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2:14: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间艺术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间艺术培训

传统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的价值

摘要:民间艺术作品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民间文化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瑰宝,民间绘画艺术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创造的伟大智慧,是社会发展的真实见证和认同的重要象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快速发展,也对高校教育信息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不断培养广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思想素养,弘扬传统中华文化。本文针对我国民间传统美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前景做深入论述。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现代民间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快速发展,学生所需要接触的现代社会新生事物越来越丰富,相对而言,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知之甚少,社会上的责任意识也很淡漠,因此,进行民间高校传统文化美术课的知识教学势在必行。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艺术,有利于广大在校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民间艺术创作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业精神,从而更好地有利于广大学生通过培养,初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核心思想价值观,在学校教学技术实践工作过程中,不断让学生加强民间艺术创作情感文化教育技能训练,培养广大在校学生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情感。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学实践中的艺术应用及其特点

(一)艺术延伸性特点

在传统民间,一些大型的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如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包括一些民间服装以及配饰等的布置,都已经完全充分利用了这些大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民间文化绘画艺术虽然已经遍布全国,但由于目前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人文自然地理以及气候生态环境、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仍然普遍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就直接决定了目前我国民间绘画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极大性和多样性以及艺术风格的丰富性,其民间艺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对当前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文化审美价值认识和实际社会生活实践,还有对学习应用价值的对比研究,综合进行分析及其运用,便于广大学生在自身日常生活中深入进行对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审美认识和实践学习,从自身实际生活出发,深刻触及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文化内涵。

查看全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民间艺术论文

1山东民间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性和民俗性是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文化样式所不能代替的。民间艺术所依附的大多数是传统手工技艺,代表着群体内部持续的认同感与历史记忆,并不断地适应环境和自然的变化,具有悠久的创造与传承过程。民间艺术不仅浸透了特定地域文化而且还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蕴含着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如服装、建筑、习俗、神话、寓言、节庆等,这些文化符号带着深刻的本土意识,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需要从制度环境保障、原产地保护、艺术形式等方面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2民间艺术产品的形态转换

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对民间艺术尤其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实现民间艺术的形态转换。将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在硬盘或者光盘上,几乎不占用物理空间,可以方便进行图文声像与数字信息的双向转换,方便对资料进行修改、编辑、排序、移位、备份、删除和增补。兴建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全球资源共享[1],实现民间艺术遗产的数据化和网络化。

1.3民间艺术产品的市场化运作

查看全文

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研究3篇

第一篇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和可行性

(一)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当代价值

民间艺术的产业发展对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传承河南传统文化,实现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的需要;也是延续和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中原的需要;还是促进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河南文化软实力需要;更是在河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不利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中原崛起,实现文化强省的需要。

(二)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优势。第一,河南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及衍生的文化内涵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国家积极宽松的文化产业政策和河南“文化强省”的战略决策,把民间艺术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河南民间艺术在短期内走向了产业化自觉,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第三,成熟的市场经济和民间艺术寄托美好愿望、美化生活的特性,共同促使河南民间艺术有着社会化、规模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四,不断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提升的保障。第五,全国范围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开展为河南民间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助推。

查看全文

东北民间艺术的内在形式与保护

摘要:国家的兴旺发达需要民族文化的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兴旺与和谐。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文化为国家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历史价值。然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没落成为不争的事实,东北民间文化与艺术也不例外。本文主要在分析东北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东北民间艺术保护的措施,以期能够为民间艺术的完善做准备。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保护

东北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冰灯雪雕艺术

冰灯雪雕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主要是以雪、冰为主,配有木材、金属和点灯为装饰,从而使冰雕具有梦影幻生,晶莹剔透的特点,从而使冰雕呈现出一种敦厚朴实之美,冰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造型独特,为了体现冰雕的美,造型各异,有圆雕、有立体雕、有透雕、有浮雕等,对刀痕刻迹、工具使用都非常讲究,体现了良好的审美价值。

查看全文

传统民间艺术类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传统民间艺术作为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岁月长河的淬炼与传承,内容更加多元、多彩,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加入艺术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未来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传统民间艺术对艺术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加强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艺术;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信息水平不断提升,新兴艺术种类快速崛起,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传统民间艺术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埋没,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为了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要从人才培养方面抓起,只有将传统民间艺术与艺术类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完善的艺术类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利用教育使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获得传承与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人才培养实施价值

