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7:0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团结意识评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三十年斗转星移,三十年沥风沐雨,三十年是一段漫长的人生历程,试想,一个人能三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在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倾其毕生于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该是何等的不易。但,xx民族学院办公室主任xxx同志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三十多年里,xxx同志从没离开过xx民族学院这个温暖的民族大家庭,没离开过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方热土,更没离开过她毕生从事的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三十多年来,她凭着“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的人生信条,始终不忘党的培养,带着人民的重托,勤奋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振兴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出了宝贵青春和满腔热血。
xxx同志以坚定执着的信念,宽广博大的胸怀趟过了三十年的如梦岁月,她艰辛跋涉、无私奉献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祖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丰碑上,她的人生也因此在崇高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今,xxx同志正宛如一朵姹紫嫣红的铿锵玫瑰绽放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好似一道绚丽夺目的雨后彩虹映照在xx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山山水水之间。[本]
一片痴心和热情
[本]三十年痴心不改,三十年热情不灭。xxx同志为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颂歌。回首写满忠诚和艰辛的如歌岁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认认真真地学习成为xxx同志从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心得。从1972年毕业留校至今,xxx同志经历了8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有满腔热情和不断学习的奋斗历程。在三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凭着对民族事业的一腔热情,扎实深入地学习各种理论,不断领会精神实质,尤其在学习和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方针上,她更是做到了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指导自身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xxx同志的人生黄金岁月是在共青团岗位上度过的,这是她从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的起点,也是她三十多年来在工作中认认真真学习的开端。从事共青团工作伊始,薛晓琼便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为当时学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民族地区,他们担当着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对民族团结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根据学校、地区的实际和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团的工作,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成了xxx此时经常思索的问题。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学习前沿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策划了一系列适合青年特点、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及各类创新活动。结合学校办在民族地区,同时又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师资的实际。xxx同志通过团的活动,要求每个团支部每周开展一次课前三分钟即兴演讲活动,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普通话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而且即兴演说能力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为走上讲台打下了坚实基础。1985年,xxx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在职再学习,其毕业论文《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很必要》被评为优秀论文。共青团岗位上的12年,xxx同志学做人,学处世,学做事,将自己美好青春奉献给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献给了民族地区青年人才的培养。
档案局意识形态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根据县委《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主体责任书》任务要求,现将我局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工作精神,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局党支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单位综合目标考评,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局党组会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倾向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上半年研究意识形态工作1次,讨论并通过了局2018年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支部及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狠抓学习教育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局党支部和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引领。一是结合会前学纪、学法、党建提升、干部夜校和“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认真安排集中学习和自学活动,目前组织集中学习30次,专题学习了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州、县委有关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狠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二是结合“七五”普法和档案法制宣传,向广大群众和帮扶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禁毒防艾等宣传,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三是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按照关于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要求,积极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精准脱贫重点工作,利用档案业务培训和督导检查,强化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作出贡献,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
三、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局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区七届人民政府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校(园)长负责制和双语教育改革,努力实施“高品质教育”,建设“高品位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现将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下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力维护校(园)稳定
1.进一步深化“三非”整治工作。严格按照“两个不得”“五个严禁”加强对非法宗教活动和“去宗教极端化”的治理工作。以集中教育活动为抓手,以日常教育管理为依托,加强师生“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认真做到“四清楚四掌握”,建立稳定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抵制宗教向校园渗透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筑牢校(园)师生抵御和防范非法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思想防线。
2.继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巩固2014年书记项目“加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的优秀成果,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引领,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萌芽杯”足球赛、民汉师生交朋友、双语大赛、书法比赛等品牌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人文关怀相结合,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努力形成校(园)民族团结活动特色,让师生同心、同行、同学、同乐。
3.不断深化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推动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育人体系,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工作始终。深入开展“三爱”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通过“大家访”等途径密切家校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教育局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您们好!
