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美术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18:5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描写美术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描写美术论文

谈论小学语文教学审美功能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而且还有更多美的感受。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不同于美术、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它主要凭借优美的文章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展开。因此,语文学科中审美体验的方式具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教学来进行转化。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的分析解读,感受和体悟文章或文学作品所内涵的自然美、人物美、心灵美等,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进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美其一,感受文字美。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的学科,因此,文字美成为其独有的特点,也是其进行美育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研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提高其审美情趣。汉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方式之一,通过不同形式的文体、文章得以展现。不同于其他学科显性的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文字美而是一种隐形的美,需要学生和教师的解读才能展现出来,而这种美恰恰是语文教学所独有的。其二,发现自然美。语文教学的育美之道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还可以使学生感受自然美。而自然美的感受是通过品读课文中关于景色描写的段落来实现的。社会论文

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意识和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尽可能发掘教学媒介(主要是教材)中的有关描写自然景象的课文及段落,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中散发出来的美。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自然美的眼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进而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其三,体悟心灵美。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的选择都蕴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体悟心灵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的研读和欣赏,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社会生活的美,体悟到人物的心灵美,自己思想得以碰撞,心灵也受到熏陶,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质。

2.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美

小学语文的载体是不同形式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诗歌、说明文、散文等形式。每一种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说明文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特征、作用等用简洁的文字进行描述,散文则是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形式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语言和文体知识外,更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品读不同形式文体的独特之处,领会汉语的形式美,也为学生自己创作美文做基础。

查看全文

我国古绘画书法内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写,绘画,书法,比较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查看全文

我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思想韵味论文

论文关键词:写,绘画,书法,比较

论文摘要:“写”具有抒发倾吐、描绘描写、书写、倾泻疏导、移置搬运等多种含义。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来说,“写”都是指一种落笔肯定、笔迹和作者当下的内心状态有紧密对应关系的运动和状态。

“写”是中国书法和文人画领域的核心范畴之一,是书画品评的重要标准。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层面,还是“形而上”的主体审美层面,“写”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写”?现有著述中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散见的主张又多有侧重,并不一致。有鉴于此,笔者试着从几个方面对“写”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写”在绘画和书法中的具体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对读者更明确地认识“写”有所帮助。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查看全文

美术创作创新研究

一、美术创作规律

美术创作有其规律性,是可教可学的,而且是必须教与学的。创作本身也需要练习基本功,但素描不是唯一的基本功。创作也如素描一样,有步骤,有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说在美术学院里只要学好素描,创作是毕业以后的事,那便把素描与创作割裂开来了。素描应该为创作服务,这是常识。这种纯技术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现在我们在阐述艺术规律的同时,列举出美术作品作为范例,通过作品分析具体说明艺术规律的运用,使学生获取全面的理论知识,使创作能力稳步提高。

二、美术创作基础

从事美术创作,首先要会画,而且还要画得好,这就要苦练基本功,但是,我们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较差的业余美术作者却创作出较好的作品。这就说明基本功对于美术创作虽然十分重要,但作品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它,还包括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现手法,以及艺术修养(包括艺术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和反复实践等,这些都是更重要的条件。比如一个好医生,得先要有医德,再要掌握足够的医学原理,具备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果只满足于学些基本病理知识、药物知识、解剖知识等,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也能医好几个病人,却不能算作名医。我们学习美术,要创作出好作品,成为一个成功的美术家,也应该这样。技术多偏重于手和眼的练习,而艺术规律则偏重于理论的学习,其内容更广,而掌握它们更难,所以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绘画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只要你投身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便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其乐无穷。

三、美术创作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意味着有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要打破常规陈套,想别人所未想的,说别人所未说的,画别人所未画的;不甘与别人雷同,不愿重复自己过去的作法,这就要在创造的过程中,处处运用匠心。所谓匠心,就是有独到的见解,独创的技能。这要求画家有正确的思想,高超的技巧与深厚的修养。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这里说画家的“新意匠”,也即是鲁迅先生的“新意匠”。我们知道,春山应用青绿来画,而画家用朱墨画它,这个意匠就够新奇了。鲁迅先生愿乞画家一反常规用朱墨作春山,是什么意思呢?试读这首诗的头两句“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白下”是南京的别名,南京是反动派的巢穴,这样我们就明白这首诗的意匠了。这就是说,在反动派统治下刮起的“妖风”使树木都变得阴暗了,被“毒雾”笼罩着的花卉都凋残了。在这样悲惨的世界里,鲁迅先生热情地希望画家(革命画家)用不寻常的笔墨画出一幅新图画,创造出一个光辉灿烂的新天地来。鲁迅先生运用“朱墨作春山”的新意匠,使这首诗的构思不落陈套,而画家如真能用朱墨画春山,他的画法也是不落陈套的了。这是艺术创新的一例。

