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7:4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族声乐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探索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扎根于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其“草根性”、“民间性”、“通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族声乐教学在促进声乐艺术特色发展、持续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民族声乐教学为切入点,在分析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优化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研究
一、高师学校中声乐课程面临的教学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选择单一。当前阶段,在声乐教学中,选择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作为教育方向,是音乐教师的研究重点。在声乐教学基础阶段,教师就会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声音特点、发声技巧以及发展方向等选择一个声乐方向,这种单项选择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声乐发展的空间,也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创新学习。现代声乐教学体系更注重二者的融合发展,其中美声唱法来源于欧洲文化,是结合西方语言的发声特点形成的独特音乐艺术;而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于民族风俗特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演唱方式。只学习一种声乐唱法,不仅局限了音乐创新发展的进程,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系统的完善。(二)教学内容空泛。在高等声乐学校中,受传统音乐课程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演唱方向、发声技巧、歌唱风格等方面,划分不明确,实际的教学内容空泛。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在声乐创作时,可供参考的资料类别较少,一些民族唱法专业的学生对美声学习十分陌生,美声唱法专业的学生很难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降低了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空泛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学生声乐学习的整体质量。(三)声乐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性。高师院校的部分声乐课程规划不合理,相较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教学体系更完善,教材编制相对成熟,对教师的教育任务、教学设计与学生阶段性学习要求等都有着教学标准。与此相对应的,民族唱法自由度更高,个人风格特点与民族性表现突出,在教学评价与学生考核方面缺乏成熟的管理体系,使得声乐教学在整体性方面有所不足。
二、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在声乐上的相同点与发音区别
(一)两种唱法的相同点。歌曲演唱包含两个基础,即语言与旋律。在音乐表达方面,语言是歌唱的前提。传统民间歌曲表演中,歌曲中的发音应该兼顾生动与情感两方面。如果民族唱法中缺乏了特有的民族性表达特征,也就不可能传承至今。与此相对应的,在美声声乐的教学阶段,需要用歌词对音乐进行表述,发声注重元音的饱满、辅音清晰。传统民歌演唱强调对呼吸的调节。将眉毛中间的位置称为上丹田,也叫“天”,肚脐到胸部之间为位置称为中丹田,也可以叫做“气”,肚脐以下三指部位称作下丹田,也可以称为“地”。在歌唱的过程中,按照“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的原则调节呼吸。而美声唱法更注重头部与共鸣腔的协调,通过小腹收缩、放松与横隔膜的控制调整呼吸。(二)民族与美声唱法的发音区别。民族唱法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依托汉字发音,共有四种音调,结合牙齿、舌头、嘴唇、喉咙等部位协调发音,讲究字正腔圆。发音特征表现为:宽咬字、靠前咬字、横向咬字,发音服从咬字,使声音饱满,具有吸引力。美声唱法来源于意大利语,发音简单,音节中包含元音:a、e、i、o、u以及二重、三重结构的元音,发音表现连贯。前一个词的后音节可以与后一单词的前音调相连,语调顺畅。发音特征是:竖咬字、窄咬字,咬字服从发音,因此共振效果较强。美声声乐的表演还注重现场的发挥,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与演唱更好地衔接在一起,表演效果较好,更容易引起的观众情感共鸣。
三、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互促进作用。在美声教学课程中,声部通常被详细地划分为六种,根据不同的声音特色,每一类还可以被细化,这是民族唱法中相对较弱的部分。演唱者的音色与音域受共鸣腔的大小、形状影响,同时歌手音带的宽度、长度与厚度,也是影响音部划分的重要条件。整体共鸣作为美声唱法的另一特征,在整体共鸣持续的时间段内,需要歌手的呼吸与发音之间相互协调,声带、呼吸的振动力量,带动表演者的头部、腔体,形成整体共鸣。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声乐的整体共鸣,可以让演唱的发音更加和谐,使音调与音色统一起来,在保留民族演唱意境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表演者的气势。(二)民族唱法的借鉴意义。字正腔圆属于民族唱法发声、演唱的根本特征,与此同时,也是民族声乐文化表现的高度概括。在演唱时,对歌手发音的正确性与准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字正腔圆同时也是美声唱法的表演要求之一,中国演唱形式与美声唱法的融合,更突出元音的发音连贯性,使得美声唱法更加细腻。民族唱法注重意境,通过歌曲表述真挚、深刻的情感特质,让观众有着更直观的情感体会。美声唱法将意境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提升音乐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赋予演唱更高的情感价值。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也在飞速发展,逐渐完善,而美声唱法也随着全球化趋势传入中国,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两种唱法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脉络不同,各有其突出的演唱特点,但二者又存在较多的联系,可以相互促进,互利互惠。因此当前众多音乐研究者倾尽心血探讨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及可以融合的方面,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二者唱法的融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更扎实的演唱功底和技巧,指导民族声乐教学更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借鉴意义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一直是声乐艺术领域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洋的传统声乐在歌唱技巧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各具风格特征,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不仅不会矛盾还能在演唱技巧、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方面可互相借鉴。美声和民族声乐因为产生的文化历史环境不同,再加上中西方人的审美需求不同,二者在发音和文字处理上有明显的区别,这些差异也为二者的融合,为民族声乐借鉴美声的优势创造了可能。民族唱法在声音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声音“明亮,高亢,清脆”,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具备的独特的色彩特征。
一、美声唱法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声
民族声乐可以借鉴美声打开喉咙演唱的唱法。打开喉咙演唱,是唱出丰满而圆润的声音的必要途径。打开喉咙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伸出舌头、喉部肌肉向外扩张的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够逐步建立起喉咽部的腔体,练出咽壁的力量。民族唱法由于受到独特的语言发音特点的影响,声音比较靠前,喉部肌肉容易紧张,呼吸较浅不深入,这就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打开喉咙”的方法,使多余的肌肉力量在发声时得到解放,充分运用声带歌唱,让声音更为松弛、灵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陈规,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要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变通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美声在发声方法上的“打开喉咙”演唱的特点,让民族声乐更加圆润灵活。
