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古代建筑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8:17: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描写古代建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描写古代建筑

试析成语中的中国文化映射

摘要: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

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成语与农业生产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形容农事艰辛。《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查看全文

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学语言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与开放化,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富有人性化,越来越体现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富有人文主义色彩。现代建筑设计中蕴含着人们的精神劳动,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如人们将佛学色彩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富含宗教神韵,也可以将自然界的原始色彩运用到设计上,比如动物的形态等,同时,人们也将传统文学语言色彩运用到建筑设计上,使现代建筑显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本文则是从传统文学语言对现代建筑设计的作用以及意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现代建筑设计中是如何体现传统文学语言的。

关键词:传统文学语言;现代建筑设计;作用

传统文学中的许多类型,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包涵的体现建筑设计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诗歌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故人西辞黄鹤楼”、“滕王高阁临江渚”、“独自莫凭栏”、“危楼高百尺”等,不仅只表现了诗歌的意境,也体现了古代建筑设计的理念;在散文作品中,作者为表达主人公情感所描绘的美丽空灵的景色,正是因为有建筑物所构成的景象,才能更好地抒情达意;在小说中,作者为烘托情节、展现小说的矛盾而描写的具体场景等,这些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建筑物,不仅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深远持久的素材,同时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师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这也是中华传统古典文化一直以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结晶。

一、传统文学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一)楼阁

在传统文学中,有大量的诗歌是以“楼阁”起兴的,除了诗歌外,像一些文言文等,也是以“楼阁”这一建筑物开头,进而描写在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描绘出岳阳楼的雄丽、壮观的景色。《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诗人的好友滕子京因为贬官,所以来到这个地方,诗人他们在岳阳楼上把酒言欢,虽说政治上比较失意,但是能够欣赏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也不外乎是一种乐趣。试想一下,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八百里洞庭,湖水波光粼粼、烟波浩渺,正值春光美景,不正使人心胸开阔,将不快抛之云外吗?除此之外,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的美景;还有黄鹤楼、蓬莱阁,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楼阁”。那么,这些传统的文学语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有什么运用呢?首先,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情态。如果说人类有情态的话,那么动物和建筑物未必没有情态。这里所说的情态是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那种给人的感觉,有的是雄奇的、有的是壮丽的、有的是巍峨的、有的是秀丽的。雄奇壮丽的建筑物多出现在北方,而南方的建筑物则相对温婉秀丽。而传统文学语言则对建筑物的情态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岳阳楼记》,在洞庭湖之畔,众所周知,南方的建筑物,尤其是楼阁,一般来说历史比较悠久,也符合典型的南方建筑的特征。但是就因为范仲淹登岳阳楼,看到岳阳楼的美丽景色,加上当时的政治情况,所以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我们在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心中的政治抱负被激发,所以对外在的建筑物才有雄伟这一感觉。岳阳楼距今几千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历代修葺,越来越雄伟,且在周边景物的烘托之下,更显得其壮丽。如图1。其次,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整体美感。中国传统文学讲究人与景融合为一,人与大自然讲究和谐。而现代建筑设计中则更加注重人的感官享受,比如,视觉、触觉、肤觉等。比如古代的楼阁,一般坐落于竹林深处、河流湖畔,能与周围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则更注重人与大自然的联结,把楼房或者景观建造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形成了“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完美格局。最后,是影响现代建筑设计的格局。总说周知,中国的建筑设计往往比较大气、辉煌,注重格局,就像故宫一样。不仅讲究局部的精雕细琢,同时也讲究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得益彰。所以中国的建筑设计往往是左右对称结构,辅之以中国的五行、八卦,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而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晶就蕴含在文学语言之中,能够影响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格局。

查看全文

语文古典文化管理论文

一、传统居住环境的构成

传统居住环境是由传统住宅建筑及其周围的物质要素共同营造而成的一种生活环境,相对于规模大、密度与容积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现代城镇住宅区环境而言,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特征与文化内涵。

从物质要素构成来讲,居住环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质实体,自然的物质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地质、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路径、种植、堆山、叠石、水池等。

我国传统居住环境的巧妙、独特之处在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写实性的自然景观,模仿自然,再现自然,将自然的与人工的物质实体巧妙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从社会构成来讲,我国传统住宅可分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宫府邸。阶层、生活爱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的各异,使得传统居住环境异采纷呈。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他们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对于普通的官宦或百姓来说,他们的知识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为突出。在传统居住建筑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严格制约,王宫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则相对活跃,对传统居住环境、对古典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深刻。

