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8:11: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文化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文化教育

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研究

摘要:以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为基础,以云南民族文化课程为个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建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模式,以期将较好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以多种方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非遗教育;传承模式

地方高校的非遗保护教育,主要包括保护教育和传承教育。[1]据文献梳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的学者居多,但是从地方高校介入云南民族文化非遗教育的研究较少。在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云南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今时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现代科技传媒手段的普及,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试图以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为个案,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高校介入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模式,以期将此推广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以多种方式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一、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在高校教育的传承模式建构

(一)云南民族文化课程的传承教育现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高校的教育与传承,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进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少数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的过程以及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高校教育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当今时代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于2010年纳入文山学院课程计划加以实施。该课程是三年制初等教育专业(文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分为2学分,周学时为2学时。该课程主要讲授云南各民族文化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色所在。在课程内容上归纳为七个专题。第一章“民族文化概论”以横向展开的方式,首先讲授“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史”等3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理论基础和铺垫。然后按时间顺序依次讲授“云南史前文化”“古滇文化”“两爨文化”“南诏大理文化”等云南文化史上的几大高峰,阐述各自的具体内涵、时代特色及其在云南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再转而以“元明清云南民族文化”为主,分为元明清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的整体特征和生产文化包括农耕、畜牧、渔猎、工矿等;民俗文化包括民居、服饰、饮食、乐舞、婚恋、节庆等;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民间宗教、原始宗教等;精神文化包括儒学、文学、戏剧、史志、科技等若干专题,分别讲授其整体情况、历史源流、杰出代表和地方民族特色。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初等教育文科专业2007级至2014级共计8个年级358名学生完成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地方高校开设云南民族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围绕学生知识拓展需求、激发学生对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热爱与渴求、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云南民族文化课程在地方高校教育传承模式的建构。1.专业课程教育传承。在授课过程中,紧扣课程总目标,主要讲授七个专题。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其中伴随课堂讨论、课间发言、课后作业、课堂知识竞赛、课后分享、假期辅以云南民族民间文化调查等活动。一般在临近期末一个月,按课程总纲要求,依据本学期课程教学内容,出三套重复率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试卷。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院上随机抽取一套试卷印制开考,通过此方式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2.课前热身民族知识竞赛教育传承。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做一些少数民族知识竞赛题,开展此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和同学的积极思考与发言,进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课堂质量。活动内容主要是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民族知识抢答赛,每次民族知识竞赛抢答题都是从已准备好的题库中按顺序抽取10~15道题。一学期结束所有竞赛内容涉及到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方方面面,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服饰文化、婚丧嫁娶文化、文学艺术文化、节日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交通文化、医学文化等。此类活动的主要参与方式是学生自愿举手回答,尤其鼓励少数民族同学大胆参与,如在问到本民族文化类的知识时,相同民族同学表现得更为积极一些,这说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从活动效果来看,事实证明在常规教学活动中适当穿插一些民族知识竞赛,从教学方式或教学效果来看都是比较好的。主要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还可获得平时分。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增强了少数民族同学自信心。3.课外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调查传承。此传承方式围绕实地调查总目标进行,开展课外少数民族文化实地调查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民族文化发展概况,进一步挖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将来民族文化知识教育传承奠定基础。调查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源地不同,选取比较宽泛。主要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且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民族文化,以某个民族展开全方位的调查,也可是某个民族某方面文化的调查。在2014年寒假期间接受此门课程学习的2012级初等教育文科班109名同学参与了调查。在调查方式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到家乡所在地,主要采取实地调研、访谈、问卷及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以自己较为熟悉的民族作为调查对象,以当地少数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为主要对象展开调查。在临近放假时,集中学生交代相关调查事宜,为了使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管理方便,笔者统一向学生发放纸张,要求同学填写个人基本信息,确定调查题目,让同学们有一个大概的思路。笔者在假期拟定了一份调查提纲发给学生,当然只是作为参考。具体提纲还是依据学生所调查的主题而定,笔者也随时通过电话、QQ、邮箱等联系方式了解学生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答。从学生交来的社会调查报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已按要求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有条件的同学打印出文稿,部分同学是手写稿,也有极少数同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总之,通过调查,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民族文化发展概况,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诸如当地经济发展概况、教育现状、婚姻习俗文化,发现许多民族文化资源有待去挖掘、传承和保护。