二、借鉴美声的唱法,促使民族声乐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层次
民族声乐教学对音乐的处理
【摘要】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中西方艺术交流的加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通过吸收西方的精华,继承民族唱法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在发声技法和歌唱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完善。本文探究了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提高演唱技法的同时,如何把握民族声乐演唱的不同风格,如何丰富歌曲的情感内涵,以及如何处理歌唱中的细节部分。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情感处理
随着音乐艺术的日益繁荣,声乐爱好者日渐增多,对专业声乐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加强,中国的民族声乐吸收西方音乐的长处,结合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在发声技巧、唱法、呼吸上有了极大提高。由于在教学和学习中注重和强调科学性,忽略了乐感的培养和作品的处理,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声音和气息的位置,忽视了歌曲的内在情感。创作者是通过音乐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音乐和情感顾此失彼,歌声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本文就民族声乐教学,尤其是对音乐处理提出新的教学建议。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声乐教学已形成初步的理论体系。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唱论》及后来的很多著作,都总结和概括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近代以来,大批音乐工作者在“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号召下,学习和引进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办学堂、开展音乐交流活动、发行音乐刊物,音乐理论知识得到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艺交流频繁,美声唱法对传统民族声乐产生了巨大影响。民族声乐在继承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同时,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唱腔上变得圆润、流畅,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保存了民族声乐的民族特点,发展了戏剧性。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倡导西方的发声体系,重视演唱技法,对于声音矫枉过正,忽视了声乐的情感之美,忽视了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作品的情感诠释,导致演唱者只有空洞的声音,少了内心情感的释放,观众无法与之产生共鸣。演唱者对作品的音乐处理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能充分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演唱时显得刻意、死板,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表现得千篇一律。未来的声乐教学,要认识到声音只是手段,只有情感才是演唱的目的。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演唱灵感的启发、对民歌演唱风格与特点的研究,以及对背景资料进行搜集,增加文学底蕴;指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建立演唱画面,做到声情并茂,多方面完整演绎声乐作品。
二、了解作品背景,充分发挥想象
民族声乐教学混合声训练论文
摘要:真假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它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觉,上下声区贯通,是民族声乐教学所追求的,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拓展其音域、音量,美化其音色,大大增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真假混合声训练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这种声音上下自如统一,音色甜美明亮,给人以亲切真实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换声而出现的音色不统一现象,又克服了真声唱不上去,假声唱不下来的困难,是当今普遍公认的一种科学的唱法。
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的存在,恰恰是这两个机能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
真声和假声两者的混合声音,其发声状态为: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就丰富,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就越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的语言,容易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其实,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只不过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所使用的真假声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声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更是初学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把混合声的训练作为重点来教授。笔者根据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民族声乐教学戏曲学习与借鉴
摘要:作为我国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艺术,戏剧在经过长期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艺术体系,无论是在发声方法还是肢体表达等方面,有很强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本文立足于民族声乐教学视角,就如何学习和借鉴戏曲精华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借助戏曲方面的优秀成果来促进国内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曲;借鉴对策
戏剧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是在歌舞基础上,综合音乐、表演与曲词等所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特有的咬字行腔以及舞台表演方式成就了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均是当前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以充分利用戏曲的精髓来提升民族声乐学习效果。因此,如何学习和借鉴戏曲中的精华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中值得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一、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唱”