二、传统居住环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它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瑰宝,更是我们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既重大又深远,从古至今,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高深的、值得我们研究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甚至全世界去学习的。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生存的各个角落都有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传统习俗、传统节日、传统品德等。当然,传统文化也深深地渗透在艺术设计的各方各面。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艺术文明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简单的俗语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但是别小看这简单的八个字,这八个字当中不光蕴藏着人生哲理,它还渗透在我们生活的艺术之中。中国人喜欢方,也喜欢圆,我们的桌子、椅子甚至是文字都是方方正正的,给人一种严谨、规矩、正气凌然之感,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会发现,方方正正、有菱角的艺术品往往给人一种严肃、规矩之美。方桌四边,这就形成了饭桌文化,根据人们地位等级的不同,其所坐的四边位置也会不同。延伸到艺术设计中,这一点为现代的公司会议桌奠定了基础,公司会议桌的设计一般为矩形,老板单独坐一边,员工两边散开,这是传统文化,也是艺术文明。

2、中国人不光喜欢方,也喜欢圆

查看全文

语文人物风采管理论文

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物风采”,所选文章涉及古今中外名人,《贝多芬传》(节选)向我们介绍了悲苦中“讴歌快乐”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一面》记录了一名普通工人与文学大师鲁迅的一面之缘;《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介绍了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贡献的美籍华人贝聿铭;《赵普》一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介绍中国古代一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宰相赵普。本单元所选文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颇具艺术感染力。

这些记录优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现人物的风采,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学习时多诵读,读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断要能熟读成诵,在此基础上多体会文章在平易的叙述中蕴含着的深刻内涵。走近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贝多芬1824年在音乐之都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第九交响曲》却已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在这两百年中,几乎所有的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尢数的听众被这部作品带来的占乐哲理及非凡的音乐气度所感染!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人类历史K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贝多芬》的作者在讲述《第九交响曲》主题的深刻,乐曲表现形式的丰富以及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响力及感染力时,笔法细腻而传神,叙述、抒情、描写及议论浑然一体,层次清晰,气势磅礴。

《一面》一文内容浅显、直白,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文学巨人的仰慕和钦佩之情。作者对“我”与鲁迅先生见面的描写,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而对鲁迅的外貌描写,则是由远及近,由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文章正是通过鲁迅“瘦”的外貌,逐层深入地揭示鲁迅的战斗精神。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记叙的是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藉华人贝聿铭的事迹。文章篇幅虽长,但叙述事迹平白如话,容易理解。

《赵普》选自《宋史》,是一篇文笔凝练、较易理解的文言文。文章通过赵普“不释卷”“阉户启箧取书”“竟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复奏如初”等来刻画赵普的性格,赞颂了赵普的“勤学善思”“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专题式教学方法是提升选修课专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拓宽文学认识知识,获得对必修课的更深刻认识,并且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专题式教学可以分为专题讲解、专题讨论、专题报告、专题写作等多种形式,在现代语文课外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使教学提升至新的层次。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

新课改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除了必修课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学习,新课标中明确了选修课的几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学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要求学生从其中选择一个系列进行学习。然而受传统法应试教育的影响,选修课程教育长期流于形式,选修课学习的真正目的不能实现。因此,在现有教学环境中,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题式教学实施势在必行。

1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专题特征

新课改实施教程改革为选修实施专题式教学实践提供可能,从目前必修课的设置情况上来看,课程内容的专题性都比较高,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来看,教材中对每个单元都进行了专题处理,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将“文论”作为专题进行设计,通过对古代经典诗歌进行表述与理解可知,其中的内容大多围绕“知人论世”、“诗文有别”、“吟咏诗韵”等方面。

2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文本亭意象意蕴

亭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重要意象,在历代文人的作品中极为活跃,尤其是六朝以后,随着园林亭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亭与文人结缘日深,宴集之乐、逸游之兴、家园之怀、离别之痛、格物之思、登览之感等,无不与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小一亭的咏叹,常涵括了文人对天地宇宙的智慧之思以及对古往今来历史流变的浩然之叹。亭作为一种意象符号,出现于历代文人作品中,具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涉及到文人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因此而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蕴含,通过古代文学文本中亭意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审美文化的脉络和精髓所在,从而略知民族审美文化的总体风貌。本文在古典文学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理念,拟从造型美、质感与色彩美、景观美与意境美来探讨亭意象的审美表现特征。

