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8:3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美学教育培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摘要】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对学前儿童一生影响深远。置于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丰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显得尤为独特。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人文教育“回归”趋势的必然要求促使教育者不得不思索学前领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幼儿独特性、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顺应发展趋势,探索本土特色可作为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稳步推进、可供参考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现实路径
一、教育史背景下的人文教育内涵与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字面上讲,“人文”即文明,其核心集中体现于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孕育在五千年文明长河之中源远流长。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意识,人文教育重视心智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古希腊社会,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由于“Liberal”词源“Libber”,意为“自由”,因此人文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教育涉及人文主义教育,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近代的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相互掣肘的过程中推崇人的理性——人的最高价值是理性,教育最高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理性。时至现代,由于教育普及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文教育的旨趣已不再是与宗教神、亦或科学对立,其内涵更关注人格的健全发展。张楚廷先生言:“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1]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文性,教育以人为本。那么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就是对于幼儿阶段的人的教育。我赞成石中英先生“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2]儿童不仅只是个“儿童”,他首先还是个“人”,教育不是强迫儿童放弃其作为人的内在固定性,将其改造成社会大机器上的小零件。然而,学前儿童又不同于成人,归根结底是儿童拥有独特的儿童文化,即儿童内隐精神生活和外显文化生活的集合。另外,学前期是成人期的基础与准备,担负着人性启蒙的重要责任。因此,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具有其独特性与重要价值。学前儿童人文教育给予儿童人文熏陶,重视儿童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塑造理想人格,促使儿童人性和尊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实现。
二、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必要性分析
1.学前儿童人文精神的内在诉求。基于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可将人文精神界定为:关注人本身,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一方面,儿童是个“人”,且心性单纯,有作为人的人文诉求。另一方面,儿童精神具有内隐性,不是显性的物质载体,需要人文教育为幼儿人文精神诉求提供必要的平台。具体表现有:一、人文追求的自由性满足幼儿游戏精神诉求。人文追求的自由性体现了活动动机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是自发自愿而非外部力量的强制。“自由与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3],儿童以“游戏人”的姿态在游戏2017年第24期论坛•交流中诠释着周围的世界,通过人文追求的自由性得以满足与表达。二、人文知识的隐喻性满足幼儿精神潜意识化诉求。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对话,直触个体最自然、最本源、最感性的心灵深处。“可以说,儿童原发性的生命特征决定了其精神世界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潜意识。”[4]幼儿自然而鲜明的潜意识化特征赋予其巨大的隐喻心理潜能。三、人文理解的性情化满足幼儿精神诗性化诉求。人文理解的性情化充满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儿童“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5]儿童这种泛灵化的精神倾向会使其将自我生命意志投注于周围世界,人文理解的性情化特征引领儿童体会到世界的灵动与美感。2.构建良性师幼关系的应然需求。良好的师幼关系源自于较好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过程中肯定幼儿人性与价值,尊重儿童地位以及应有的权益与需要,从而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引发其认知、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学前教育内涵式发展下幼儿园一日生活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需求,集中体现了学前领域的人文关怀。但从我国现阶段师幼互动形式来看,正规的集体作业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育要求一刀切,忽视不同幼儿身心需要的差异性、评价体制上过于单一等问题。在成人功利化知识观及其狭隘教学意志的控制下,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表面上秩序井然实则导致了幼儿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师幼关系的恶化。3.人文教育“回归”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文教育“回归”绝非偶然。随着世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技术中心主义”思想悄然统治着人类,某种程度上人变成机器与技术的附庸,人自身的发展逐渐被人们忽视和淡漠,人文教育遭遇尴尬境地。“儿童文化危机在为技术理性所控制的现代社会中愈益明显”[6]现代媒介传递的浅薄、庸俗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儿童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性,儿童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诚然,学前人文教育的缺失并非我国教育界特有的现象,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世界范围内人文教育的“回归”趋势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重视。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曾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震憾美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学前领域。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儿童读经教育,给予幼儿人文关怀。这些国家和地区或多或少进行了学前领域教育改革,探索人文教育途径,增设有关的活动课程,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幼儿教师等。
美术教育教学体系反思与重构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人们的目光不再仅仅的局限于成绩上,艺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给人们的生活添加了多样的色彩,传统的美术教育也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发展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反思与重构。本文首先讲述了传统美学教育的多重困境,最后讲述了美学教育体系的重构策略,以此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新时期;美学教育体系;困境;重构策略
当今的美术教育体系变成了单一的,呆滞的美术体系,不利于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创造发展,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美术在中国的生活中占据着极大的地位,美术的存在为中国填上了美好的颜色,提高了中国的文化创造能力,缓解了当今美术的困境,重新激起了中国美术的活力,促进了美术教育体系的改革及中国美术的发展。
一、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所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因袭旧制,把守单一体系。中国的美术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中国古代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美术素材,虽然我国的美术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中国美术的发展不是连续的,是有断层的。在中国的历史中,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大组成部分,在战争期间,中国的美术素材获得了严重的损失,不利于现代美术的发展,战争的存在不仅仅减缓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时也减缓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但是地域的不同产生了多样的美术风格,导致美术格局的变化与影响。