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标志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1:23: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宿标志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宿室内空间设计思路分析
摘要:随着近年来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民宿形式的田园风景体验旅游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喜爱,在这种大前提下,良好的民宿设计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给消费者提供更舒适的住所,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加快乡村发展,在城市病日益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民宿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即为本文探索的主题。
关键词:茶文化理念背景;民宿室内空间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需求和向往不断提高,城市中城市病的不断加剧以及恶劣的人地矛盾,让人们对田园生活和乡村旅游的兴趣不断加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和田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做好民宿室内空间设计,将茶文化理念完美地融入进去,充分利用乡村优势,既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务,也能够带来不错的效益,促进乡村发展,达到双赢局面。
1选题综述
首先从“旅游”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旅游行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行业经济越来越可观,这给振兴乡村发展带来一丝契机,同时旅游模式也有一定干煸,从过去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和体验式旅游升级,旅游目标逐渐从“高大上”的旅游景点向“接地气”的菜市场、田园风光、民宿等发展,这对于振兴乡村经济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其次来看“民宿”,民宿的定义是旅游地居民的自用住宅限制房屋,提供给游客住宿使用,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地域文化体验,同时收取一定利益。民宿室内空间设计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特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等进行布局和设计,本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就是较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的应用,为游客提供更具特色、更加优秀的住宿服务,也带来更客观的经济收益,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最后来看“室内设计”,民宿的设计首先要融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周围景致或环境融为一体,加上合理的规划设计,保留本土资源特色,让设计更加优异,比如本文将茶文化理念融入民宿的室内设计中。不过想法虽然简单,但做起来却比较难,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民宿也越来越多,但高质量的民宿却并不多,这一点也就是本文探究的最终意义所在。
2民宿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的应用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建筑形式不断创新,当前的建筑发展形式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及精神追求为目标。并且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民宿建筑设计中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现代化水平需求,还应当凸显当地文化特色,将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展现出来。本文对楚文化元素在民宿建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文章主要阐述了楚文化与建筑景观的关系,并提出了楚文化在民宿建筑中的意义,还提出了楚文化在民宿建筑的应用。
关键词:楚文化元素;民宿建筑;应用
楚文化元素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楚文化元素可以将当地的民族特色良好地体现出来,楚文化中的凤纹艺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渗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楚文化可体现出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并相信鬼神的力量,体现出人类的浪漫色彩,随着楚文化与中原民族文化的不断接触,楚文化吸取了多种先进的元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楚文化元素中包括了青铜冶铸、丝织品与刺绣品、美术乐舞以及哲学文学等。
1楚文化与建筑景观的关系
楚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并且有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建筑景观中应用楚文化元素,可为建筑注入灵魂。景观文化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两个层面,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时,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将物质与功能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坚固、实用、美观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建筑而言,需要体现出建筑艺术的一面。在民宿建筑设计中更应满足建筑的艺术需求,在民宿建筑中居住的人常常是外来游客,而在民宿建筑设计上对民宿的风格有着较高的要求,将当地的本土文化良好体现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居住,使外来旅客深深的体会出当地的文化风格。民宿建筑在城市中与现代化建筑有所差异,现代化的建筑满足当前人们的居住需求,并符合当前时代的审美变化及功能需求等。而民宿则会突出当地的特色文化,对于旅客来说更有吸引力。楚文化图腾是楚人的特有标志,展现了楚人的民族风俗,并具有特有的地域性特点。在建筑景观中可以发现楚文化的存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图腾历史悠久,将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表示楚人的精神和物质文明,并体现出华夏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在一些民宿建筑中,根据地域特点,将城市的历史文化通过楚文化元素充分表达出来,帮助当今时代的人们体会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2楚文化在民宿建筑中的意义
乡村民宿业发展研究
摘要:推动乡村民宿发展有利于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和促进农民增收。湖南省益阳市乡村民宿发展存在总体供给旺盛而需求不足、部分民宿经营困难、少量特色民宿供不应求等问题,建议从尊重科学规律、培育内生动力、优化外部环境和理顺管理体制四个方面予以应对。