首先,我代表市教育局,对你们在百忙之中前来检查指导我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近年来,市教育局党委严格按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协调部门科室,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为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市教育局党委非常重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务求实效。早在,市教育局就被市局党委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负责组织实施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月至初,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的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对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书义和局长彭建伟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赵国文任副组长并兼任办公室主任,机关各科室长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监督和协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先锋”、“文明教职工”、“文明科室”、“文明机关”、“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德育达标校”、“德育示范校”、“巾帼建功”、“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扶贫助学工程”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开展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户外拓展,书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每项创建活动中,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做到“领导就是公仆,机关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法理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这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是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所需,以法治精神推动民族工作走向法治化是当前和今后做好民族工作的新常态,这既为民族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又为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留下了实践空间。可见,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程度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2]。因此,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已成为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当前,在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各种问题。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看,他们在开展民族工作时所体现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通过法律规制民族事务的能力不强,不能有效阻止一些侵权、越权行为的发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民族工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法律监督机制有待健全。从民族地区的群众来看,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因不懂法和不守法产生的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问题逐渐呈现易发、高发趋势,民族工作的调整对象复杂,民族工作的调整范围广泛,符合民族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待修改与补充,参与治理的社会主体的行为不太符合法律所控制的范畴,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没有精准地反映民族地方的实际情况,所立之法没有真正反映民族地区群众的利益诉求,等等。综合这些问题分析,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如何理解“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法治化”、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合理性与合法性等问题,如何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自身价值(内在价值)、它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以及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标准,如何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如何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动力。鉴于此,笔者从法理学的研究视角认为需要从本体论维度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基本内涵;从价值论维度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价值依归、价值评价要素等应然性问题;从方法论维度对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理解,通过从学术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找出典型的确实可行的研究方法;从动力论维度提出影响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为此,本文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以及动力论四个维度,试图构建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初步逻辑框架。
二、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现实情结
(一)强化民族法律法规的立废改释工作。以我国现行《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与民族工作有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较大市制定的与民族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等为内容,培育民族法治意识,拓展法治思维,将落实法治精神到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同时我们还要广泛征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关于如何搞好民族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修订并完善与民族工作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突出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3](P385)。妥善处理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稳定性与民族工作法治实践变动性的关系,厘清现行民族法律法规中存在的空白或缺陷,保持动态的、开放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在民族地区进行城市乡村的社会生活治理与基础建设、城市农村的生态资源及环境的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保护、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经济的治理、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行政管理与其他事项等方面所涉及到的单行条例需要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以保证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协调发展。(二)严格民族法律法规在民族工作中的实施。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民族事务工作,颁布并实施了与民族事务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截止2018年底,通过对民族自治地方788件单行条例进行梳理,结果显示:以“条例”名称的单行条例700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91%,以“办法”名称的单行条例11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2%,以“程序规定”“若干规定”和“工作规定”名称的单行条例9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1.02%,以“变通规定”、“补充规定”名称的单行条例58件,约占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的7.3%[4]。同时制定并修订了与公民密切相关的部门规章《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李小红祁湘: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法理学思考理办法》等文件中,“自治条例”20余部和“单行条例”200多部[5]。这不仅为依法有效治理民族事务工作提供了规范化的依据,还为保护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借助上述指导性文件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民众的教育与就业、生态环保、扶贫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图解决好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凸显的最直接和最关心的各类问题,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保住基本、兜住底线为标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针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异地就业的现实情况,我们要力争做好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工作,整合其人口信息资源,构建服务和管理各少数民族群众的信息平台,完善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当然,对因不同民族因素而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需要综合考虑,采取教育、协商与调解等与民族相适宜的特殊方法,采取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化解矛盾,对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不论民族出身、民族信仰、民族宗教,都要依法处理[6]。因此,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我们必须严格落实民族法律法规,突破法理困局,祛除具体操作中的法律冲突。(三)培养高素质民族政法干部的法律意识。习关于民族工作的根本依据的思想,包括“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7]这表明:培养民族政法干部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培养一批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满意,具有“三个特别”标准的民族政法干部。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法干部,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民族实际,重视民族关系问题,其中主要领导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立足政治高度审视民族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所辖的民族工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治理的优势。二是要依法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两个群体构成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在民族工作中党对这两个群体提出了“五条标准”和“三个特别”。这既体现了“共同性”又体现了“差别性”。为此,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加强政法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让他们正确掌握实施法律法规的能力,同时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民族政法干部自觉担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解决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8]。