二、云南民族文化高校教育传承的教育服务实践过程

查看全文

跨文化教育传统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跨文化教育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教授他们西方文化,也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文章分析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的现状及策略分析,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跨文化;民族文化;和谐共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脚步极速加快,特别是信息化革命的到来,使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流。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在这样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处处存在文化差异,也处处存在着由于交际失误导致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众多外语教育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交际能力的人才,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2018年7月20日,TESOL(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中国大会在上海召开,会上指出了新时代下英语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李海在会上表示,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博采各国之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改革开放,同样教育的现代化也应该面向世界开放。因此,跨文化教育也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大会明确指出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教育的世界化进程,不仅仅是学习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要将外语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结合在一起,深入理解新时代下外语教育的内涵,使我们的跨文化教育不失民族特色。在跨文化交际中,既要尊重西方国家的文化,又要始终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1传统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中的现状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单是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还应该了解本土的民族文化,对本国和目的语文化的共同了解才能构建交际者的国际视野,才可以达到完美的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能只教授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传统文化,否则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难以实现。如果只注重目的语的文化教育,难免会出现所谓的“文化生态失衡”现象。1.1跨文化教育中民族文化意识不强。其实,在英语教学中,大家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解就是西方文化的传授与学习,这是很多人,包括学生和老师,都会犯的一些“错误”。英语教学普及很多年了,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人们最开始的时候只关注英语语法、英语写作,导致了“哑巴英语”的出现,很多年以来,大家都是“殚精竭虑”地在整治“哑巴英语”,强调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但是在口语交际的灌输中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现在大家又一边倒地过分关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在交际中同等重要的地位,所谓“过犹不及”就是如此吧。1.2传统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缺失。很多英语教师在上学期间,缺少正规的跨文化教育课程,只有个别导师开设简单的跨文化选修课,没有系统学习。而且导师在讲授跨文化课程的时候也是只讲授一些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对这种跨文化课程是只知皮毛、不知精髓。那么在给学生上课时,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导入过程中也总是找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作为切入点,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了学生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失语症”,那么在以后他们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就不会有传播本土民族文化的可能了。1.3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缺失。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网络的盛行,给中国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生活时尚、思维活跃,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侵蚀。一些大学生讲究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享乐主义,以求达到“速成”的目的,认为西方文化更先进,更能代表个人,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更多地接触到西方文化。所以有些大学生认为,民族文化太传统,一些东西老旧、陈腐,而西方文化非常先进,出现了贬低民族文化、崇尚西方文化的思潮。学生在学习中更愿意学习西方文化,抵制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自豪感大大降低。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些实际上是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必修课之一,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一种双文化交际能力,既有对西方文化的学习理解,更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掌握,而且用英语准确无误地表达民族传统文化,能对外输出民族文化,才是跨文化交际的终极目标。

2改变传统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的缺失

查看全文

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民族理论教学是一个民族不断强大的基础,但目前由于多种因素,使我国民族理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本文结合民族文化社会作用,分析了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策略,为提高民族文化教育效果提供借鉴.

1民族文化的社会作用

在民族文化与文化关系基础上,民族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关键,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提高民族素质和构建民族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主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第一,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教育发展主题之一,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象征,是人类发展和壮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在整个文化发展中不仅对文化传递和文化构成起着主体作用,还是促使人类将物质财富转化为精神财富的关键,因此在文化教育中培养和造就学生与文化发展相关的创造力,进而促进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同时通过民族理论文化教育使青年不断提高民族意识,增添其民族自豪感,对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第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为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培养人们道德、智慧和文艺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在对这些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同时还要保护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推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育还是开启青年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加强民族文化理论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国精神、人文素养、民族精神等,民族文化理论教育正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需求,它可以将学生代入民族文化发展艺术空间中,以此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奠定基础.第三,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就需要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发展民族文化是要建立在和谐民族社会关系基础上,只有建立良好的民族关系,才能使政治环境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不同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不同文化,诸如艺术、歌舞、医药、饮食、信仰等,这些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很多民族经济的发展大多是依靠这些传统历史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关键.

