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素养教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5:00: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学素养教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体育舞蹈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
摘要:体育舞蹈作为西方集体育与舞蹈于一身的健康娱乐项目,自上世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受到大众的追捧。本文以我国体育舞蹈专业学校的形体训练课程为对象,通过对我国32个地方的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在形体训练课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研究中结合文献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式,提出了其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并对当下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体育舞蹈形体培训教学
1、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源于英国,在欧美盛行,是一种融合了体育与美的新型娱乐健身项目,涉及音乐、生理学、美学、心理学、服装学等多个领域,又名社交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与美的追求也不断增强,于是,体育舞蹈凭借自身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功能,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认可。从1986年引入我国,到1991年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再到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体育舞蹈逐步渗透进大众的生活,尤其是在高校的课程运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进展。高校设置体育舞蹈专业,将体育舞蹈在科学研究与教学运用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当然,由于我国引入体育舞蹈的时间不及西方,故无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与世界体育舞蹈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兼具流行与古典、艺术与美学于一体的健康娱乐项目,其功能性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是基于这样的特点,体育舞蹈在当初引入国内时就没能系统科学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不仅如此,由于是交叉学科,很多高校的任课老师都并非专业的体育舞蹈老师,故在授课过程中并不能系统一致的进行教学;此外,高校对体育舞蹈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其在该课程上课时的安排。以上种种原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舞蹈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根据当下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情况进行争对性的改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对形体教学的研究,即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多下功夫,找出当下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其他高校的数据,分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二,对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汇总,找到课程的受用者的认可度和兴趣,从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策略。当然,体育舞蹈课程的改进与革新都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多样化和设置科学合理化的原则。只有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实现产出最大化。
2、我国当下体育舞蹈专业学校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
2.1、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动画技术在3D打印及教学的应用
3D打印是一种轻量化制造模式,利用3D打印机、基本材料、三维建模软件等可实现设计物品的快速成形,极大地缩短了从设计图到前期样品的流程。当前,3D打印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实践应用,如工业设计、医疗器械、人体义肢、艺术创作等方面。由于3D打印技术的应用场景多样、设备操作简单、生产状态可灵活调整等优势,完全可以满足个人的创作需求。3D动画技术与3D打印技术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将3D动画技术作为一种“途径”或“媒介”应用到3D打印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徐勇鹏、李朝晖主编的《3D打印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第1版)一书,将3D动画技术与3D打印技术进行了深度结合,该书特别注明为“动画版”,在内容组织上大量汲取3D动画技术的成熟经验,引领读者熟悉3D打印技术应用的全部流程,同时也详细全面地介绍了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典型部件及常见故障排除技巧等,确保高校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独当一面。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显著特色。
一、关注初学者需求,聚焦3D打印技术的基础性知识传授
《3D打印基础教程》书名中的“基础”二字,能够很好地定位该书的适用对象与教学目的,即以初学者为教学对象,目的是让普通高校、高职及中职学校学生初步掌握3D打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该书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深奥,即便是从没有接触过3D打印技术的学生,也能够轻松理解。全书结构较为简单,仅由四个章节构成,但知识要素非常全面,可概括为“初识3D打印”“3D打印机典型部件工作原理”“跟我学打印”及“应用与发展”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被初学者轻松驾驭。同时,从不同部分的功能定位上看,突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特色,进一步突出了“应用实践”这一教学主题。其中,“初识3D打印”是纯粹的理论讲解,旨在让学生快速了解3D打印技术是如何产生的、3D打印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将3D打印概念与一般打印概念区分开来。而“3D打印机典型部件工作原理”则是专门讲解工具的部分,3D打印机是3D打印技术的灵魂,该书全面讲解了主控板、步进电机、送料机、打印材料等知识点,为学生自主操作奠定了基础。“跟我学打印”部分则是具体的实践运用,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从纸上谈兵的状态中走出来。最后“应用与发展”分析了3D打印技术的应用价值、发展趋势等,以引起学生对该技术的高度重视。
二、重视学科间融合,促进3D动画技术在打印实践中的应用
该书特别注明了“动画版”,表明作者非常重视学科间的融合。一方面,仅从动画技术(包括非3D动画技术)角度说,属于美学、设计学、艺术学等范畴。另一方面,仅从3D打印角度说,属于工业设计、研发、生产等范畴,两者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点和共通之处。例如,掌握平面动画设计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在3D打印实践中解构、拆分、拼装等能力,而精通3D动画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节约3D建模教学时间,并赋予学生较高的审美素养。该书在促进3D动画技术在打印实践的应用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项目式教学及“互联网+”教学模式,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动画资源、3D项目实例,还有3D动画建模的源文件可供下载,从读者角度出发,只需要扫描各章节中提供的二维码,即可轻松获得数字版资源。该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实际上契合了当代学生喜爱动漫的心理特征,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三、突出全过程教学,阐明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英语专业综合课程与英美文学融合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之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就变得极为重要。但当前,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于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基本没有关注到文学及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则能够对于西方文化进行学习与了解。因此,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就需要将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英语专业;综合课程;英美文学;融合
