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22:41: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民间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民间传统文化

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运用

摘要:民间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贯穿在我们每个人身边,是中华儿女立德树人的灵魂、是为人立本的根。民间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才能让一个民族有了灵魂,从而让它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当中,才能够让国家持续的朝着一个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文化是国家的根本思想,对国民的思想塑造和性格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幼儿的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将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思考,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思想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也为国人留下了不朽的民间传统文化,在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立德修身、为人处事、家国情怀等内容,因此将这些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在幼儿园课程中就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每一个国人都不能丢掉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在幼儿园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让幼儿们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够让幼儿正确地看待民间传统文化,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思想性格的养成都大有裨益[1-3]。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阶段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运用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表率作用,缺乏对幼儿正确的引导;其次是幼儿教师对于传统文化资源在幼儿课程中运用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真正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也就无法使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当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从根本上使问题得以解决。

一、民间传统文化的作用

将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在幼儿园课程中,可以使幼儿们对民间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从而结合当今的现实社会而做出相应的贡献。民间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包含着如何对待生命,以及如何看待宇宙这样重大的学说。因此在幼儿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应用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将有助于开拓幼儿的视野,从而能够培养出幼儿一种厚重包容的文化视觉,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人文素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幼儿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产生正确的看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能够对幼儿在伦理、道德、科学与艺术创作等方面产生更重大的意义。在幼儿课程学习过程中民间传统文化对于幼儿的品性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可以促使幼儿具备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使幼儿的品德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表率作用

查看全文

苗民间舞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从传统文化中脱胎,在面临当下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创作走向。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靳苗苗作为当今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的编导之一,展现出了自己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独树一帜的看法和立场。本文通过分析靳苗苗的作品,尝试谈论其在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上的另一法则和路径。

【关键词】靳苗苗;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传统文化;文化传统

在传统文化的概念上,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区别。丁守和先生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确有不同。无论从理论上或从事实上看,传统文化要广泛得多。”①林牧先生说:“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至今还保留在人们心理和行为中的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而传统文化,则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切观念体系、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②除此之外,较早提出这个区别的是庞朴先生,庞朴提出:“传统文化是过去的已经完成的那些东西,是‘死的’;而文化传统是……那个活的东西”③。这一概念对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首先是尊于民间舞本身根于传统的特性,其次涉及民间舞面临文化全球化或现代化的冲击时,应该持有如何的态度面对。进入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日趋多样,具有鲜明时代印记和个人色彩的民间舞蹈作品不断涌现。正如在第七届桃李杯民族民间舞比赛后,赵铁春与王昕的总结:“为了寻求开拓编创模式,呈现出几种走向,其一,强调展示民间舞蹈形式传统;其二,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塑造民间人物形象;其三,为表达编导个人情感和认知,而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改编、加工、整合;其四,在传统形式上追求时代审美;其五,从史书文献中提取角色形象。”靳苗苗的民间舞创作较早,最开始是从《有喜》开始的,2002年创作出的《老伴》一举获得第一届全国舞蹈荷花杯金奖,从此闻名于舞蹈界。之后编排的一系列如《水姑娘》《沉沉的厝里情》都推动她成为了当今舞蹈界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一、对中国女性角色的突出

在早期的《老伴》中,我们就能简单瞥见,靳苗苗主体意识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与男性的地位悬殊,但是在新时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平等观念不断散播,在《老伴》中,女性的这种主体建立,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尊重,都是新时代的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所带来的。而到了《沉沉的厝里情》《松毛岭之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个作品都是围绕女性建立起来的,都是身为妻子或母亲,抚育子女、团结家庭,独自肩负起家庭重任的中国传统女性。在靳苗苗的作品中,我们时常能看见“一个女人为了国家为了大爱,坚韧团结的特性”。这个主题或者是建立起来的女性形象,不论及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或是歪曲的女权主义理解。而是在中国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放大女性真正的伟大。女性不再是男权社会中柔弱的附属品,而是能够支撑起一个家、一个民族的“女英雄”。如《沉沉的厝里情》以阿嬷和阿公的爱情故事作为引子,阿公作为典型的闽南渔民,常常出海。阿嬷从最初的单纯细腻的少女形象到成家后成为打理家庭生活的大女人,再到后来成为一个坚毅的扛起家庭重担的闽南妇女形象。围绕主题“回家”,将闽南女子的坚韧呈现在舞台上。在靳苗苗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放大,绝不是“花木兰”式的独特,而是既保留了传统女性的特点同时又彰显了中国女性的伟大与独特。这样的女性题材建设在国内舞蹈界中是极其少见的。

二、民间传统文化在舞台上的现实意味

查看全文

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案

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有形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目前,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风俗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许多珍贵文物和资料流失境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为了切实解决旗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遇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为此,旗人民政府将在全旗范围内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以下简称“保护工程”)。

一、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实施“保护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民族民间文化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保持对祖先的记忆和历史延续性的独特展现。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特点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给先进文化带来了强劲的生命基因,增强了吸引力和感召力。