2民族理论教学中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2.1民族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眼界,拉近了学生与全球文明的距离,为提高学生世界认知能力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正由多元化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学生思想意志比较怕薄弱,容易受其他国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淡化、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退化,青年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漠视,将导致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缺乏自强自律意识,而青年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发展的未来,解决他们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尤为重要,如果不解决学生这些问题,任之发展最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存造成利影响,国家民族凝聚力会越来越薄弱,未来我国国民综合素质也会越来越差,这将严重阻碍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管理论文

本文运用系统联系和比较的,在与汉族文化背景的对比中,论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层次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的民族差异性,尝试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概念

世界任何国家、民族的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文化背景“是指对人的身心和个性形成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根据文化学的,这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是可划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之间,特别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的特殊联系上。这两种“特殊”构成了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这是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本质和特殊存在的实践论据。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不是关于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本身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概念,也不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本质和类型差异的命题,而是属于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和国家宏观文化大背景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之间联系特点的范畴。

所谓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指的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不同,往往表现出民族性差异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的非一致性。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差异性是与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的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相对应的概念。主体民族教育文化背景民族同一性或民族属性方面本质一致性指的是:主体民族教育的不同空间层次的文化背景之间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就总体或大部分而言主要是同一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文化差异,因而就其民族属性方面讲,本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少数民族教育则不然,少数民族教育不同空间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文化背景,不仅具有区域性或社区性差异,而且往往表现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区别。

查看全文

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教育分析

1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的现状

数学是我们学习中的重要课目,但是一直以来都没将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整合加以教育学生。根据《中国传统的数学观和教育观对新世纪教育的启示》中记载:数学在中国不是一科和文学类受到一样重视的学问。在古代,官级不大的政府官员为了计算而学习数学,商人为了记录往来账簿而进行数学的学习。以算命为生的算命先生为了专业和计算而学习数学。在古代只有很少的数学家,数学家在社会局势下的就业前景暗淡,只有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成为算命先生。在我国的数学教育上,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上存在技艺性的价值取向。现阶段的数学教育情况则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构成的基础数学,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社会上的文化趋势,即社会上的“考试文化”。实则,我们在思考数学教育的问题上,不应该只是注重夯实基础,不只是每天和数学上的公式数字打交道,而是应该从文化多元化主义思想方面出发,显示数学对我们思维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数学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缺失,一味地考试强调分数,重视数理逻辑的培养。不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出来的数学,除了在考试分数上有实际的提升外,放在社会背景中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在《依靠传统》一文中指出,文化数学的成功需要依靠传统文化的的促进。实则,基础数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实质就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形成独立的数学文化,既不违背于传统数学文化,又能在当前社会适应民族文化,并在教学理念中融入民族文化的精髓,促进数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2基础数学和民族文化的教育整合结果

2.1民族数学。基于文化的数学课程,主要是指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数学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学生是学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知识的综合构建者。针对文化制定的课程,是指我们在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文化课程具有发展思维的积极作用,并让文化成为我们学习数学的有益工具。“民族数学”这个概念首先在1894年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是上提出来。学者对民族数学的概念定义颇多。在1984年的早期论文中定义民族数学是不同群体计算的方式方法,比如测量,计数,归类与推理。在1987年,有学者指出“民族数学”是指一个文化中的群体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和理解其中的真实性。在1989-1990年学者的定义是把数学作为解释和应对社会文化的环境,甚至包含了数学的历史性描述。最终认为,在民族文化下的数学成了知识构造和发展的过程。在所有社会文化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丰富至极的工具,用来进行种类的分别、整理顺序、数量化、测量数据以及处理定向问题,并感觉出时间和计划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出事物背后的逻辑关系和事物之间潜在的联系。这些内容构成了数学展开活动的基本因素。说到底,“民族数学”就是指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符号、数学思维、数学理论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并且仅仅是在我国本民族被用来学习和生活。2.2文化数学。文化数学是指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数学文化在即将公布于世的高中数学课程中是一个独立的分支。在20世纪的时候,数学有偏离于民族文化而独立发展的倾向,现在的数学依然如此。数学看重形式,部分人认为数学是真理,不需要具有时代背景的民族文化促进发展。后来,慢慢有学者试图把数学文化回归到社会背景的文化中,试图打造数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我国的北京大学教授孙小礼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有数学和民族文化相结合进行教育的意识了,在他出版的《数学与文化》中有讲到数理逻辑下的文化意义。后来在其他学者出版的《数学文化学》中指出了“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学者们试图把数学从简单的数学思维中解放出来而和社会文化相结合,重点分析数学的历史文明,展现数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数学作为一种独有文化的价值。