一、造型之美

亭是一种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制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建筑物。其自身形体的美被文人充分发掘出来,常被比附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敞亮的空间与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描绘:“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啾阳修以“翼然”来形容亭的外部特征给人的整体印象,不仅贴切而且传神,因为中国的亭檐角斜出,灵动而丝毫不显呆滞,这种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观上呈现一种翠飞多姿的美感,许多文人把它概括为飘逸之美。这种飘逸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以喻,如自居易《题西亭》:“何人兹造亭,华敞绰万余。四檐轩鸟翅,复屋罗蜘蛛。”口)以鸟的翅膀来形容亭的檐角,言其翘檐就如飞鸟展翼,亭整体的造型“如鸟斯革,如辈斯飞”[31,这种比喻不光形似而且神似。另外,还有人用弯月、弯弓等物来喻檐角,也十分形象。中国的亭由于造型上的特点,给人灵动而不滞重的感觉,因此亭虽然是作为静态意象出现于整体的布局中,却具有舒展活泛的动态美,这种动态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现,按尼采的说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丰盈在对象上的投射。”-哼的这种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国的美学规范与传统的,正如李泽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这样一种看来是静态的艺术,中国的艺术家也处处要使之静中有动,给它注入一种舒展开阔飞动的力量和气势,单纯的机械的静止,缺乏内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论在诗文、书画、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艺术水平低劣的表现。”口啦串的造型特征同时赋予了亭意象以灵动的气质,而中国的山水意境大多讲究凝而不滞。亭在山水中,造型优美飘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给景观效果增色不少,这也与文人所要描写的山水园林的整体意境相契合。因此,亭意象在传统诗文中常作为一种营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另外,亭意象的这种兼具静态与动态的审美特征也使其成为一种调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动与静中达到某种平衡。如明代薛应旃《石秀亭赋》:“聚秀钟英,翼然有亭,檐阿晕飞,栋字鸟惊。”同㈣亭作为静态的建筑,在诗句中却极具动感,这种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翠飞”的特征所造成的。

2.空灵览翠—匝透之美

查看全文

文字符号在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汉字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最早人类思想情感的图画形式,是记录语言信心的视觉符号。关于汉字的起源,考古家们发现汉字最早来源于图画,我们从原始彩陶上可以看到鸟、水、日、月等的纹样,从而可以看出这些文字符号的演变。这些符号的演变是由具象的绘画转变为象形文字的过程。几千年来,汉字作用于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当中,而汉字对人们的文化观念、视觉观念、审美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汉字的装饰并非是现代的产物,在我国古代,汉字早已在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吉祥文字寿、福、喜等字,在瓷器、漆器、服装、绘画等等上面比比皆是。尤其在传统建筑室内装饰中,人们喜好把汉字当作装饰呈现在室内空间中,而这些汉字的内容多以教化或者故事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如今,在现代室内空间中,尤其在中式风格的设计中,汉字也被大量的应用,一般都是以装饰的面貌出现,现代汉字的应用更加的科技化,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以各种面貌体现着汉字的魅力。

1、汉字的抽象化、图案化

汉字的笔画构成可以看作一种图案,它的发展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商周时期的铜器铭文、秦汉时期的文字瓦当、印章等。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且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图像性,在我国古代描写建筑形式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来,如门、窗、街等可以得知原始建筑形式的一个梗概。在我国古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将象形文字加以抽象化、图案化是惯用的手法,尤其在瓦当的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2、汉字的书写应用

一般说来,毛笔是汉字的书写工具,而书法,多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书法作品中的诗词,对联由于具有多元的、复合的意旨,潜移默化般地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对联作为一种装饰符号使得室内环境得以改善。不仅如此,其深层意指恰恰迎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文化的主旨。在利用对联的方式,内容,色彩上,上至皇宫,下至民居,都各有千秋。与儒家不同的是,自我意识,隐居意识,环保意识是信仰道家学说的文人雅士们所推崇的。而对联就成了他们表达对社会看法,人生反思的重要形式。而奔放、自由的草书,则适合比较现代的空间环境,同时也增加了传统韵味。鉴于此,当代的室内设计中,在汉字这个特殊的符号能够以更多地形式传承下去的同时,我们对于汉字这一符号的应用,更要从多个角度去研究,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研究其形、其意、其颜色、材质,以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人性化的空间。

查看全文

诠释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论文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都很讲究选址,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

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

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世界文化景观”的特征。

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学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自然山水来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无情,而从儒家道统上来说,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把欧阳修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称“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书院“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其间充满诗情画意,是隐逸清淡之士咏颂的绝佳境地。

查看全文

书院文化与环境艺术关系论文

处于我国中原地带的河南古代书院,都很讲究选址,刻意营造一种恬静宜人的意境,如阳明书院建在大山、紫云书院建在紫云山、百泉书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闹中取静的要求。再如灵芝书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阳书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废墟、寡过书院建于长垣县城东南隅。

白鹿洞书院的山水环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号紫阳)。第一次来到白鹿洞书院时,对它所处的环境赞美有加,感叹“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之所”,并自任洞主,广招门徒,制定学规,致力于白鹿洞书院的振兴。

当时间的跨度进入九十年代,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估庐山申报世界遗产,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书院。他们对书院古建筑优美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它最能代表庐山“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世界文化景观”的特征。

儒学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与自然的亲和。儒学之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以自然山水来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无情,而从儒家道统上来说,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满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把欧阳修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描写得淋漓尽致。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闻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历遭变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对联所言:“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长物志》称“居山水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书院“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其间充满诗情画意,是隐逸清淡之士咏颂的绝佳境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