关键词:旅游经济;乡村民宿;乡村振兴;供需矛盾
民宿在我国住宿市场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显现。中国旅游与民宿发展协会的《2019年度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民宿占我国住宿市场的比重约为10%。经历了2017年和2018年行业发展热潮,2019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额达到209亿元,较2016年的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97%。根据速途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民宿以21.5%空置率排名被调查的9个国家中的第三位,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民宿行业发展逐步回归理性,由规模效应向提质增效转变。发展乡村民宿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本文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研究其民宿发展状况,探讨突破民宿发展瓶颈的对策。
民宿发展的基本要求
民宿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需求不断增长的产物,民宿包括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两大类,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民宿特指乡村民宿。它不是现代农家乐的简单升级版,而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的重要标志,这使得乡村民宿的发展涉及多重复杂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1.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一般认为,欧美民宿起源于英国的家庭式民宿,日本民宿起源于民办旅店。民宿的起源主要是住宿者追求稀缺的旅游资源。如日本民宿是由喜爱登山、滑雪和游泳等运动的户外活动爱好者租借闲置的民宅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民宿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2018年民宿产业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70%的民宿客流都集中在滇京沪等民宿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客流相对集中的原因是这些民宿大都布局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自然风景和地理风貌是当地民宿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必须依托民宿所在地独特的旅游资源,避免同质化、冲动化。2.适度规模经营。国内外对于民宿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2019年7月3日,国家文旅部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对旅游民宿的标准进行了界定:旅游民宿是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2,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这一最新界定标准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要求乡村民宿的经营规模是小型住宿设施。同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求乡村民宿的开发要保持适度规模,不适宜建设大体量的乡村民宿。3.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与城市相比,乡村常住人口少,因此,发展乡村民宿必须与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研学旅行等产业结合起来,吸引客源流量向乡村集中。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民宿的开发模式有助于延伸产业链条,尤其是与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融合,打造“民宿+其他产业”的发展模式。
现状剖析
乡村旅游扶贫年终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州、县精准扶贫政策,切实帮助全县旅游贫困村和弱势群体解决生产经营及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促进我县旅游扶贫工作深入发展。按照相关要求,结合我县旅游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旅游扶贫。现将2018年旅游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旅游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扶贫重点和扶贫思路。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今年以来,我县结合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和全域旅游整体推进,确立了以加快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通过旅游企业帮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示范村、民宿达标户建设引导等旅游扶贫措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努力实现贫困村集体收入明显增长、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并编制完成《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县村村寨规划》。
2、突出乡村旅游扶贫优势和特色。旅游产业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业准入门槛低、持续投入大、带动力见效快等行业特征,在扶贫攻坚中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旅游扶贫重点贫困村新建旅游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3、完成申报创建3个省级旅游示范村,已按照州旅游发展委员会要求上报相关材料。
4、按照年初州旅游发展委员会下达给我县的创建民宿达标户的任务,我局已完成15户民宿达标户的申报工作,并将根据建设情况兑现补助资金20万元。
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初探
摘要:茶产业与茶文化一直以来都与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茶不仅为国饮,更为国业。本文介绍了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从缙云黄茶这一特定茶种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入手,积极探索以茶为媒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行路径,建议做好黄茶生产工艺与体验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历史文化与康养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生态茶园与观光型旅游融合发展。另外,探讨了以茶为魂的乡村美好生活方式,探寻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复兴、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茶文化;茶生活