2.实施“保护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文化主权的战略措施。

二、“保护工程”的总体目标、方针和原则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民间艺术的发展

摘要:东北二人转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作为其分支之一的海伦二人转也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变的今天,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断变化,给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转风格的海伦二人转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商业化发展迅猛的今天更好地将海伦二人转传承发展下去,这无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政府的支持、民间艺人的传承、传承人的传承、观众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都将会对海伦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起到巨大作用。

关键词:二人转;传承;发展特定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艺术形式。东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认的特点。可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滋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北国豪气的地域文化。就像细腻的沪上江浙选择了委婉柔丽的越剧,黄土高原的汉子们选择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选择了燎亮高远的草原民歌……这些艺术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群体性格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东北二人转也同样是东北人民的选择。

一、海伦二人转的发展脉络

(一)建国前的“跟班卖段”

海伦二人转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一时期的二人转由两个男性表演,通常称为“双玩意”,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海伦镇北疆:朱万山;绥化大彩霞:吕红章;北安金不换:福等。民国以后,开始有许多艺人活跃在海伦市文艺舞台上。他们为后来的海伦二人转乃至于整个北派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师父艺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桂琴的师父任刚、当年海伦会戏最多艺名“四季花”的韩德祥,以及海伦市第一位女演员,大鼓书演员程小芳等。他们都将自己的艺术在海伦大地开枝散叶,形成了早期海伦二人转的雏形。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目前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缺乏必要的力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被一部人利用,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特别是被外国人剽窃、改造成商品后,一方面我们不能分得任何利益,另一方面甚至还限制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播。面对这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民间传统文化的现状入手,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能对相关法律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产权

1、民族传统文化范围和特征

1.1范围界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指来自于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者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工艺及民间民俗三大类。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则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美术、语言文字、戏曲和杂技等。民族传统工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许多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木偶、皮影、剪纸、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以及与上述有关的代表性的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等等。传统习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从历史沿袭而巩固下来的,具有稳定的社会风俗和行为习俗,并且已同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密切结合,成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准则。

1.2特征。作为一种知识产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与现代知识产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又具有不同于现代知识产品的显著特征:(1)它不仅凝结着当代人的劳动,而且凝结着历代人的劳动,其权利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从国家层面上讲,它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文化财产;从族群层面上讲它是特定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的文化财产;从个体层面上讲,它又可能成为个人的文化财产。(2)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利用中生存和发展,停止利用之日便是民族文化的消亡之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实现保护。(3)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民族民间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对其保护的难度。

2、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查看全文

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挖掘美术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还需要对课内的美术知识进行延伸,引领学生自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出美术课程的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德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融入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对教师优化美术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教学

美术作品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内涵、视觉冲击力,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深入挖掘美术教材知识的人文内涵和人文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荣誉感、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同时,美术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作品和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的关联较为密切,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展示出美术学科的“隐学科”功能与属性,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让学生用眼睛、用心去感知美术作品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美术教学和美育的融合,引领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不再把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是要拓展课内美术知识,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民间工艺、传统书画、纸艺民间艺术、生活节气常识等,在丰富学生美术知识面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文化视野,为其之后参与社会活动做足准备工作。

查看全文

文化安全视野下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

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自身的文化传统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对民族的团结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各地应积极保护和传承好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而加强我国在全球化中的竞争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一、从文化安全视角下审视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挑战

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国家的文化特性和基本价值观不受威胁,可以自主地选择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够预防和抵制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以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的神圣不可侵犯。文化安全问题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上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列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之所以出现“安全”问题与全球化进程中的“双刃剑”效应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1.“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是客观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全球化”这一概念首先指向的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程度和范围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的发展。全球化引发的种种矛盾与问题说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命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全球化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系统、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国民品性以至审美情趣,都会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往往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以多种方式推行西方化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形成冲击和挑战。

2.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理论及其影响“文化霸权”的概念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这一概念在被引进到文化研究领域后,一般是被用来解释文化的性质、政治意义以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的。葛兰西之后,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文化霸权理论。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浓厚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即使在对当代西方社会进行批判、反思和质疑时,依然是把西方的现代化及知识体系视为最基本的思想空间,从未超越西方中心论、优越论的范畴。另一方面,这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学说和理论大多带有较为强烈的“文化至上”的思维理念,他们大多都把文化看作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基本力量,把文化置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尤其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商品化”问题时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或逃避的态度。无论西方的文化霸权理论以何种方式表现,也无论他们是批判、否定,还是支持、肯定文化霸权,其实质都是在支持西方中心论,在客观上是暗合西方霸权主义的理念及其价值观的。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和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势民族国家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采取的经济加文化侵略的模式及其所带来的显性社会后果都已有了相当的警觉。实质意义上,文化霸权理论最终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霸权意识和霸权行为的国家始终都会把“文化力”作为一种可以操控的文化资源,并使之成为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特殊手段,文化霸权理论也不例外。因此,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是全球化和西方霸权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陕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现状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的应用

摘要:考虑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让幼儿能够从小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可持续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在教育资源的开发中如何有机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和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优秀经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幼儿时期就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可以丰富了幼儿教育内容,让感受、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巧妙地将优良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结合幼儿自身情况进行应用,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最合适、最经典、最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一、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