(一)使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时代与社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虽然各种新兴文化层出不穷,但若想促进艺术类人才获得全面发展,必须要在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入传统民间艺术,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推陈出新,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使艺术类人才获得全面发展与成长。

查看全文

高等教育艺术传承发展路径

摘要:在智能时代的当今社会,在民族与民间艺术发展陷入困境之时,旨在研究教育与传承的障碍如何解除。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传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的发展方面,如何担起重任。立足当前国内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现状切入,基于高等教育与专业设计、创新改进的视角,提出一些可行的发展路径,优化高等艺术教育的可循路径。对民族民间艺术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衔接,提供经验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族民间艺术;视觉传达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从城市地区到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教育进步等成绩非常显著。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之后,城镇化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相继涌向城市,包括其子女也陆续在城市扎根生活。无论是汉族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在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同时,也逐渐偏离了生活传统[1],即与我们民族文化的原生地渐行渐远。就好比现在的我们,感受着现代化、都市化,而千百年来的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却很难在城市间寻觅。但是,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故此,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这是当下界内人士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的建设内容。

一、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设置与教学理念的滞后性。在高等教育领域,民族民间艺术及其文化方面的传教,更多集中在艺术类院校,当然也包括综合类高等院校。总的来看,在课程设置层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无论是各专业学科,在关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内容方面,关于主流文化的课程占比在80%以上。不过,更进一步会有惊讶发现,专门反映我国民族性、地方性的文化知识内容及其课程设置比例,仅为10%-15%。民族各地域文化的传承特点比较趋同[2],尽管关联的文化课内容有一定的比重,但直接涉及到物质文化保护、民族意识传递的教学管理很少,包括像传统服饰、节日、风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对于此类知识,大多以理论灌输的方式试图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与行为理念丝毫不会帮助受众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灵魂也就无从感受民族文化深度的魅力,那么也就无法有效传承。(二)教师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培训严重不足。通常情况下,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思想价值观相当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们的判断及认知。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自身观念问题和知识储备。要求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将文化意识融入到学科内容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过,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内容更多属于教师就职后培训工作,且针对性不足,培训时间和内容上也无绝对保障。(三)高等教育关于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有限。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均离不开后盾支撑,而资金投入作为最直接的保障性条件,更是不可或缺。简言之,资金投入是每一所学校民族文化与艺术教育面临的头等大事。在该层面,对于专业的院校来说,投入比例相对高一些,但从全国各类院校整体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以学校音乐课为例,传统戏曲、古典音乐等均属于学习的范畴,但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及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包括活动场所、设备等。其他课程学科也一样,比如一些美术设计类专业,对于该方面的需求更为显现。总之,资金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中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源头性问题。

二、关于民族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民间艺术走进课堂的改革设想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摘要:在民间艺术进高校的背景下,高职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从认识、师资、教材分析了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渗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最鲜活最生动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大地,流淌于我们的血脉,有着与我们割舍不断的联系,是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最好的载体之一,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下,民间艺术逐渐地被边沿化,走向式微。为此,有志之士发出呼吁,并号召全社会重视民间艺术,国家也通过“非遗”等形式加以保护。教育部于2018年5月10日《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1]我们认为,民间艺术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乃至于创新,最好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幼儿园,二是进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高校的学前教育正好把两者贯通起来,可以起着统协的作用:一是普及,二是研究创新。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必须认识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重任,将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踏实做到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促进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进校园,虽然得到大家的共识,但目前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认识不足。1.对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集体的民族情感意识,更饱含着古老观念、寓意和内涵,是实施思想教育、价值教育有效的载体。《通知•建设原则三》明确提出:“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2]2.对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特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间美术色彩丰富,技法多样,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传统艺术占课程教学的60%,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版画、重彩装饰画等;手工制作课程中有:折纸、民间剪纸、陶艺、布艺等。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不能系统地依据各自特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地呈现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艺术技能也是照葫芦画瓢,临摹为主,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以简单的制作技巧为出发点,缺乏对技巧的历史演变和技艺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育中时常会陷入艺术教育误区,认为儿童所学的艺术就是临摹和技巧,这种重艺术成果和技法,而轻视内涵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失败的艺术教育。(二)师资力量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民间艺术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对这种艺术教育认识不够,除了一些从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相对较少,更不用说研究和教育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中除了专业教师偶有涉猎外,有关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是严重不足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也缺乏。解决困境的办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二是引聘人才。(三)没有统编的教材。目前高职使用的学前美术教材,其指导思想大多是基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艺术虽然占比达60%,但重技法、轻价值引领的倾向还是非常严重的。学前美术教育教材都是幼儿课外艺术课程培训,主要是培训机构依据自我需求定位,缺乏对幼儿美育的认知和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和画面的效果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途径与策略