《茶经》有云:“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中国人喝茶,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茶为国饮名副其实。俗话说,“乱世饮酒,盛世饮茶。”如今已经是一个人人皆品茶、人人皆论茶、人人皆爱茶的时代。据统计,自有茶以来,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康乾盛世,年人均消费均未超过100g,然而从2013年起,中国茶叶就走进了年人均消费量1kg时代,这是一个茶产业当仁不让的盛世,更是一个茶生活逐渐兴起的盛世。笔者久居浙江省缙云县,自毕业以来即从事茶相关工作,致力于创新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提倡茶生活,立足于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大势,特从缙云地方特色品牌“缙云黄茶”入手,对茶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探讨,并谈谈个人关于构建茶生活方式的粗浅思考。
1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
人间仙都美,缙云黄茶香。缙云地处浙江括苍山脉,素有“黄帝缙云,人间仙都”“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史记》载:轩辕黄帝于鼎湖峰炼丹,丹成,御龙升天。飞天之时,灵草沾金丹仙气,茶树萌黄芽,绿叶成金枝,因黄帝所赐,故谓之黄茶。其茶品质优,口感好,为贡品,明万历年间《括苍汇记》载:缙云贡黄芽三斤。缙云黄茶作为一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品质高端、规模生产的优选茶种,天然具备了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1.1生态优势。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是缙云最基础的底色、最厚重的优势、最亮眼的标签。缙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高达78.9%,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2万个•cm-3,人均淡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5倍,优良天气全年达98%以上,连续3a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为周边金华、丽水、温州三地唯一连续上榜县。缙云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是浙江省首批“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之一。1.2茶种优势。缙云黄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领衔下,经多年培植繁育,与当地环境充分融合的特有品种。该品种选用缙云本地培育的黄化变异茶树新品种———中黄2号(原名缙云黄)的芽叶,具有“三黄透三绿”的独特品质:外形金黄透绿,光润匀净;汤色鹅黄隐绿,清澈明亮;叶底玉黄含绿,鲜亮舒展[1]。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茶”,缙云黄茶是兼有绿茶风味和传统黄茶风格的新一代“黄茶”,采用绿茶加工工艺炒制,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因此,既保有鲜爽滋味,也蕴含醇厚特点。缙云黄茶富含叶黄素、EGCG,氨基酸含量(≥8%)远远高于普通绿茶,是绿茶品类之中不可多得的佳茗。1.3品牌优势。目前缙云县黄茶种植面积达800hm2,其中可采摘面积200hm2,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240hm2。物以“优”为贵,缙云黄茶以其独特品质,成功跻身名茶之列,屡次斩获各类博览会金奖。2014年,缙云黄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6年,缙云黄茶荣获第四届“国饮杯”特等奖,成为G20杭州峰会选定用茶;连续4a成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溢价力品牌,2019年品牌价值达2.3亿元人民币。随着消费升级2.0时代到来,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缙云黄茶走出一条“以少胜多、以稀为主、以机为王”的发展路径,市场优势不断呈现,在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具有高知名度,市场均价高达4000元•kg-1,最高价达15800元•kg-1,日益成为富民增收的“黄金叶”。
2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核心文化片区环境保护与设计
1核心文化片区环境保护
龟山村核心文化片区内保留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传统民居以及古树名木,因此在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之前要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使得龟山村保留原有的村落面貌,以村民为主体,以活态传承为原则,进行合理的整体性开发。
1.1原住居民保护
延续龟山村传统生活状态与创造乡村生活新样态有机结合,以保护村民基本利益为核心,留住原住居民、避免村落空心情况恶化,实现传统村落开发过程中的原住居民保护。为此,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乡村公共服务。充分满足村民对于现代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同时增加就业机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保证原住居民与村落开发的共同发展。并且要以本地村民为服务对象,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消费为目标的小型便民商业。另外对村落开发涉及的人员搬迁,应制定详细的补偿措施和安置方案,主要指房屋修缮、翻建、迁移涉及的村民。最终是要保护以人为核心的生活习惯,保护龟山村的传统生活形态,拒绝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完全否定,注重村民生活的真实性和特色性保留。
1.2乡村记忆保护
乡村记忆让龟山村与众不同,本地村民作为乡村文化记忆的载体,也承担了村落文化的传承传播职能。但目前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龟山村文化,因此对乡村记忆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所以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龟山村民为主体,以外界力量为助力,推动非遗、历史事件及人物、风俗传说、集体记忆、等龟山乡村记忆的有效保护。
茶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分析
摘要:以杭州市余杭区大径山为例,从其生态优势、茶产业发展沿革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分析。大径山茶旅融合产业已有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比大径山和国内其他地区茶旅融合的模式,针对大径山茶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做优产地旅游环境、激发闲置资源活力、跟进精准招商服务三个方面提出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径山