大学英语中综合英语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基础英语以及高级英语等,其和英美文学课程同样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体系。而在英语学科各种专业课程之中,综合英语及英美文学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其主要体现在语言、修辞、术语、理论以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其也证明综合英语课程和英美文学课程之间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对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
1.英美文学及综合英语教学之间的渗透
1.1英美文学课程中综合英语
课程知识的渗透体现文学作品本身是有着极强的时代性特征的,因为各种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真实感受。因此,要想要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真实内涵,不仅要对于作家所处的时代所具有的文学气息进行掌握,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自身的感受及体验,从而与作者实现深层次的交流及沟通。以英语专业的角度分析,在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想要对作品真实的意图与意境进行掌握,就需要真正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开展深入的探究,从而对于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及形式进行有效的掌握,从而使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也就是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根据文学的理论以及概念进行教学,并依据英美文学作品主要的类型开展分类教学,保证其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接受活动研究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以及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观点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读者中心地位、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观念给当下的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研究能够为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改革开辟新的路径,推动语文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接受美学;语文教学;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视野融合
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评议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等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文学作品鉴赏活动的有效引导。随着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碰撞、融合,语文教育领域观念意识的革新也在不断深入,源起于德国后被引入我国的“接受理论”逐渐被重视,并被引入语文教育研究。接受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在未经读者阅读和检验之前只能称为“文本”,经过阅读和检验后才能成为“作品”,只有读者利用阅读期待,使“空白点”具体化,文本才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恰好弥补了现行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弱点,以全新的角度审视了现行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将以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接受活动为研究点,剖析当下高职高专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学接受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文学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理论旗帜鲜明地提出“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具有不可或缺的决定性意义的创造,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则是读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该理论还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和“视野融合”等重要观点。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
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摘要:读图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是电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汉字的书写逐渐被弱化,尤其是书法这门艺术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写字的技巧很少被教育者提及,汉字书写训练也不再被重视。但是写字作为基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和从教技能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主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写字能力,提出了一些实践性的训练技巧。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训练
说起写字技巧,首先要提及的是书法这门艺术,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于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名录。练习书法不仅能陶冶情操、锤炼心智,还可以进一步的体味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除了书法,现代硬笔字也是一门不可小觑的艺术载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重视起师范生的书写技巧的培养,写字成了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教学能力关乎着我国具有创造精神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及现状
师范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将走上讲台,为人师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因此对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基本素质上讲,希望学生能够身心健康;从职业技能上讲,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学生应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以学生为本、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一般都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都能够很好的同幼儿交流、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及敬业精神,但学生的写字素养有待提高,在这个读图时代,大家都习惯用电脑打字,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在师范生中不免有一些“书写困难户”。“90后”这一代人不仅在汉字的识读及书写结构的美观上都有很大的不足。作为教师的必要职业素养,书写应该受到学生的充分重视。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写字技巧训练的必要性
舞蹈元素在舞台服装设计的应用
舞美艺术是现代演艺事业的基础性支撑。其中,服装是舞美艺术设计中最常见的元素,既可用表明演员的身份、个性,也可以提高演员的辨识度。现实情况中,依据不同的舞台表现效果,舞台服装设计有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法。当前,将舞蹈元素融入服装图案或造型设计中是舞台服装设计过程较为常见的手法,因灵活的舞蹈元素可根据节目安排需求悄无声息地融入舞台服装,将舞台的艺术效果、观众的观感体验提升上来,同时也可使舞台服装美感、和谐性、灵动性兼具,且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由韩春启教授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现代舞台服装设计丛书:舞蹈服装设计》一书,解析了舞蹈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教程式的写法还原了舞蹈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要点,提供多种舞台表演需求灵活调整服装设计风格的方法,为当前舞蹈元素、图案元素等在舞台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纵览全书,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色。
一、专业科学,详细辨析舞蹈服装设计相关概念
舞蹈服装设计是应现代演艺事业发展需求逐渐成长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综合了艺术、设计、文化、历史、美学、舞蹈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要求设计者具备跨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在对舞蹈服装设计展开研究之前,有必要从学科理论上对舞蹈服装设计的相关概念作一次系统性的梳理与辨析。本书则从舞蹈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三方面对舞蹈服装设计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念进行了阐释与辨析,回应了舞蹈服装设计基础性概念与理论研究需求。从基本概念来看,舞蹈服装设计是为现代舞台演艺事业提供服装帮助的一种艺术性工作,要求设计师具备较为完备的舞蹈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服装设计经验,是对设计者人文艺术素养要求较高的一门学科。从舞蹈服装设计的特征来看,本书将其分为艺术创作特征和审美特征两方面。艺术创作特征是站在设计人员的角度,根据舞台表现需求,综合运用舞蹈元素,使舞台服装呈现鲜明特色的设计过程;而审美特征则是站在观众角度,从舞蹈服装与舞台节目表演的协调性、审美高度等去反观舞蹈服装设计,两相结合,能更完整地考虑舞蹈艺术表演需求。从影响因素来看,舞蹈动作、服装制作工艺和面料选择、舞台灯光等因素都对舞蹈服装设计效果施加了影响,需要设计者协调这些影响因素,均衡发力,更加完美的呈现舞台服装设计成果。