本文对“教育资源”的概述,是从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出发,探究其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如何将优良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与管理中,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帮助幼儿培养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等。(一)国学经典将语言、文字、艺术、哲学、伦理融合为一体。幼儿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从中感受语言的美、发现生活的美、体会和谐的美。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一系列经典诵读的活动,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有必要的。通过积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有所领悟,以后他们必将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园内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欣赏、诵读经典,逐渐形成幼儿教育中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丰富幼儿学习生活。(二)民族文化最具有文化特色。不同民族地区有着不同姿态的生活方式,了解民族可利用资源,在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喜好、促进幼儿发展的优良传统文化资源,列入幼儿课程体系中,并开展一些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加,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完整人格。(三)中国的民间艺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民间艺术是中华独特的一种传统艺术,是历史劳动人民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用来修身养性、丰富生活内容的活动。今天,民间艺术仍然被保留、传承和发展,足以表明民间艺术的价值。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展开不同形式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娱乐的需求,又让她们从中认识、了解到有趣的传统文化,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幼儿教育中民间艺术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及幼儿学习水平,所以,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对于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四)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它是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中发明出来的,自发制作的具有简洁实用、朴素审美意义的艺术品。这些民间工艺进入幼儿课堂,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称得上是经历一场精神洗礼。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设计民间工艺学习环节,通过给幼儿展示一些工艺,激发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然后让孩子们了解这些工艺的历史开始,从了解到熟悉,循序渐进激励幼儿动手做小小工艺品。在愉悦轻松的课堂中,孩子们既欣赏了工艺品、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或许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因此,开展民间工艺活动在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项目,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摘要:在民间艺术进高校的背景下,高职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担负起传承民间艺术的重任,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从认识、师资、教材分析了高校民间艺术教育的现状,并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渗透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民间艺术;现状与策略

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创造的最鲜活最生动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大地,流淌于我们的血脉,有着与我们割舍不断的联系,是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最好的载体之一,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冲击下,民间艺术逐渐地被边沿化,走向式微。为此,有志之士发出呼吁,并号召全社会重视民间艺术,国家也通过“非遗”等形式加以保护。教育部于2018年5月10日《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以下简称《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断创新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民间舞蹈、戏剧、戏曲、曲艺、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1]我们认为,民间艺术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乃至于创新,最好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进幼儿园,二是进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高校的学前教育正好把两者贯通起来,可以起着统协的作用:一是普及,二是研究创新。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必须认识到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主动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的重任,将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踏实做到弘扬和传承传统艺术,促进艺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现状

民间艺术进校园,虽然得到大家的共识,但目前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认识不足。1.对民间艺术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民间艺术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集体的民族情感意识,更饱含着古老观念、寓意和内涵,是实施思想教育、价值教育有效的载体。《通知•建设原则三》明确提出:“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彰显美育特点和校园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与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2]2.对民间艺术(主要指民间美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特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民间美术色彩丰富,技法多样,现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传统艺术占课程教学的60%,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版画、重彩装饰画等;手工制作课程中有:折纸、民间剪纸、陶艺、布艺等。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不能系统地依据各自特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地呈现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艺术技能也是照葫芦画瓢,临摹为主,缺乏内涵的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以简单的制作技巧为出发点,缺乏对技巧的历史演变和技艺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在教育中时常会陷入艺术教育误区,认为儿童所学的艺术就是临摹和技巧,这种重艺术成果和技法,而轻视内涵的教育无疑是一种失败的艺术教育。(二)师资力量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民间艺术是非主流的文化现象,以及人们对这种艺术教育认识不够,除了一些从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相对较少,更不用说研究和教育了。就目前情况看,高校中除了专业教师偶有涉猎外,有关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是严重不足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人才也缺乏。解决困境的办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二是引聘人才。(三)没有统编的教材。目前高职使用的学前美术教材,其指导思想大多是基于现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中的传统艺术虽然占比达60%,但重技法、轻价值引领的倾向还是非常严重的。学前美术教育教材都是幼儿课外艺术课程培训,主要是培训机构依据自我需求定位,缺乏对幼儿美育的认知和对幼儿生理心理的了解,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和画面的效果迎合家长的需求,而不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传承民间艺术的途径与策略

查看全文

高校民间美术教学论文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年画、泥塑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精神寄托。同时,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世界观、审美观以及特有的民族精神,所以,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发展,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一些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误以为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民间美术已经过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面临着淡出人们视野的危险。因此,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入民间美术欣赏也具有传承民间美术文化的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青睐尚保持原始性的乡村或边陲城市。尤其随着最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那些原本不为外人所知的具有原始风味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如印染、刺绣等。这些带着传统印记的民间美术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因而在高校美术中引入民间美术,还可以促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利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形式繁多,很多都与文化相互联系。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还具有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应用中国民间美术,使它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教育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

要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民间美术,就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热爱中国民间美术的心。教师要深刻理解民俗民情,具备较强的民间美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这样其才能将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在学习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