3结束语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且数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与社会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以便创造出更深厚的文化。基础数学与民族文化的教育整合,使得我们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和数理逻辑思维,也使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着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摘要: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的必要性,认为经济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维系着民族团结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繁荣;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并联发展、差别化地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投入、优化文化教育资源的经济经营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具有区域性、原生态性等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边疆,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也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民族区域经济本来就是相互包容与融合的经济综合体,失去民族文化教育特质的经济发展是难以持续的。文化、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文化教育脱钩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及地理方面的因素,但主要是社会、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固然与其所处的环境、物质匮乏及人口素质有着一定的联系,但这都不过是一种表现,本质上还是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及对外部环境的排斥[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归结为外延式的与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他说:“固定资本价值中的货币部分可以用来扩大企业规模,提升机器运转效率。在一定时间内就能实现再生产,从社会观点看其属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属于外延式再生产,如果生产效率提升了就属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民族文化教育对经济环境的调适程度决定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及效率。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确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并发挥着重要的特色经济优势。然而,当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钩,这是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的以农耕、游牧为代表的文化传统难以适应工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及生产方式。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耦合探究

摘要:文章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视角下,分析了滇西北地区高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即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滇西北高校特色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滇西北高校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相互依存、互动影响的耦合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滇西北高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耦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高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滇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居住有白、彝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由于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主流文化的渗透,该地区民族文化的特异性不断受到冲击与侵蚀,消失正在加快。当前,滇西北地区的四所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为了应对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环境,滇西北地区的高校或多或少忽视了自身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未能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社会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的教育。它的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1]。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为滇西北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理论视域。

二、滇西北地区高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耦合关系

查看全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索

【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地处民族聚集地区,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应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涵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厚的民族习俗及文化背景。这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不断融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能动作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代代传承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正规教育,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域、人文资源环境,有责任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使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

二、民族地区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优势

(一)地域优势。民族传统文化是人们与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习俗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民族地区高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氛围浓厚,民族节日众多,例如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学校所处地民族节日众多,很多活动都会邀请学生参与,因此必定会激发起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探究欲望,另外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多,他们虽然对本民族文化比较了解,但也仅限于表层了解,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掘,特别是缺乏对传统文化与当前时展的融合与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教育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意义,做到积极主动传承、传播,将优秀民族传统发扬光大。同时,民族地区高校还肩负着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通过民族研究,将民族特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特色办学,达到积极促进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目的。这些都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该学校地处云南省彝族自治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积极依托地域优势开展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积累了较多经验。(二)人力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丰富的民族资源,而且少数民族教师、学生数量都较多,再加上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热情高,研究成果丰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资源与支持。以云南省C大学为例,该校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彝族文化学院、彝族民间音乐舞蹈传习中心及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工作室等促进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加强彝族文化研究,展示彝族文化优秀成果,开展彝族文化传习,培养优秀彝族文化人才。同时,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彝族文化研究,学校设立彝族文化研究专项项目鼓励教师申报开展相关研究。

查看全文

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

摘要: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就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也就成为民族学校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分析研究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小学部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希望通过本研究唤起蒙古族基础教育相关工作者自身的文化传承自觉性,使蒙古族学生在学习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学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能够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一、引言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传统文化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冲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成为多民族地区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就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也就成为民族学校重要任务。蒙古族学生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和主流文化顺利融入现代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蒙古语言与文化而较好地保留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乌兰察布市是察哈尔蒙古族聚集的地区,全市蒙古族小学分布在集宁区、察右后旗和四子王旗。察哈尔蒙古族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教育当中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该文通过田野调查和访谈,分析研究察右后旗蒙古族学校小学阶段民族语言文化教育现状及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为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提出绵薄的建议。①希望通过本研究唤起蒙古族基础教育相关工作者自身的文化传承自觉性,使蒙古族学生在学习主体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学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能够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二、研究现状