查看全文

语文结合课文阅读论文

结合文学课文的阅读学写文学评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现就高中三、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查看全文

语文文学评论管理论文

结合文学课文的阅读学写文学评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现就高中三、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查看全文

课文阅读管理论文

结合文学课文的阅读学写文学评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现就高中三、四册小说单元的教学为例谈点体会。

先让学生明确这是带着写作任务的研究性阅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为此必须掌握足够的资料;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了解要评论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与此作品相关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评价,等等。学生除了调动先前学过的各种知识外,还得去查找、收集。教师要指点门径,还要提供一些资料,《教学参考书》也不妨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知人论世,能更全面正确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学生初学写作文学评论,教学时间又不宽裕,资料要够用而精简,不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接着要帮助学生利用资料,分析作品,比较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独立的、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但对中学生来说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确地提出某种看法即可。教师不要直接灌输,要避免把自己赞赏的某种观点直接塞到学生头脑里,然后由学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听课笔记”。

学生感悟的观点往往不止一个,要说的话似乎很多,但一时又无从下笔。这时,要告诉学生,我们对评论的对象固然要全面把握,无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结构、语言,等等,均应全面审视,并有整体的认识,但作为一篇短小的评论,不必也不应面面俱到,所以选题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从阅读赏析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触动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从整理前人的评价中自己最为赞赏或最想反驳的观点着眼,带着问题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寻觅,使自己的观点更集中、更准确、更鲜明。教师也可拟一些题目加以启发,我曾拟过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发问

———濒死的祥林嫂

查看全文

幼儿园副园长园务管理总结

回想这一年来,我忧心忡忡,追问自己是否能给今后的日子留点激励与喝彩,还是遗憾与惭愧,请让我用形象的比喻来述说。假如,把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比喻成“一台晚会”,那么,在我的幕后有尽责、实干的园长在导演,还有那默默无闻、认真肯干的一线教师在登台亮相,我只不够是个小小主持人在执行程序而已。“晚会”的质量在于导演的策划,更在于演员的演技,因此,我的业绩微不足道。但不管怎样也借此机会对我一年来的工作进行回顾与反思。

一、找准定位,协助园长工作

我记得在竞聘副园长时,曾经对副园长这个“副”字,特意查了字典,想真正去理解“副”的含义,使我懂得“副”是辅助的作用。因此,我在班子成员中找准定位、摆正位置,做到分工不分家,互通有无,在管理自己分管的业务工作之外,对园内的其它工作也从不推诿,总是舍身处地为幼儿园着想,站在全局的角度,尽自己的所能发挥副手的作用,尽量减轻园长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同时与王副园长、年段长一起同心协力,互相协助,共同做好幼儿园的全方位管理工作。

二、注重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我认为业务园长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如果是一种职业,就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把握各方面的信息,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才能不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然而,我却深感自己是如此的贫乏,内存不足,因此,对自己提出:知识要向更宽领域拓展,业务要向更深处延伸。于是,常在工作之余,学习《幼教博览》、《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管理创新》等书籍,每当阅读到精彩之处,对照自己的工作,寻找差距,努力探索新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并在指导过程中得以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新课改的冲击下,我们都有烦恼、茫然的时候,把握不住课程,把握不住孩子,把握不住预计和生成……每当茫然的时候,查阅资料、总结反思,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并抓住外出学习的机会,聆听专家的讲座,承蒙专家的指导,感受新的教育理念。每当幼儿园老师参加各种比赛时,如:优质课、教坛新秀评比,公开观摩活动,我都认为:虽然参赛的对象是一线教师,但也是我学习、锻炼、展示的机会。我认真对待,对指导工作一丝不苟、竭尽所能,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三、加强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查看全文

课文试说管理论文

不管教材用什么样的形式编定课文,也不管编定的课文是如何的多样化;不管课文是高品位的还是低品位的,也不管课文处于哪一层位置,我想,关键的还是要看教师的处理是否艺术化,是否有创造性。换言之,就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这是从教师这一方来说的。

从教材这一方说,教材编定的“课文”也应该具有让教师顺利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一张破报纸也能上好一堂课,对于少数教师来说,也许不算难事,而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绝非易事。这个例子也许偏了一些,常见的情形是,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第一线教师不甚满意,有的随便翻过去,略微点一点算是;有的干脆发怒了:“干脆就应当撕掉!”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处理者想不到一块去或者想法有较大距离,都不利于教学。因此,编课文的要为用课文的着想,用课文的也应揣摩编课文的意图,双方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事情就好办了。