杭州市余杭区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和浙江省“大花园”建设,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乡村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途径,余杭区积极开发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融合农业与旅游业资源,创新要素利用方式,打造多业态复合型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依托径山茶产业资源,开发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浙江经验”和“余杭样板”。
1茶旅融合的基础条件
1.1大径山的生态优势。大径山区块包括余杭区百丈镇、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和鸬鸟镇在内的大部分地区,覆盖余杭西北山区大片山地,全区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多分布于此。大径山区块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植被茂盛,山绿水清,生态环境清幽。同时,该地处于北纬30°最佳绿茶生产带,山岭高耸,神木参天,土壤pH值偏酸性又富含矿物质,春季多雾,是我国名优绿茶种植的最适生态区。1.2径山茶产业发展沿革。径山茶自1978年恢复创新以来屡创佳绩。1979年径山茶首次参加浙江省名茶评比,获全省第一名;1982年获“省级名茶证书”,确立了余杭径山茶的名茶地位;1998年成立径山茶行业协会后,实行“六统一”行业管理模式,即统一基地认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这一模式有效提高了径山茶的品质,提升了径山茶的品牌价值,同时也弘扬了径山茶的文化价值。迄今,径山茶已先后获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浙江省十大名茶、北京奥运会接待用茶、世博会礼品茶、浙江省区域名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等百余项荣誉。2019年径山茶产量达8000余t,产值9.1亿元。从最新的《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获悉,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5.17亿元,创历史新高,综合经济效益名列全省前茅,已成为浙江省农产品的一张“金名片”。1.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余杭区共接待游客2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1.23亿元。大径山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园以禅茶文化、茶圣节等为依托,生产总值超15亿元。2019年余杭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3.47亿元,同比增长22.6%。同时,在农业农村领域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新业态,全年申报民宿重点培育村6个,评定区级特色和精品民宿68户。全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0.50亿元,同比增长25%。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茶旅融合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规划困境与措施
[提要]本文以吉林省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为调查样本,系统梳理和分析基层乡村规划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规划中存在的特色不突出、文化产品缺失、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现有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利用等问题,探讨得出缺乏高水平科学规划、对乡土文化重视不足、建设资金不到位、市场导向不明确等造成旅游规划现状的原因,并提出需要加大规划与风土人情匹配突显特色、乡村旅游规划定位要精准、空间结构布局要科学、规划调整与项目开发要聚焦市场等建议。
关键词:吉林;休闲旅游;乡村规划;乡土文化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休闲旅游活动已成为大多数家庭增进感情、交流情感的方式,而距离城市较近的特色乡村成为首选地。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休闲旅游的社会大背景下,享有“水果之村”美誉的钱湾村也不甘落后,以特色果文化为出发点,打造记忆中的乡土乡愁。但是,钱湾村旅游规划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
一、吉林省钱湾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不突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精准定位及总体规划,钱湾村也不例外。规划者编制的规划目标不严谨,规划思路不清晰,对氛围营造同质化,破局之计不够稳准狠。执行者对于休闲旅游的概念模糊,摒弃独有的人文特色,只注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发展眼光短浅,一味追求现代化的城巿景观而缺乏乡村的原汁原味。经营者凭着一时热情开展相关旅游事业,照搬照抄原有的成功经营案例,但由于资金缺乏等限制因素,并不能将成功案例的精髓运用到其中。对于越来越追求新鲜感的现代都市人来说,无明显记忆点和重游吸引力。总体来说,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数品质较高,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牌,钱湾村将果文化相关旅游项目置于其他的观光旅游活动中,以购买水果产品为主,致使果文化旅游体验活动变得枯燥无趣味,影响了游客对果文化主题体验的新奇感,也浪费了创造旅游附加值的机会。(二)文化产品缺失。乡村旅游环境,由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组成。在物质层面,钱湾村虽自然风光优美,农副产品具有特色,但售卖产生的热度维持时间不长久,所以并不能给村民带来持续性收益;在精神层面,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对“诗意栖居”大部分都有着热切向往。而现实情况却是存活于民间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中的乡村传统文化随时有被破败、消失的可能,让“乡愁”无从寄托。钱湾村旅游产品多数停留在物质层面,产品未被充分赋予乡愁的内涵,不利于增加产品的功能值,不够抓眼球,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有“故事性”,赋予乡村旅游特定的、带有寄托意味的象征意义才能唤起游客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三)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钱湾村与外界交通联系依靠303国道,进出村庄以私家车、短途客车的交通方式为主。村庄内部车行体系较为完善,但缺乏足够的停车场地;步行体系不连续,虽有道路标志,但指向性不清晰。村容、村貌不整洁,以及绿化覆盖率低,形式主义严重的情况都是人们持续的吐槽点。服务小品类设施不够完善,垃圾箱、路灯等覆盖不完全等问题总会让游客在休闲体验中感到困惑。餐饮、民宿多为家庭式经营,能够体现钱湾村特色,但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标准化程度达不到市场要求。此外,一些未经过培训不具备服务水平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旅游服务,在路边或村头强行售卖自家产品,往往会拉低游客对于钱湾村旅游的好感。总体来说,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村民素质需要提高。(四)现有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利用。目前,钱湾村的旅游项目以游览观赏类为主,活动数量少、类型单一,体验参与性差,打着“乡村旅游”的幌子,只有农家乐饭店、民宿寥寥几种业态。有一条发源于五女峰的绿水河蜿蜒流进钱湾村,河水清澈,两岸环境极佳,生态价值及旅游价值高,但尚未开发利用。静态、被动的观光旅游使游客没能充分融入当地生活,体验真正的乡村生活方式,寻回记忆里的乡愁,影响对钱湾村休闲旅游的热情及重游率。旅游项目打造无文化内涵,钱湾村深厚的忠孝文化、白山黑水下的爱国精神未被发扬宣传。此外,游客活动聚集往往在白天进行,夜间的游玩项目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不能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二、造成吉林省钱湾村旅游规划现状的原因