二、层次分明,根据表演需求灵活调整设计方法
舞蹈服装是以服务舞台演艺节目为目的的,但舞台演艺节目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舞蹈表演、舞剧、综艺表演等多种艺术表演,且不同的舞台艺术对舞台服装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舞台服装设计需求,以便更加彻底地理解舞台服装设计。而本书在结构上就区分了不同舞台表演形式对舞蹈服装设计的不同需求,即从舞蹈作品表演、舞剧和综艺表演三个层面,系统性阐释了不同舞台表演对服装设计的具体要求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又在各个表演艺术下分离出不同类型的子类,依照这些子类对舞蹈服装设计的需求,展开详细的论述。本书还补充到舞蹈服装设计的首要原则是“量形定装”,根据舞蹈表演的具体形式风格,灵活采取设计方法,满足舞蹈表演的功能性需求和视觉艺术需求为主,这可以视为舞蹈服装设计的“不变法则”,对舞蹈服装设计初学者具有很高的启发价值。
三、以优秀设计案例阐释现代舞蹈服装设计理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从而增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自信、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元素;价值观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对高等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挑战。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其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融入能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及中国发展成就的思政素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不仅能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更好地运用英语。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地在于如何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更侧重于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样做原本无可厚非,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教育的缺位。大多数英语教师对思政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英语教学只是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畴。另外,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英语教师日常接触到的教材内容多为欧美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且他们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对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熟悉和掌握程度也十分有限。此外,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谈谈音乐教育对素质培养的影响
摘要:音乐教育是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的关键。为了达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学校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开展音乐欣赏以及乐器演奏教学等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人文底蕴,这样也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各方面具有综合性的提升。本文就音乐教育工作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通过优美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丽、生活的丰富多彩,更能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美学方面的熏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并且音乐本身就是以审美做为基础,通过相应的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各方面综合能力。
1在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一直以来长久不断的发展已经有效地实行了素质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并且素质教育过程之中,在制定主要教学内容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通过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实际建设需要来制定相应的学生培养计划,这样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也就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出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通过素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潜力的开发程度,现阶段素质教育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学生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多元性,在进行学生培养的时候和过去的培养模式相比,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更倾向于让学生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知识要覆盖面,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人文素质还有心理方面素质。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能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在在美学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在学生审美、理解美、感受美方面的能力。音乐教育和其他传统类型的教育方式,比如数学教育或者语文、物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区别性,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着更加较为突出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需要教师通过乐器的演奏以及乐理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解析、欣赏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充分的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韵律美、节奏美,这样的方式也就能使学生更加敏感的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虽然都属于具有美学的属性,但是他俩却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听觉上的感悟使学生领悟音律方面的美。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提升学生,对于美得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其次在进行音乐方面教育的时候还要适当的要教授学生相信的乐器使用技巧,提升学生乐器的演奏水平,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美学理解的深入,也能使学生的性情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2通过音乐教育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文化方面素质的提升
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摘要:作为我国素质教育重要传播手段的美术教学应紧扣时代的发展脉搏,充分发挥德育的优势,深挖美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探寻新时代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与践行策略,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美术教学;德育;践行策略
现阶段,我国突出强调德育核心地位的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新的时代意义。为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各学科均在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内容,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传播手段的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优势,深挖美术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寻找新时代适应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资源优势