在古代,中国各项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形成了传统僵化的美术教育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形成新的发展体系,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体系,美术教育体系进入了僵化时期,在现代的美术中,主要注重的是一种绘画模式与风格,在教学的内容上主要是对西方写实主义和素描的教导,西方的写实主义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物,是对事物的具体描绘,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事物的描绘进行具体的绘画,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一定的阻碍,不利于中国想象力绘画的发展,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对于线条进行描绘,西方的绘画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的美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的是实物的描绘,人们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同质化,不利于美术的创造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不断开放,不仅仅给中国的美术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个挑战的过程中,中国美术逐步趋向于外国的写实主义,现如今的中国美术不再具有一定的活力,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进入了单一化的阶段,不利于中国美术的发展[1]。(二)囿于体制,拒绝兼容并蓄。中国现代的美术体系教育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界,中国的美术自视清高,不仅仅坚守单一的教学体系同时还不与时俱进,排斥新的潮流发展,尽管我国的艺术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包容的阶段,吸收外国的艺术思想,在不同的地区举办美术展览,但是中国的美术依然处于局部局限的状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各种新的思想开始被人们所接纳,各种创造思想成为人们在进行美术创造中的灵感,在美术体制下,相关的美术教育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美术教育交流,开办美术展览,吸引人们的到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填上了鲜明的色彩,美术的存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活跃了中国现如今的艺术市场,但是在中国美术体系之外的美术繁华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渗透,更重要的是中国体制的挑战,中国美术教育的体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这种固定的美术教育模式中,不利于中国美术的艺术发展,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在现如今社会的实践,在艺术方面的分化同时也加大了中国美术教育体制改革的难度,中国所接受的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接受了不同观念的影响,但是接受不同的观念导致中国美术仅仅注重美术绘画中的技巧,不注重美术的创造性,制约了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不仅仅被原有的体制模式给局限住,而且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不利于中国美术的稳健发展,不利于中国美术体制的更新,导致中国美术的发展落后于外国美术的发展[2]。(三)急功近利,压制个性与创新。在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快速追求美术创造速度,不注重质量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原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高考是中国学子改善人生命运的主要通道,但是高考可以说是万人一起过独木桥,为了学生能够谋求一个很好的未来,帮助学生进入大学,许多的培训机构相继出现,艺术生是进入大学的另一重要渠道,对于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进行艺术培训能够增大自身进学的筹码,对于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来说,接受艺术培训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获得优势,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国当今教育的主要现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成长,导致中国美术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美术市场进入到了一个火爆的阶段,相关的美术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快速的提高学生的美术艺术能力,经过长时间不断的发展,相关的机构创造出一套快速培训的方案,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美术艺术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考试中展现出超乎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这种培训教育机制下,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被限制,不利于中国美术的创造性发展,不利于重新激发中国美术的创造力。美术培训成为一种获利的工具,大大的局限住了中国美术的进一步发展,重利的美术教育模式给人们营造出中国美术繁华的假象,导致中国美术教育体制不能得到有效的更新,不利于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多元化发展[3]。
二、中国美术教育体制的重构策略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治理研究
内容摘要:乡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文章通过对肇庆乡村中小学的实地调研,总结当前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以及在音乐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音乐文化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提高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核心音乐素养、培养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建议,同时建议在乡村中小学生构建虚拟的中国作品音乐欣赏资料库、以多媒体智慧平台的有效利用提升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助力帮扶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中学音乐教育;治理研究
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也是弘扬乡村现代文明、传承乡村文化的推动力。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承担的不仅是育人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在乡村文化的浸润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文化环境,赋予乡村振兴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本文充分借鉴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围绕音乐教育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音乐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需要,着力培养提高乡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素养。针对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笔者进行深入的调研与经验总结,剖析乡村振兴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与对策,以期突破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局限性。以下是笔者对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系列问题的综合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肇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为出发点,结合我国教育政策,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为改革方向,以肇庆怀集县第二中学、冷坑中学等6所乡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中小学音乐课课程比例失衡
辅导员团队建设与思政教育成效
进人新世纪,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人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逐步完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也给学生的思想认识带来重要影响,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进人大众化的新阶段,不可否认的实事是:当今大学生无论是思想观念、文化素质,还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作将更加艰苦。新时期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间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包含许多方面,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主要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全面认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随着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构成成分多样化,学生成长背景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从生理心理特点上观察,当代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心理与交往需要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婚恋观缺欠的矛盾等心理矛盾,并且存在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增多的特点。从思想行为上的表现为:思想活动影响因素的多样性,思想关注点的宽域性、分散性和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实现性,思想行为的反哺性增强等等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上述普遍特点外,他(她)们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也存在差异,如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有初中人学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年龄偏小;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有失落感等实际情况。针对以上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有专职的政工干部外,还必须建设一支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专兼结合,以专为主,人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在第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的重要举措。