三、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本体论维度
(一)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本内涵。要准确理解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基本含义,首先需要明确“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法治化”的概念内涵。1.民族工作。“民族工作”,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基本内容:党和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以及如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有效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如何对民族分裂活动的打击等[9](P375-379)。这些内容涵盖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体、客体和根本任务。其主体包括在承认国家公权力部门作为核心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有中国共产党、人大、行政机关、政协、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客体主要体现在以民族事务工作为对象的治理和服务行为;根本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党的明确提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四个“纳入”,提高了民族工作的战略高度,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2.民族工作法治化。从法理学的角度看,“民族工作法治化”正默默实践并拓展法律的社会功能,本文将其提高到法治理论高度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对“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理解与认同,而且更有助于在法学领域拓展“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研究视野。通过对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民族工作法治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民族工作法治化”的基本含义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一是主张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团结进步,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人口多少)一律平等;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三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四是对少数民族正常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法律保障;五是对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六是帮助少数民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七是培养选拔使用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可见,所谓“民族工作法治化”可以界定为,主权国家通过“法的主治”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社会秩序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具有共同民族语言、共同民族信仰特征的社会群落,包含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措施和政策等要素,能共同实现法律的价值和法律的功能定位所组成的法的综合体[10](P39)。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相关政策等要素,制定和落实促进民族工作的法律规范体系,维护各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11](P21)。从该意义分析,民族工作法治化已经被赋予了法治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取向两方面的内容。(二)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的必要性。西方学者哈耶克认为:“只有依据累积性发展的框架和在此框架内,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12](P65)这启迪我们,社会制度、法律法规制度、风俗习惯、文化道德和社会思潮等社会现象都是以一种累积性的发展方式渐趋形成。因此,研究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问题,正好符合民族区域法治发展道路的累积性演进规律,民族工作法治化发展应当以“区域性的规则共治”理念为研究基础。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强化民族事务工作法治化治理,目的是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以维护现代多元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现代多元社会的有序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国家,通过法治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民族事务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现实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渐趋扩大,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更加复杂等新情况与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民族事务法治化治理。
精神文明综合目标责任书
一、精神文明建设组织领导80分
1、各县(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明委”)及乡(镇)村精神文明建设机构或组织健全,工作开展正常,作用发挥好。县(市)文明委能够定期召开由党政一把手或主管领导主持的工作会议(每年不少于4次,并有完整、规范的会议记录),分析和研究本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指导文明办工作(10分)。
2、县(市)委、人民政府能够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综合目标责任制,实行双文明考核;能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任职、晋级和评定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依据(20分)。
3、文明办机构建设。编制落实(5分);人员到位(5分);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基本办公设施设备,并不断改善(3分);配备专用交通工具(2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县(市)财政预算,并确保专款专用(5分)。
5、文明办工作积极主动,及时完成上级文明办安排的各项工作(5分);工作思路、方法、活动载体有创新(5分);文明办协调组织有力,指导及时,服务到位,得到广泛认可(10分)。
6、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档案资料齐全,管理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简报、信息上报及时,数量多、质量好、采用率高(10分)。
高校危机管理的环境特性刍议
环境影响着危机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新疆高校此点区别于内地高校主要在于:新疆高校是境内外“三股势力”关注的焦点,处于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斗争的前沿;学生民族成分多元化,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着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复杂区情。因此,新疆高校危机管理不仅要遵循危机管理的一般规律,还需要肩负两个特殊任务:一是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的政治维稳;二是校园民族文化的多元协调发展。因此,详细分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特殊环境,对于提高危机管理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
(一)周边跨国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新疆的安全稳定
新疆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其对新疆安全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独立风波、政局动荡的冲击。新疆周边独立的民族国家,政治上实行多党和议会制,经济上推行私有制,指导思想上奉行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其中一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还处于重组或不稳定状态,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凸显,特别是乌、塔、吉三国交界区,阿富汗和中亚南部极端势力活动猖獗。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新疆毗邻,加之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似,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形成对新疆稳定的最大威胁。二是独立主权国家的主体民族对新疆分裂势力有示范效应。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与我国同源跨国民族9个中有6个(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蒙古、俄罗斯)以本民族命名建立了独立主权国家。他们的独立引发了“泛突厥主义联盟”的构想和积极活动,激活了新疆分裂分子企图分裂祖国的妄想,泛突厥主义、“大哈萨克思潮”等民族分裂分子曾利用跨国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同源性,篡改历史,大肆宣扬“曾有过”的帝国辉煌,图谋建立大民族国家或民族共同体。三是宗教成为极端势力渗透的工具。周边国家信教人口众多,有的是多宗教,有的是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而新疆少数民族信教人口占全区总人口59%以上,有的民族几乎全民信教。新疆与周边国家的宗教活动往往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经常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煽动和渗透,他们以宗教作为思想控制的工具,进行分裂国家、煽动暴恐的行为。