别样的咬字行腔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大魅力,也是其他音乐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地学习和借鉴戏曲中关于“唱”的一些技法和要点,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唱字。字是实现传情达意的重要基础。在演唱戏曲的时候,声音和字音之间具有紧密联系,这也是戏曲唱功的一个基本要求,具体需要做到清楚、准确地吐字和发音,确保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同时还要使节奏需要始终保持稳定状态,确保可以伴随着语言来调整声音。其二,用气。在民族声乐或戏曲演唱中,“气”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歌唱念白过程中,口腔、喉腔以及声带等发音器官实现发音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丹田气”。在戏曲演唱期间,能否将一个唱段唱的顿挫有法、抑扬有;能否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唱出感情,均需要巧妙地运用呼吸气口,准确地拿捏“用气”,这样才能使听者感觉更加自然和亲切,反之错误的用气则会使听者觉得演唱非常生硬,不舒服。其三,用嗓。在戏曲中,嗓音主要包括小嗓(假声)、大嗓(真声)以及二者结合(二本腔或子喉)这三种形式。这三种用嗓方式均讲求发音的时候要做到纯净、圆润、达远。比如,如果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声音不够响亮,咬字吐字比较乏力,气息控制也不够稳定,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一下戏曲《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个唱段,引导学生思考刘胡兰当时兴奋的状态,确保可以做到吐字清楚有力,声音清脆响亮。如此一来,通过借助戏曲曲段的延长,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学习和借鉴戏曲的“情”
如何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
摘要:作为音乐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始终沿用传统教学观念,滞后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标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相关人员必须积极地对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充分意识到多样化教学对于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首先介绍声乐教学的特点,然后研究实现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途径,以便培养出更加符合现代声乐教育目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教学;多样化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种类众多,且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在音乐艺术方面也表现得极为明显。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获得了巨大进步,也在一步一步地奔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但是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不利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对于民族教学而言,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必须是多样化的,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需求。当然,我们在研究民族声乐教学多样化的过程中,必须清楚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多样化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
一、声乐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科学性
任何艺术的习得都需要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和规律。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它不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满足这个重要特点,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声乐教学目标,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的声乐知识。从表面上看,声乐艺术就是通过口头演口,不需要什么严格的书面考核,但是口头演唱水平也有高低,需要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反馈,自我认识,重新对声乐作品进行诠释,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不断增强其声乐演唱技巧。
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当前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对于民族音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逐渐走向多角度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也在不断进步。然而对于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来说,其教学转变过程和未来多元化发展方向的有效融合,是影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关键。本文将针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谈理论和时间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民族声乐;高校教学;多元发展
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概述
(一)声乐教学亟待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在教育事业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高等教育逐渐走向普及。在这种社会北京环境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人才之间的竞争机制发生改变,使高校教育同样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目前大多数高校不断拓展招生,提升学生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声乐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情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声乐教学亟待改革。(二)当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在1958年前后,全国各地区的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组建民族声乐专业,自此,民族声乐发展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正规化。在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进步和发展下,对该专业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也不断进行,使民族声乐教学有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学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仅仅构建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传统民歌的表演教学,忽视了民族声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过于单一,实际应用水平还远远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难以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全貌和内涵学习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一现象,至今都没有得到解决。大多数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依然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民族声乐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很多民族声乐的执教老师,大都是专业从事音乐事业或者音乐学院中的精英人才,在音乐学习中接受的往往是美声唱法和表演理论,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接触较少,缺乏深入且系统了解,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影响学生的民族声乐表现力。(三)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训练。高校民族声乐在进行声乐训练教学中有着一套自己的体系,但是尚不完善。目前民族声乐教学需要一种能够将民族声乐特色和情感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生理、心理和表现中更好的展示民族声乐的魅力。这需要不断完善声乐训练中的理论和方法,利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呼吸、共鸣和发声器官保持良好的状态,使学生心理充满感情和热情,在演唱中提升状态和水平。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重视实践教学。民族声乐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着一定的区别,教师应当重视民族声乐的实践教学,营造出适合民族歌曲演唱的氛围和环境,使学生投入到民族声乐的表演中去。第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当提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理解力和创新力,通过传授基础的乐理知识和演唱理论,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分析掌握与民族声乐的相关曲目和背景文化,从而生成自己的独特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高校民族声乐应当重视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感情的抒发,民族声乐是一种具有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的独特音乐,在学习中不能重视技巧,轻视感情的表达。因此,好的民族声乐表演者首先需要弘扬民族声乐的表演技法,发挥音乐的强烈感染力,使音乐中的情感和美能够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做到以上内容之后,才能在融合美声等其他演唱技巧的同时,对民族声乐进行优秀的创新。