查看全文

民间唢呐艺术传承与发展策略研讨

沛县民间唢呐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记载:汉朝开国大臣绛侯周勃(沛县人)年轻居沛,以织簿曲为生,常为吹鼓手。唢呐在沛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与沛县武术一样,都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2010年11月中旬,在镇江举办的江苏省第九届“五星工程奖”决赛文艺演出中,由沛县文化工作者自编、自排、自演的武舞《四季武魂》、唢呐合奏《苏北风情》两个节目,在100多支参赛队伍、74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力拔头筹,双双荣获金奖。继承和发展沛县唢呐艺术,是丰富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根据上级文化部门和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要求,如何使沛县民间唢呐艺术更好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就目前沛县民间唢呐活动现状作了调查。制定沛县民间唢呐艺术继承发展措施如下:

一、配合“高祖庙会”,抓好一年一度的“高祖庙会”唢呐比赛

2000年之前,沛县民间唢呐比赛都放在元宵节前后,2000年以后,沛县的唢呐比赛安排在5月18日前后的“高祖庙会”暨“刘邦文化节”。“高祖庙会”上的唢呐比赛,不仅丰富了庙会文化生活,同时,比赛也促进了民间唢呐艺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唢呐艺人们为参加唢呐比赛。都要作充分准备,从演奏曲目、乐队伴奏、表演服饰等各方面都要经过一番“包装”,每次庙会过后,沛县唢呐艺人的演奏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连续5年的唢呐大赛,使这一民间艺术活动走上正轨,形成惯例。因此,抓好“高祖庙会”唢呐比赛,是提高民间唢呐艺术的重要措施。沛县文体局分管民间艺术工作的同志,继续与“高祖庙会”办公室保持联系,保持庙会唢呐比赛年年列项,民间唢呐演奏水平不断提高发展。

二、以文化馆为主,抓好青少年唢呐培训

沛县的民间唢呐培训,也和沛县武术一样,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民间唢呐班是农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唢呐艺人的就业生活渠道,目前沛县民间唢呐正从过去个人拜师学艺向集体办班学习上发展。讫今为止,沛县已有唢呐培训班(校)6个,学员400多人。它们分别是县文联举办的“文艺学校唢呐班”、文化馆唢呐培训班、栖山镇曹河南艺校唢呐班、沛城铁西唢呐培训班、郝寨刘强班、大屯云鸽唢呐艺校。沛县的唢呐培训班为一代唢呐乐手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沛县小唢呐多次参加省市文艺演出,这和唢呐培训班的举办密不可分。在肯定办班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培训班不断提高发展,需要文化主管部门所做的工作是:

1、帮助唢呐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以保证唢呐班培育出更多的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查看全文

谈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围绕在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培养中民间艺术传承现状、传承的途径,艺术教师对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态度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60份,回收问卷612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为590份,有效率为89.3%;分为大学生民间艺术传承状况、师资培养中的民间艺术传承状况两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生民间艺术传承认识、高校师资培养等问题,较客观地反映了民间艺术在高校师资培养中的传承状况。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师范类大学生民间艺术传承状况分析1.民间艺术传承现状在“您对民间艺术了解程度如何”一项中选择知道一点的同学占60%,不了解的占8%,此两项已达68%。从这项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师范类在校大学生们对民间艺术的现状和发展状况不甚了解。这与当地高校师资培养以及艺术类课程理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只有加强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对学科体系的渗透,加强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加强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才能逐步提升民间艺术教育水平。