(二)“西化”和“分化”直接威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新疆高校管理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和恐怖活动的危机。“9•11”事件后,美国“重返亚太”,利用所谓人权、民族、宗教问题,越来越露骨地支持新疆的民族分裂活动,通过打“新疆牌”来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是极力扶持东突势力加紧向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东突”组织在西方国家活动,为他们提供讲坛、经费和种种便利条件,千方百计地推进“新疆问题”国际化;毗邻新疆边境的很多地区成为极端势力生存的沃土,乌克兰、吉尔吉斯、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后,我国原有的西部地缘战略缓冲区逐渐消失。二是激化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对抗直接威胁新疆的安全稳定。美国“以恐反恐”的战略,“培养”了大批极端势力,在环新疆周边的中亚、南亚及东南亚一带频繁活动的跨国恐怖组织达50多个,甚至在我国西部外围形成了一条由中亚的“伊扎布特”、“乌伊运”到南亚的“塔利班”、“基地”、“东伊运”组织的国际恐怖活动弧形高发地带,对新疆的政治社会稳定直接构成严重威胁。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扩展到北疆,并把渗透的主要对象由农牧民扩散至城市市民,由成人扩散至青少年,由文化层次低人群扩散至大中专院校师生[1]。鼓吹信仰极端教义、煽动民族仇恨,与党和人民争夺社会精英和下一代!近年新疆突发暴恐和国家安全事件中,就有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
县教育局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总结(上)
政府教育督导室:
实施教育工作目标管理是落实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几年来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教育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全面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县的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管理能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我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州教育局对县教育局目标考核指标的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工作的实际,我局与州教育局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后,教育目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立即进行了专题研究,组织局机关干部职工认真讨论了目标管理考核的各项指标要求,并根据州对县《考核指标》八大块32项考核项目,结合我县和各校实际,修订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将各项具体指标任务分解到各股室和各学校加以落实。
几年来,我们实行局领导分片负责和股室工作人员挂点联系制度,责任到人,定期不定期到各学校督促指导工作,并把目标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列为督促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名誉下发了《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05年度“两基”复查年审相关工作的通知》(双政办发[2005]47号),对巩固“两基”成果,提高全县教育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今年,10月24日——28日分五个组分别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目标管理考评。经过分组考评,集中复评,对照《2005年度双柏县教育工作主要考核指标》要求,逐项对照进行自评,自评96分。现对我县的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工作。目前,我县各学校都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在德育制度建设和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较之过去都已得到加强,在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局发展民族教育工作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了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意见》(**政发〔20**〕9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民族教育,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民族教育是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奠基性工程。**作为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发展我市民族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新时期我市民族教育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发展民族教育,开创我市民族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进入全省民族教育的先进行列而奋斗。
二、要切实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地方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每年向同级党委及人大、政协做出报告,接受监督。
三、少数民族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民族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人员编制。少数民族聚集的县(市)区要单设民族幼儿园,民族乡(镇)至少设1所民族中心幼儿园,其他地区要在普通幼儿园中设立民族幼儿班。
四、要按“两类新三片”普九规划全面推进民族学校工作。要保证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巩固率达到97%以上,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各级政府“普九”工作的考核,采用民族学校不达标“一票否决”的办法。
教体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2018年以来,市教体局党委严格按照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积极协调部门科室,深入扎实地开展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健全机制,为精神文明单位的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年来,市教体局党委非常重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务求实效。2006年县教育局就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负责组织实施育才工程、德育系统工程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根据领导班子成员变动的实际情况,先后两次对原有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市教体局党委书记何志超担任组长,机关各科室长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全面监督和协调创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为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先后组织开展了“教育先锋”、“文明教职工”、“文明科室”、“文明机关”、“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德育达标校”、“德育示范校”、“巾帼建功”、“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扶贫助学工程”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比赛、书画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陶冶了职工的情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每项创建活动中,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努力做到“领导就是公仆,机关就是服务”,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从而使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同时,积极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市教体局党委按照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要求,积极组织带领教职员工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教体局机关各科室依据上级下达的《目标责任书》,广泛开展了全面、准确、系统地搜集整理有关文件、图片资料工作,三年来共搜集筛选文件资料、图片、最后形成高质量高标准的案卷,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创建任务,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市教体局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确保了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各级党组织在不断探索建立使共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的同时,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为契机,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党建工作。积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标准化党支部”、“共产党员示范岗”和“共产党员责任区”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从2018年开始,实行了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在校际之间实行了学校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在对原有干部进行严格管理和使用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把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使各级领导班子更具有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发展新党员和“推优”工作,在组织发展工作过程中,坚持做到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