二、声乐教学理论和原则
(一)加强基础理论建设。要想提升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建设,打造良好的音乐体系,挖掘我国传统的东方哲学和传统审美意识,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民族声乐流派和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建设工作,能够为民族声乐教学提供有力依据。(二)保护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我国民族艺术文化根基是提升声乐教学水平的关键。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教师应当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传统文化审美体系,以多视角的观念来实现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音乐,还要传承文化发展,将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基础,传递到学生思想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基础上,提升民族声乐表达水平。
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及措施
一、让学生了解民族声乐的魅力所在,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讲,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积极性,要想搞好民族声乐的教学,首要的工作就是音乐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将教师对于民族声乐发展史的讲解、教师进行示范性的弹唱、学生自己查阅书籍了解民族声乐等形式相结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真正深入了解、感知民族声乐的魅力所在,从而在思想上正视、重视学习民族声乐的意义所在,只有端正了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民族声乐的学习和实践弹唱练习中去,这是更好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教学步骤之一。
二、坚持“开放”教学态度,敞开民族声乐教学讲堂,拓宽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
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要认清民族声乐学习的特别之处,那就是民族声乐学习要探索其根源,找到民族声乐真正表达的内涵所在,在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用民族语言去原汁原味的进行歌曲的演绎,才能真正唱出歌曲的味道,表达出歌曲真正想要表达的感情,如果只是一味地采用汉语来进行民族声乐的学习,很可能由于语种的限制和歌词翻译的出入使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理解和领悟出现偏差,不能真正体会到民族声乐的魅力和真谛。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开放”的态度,不能一味保持着封闭的态度,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要想学好民族声乐,就必须要多接触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才能让学生理解民族声乐所表达的美的境界,才能完美演绎民族声乐的音准和内涵,努力帮助学生营造学习民族声乐的完美境界。
三、立足本土,建立自己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由于民族声乐在风格上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其演唱风格自然、随性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相对于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一套教学体系的学院派音乐来讲,民族声乐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这就需要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实践中,多给学生创造接触资深民族声乐人的机会,从他们的演唱中找到演绎民族声乐的技巧所在,还可以邀请一些有成就的民族声乐人到课堂上来,结合自身实际,为学生们的民族声乐学习指点迷津。除了以上这些实际的教学方式之外,民族声乐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自己眼界,对于民资声乐的发展多进行研究总结,找出民族声乐演唱的特点、演唱技巧,为学生总结出一套想对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只有具备了这一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轻松接收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取得更加突出、扎实的教学效果。所以,对于民族声乐教学来说,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特别有必要的。
多元文化民族声乐教学多维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文化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声乐教育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视角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键词:多元文化视角;民族声乐教学;多维思考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族声乐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但是我国现在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本文首先针对民族声乐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再针对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几点有效建议。
一、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传统音乐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从而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受到阻碍,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有民族声乐教学这一课程,但是并没有很好的突显出“民族性”的这一特点,民族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这也是我国声乐艺术特征的重要体现。现在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课程设置方面,主要集中与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例如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实践技能等,学生对于作品的背景、内涵、创作动机等各个方面并不理解,这就导致学生在演奏作品的过程中不能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行有效的把握。其次是教学观念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声乐教学方法都是先练习发声,然后再进行唱歌练习,教师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教学模式单一,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最后是师资方面的问题,民族声乐教学的老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人文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把握,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如何发展民族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