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7:00: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模具设计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模具设计教学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1本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经济建设需要、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然而,近几年,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共同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企业需要理论扎实、设备操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的模具技能人才,而许多毕业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难以胜任工作[2],出现了企业与高校脱节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课程关联性强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该课程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许多基础学科为基础,覆盖了机构学、材料学、力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又与冲压设备、模具制造工艺学这几门课密切相连,如果没有扎实连贯的理论基础,很难学好这门课。

1.2学科应用性强

大学生基本无工程背景,对模具没有感性的认识,不理解冲压的过程;不了解实际应用情境,搞不清楚各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枯燥难懂,从而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查看全文

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阐述了项目驱动教学的实施方法,经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项目驱动法;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能力

1概述

《塑料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重点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培养模具行业设计、生产、管理等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核心课程。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分开进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设计模具时无从下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问题如下:1.1塑料模具设计课程中模具的外形结构和开合模动作原理都较为复杂,必须借助先进的教学演示手段,课堂中多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形象地表达模具的动作和结构。但模具属于精密复杂设备,而动画往往简化了模具结构,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际不符,学生对模具的认识不全面。再者过多模具图、动画、文字信息的展示,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未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模具设计原理枯燥,内容琐碎,复杂难记,教学效果欠佳。1.2塑料模具设计教学知识点多,包括塑料材料的选取、塑料件工艺结构设计、分型面设计,型腔数目的确定、模具成型零件设计、浇注系统设计、导向机构设计、推出机构设计、冷却机构设计等。学生难以看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不能温故而知新,最终接受的仅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1.3教学考核方式是试卷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察方式。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出勤、作业和课上提问,主要是基于课本内容的考察,加大了学生对书本的依赖性,难以检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对模具岗位的适应能力,对今后的就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未来社会对模具行业人才的要求,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2]

2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驱动法是指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法的主要特点在于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项目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具体说,项目驱动法就是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选取一个典型的项目作为总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按知识点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具体子任务,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到总任务的各个阶段,使教材中各章节的零散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模具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强化新时期模具人才培养的力度,已经成为模具教学专业的首要工作。文章主要就模具设计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分析,希望可以为我国模具设计教学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模具设计;教学;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教学课程,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特点。如果从这方面分析的话,模具设计教学与模具制造课程之间明显存在着相应的差异。虽然模具制造课程对于课程教学的理论性要求相对较低,但是其对于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模具制造课程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掌握设备功能的方法,在实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但是,模具设计课程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训,同时对学生的理论基础掌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模具设计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

一、模具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师在进行模具设计教学活动前,必须先向学生详细地讲述不同成型工艺的特点以及最基本的模具结构和相关原理。然后再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不同工艺所使用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同步开展模具设计实例的分析。就目前各大院校所使用的模具设计教材而言,与本科院校的教材相比,删减了其中不利于学生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增加了一些符合模具设计要求的实际案例。同时在不同模型成型方法以及模具设计的编排过程中,一般采取的是先讲解成型的工艺,然后讲解模式设计的要求,最后才进行模具结构的详细介绍。由于模具成型工艺中涉及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一旦课堂教学开始就向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大多采取先向学生讲解模具结构与原理,然后再学习成型工艺的教学顺序,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另外,在学生掌握和了解模具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各部分零部件的设计,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设计方法。设计实例分析作为模具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整个工艺的流程,掌握模具设计的技能和技巧。

(2)CAD等相关知识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的紧密融合,计算机软件的广泛应用是确保模具设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将三维CAD/CAM等软件技术与模具设计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促进模具设计教学效率稳步提升的目的。就目前而言,随着三维CAD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理解这一技术不仅有效地缩短了模具设计的时间,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UG、Catia等纳入到模具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相关软件的功能和优势,促进了学生模具设计课程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此外,教师在模具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软件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示模具的结构与装拆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工程图的创建,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模具的结构和设计要领。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在模具设计教学的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需不断对高职模具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模具设计;教学;混合教学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计算机、微电子、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还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应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

2信息化教学的核心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效率高、速度快、交互性强的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结合,实行信息化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本身的局限性,提高教学质量,并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1]。综合以上观点,本文对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定义为:一种与传统教学相对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师可以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获取和制作多媒体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课件、微课等;对教学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在该模式下,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的评价依据,高职院校必须重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模具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与“1+X”证书试点工作不适应的现实障碍,从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制度引领教师提高技能、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新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1+X”证书;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原先对学生开展的“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考核处于停滞状态。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

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毕业证书和一个或几个反映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出台让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评价又有了新的依据。教育部已经批准并公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有一些与模具专业对应以及模具专业相关的机械类、数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课程证书融合,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1+X”证书制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X”证书制度引导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化背景下,阐述了德国“工业4.0”的概念和现实意义。通过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引导学生向知识多元化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职业素质等,并探讨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工业4.0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措施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局和研究部推出德国“工业4.0”,与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相似,核心是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德国制造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1]。“工业4.0”是德国政府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技术不断精进的情况下,工业发展历经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后必然会步入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工业发展会以原有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融入服务网和物联网的新血液,紧密衔接实体世界与虚拟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智能整体[2-3]。在工业范畴中,“虚拟—实体系统”可演变为以智能代替人控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可进行交互控制的智能机器提供生产,保证生产信息可以实时监控和传输;大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核心控制系统,串联起生产原料采购入库、产品制造检测、成品物流输送等整个完整的流水线,同时可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对其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德国“工业4.0”的出现无疑会撼动传统加工制造的机械产业部分,并迫使其产生重大变革,所以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紧跟产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改革与发展一致前进。同时,机械行业相关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源头抓起,逐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最终变革产业模式。