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
国外对历史小镇、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关注和重视比较早.1930年,法国出台《风景名胜地保护法》,将天然纪念物和富有历史、科学、艺术特色的地点列为保护对象,其中包含对于小城镇和古村落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出台,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对象由原来的建筑单体和著名的纪念物,开始扩展到小镇街区、城镇肌理及人居环境.法国、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纷纷开展历史小城镇的规划、保护与建设[1].我国对古城保护和改造的研究相对西方起步较晚,前期由于保护理念、手段、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古村落遭到破坏.进入21世纪,国内出现了古镇文化历史价值开发热.古镇、古村落保护措施需要迫切出台,有关古城、古村落保护理论和保护成果也开始不断涌现.我国历史久远的农耕文化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传统古村落.2012年,我国政府开始统计且全面调查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并将有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古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传统村落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对我国古村落的文化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传统村落调查”,继“井陉大梁江村”等57个村落先后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后,又挖掘出“沙河市绿水池村”等83个传统村落.而且每个村落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艺术,都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近几年以来,河北省古村落濒临消失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着,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和战争破坏的河北省古村落的完整保留,将成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当中的艰巨任务.
1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特征
河北省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北方古镇的鲜明特征,遗存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村落.实地调研河北省多处古村落现状,河北省南部古村落包括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武安市的伯延镇、邢台市的英谈村等,河北省西部古村落中的于家石头村、谷家屿、大梁江、岸下村石窑小镇等保存较为完好.颇具规模的古村落群体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耕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古风、古俗、古建、古艺术风格特征.这些古村落自然风光独特、秀丽,建筑独具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能较完整地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俗民风特色.古村落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特征.1.1建筑特征.北方古村落的建筑形式区别于江南古镇的柔美和小家碧玉.北方古村落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就地取材,用石头堆砌而成,更体现了北方的粗狂和刚硬的特质.不少古宅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院、石墙、石屋、石路、石阁、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2]等成为北方古镇独具特色的建筑外貌特征.1.2文化价值特征.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价值特征的重要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包含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日、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包含源于本地并广为流传的诗歌、传说、戏曲、歌赋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评价标准”,历史文化名村价值特色表现在文化、政治军事、生态环保、建筑遗产等方面.对于河北省古村落而言,一定历史时期所凝聚的地区文化包含名人故居、祠堂寺庙、戏台、民间工艺等.不同地区的河北省古村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井陉的拉花、冀南的皮影、邯郸的磁州窑、蔚县剪纸、河北梆子、丝弦等艺术形式,为塑造河北省古村落的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和河北省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1.3人文环境特征.人类的活动构成了相应的人文环境,河北省大多数古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这就造就了古村落不单单是“物”的价值,而是使古村落成为一个动态、有机的人文价值景观.随着古村落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发展,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被相继开发,古村落的“古”和新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做到完美统一?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国家在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等方面的经验,在古村落建筑外墙、历史街道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调整内部结构,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质量需求.民居、民宿的保护与建设方式不同于文物性古建,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规划古村落的发展,只有满足了传统古村落人民生活质量,适宜于村民生活居住,人们的生活感到更方便、舒适,其古村落的开发与建设才变得有意义.而传统古村落也只有容纳了古朴的民风,才使得古村落的“古”有了活力和真实感.
