林策发〔200*〕228号文件确定的宣传重点,进一步明确宣传内容和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林业的政策和法律。有条件的地方,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开设社会造林政策专题网页的通知》(办策字〔200*〕2*号)的要求,链接或参照国家林业局网站上“社会造林政策”专题网页,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网页,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宣传时效,保障社会公众对林业政策和法律的知情权。各种林业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要加大林业政策和法律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正确了解社会投资造林有关问题,把社会投资造林这项事业引导好、实施好。刊登涉及“合作(托管)造林”内容的广告、宣传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和规定,不得刊登虚假广告,不得报道虚假新闻,以防止出现误导广大林业投资者的行为。

查看全文

税务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综述

[摘要]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身处征收第一线,是各类腐败现象的高发人群。全面分析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妥善制定惩防对策,是新时期税务部门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查看全文

基层干部的内部监督诠释

[摘要]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身处征收第一线,是各类腐败现象的高发人群。全面分析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妥善制定惩防对策,是新时期税务部门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查看全文

开展政务公开的意义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正如尉健行同志今年4月在广州、深圳等地考察时指出的:“现在搞政务公开,不能只停留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手续,简化办事程序,搞一个窗口办事上,还要在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这个要害问题上下功夫,要把对群众公开与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一对外公开政务,是政府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政务活动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知情,使一些行政行为在社会的监督下进行。这种对政务活动的社会性监督,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基础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具有实效性。近年来的实践说明,政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务公开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仍存在腐败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导致了对外公开不真实,直接影响了社会监督效果。所以,要使政府机关通过公开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必须在进行外部公开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正如尉健行同志提出的:“实行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更重要的是向群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情况,使他们感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是公正的。”只有把对外公开同加强内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外部公开建立在内部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才能使监督关口前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落实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外部监督的指向主要是决策结果而不是决策过程,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使外部监督失去针对性而成为虚监。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杜绝决策中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从外部监督主体的情况看,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多年来形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致使一些群众来机关办事时心存余悸,这种心态使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能否把事办成,而不是监督,再加上人们对权力的依附心理,不可能去盯着办事人员挑毛病,因而,必然导致外部监督的弱化,影响政务公开的落实。再次,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还取决于执行是否得力。在行政过程中,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这种现象不单是外部监督能够解决的,而主要应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保证权力正常运行。总之,内容与形式统一,对外公开与内部监督制约配套,是政务公开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是直接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政行为的,必须把它作为外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为对外公开提供条件和保证,收到促进依法行政的目的。

二内部监督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而且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一些单位之所以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监督不力。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和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害怕“阳光”,不敢公开。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的那样:“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某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必然要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他们不想也不敢实行公开。二是现行领导体制过分突出“一把手”的位置,导致“一把手”说了算,影响政务公开。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往往把“一把手负总责”看做是个人说了算,以长官意志自居,遇事随意拍板,办事主观臆断,我行我素,导致权力专断和滥用。公开是面对群众的,不相信群众,无视群众,怕群众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公开。三是一些地方党风政风不正,好人主义盛行,直接干扰着政务公开。现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人也实在是批评不得,因此,正如同志很早批评过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自由主义庸俗作风占据上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搞好监督的锐利武器,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无效的监督。批评作为他律手段是以被批评者自觉接受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愿意接受批评也就不愿意接受监督,当然也就难以自觉自愿地实行公开。四是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政务公开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给一些人钻空子、“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在行政过程中,那种貌似合理实则违规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内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成为假公开。

上述情况表明,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任重而道远,决不能以为实行了一些政务公开措施,社会监督机制就建立和形成了。只有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不懈努力,对外公开政务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查看全文

财政局内部监督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财政管理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会计集中核算、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这些财政管理的改革,与领导和全体干部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分不开的,也是财政监督部门适应财政形势发展和变化的需要,紧紧围绕我区财政改革的中心工作,拓宽财政监督思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牢固树立财政监督的服务观念,把加强内部监督工作作为推进我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调整财政监督方式,从注重外部监督转向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并重转变,加强对内部科室的监督检查,规范内部管理,努力构建财政内部决策、执行、管理、监督互相分离和互相制约的运行机制。

一、开展内部检查监督检查工作情况

(一)加强日常检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几年来,财政监督检查部门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对局内办公室、经济建设科、综合科、农业科、预算科等10个职能科室及乡(镇)街道财政所的财务收支、内部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虽然没有较大的违规行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严、会计基础不够规范、支出没有相应的审核制度、部份开支无领导审批手续。会计操作方面,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本不规范,会计报表编制不完整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了内部管理松懈,有关人员守法和执法观念不强的现象。检查后,以检查报告形式向局领导反映存在问题并提出各种更正意见,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对检查报告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把加强财政内部监督,规范内部管理,作为保障当前财政管理改革顺利进行,预防财政干部职工出现违纪行为,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来抓。要求全局统一行动起来,有问题的科室对照检查出来的违规做法,制订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没有问题的科室,要吸取经验和教训,继续完善内部管理。通过内部检查,也使监督人员了解和掌握内部基础管理、工作运行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和制订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由财政监督检查部门负责草拟或参与制订的监督管理制度有:《××区财政局财政性资金管理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区专项资金管理规程》、《××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等。