我以为,要让教师能够发挥“课文”功能,首先就应使“课文”有“功能”和条件,课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文质兼美吗?不是。文质兼美仅仅是选文的标准。我想,还是要从“例子说”上考虑,要使“例子”确实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说过,语文课的“例子”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的“例子”,数学等学科的“例子”主要是应有典型性、论证性,而语文课的“例子”特性应有以下三点:

(1)典型性。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这不用多说。

(2)典范性。这是对选文的要求,应该把思想典范、语言典范的文章选进教材,这一点已成共识,也不用多说。

(3)引发性。引发,引而发之;引,引子,引动,引导;发,发挥,扩展,发散。“课文”的引发应有几层含义:①课文只是些例子,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大概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由此可见,“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②“课文”的引发性来自它的基础性,或者说,只有基础性的语言材料才具有引发性。对于这一点,叶老也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生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有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叶老的《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朱自清的《绿》、《春》以及的政论文等,能说是低品位的东西吗?当然,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凭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养,站得高,修养深,写普通文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从学习过程说,总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础到高精尖。所以叶老说:“不先作基础练习而径与接触,就不免迷离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叶老的话,我想应该是基础训练和“取法乎上”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学“片断”是基础训练,学“全文”(当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边,都有所伤。③引发性还是扩散性,这就是说,选用的“例子”要具备足可以使学生进行发散的条件。我们很欣赏“举一反三”,往往是欣赏“反三”的结果。其实,之所以能“反三”,“举一”是功不可没的;不是随便举个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学生能“反三”,往往是因为举的“一”很典型,很适时,很有启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以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不复”呢?显然,不是埋怨学生笨,教师生气了,不愿再讲了,而是有两个原因:或者是时机未到,还没有形成“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举的“一”不合适,不恰当,应该换举“一隅”。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举A例,学生很迷糊,教师换举B例,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查看全文

课文功能教学管理论文

不管教材用什么样的形式编定课文,也不管编定的课文是如何的多样化;不管课文是高品位的还是低品位的,也不管课文处于哪一层位置,我想,关键的还是要看教师的处理是否艺术化,是否有创造性。换言之,就是看教师能否正确、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这是从教师这一方来说的。

从教材这一方说,教材编定的“课文”也应该具有让教师顺利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一张破报纸也能上好一堂课,对于少数教师来说,也许不算难事,而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绝非易事。这个例子也许偏了一些,常见的情形是,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第一线教师不甚满意,有的随便翻过去,略微点一点算是;有的干脆发怒了:“干脆就应当撕掉!”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处理者想不到一块去或者想法有较大距离,都不利于教学。因此,编课文的要为用课文的着想,用课文的也应揣摩编课文的意图,双方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事情就好办了。

我以为,要让教师能够发挥“课文”功能,首先就应使“课文”有“功能”和条件,课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文质兼美吗?不是。文质兼美仅仅是选文的标准。我想,还是要从“例子说”上考虑,要使“例子”确实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说过,语文课的“例子”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的“例子”,数学等学科的“例子”主要是应有典型性、论证性,而语文课的“例子”特性应有以下三点:

(1)典型性。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这不用多说。

(2)典范性。这是对选文的要求,应该把思想典范、语言典范的文章选进教材,这一点已成共识,也不用多说。

(3)引发性。引发,引而发之;引,引子,引动,引导;发,发挥,扩展,发散。“课文”的引发应有几层含义:①课文只是些例子,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大概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由此可见,“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②“课文”的引发性来自它的基础性,或者说,只有基础性的语言材料才具有引发性。对于这一点,叶老也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生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有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叶老的《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朱自清的《绿》、《春》以及的政论文等,能说是低品位的东西吗?当然,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凭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养,站得高,修养深,写普通文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从学习过程说,总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础到高精尖。所以叶老说:“不先作基础练习而径与接触,就不免迷离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叶老的话,我想应该是基础训练和“取法乎上”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学“片断”是基础训练,学“全文”(当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边,都有所伤。③引发性还是扩散性,这就是说,选用的“例子”要具备足可以使学生进行发散的条件。我们很欣赏“举一反三”,往往是欣赏“反三”的结果。其实,之所以能“反三”,“举一”是功不可没的;不是随便举个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学生能“反三”,往往是因为举的“一”很典型,很适时,很有启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以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不复”呢?显然,不是埋怨学生笨,教师生气了,不愿再讲了,而是有两个原因:或者是时机未到,还没有形成“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举的“一”不合适,不恰当,应该换举“一隅”。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举A例,学生很迷糊,教师换举B例,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