1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

“工业4.0”概念的核心为智能制造,希望工业生产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指导生产过程,做到人机互动,甚至可以将3D技术融入工业生产中。因此,培养储备力量的教学环境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工业变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打破传统粗放生产的旧观念,形成创新的智能制造新思想。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尤其是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形成符合“工业4.0”要求的智能化生产新思想,这也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引导。

2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探索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2.1实施素质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发展与改革

[摘要]模具在机械行业及工艺制作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国家的模具制造企业分散很严重,这种形态与格局就促使我国的模具制造水平相比其他国家就会落后很多。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从手工制作慢慢地被模拟化、数字化、人工智能化所代替。就目前而言,我们国家的模具制作水平与国际标准相比较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也正是我们这种落后的现状,我国的模具制作、模具设计以及机械加工还需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促使我们跟上国际步伐,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模具设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自从进入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模具设计、制作及加工技术就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仍然无法满足模具技术的发展需求。就目前而言,我国还只能实现模具零件70%左右的自给率,而且零件的专业化、数字化、精准化、标准化程度不高。CAM、CAD、Pro/E、UG、SolidWorks等软件技术的应用也不普遍,精密化、数字化模具、多功能复合模具、气体辅助注射模具、高压注射成型模具等零件与技术的开发应用都有待提高。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弊端,尽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模具制作及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模具制作与设计都是靠着人为操作机械共同来完成的。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模具及机械设计人员开始逐步改变现状,接受使用CAD等一些二维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这种简单快捷、高效准确的软件慢慢地获得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赞扬与好评,随着制图软件的使用,其领域也在逐步扩大,现如今,有关于模具设计、机械制造的辅助软件也越来越多,人们对于软件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这项技术的广泛使用缩短了模具的制作时间,保证了加工质量。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模具从二维转换升级至三维,而在设计使用中已进入三维时代。而我国众多企业的设计过程仍停留在二维时代,对于更复杂的产品还是很难攻克;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在某些模具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存在着一些技术缺陷。我国对于模具的分类有很多,针对不相同的模具,我们会做不同的工艺设计,而每种工艺我们有着不同的加工方法,而对于相同类模具我们也可以用不一样的加工方式来进行尝试制作并进行技术对比。目前数控机床配合计算机技术在模具加工中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地位,这项技术的数字化及信息化程度极高,在确保模具精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精密;如今市场对于模具的制作及工艺要求还在不断提高,面对市场的竞争需要,模具的加工技术必须要不断向前发展,融合更多先进的加工技术。

2优化模具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查看全文

仿形状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的应用

摘要: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模具设计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该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此外,由于模具设计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技术,叫做仿形状技术,这种新型技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一些已成型产品的相关轮廓数据提取出来,再结合控制机床的操作,从而精准、快速地完成产品的加工生产操作,将这种仿形状技术运用到工业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工业的积极发展。而相关中职院校在模具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中也逐渐重视仿形状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努力为该技术领域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为相关行业与学生的积极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仿形状技术;中职院校;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价值、作用日益显现出来。而各个中职院校也开始重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仿形状技术教学方面,院校和教师都慢慢意识到将仿形状技术运用到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关措施,不断深化仿形状技术在中职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限制着学生的发展,因此,中职院校以及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仿形状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专业中的深化运用。

1仿形状技术的概念

仿形状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扫描技术,也就是利用仿形探头进行相关数字化的转化,将一些已成型产品的相关轮廓数据提取出来,再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转化处理,借助一些相关的操作软件来绘制需要的图形,在绘制过程中进行适当缩放以及旋转,然后结合数据机床,再综合一些规定的加工条件,从而达到顺利、有效完成产品加工生产的目的。此外,仿形状技术一般多用于模具设计以及制造行业中[1]。

2仿形状技术的具体操作

查看全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研究

摘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上。因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广阔平台。学院在该基地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产学基地;模具

随着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强调理论学习到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建设适应工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新型校内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愈益为众多的高等工程院校所认识[2]。为此,天津大学仁爱学院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产学基地”。该基地的建设以教学改革为根本目的,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并将工程实践总结为工程案例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贴近工程,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于CDIO模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天津大学仁爱学院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办学原则。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际情况,学院将机械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掌握较强机械基础知识,具有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和模具使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我院制定了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培养计划与教学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了将CAD/CAM技术引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建设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课程教育中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3]。“模具方向实践产学基地”建设之后教师与学生可参与到企业项目中,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完成项目的研发。通过参与模具的开发锻炼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不断接触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从项目中遴选工程案例服务于教学,将工程案例以知识相关性为基础拆分成若干个部分,形成若干个子案例,应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自主、交互式学习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结组、将教学案例以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进行查阅资料、讨论后得出结论。不同小组将题目整合后得到课程相应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不同的课程都按照此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于同一工程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则理解更为深刻,在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可以熟练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设计,提升工程实践能力。1.3优化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注重能力培养、质量评价。对于理论课程,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实例分析”“任务导向”的教学理念,将专业岗位技能知识融入到教学的重点内容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设置为开卷。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1]。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从“校门”到“厂门”的时间。因此,这些课程鼓励学生考取政府认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考到一定的分数便认为通过该门考试。实践教学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将实践教学与国家认证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可及评定,也是我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职业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并且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将来的就业有极大的竞争力[4]。1.4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交叉、融合,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系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实践课程有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机械CAD软件应用实训、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等。这些实践课程中有些题目是来自工厂的真实题目,在完成实践题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具体的工程问题出发,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分析能力。通过在实践操作中不断翻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基地的建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