国内有诸多学者对国内少数民族学校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多维的研究与探讨。滕星在《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一文中探讨了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应将何种文化编写与课程设置上如何处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等问题,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处理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他还提出,少数民族教材编写要根据各民族的意愿,适当增加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社区的语言与文化,以保留文化的多样性。苏德、陈中永在《中国边境民族教育》一书中提到,我们应该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保护”这一更宏观的层次上去思考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具体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否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实施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图门吉日嘎拉在《蒙古语文的学习使用与研究问题》中研究了各地区蒙古语使用现状,从民族教育政策、蒙古语文课程设置、蒙古语教材编写等多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斯琴在《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一文中提到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纳入民族文化,消解学校文化与学生民族文化的冲突,学校与社会文化部门需形成合力。刘龙在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市蒙古族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研究一以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呼和浩特市兴安路民族小学、内蒙古师大附中为例》中以对呼和浩特市三所蒙古族中小学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本参考材料,并结合“文化中断”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呼和浩特兴安路民族小学三所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当今蒙古族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重视不够;制度安排也过于统一缺乏多样性;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而忽视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使民族文化远离民族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哈斯其木格在硕士学位论文《巴林右旗蒙语授课中小学蒙古语使用情况》中在阐述巴林右旗蒙语授课中小学近十年变化的基础上,以问卷形式调查了978名教师、家长、学生的蒙古语使用情况。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深入探究了蒙古语言应用日益狭窄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尝试提出保护母语、繁荣母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高校多元文化教育论文

一、民族地区高校汉语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的概念及表现

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可以理解为教师具有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修养,并拥有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积极交流与充实的知识和能力。具体表现在: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上。不管教师属于哪个阶层、民族、性别和地区,他都要有一种平等的观念,即对每一种文化、民族、性别、阶层、地区的学生和知识平等地看待。教师有没有多元文化观念和意识,有怎样的多元文化观念和意识,是否能在教育教学中适时地结合教材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情景渗透正确的多元文化意识,可以作为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培育的关键性因素和基本途径。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知识上。美国学者斑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要兼具四种知识: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范例;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概念;主要族群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表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对教师而言,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多元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它对教师本身的教育行为也提出了要求一一在教育过程对每一个学习者有相同的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对学生的主观偏见和好恶悬置起来,不因学习者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等差异而区别对待,从而保证每个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不仅要学习不同族群的知识,而且能够从不同文化的视角合理地诠释经验、恰当地采取行动。

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现状

通过文献我们得知,民族地区高校部分汉语授课教师缺少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有研究者指出:“许多汉族教师进入民族地区学校,接触少数民族学生时,由于文化的差异,无法辨别学生的行为模式,不能使用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模式,无法依据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许多跨文化学者也认为:“刻板印象、偏见、歧视是跨文化沟通常见的障碍。一些学者对三者进行了区分:刻板印象是从思维角度出发产生的概念;偏见大多是从情感角度产生的观念;而歧视则是从行为视角出发的观念。”为了验证这一观念,我们在内蒙古地区高校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中进行了一些访谈。通过访谈我们得知,民族地区汉语授课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刻板印象、文化偏见、文化歧视等问题,有着比较严重的排斥和压抑多元文化的现象。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上。教师应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在评价中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及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就是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相同的期望,不能因学生的民族、信仰、语言、家庭经济条件、外貌、性别和地区等差异而有主观偏见和好恶,从而保证学生在教育中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然而,访谈中了解到,在教学工作中不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为数不少。仅本着多元文化理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一点,做不到的教师比比皆是。他们往往根据自身群体的标准评价其他群体,并认为其他群体是低下的,反感异文化群体的个人,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是自己不喜欢的、不愿意跟他们接触。如,有的教师对民族文化知识、蒙古族的习俗习惯不了解不感兴趣,总用笨、懒、慢等词形容蒙古族学生,觉得蒙古族学生什么都不会,特别是电脑操作等,甚至认为他们的理解能力差,等等。这种种表现说明,现今一些教师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和态度,与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是背道而驰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还普遍偏低,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在教师身上体现得还不够完善,需要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因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习俗的不同,如果教师有文化偏见和歧视,易发生文化不适应,甚至引发文化冲突。教师减少文化偏见和歧视的民族中心主义立场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多元文化素养。教师具有多元文化教育素养,才能避免对学生,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以及避免低估他们的能力。

三、关注民族地区高校汉语授课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