2.民间艺术传承的途径调查显示,在“了解民间艺术的途径”中,比例最高的是网络与报纸书刊,分别占40%和39%。最低的是身边人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分别为3%和7%(见图2)。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们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来了解民间艺术,学校的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弱。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调查对象在课堂中获得民间艺术的项目情况及详细知识较少,高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对口课程。

3.“民间艺术传承”的态度调查显示,在“闲暇之际,您是否愿意学习某种民间艺术”一项中,选非常愿意的占36%,一般占62%。不愿意的只有2%,这充分说明大学生本身对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情很高,民间艺术在高校的传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由此推测,只要宣传工作做到位,就可以有效地促使这62%的一般公众转变为顺意公众。而促使这种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其对学习民间艺术产生兴趣,并想办法将兴趣转变成为参加民间艺术项目学习的真正动机。当大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并被它的魅力所折服之时,他们就会自发地接受这一事物。但是如果这项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缺失,教育传承的难度势必加大。

4.民间艺术的兴趣点调查显示,在民间艺术种类上,剪纸、民歌和秧歌舞较受欢迎,各占62%、61%和48%;另外,有90%的学生认为把民间艺术品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会更有意义。但是从本次调查结果上看,学生参与的项目很少。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艺术项目,例如面塑、版画和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几乎都已失传。另外,从图2中了解到,现代传播媒介成为了大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主要窗口,而民间艺术项目活动在学校艺术课堂上开展得还非常少,即使开展了也是大多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由此可见,民间艺术项目的全员参与性,无论是在空间或是在时间上,都均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应当是一个值得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查看全文

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

【摘要】江苏民间音乐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文化传承和现代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数字技术对江苏民间音乐的乐谱、音频、影像进行整理和挖掘,形成数字化的数据,通过新媒体等数字化技术平台进行存储、展示和传播,可以传承江苏民间特色音乐,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探讨了运用数字化媒体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音乐遗产的方式,以期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传承江苏民间音乐及民俗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江苏;民间音乐;数字化保护;模式

一、江苏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

江苏民间音乐是江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裁包括民歌、小调、民歌和儿歌,题材涉及生活、劳动、爱情、风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方言语调、群体人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江苏民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也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民歌有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时,即使是相邻的地区,如相邻的县、村,其所流行的民歌也会有不同的音乐特色。《茉莉花》《大九连环》《紫竹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江苏民歌,江苏民歌的演奏乐器主要是二胡、笛子,也就是江南丝竹,比较著名的曲目有《云庆》《三落》等,江苏也有悲调的歌曲如《孟姜女》等。最负盛名的南京民歌有《采红菱》《五月栽秧》,苏州民歌有《姑苏风光》《知心客》等。无锡民歌最具代表性的是《绣荷包》和《无锡景》,扬州民歌著名的有《茉莉花》《鲜花调》《杨柳青》《扬州清曲》和《扬州小调》等,江苏不同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民间音乐文化的题材和形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具有旋律之美和韵味之美,体现了江苏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江苏民间音乐文化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灵感来源。作曲家从中寻找灵感,汲取音乐元素,通过专业的作曲技术,将其旋律特征、个性化音色、独特的语汇和精神气质与当代创作理念和表演形式相结合,赋予民族音乐以新的艺术生命力,在音乐民族化的背景下表现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将民族或地域传统音乐艺术融入创作,既是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有效补充,也是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一种传承。

二、数字化技术对保护民间音乐艺术的意义

把民间艺术数字化是保护民间艺术的一种先进手段。数字工程应对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采用不同的技术,保护民间艺术的完整性。江苏民间音乐艺术的保存可以先通过视频进行记录,然后对视频进行合理剪辑,再对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提高视频质量和内容完整性,然后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网络存储、拷贝和传播,同时,原始文件要做好备份,以避免在传阅和学习的过程中丢失资料,在文件被破坏时可以提供备选方案。采用数字技术把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对江苏民间音乐进行保护,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要,数字保护正在取代传统的保护手段,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式。通过新媒体视频平台、三维信息采集、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和相关网络修复技术等,建立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综合数字化系统,可以更好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