2河北省古村落现状
在我国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河北省共有57个古村落入选.笔者相继走访并调研了河北省冀南、冀西地区比较有典型特色的古村落.2.1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邯郸市涉县偏城镇的偏城村被评选为第4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偏城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肌理展示着北方古村落的憨厚与沧桑.大多为清代至民国初年建筑,其中刘家寨最为著名,建筑院落组合形式是古代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古村落仍有居民居住,但由于文化知识的匮乏和保护意识不够,仍然造成古建筑不同程度的破坏,散落的雕花和残留的柱础仍随处可见.偏城村古村落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自然开放的状态,一些有保护和参观价值的院落,虽已无人居住,但是院落处于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院落破落,无人清扫.古村落被粗放地遗留下了真实的形态.古村落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意识较弱,古村落历史文化艺术缺乏有秩序、有计划的整合与设计.2.2武安市伯延古镇.伯延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居规模宏大,建筑精美,2013年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镇.伯延古镇建筑为典型北方四合院院落相连的形式,建筑装饰也极为讲究,以王顺庄园和徐家庄园古民居建筑为代表.王顺庄园为典型的居民式建筑,其中有古民居80多间,门头柱面装饰讲究,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精美,保存较为完好.从村落的规划以及建筑、街道的形态,可以看出镇党委、政府采取了有力、有效的保护及开发措施.村落的整体面貌古朴自然,商业化的修饰较少,对徐家与王家的历史故事,通过展示和影视的视觉手段进行文化渲染,提升了古村落对外传达的文化影响力.2.3邢台市英谈村.邢台市英谈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建筑形式和肌理质感有着极强的视觉感染力.建筑就地取材,房屋、桥梁、街道等全部都是用红色板岩石堆砌而成,天然奇趣,因此又有“红色石头城堡”之称.英谈村依山而建,随坡就势,房屋层层叠叠,街道参差错落.英谈村的建筑景观规模完整,作为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正规和完善,有导游对整个村落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输出.但是对于周边产业的开发尚处于无人监管和规划设计状态,比如特色餐饮、适合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做到景观旅游资源输出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当地生态文化和民俗、民间艺术文化的输出.2.4石井乡于家石头村.于家石头村作为冀西地区石头村的代表,是一部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其石街、石道、石阁、石房、石墙、石桥、石栏、石缸、石碾、石磨等使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2].于家石头村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这就奠定了于家石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村内仍有村民居住,属于早期作为旅游开发的古村落.于家石头村仍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幽静的村落让游客回归宁静,感受石头艺术.村落中,有村民自开的住宿休憩之所,平民化的住宿方式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体验村民的民风和生活状态.然而在对外宣传整体品牌形象的输出仍显得比较随意.2.5鹿泉区岸下村石窑小镇.冀西地区岸下村石窑小镇是典型山村,位于鹿泉区抱犊寨脚下.岸下村石窑小镇有别于上述几个古村落,在整个村落的自然景观保留完整的基础上,对石窑古旧民居和民房进行大规模改造,为游客提供河北特色民宿服务.在全国各地民宿日益火爆的今天,河北省拥有这样一处规模较大、改建完整、设计个性特色的民宿,为旅客提供乡野生活之住所,集观光、休闲、餐饮、居住、农耕体验为一体,打造河北省美丽乡村.目前,石窑小镇已在营业状态中,岸下书局、主题民宿驿站已装修设计完工,还有一部分项目仍在筹备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应力求最大程度保留村落的建筑形态及石窑文化.在文化艺术方面,利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将农事、节事、民俗文化等体验情景融入小镇街道院落中,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和乡愁、乡情回味的人文情怀.岸下村石窑小镇处于一边营业、一边建设的状态,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些规划不完整、实施不到位的情况,整体定位理念与后期的实施情况略有出入.后期设计跟踪欠缺,导致石窑小镇特色建设缺乏把控,导示系统从材质和造型上都融入不了古村落当中去,大大折扣了极力营造文化艺术古村落的初衷.主题民宿、主题餐饮空间的内部配饰需要进一步完善.新建房屋和古村落区风格不一致,多多少少破坏了古村落的协调性和统一性.综合以上典型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河北古村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总结如下:1)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盛行,加上政府极力扶持文化和绿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数古村落不再“深居山林”,不甘“落寞”,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借着古村落特有的资源价值搞开发、旅游和民宿.在建设开发过程中,使整体风貌得不到完整保护,存在古建筑和新事物形成格格不入的情况,如导视牌的设计、新的建筑物景观、景点设计等;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为了更舒适的居住需求,弃旧房、盖新房,然而现代的砖混结构的房子和石头房子形成强烈反差,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建筑特征的完整性;3)随着工匠精神和民间艺术的淡化与消失,古村落景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同质化”的旅游产品.各个村落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资源没有被挖掘.
3河北省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策略
农业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根据《20*年*市关于推进农业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业旅游“一区一特”和“一区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的指示精神,以及到2010年*建成10个功能集聚的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培育50处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度假地、“农家乐”等农业旅游点的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紧扣市郊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依据《*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区农业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年—20*年)。
一、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打造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都市农业,吸引都市游客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进一步提升*知名度,体现“绿色*”的独特魅力,让*市民多一份体验、多一份快乐,让*农民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喜悦。通过几年努力,形成“绿色*游”的品牌,使*成为*世博会特色休闲度假基地之一,成为*都市美丽的后花园。
(二)行动主题
绿色*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