(二)围绕财政资金的科学、公平、合理分配而开展监督检查

科学安排财政性资金支出,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预算编制是一个关键环节。部门预算涉及单位、项目众多,编制工程复杂,因对其缺乏完善监督管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财政资金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部门预算的编制,经过时间长,通过“二上与二下”等多个环节,监督部门很难开展全面的跟踪检查,只能重点检查预算编制的标准、依据和程序的规范性。在预算编制标准、依据方面:检查预算单位的分类档次、定员定额开支标准,项目资金是否有可行性报告,并附有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意见,经预算审核后所安排的项目金额是否存在超出单位申报金额的不合理情况。在编制程序上:单位上报初步方案是否经过相关业务科室初审,并签署初审意见,预算编制部门对单位上报方案的重大修改依据所在。本级财政对三区两县市的转移支付资金方面,监督其分配是否结合各地财政收入总额、财政供养人数、财政支规模、收支缺口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等。通过对预算编制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了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提高了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查看全文

小议如何加强对基层税务干部的内部监督

[摘要]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身处征收第一线,是各类腐败现象的高发人群。全面分析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妥善制定惩防对策,是新时期税务部门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对策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查看全文

开展政务公开的意义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行政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政府依法行政。正如尉健行同志今年4月在广州、深圳等地考察时指出的:“现在搞政务公开,不能只停留在公开办事制度、办事手续,简化办事程序,搞一个窗口办事上,还要在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这个要害问题上下功夫,要把对群众公开与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一对外公开政务,是政府部门通过向社会公开政务活动的方式,让人民群众了解、知情,使一些行政行为在社会的监督下进行。这种对政务活动的社会性监督,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基础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具有实效性。近年来的实践说明,政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政务公开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中仍存在腐败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导致了对外公开不真实,直接影响了社会监督效果。所以,要使政府机关通过公开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之下,必须在进行外部公开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正如尉健行同志提出的:“实行政务公开不仅是为了方便群众办事,更重要的是向群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情况,使他们感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办事是公正的。”只有把对外公开同加强内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外部公开建立在内部监督和管理的基础上,才能使监督关口前移,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因此,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落实政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外部监督的指向主要是决策结果而不是决策过程,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使外部监督失去针对性而成为虚监。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杜绝决策中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其次,从外部监督主体的情况看,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多年来形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致使一些群众来机关办事时心存余悸,这种心态使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能否把事办成,而不是监督,再加上人们对权力的依附心理,不可能去盯着办事人员挑毛病,因而,必然导致外部监督的弱化,影响政务公开的落实。再次,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还取决于执行是否得力。在行政过程中,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这种现象不单是外部监督能够解决的,而主要应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保证权力正常运行。总之,内容与形式统一,对外公开与内部监督制约配套,是政务公开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是直接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政行为的,必须把它作为外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为对外公开提供条件和保证,收到促进依法行政的目的。

二内部监督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政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而且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一些单位之所以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监督不力。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和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害怕“阳光”,不敢公开。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的那样:“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某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必然要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他们不想也不敢实行公开。二是现行领导体制过分突出“一把手”的位置,导致“一把手”说了算,影响政务公开。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往往把“一把手负总责”看做是个人说了算,以长官意志自居,遇事随意拍板,办事主观臆断,我行我素,导致权力专断和滥用。公开是面对群众的,不相信群众,无视群众,怕群众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公开。三是一些地方党风政风不正,好人主义盛行,直接干扰着政务公开。现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人也实在是批评不得,因此,正如同志很早批评过的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自由主义庸俗作风占据上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搞好监督的锐利武器,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无效的监督。批评作为他律手段是以被批评者自觉接受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愿意接受批评也就不愿意接受监督,当然也就难以自觉自愿地实行公开。四是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政务公开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给一些人钻空子、“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在行政过程中,那种貌似合理实则违规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内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成为假公开。

上述情况表明,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任重而道远,决不能以为实行了一些政务公开措施,社会监督机制就建立和形成了。只有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不懈努力,对外公开政务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查看全文

税务干部的内部监督综述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查看全文

税务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思索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对基层税务系统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内容不够全面,往往只把廉洁与否当成监督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监督管理,如在政治上是否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行动上能否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思想作风上是否勤政廉洁等。

查看全文

基层干部的内部监督思考

一、基层税务领导干部内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意识薄弱

部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特殊意识较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常常把自己置于群众和组织的监督之外,有了问题也不主动向组织报告,对别人监督得多,对自己监督得少,缺少自律意识。与此同时,对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监督,很多系统内干部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用监督”的思想意识。不想监督指部分税务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强调监督管理会妨碍经济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不敢监督主要指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怕打击报复,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怕得罪人,同级之间则怕伤和气,影响关系。不用监督指税务系统内部纪检监察部门往往认为监督管理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出了问题有纪委和公检法,无须自己多操心,不用进行监督管理,明哲保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干部的特殊意识。

(二)监督体制不够顺畅

一方面,税务系统的条线管理力度不断强化与干部监督管理体制不顺的情况同时并存。由于上级税务主管部门离下辖税务部门较远,对其所辖基层干部的了解有限,在监督管理上难免“鞭长莫及”,而作为共(协)管的地方党组织对条线干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导致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盲区”,造成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