高中美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课程,是学校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凭借好奇尚异、求知若渴的精神勇于探索、创新,但其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效挖掘美术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凭借艺术特有的感性魅力,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观,以促进其完善人格的建构。1.高中美术教学与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作为高中阶段审美教育重要环节的美术教学,渗透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视野,增强其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通过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立异求新的精神。鲁迅曾论及美术的德育功能:“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1]高中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基础美术素养认知和表达现实世界,提高其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和对事物美的洞察、分析能力,帮助其激发创造潜能,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完善的人格。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强化其感受自然美、体味社会美、创造艺术美的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健全人格的塑造。高中美术教材呈现了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以优美的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艺术家丰富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璀璨夺目、异彩纷呈的中国美学精神与审美积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及爱国情怀,而且可以凭借艺术形象丰富的感染力使学生获得思想共鸣,通过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畅神怡情的过程中深化思想、升华灵魂。高中美术教学有效运用美术课程以美化人、以美启智的独特魅力,熏陶和浸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高中美术教学强调对学生健全人格潜移默化的培养,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扬善、以美辅德、以美怡情,可谓与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通,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内在的同一性。正是二者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高中德育可以通过美术教学加以开展。高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深挖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将“以美育人、怡情益智”打造成新时代德育的有效形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推动德育的有效实施,通过美术教学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丰富德育的形式。2.高中美术教学与审美教育美术教学是高中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美育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以艺术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实施路径往往是通过对艺术作品形式美、内容的欣赏,对艺术家审美理想的感知等方面进行。艺术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生活美、自然美、社会美的浓缩与提炼,是内容与形式的契合,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典型,真实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夙愿和审美追求,其中凝结着艺术家深厚的思想感情。高中美术教学以美为媒介,通过作品欣赏、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认知、体悟及创造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同时又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修养,间接促进其正确“三观”的建构,此为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恰当地运用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隐性功能对学生开展德育,体现了德育风格的创新性与审美化特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道德素质塑造的关键期,以往的“填鸭式”德育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面对以往德育的弊端,教师应打破固化思维的束缚,采用革故鼎新的教学模式,以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突破口,使德育模式更富艺术性与趣味性。教师应运用美术教学审美教育的隐性德育功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美术实践体验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形成认知、积极互动,进而使学生自觉树立道德规范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怡情益智,最终向着人格的最高境界升华。一言以蔽之,教师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美的元素,让艺术的感性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美进行结合,变填鸭式的强制灌输为启发式的以情化人,让信念支配行为,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促德”[2]。
二、高中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势在必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日趋重要。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实现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重大、常见问题及运用措施值得探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
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胜利果实,都是创新智慧的结晶。“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之一。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要以更加开放的教学思路、切实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技能训练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整个教学思路中属于关键环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应用技能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使学生能够从表象思维、感知思维和想象思维等方面入手,进入到相对深刻的创新思维之中,实现艺术设计技能的真正提高。
一、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价值意义
创新思维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思维活动和精神过程,是与时俱进、知难而进、突破上进的科学思维。这是一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股敢为人先的锐气,更是蓬勃向上的朝气。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和创造,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旧的条条框框,具体表现为后人对前人的超越、把前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就必然意味着未知和不确定性甚至失败。因此,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需要有敢闯敢试、敢于冒险的勇气和精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艺术设计教育迅速发展。高职设计专业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可以说,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创新思维模式融入到实践技巧教学的过程中,是值得每一个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创造性思维”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灵魂,秉承着“艺术设计无标准”的发展理念。“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设计秉持这样的态度,创造出了集“设计+思维”为一体的综合化发展形式。这一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入手,全面培养宽泛、民主的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要从职业教育的就业等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设计思想、艺术意识和创新思维进行训练和培养。为此,广大设计教育者要带动学生更加活泼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具备机敏灵活的思维结构,使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成果实现更好的转化。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