一、建设一支精干稳定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
目前普遍认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做,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如此。分析原因,除学生因素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标任务不明确,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笔者在湖北省高校学生政工干部研修班学习中调查发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一线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中,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只占21.3%,其中外聘的下岗内退人员就占13,4%,绝大多数是兼职,即使是校内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很多都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主动要求去做的工作,而是学校的政策规定不得以而为之,一般做辅导员工作三年左右,更不愿意长期做辅导员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被教育的对象一青年学生,一定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文化功底相对较薄,对政治、时事的关心相对不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相对较弱,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等等特点,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管为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组织纪律、日常生活、学习等日常具体事务性管理。在管理中必须投人较多的人力,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从我院的实践表明,实行专职辅导员以前,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经常是不到50%,40多名学生的班级甚至常常只有七八人上课,学生抽烟、酗酒当时绪,小打小闹天天有,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自从2003年9月实行专职辅导员后,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基本上都保持在95%以上,学习时间抓紧了,学生打架闹事的明显减少了,校纪校风明显好转。调查中还发现,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校学生的纪律有明显的改观,即使是外聘下岗内退人员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学校,也普遍感觉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后,学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能从繁多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且学生的精神面貌、学校的校纪校风焕然一新。
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后,克服了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职时间短,人员不稳定变动大,目的不明确,工作目标难以确定等缺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基本是以专任教师为主,部分管理人员参与。专任教师首先是自己的教学任务重,无法顾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很多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并不是自己主动要求的,而是学校规定不干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能晋升职称。因而在工作中只能是应付,起维持会长的作用,维持学生班级不出事或少出事,学生出现各种违纪行为后,常常是借口自己的教学工作忙,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全推给学工处(部)等学生管理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去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学校实行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显著提高。由于编制的限制,学校专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书记、副书记等人员不可能很多,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去完成。因此,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纳人学院整体建设规划中,要像重视专业学科建设那样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办学水平评估时,也应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像专业学科建设那样纳人办学水平评估的范畴。
二、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素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有力保证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
一、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出现了“学琴热”这一社会现象,儿童青少年也逐渐成为了钢琴教学的参与主体。儿童学琴的好处在于,儿童的学习能力和乐感都优于成人,适应能力较快,学习效率高。以儿童为主体的钢琴教学新天地,为国内的钢琴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我国钢琴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物质文化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从近年来逐年翻翻的钢琴考级人数就会看出国内钢琴教育发展的形式。在数量庞大的钢琴学习队伍中,儿童青少年是主体,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儿童学琴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随着学琴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各类艺术培训学校、钢琴培训班、琴行生意火爆。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儿童学琴的教材也多以考级曲目为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多围绕着考级曲目展开,儿童很少能够接触到其他的曲目。儿童钢琴教学的考级化发展,让其无法避免的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而忽略了钢琴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儿童审美趣味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儿童将学琴视为一种负担,一切的学习活动也都以考级为目的,最终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培养儿童审美意识的初衷相悖。
(二)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涵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儿童的钢琴学习,一方面是指钢琴教学针对学琴儿童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0~18岁属于儿童。在通常意义下,儿童是指学龄前开始到学龄晚期的(4~18岁)的孩子。
(三)钢琴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钢琴教学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越来越受重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职钢琴专业的毕业生开办琴行和艺术培训中心的比例逐年上升,而原有的钢琴教学法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评价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匹配岗位所需的特殊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因此,钢琴教学法的社会学研究势在必行,它将对社会钢琴教育行业特别是独立钢琴工作室的创建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钢琴教学法;课程建设;新思路
1钢琴教学法学科体系转型新思路
1.1构建岗位型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特色课程”,其目的是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把职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钢琴演奏技法、钢琴教材教法,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中西哲学,职业特色课程包括少儿钢琴教学法、成人实用钢琴教学法、琴行运营及管理。鉴于钢琴教学法学科具有综合性、跨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将其贯穿高职三年的教育。一年级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三年级上学期开设职业特色课程,这一时期的学习内容更具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喜好选择相应的单门课程。1.2开创职业特色课程。将琴行运营与管理首次纳入钢琴教学法学科体系,其课程内容涵盖教育培训机构申请流程及办学条件、琴行的组织架构和各部门的职责、学费调价与管理、人才的聘用、团队的组建与培养、琴行的品牌管理及市场营销、教学体系的搭建、师资管理、乐器销售、招生策略、琴行法律及风险防控。职业特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仅能从事教学,更具有管理运营能力的琴行或艺术学校的中高层管理者。1.3设立“1+X”考证制度。“1+X”即“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两类,即钢琴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含初级、中级、高级)与管理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含初级、中级、高级)。钢琴教学技能证书获得者应具有钢琴教学能力(50%)和演奏能力(50%),管理技能等级证书获得者需具备管理能力(70%)、钢琴演奏能力(15%)和钢琴教学能力(15%)。在校期间,预计90%的学生将通过初级或中级技能的考核,10%未取得技能证书的学生允许复读一年再考,毕业后继续教育合格者可授予中级或高级技能等级资格。
2教学模式新思路
2.1推进灵巧教育。积极推进灵巧教育,使教育规格从低维度转向高纬度。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浸润式”施教,深入探索灵巧教育的培养模式。依据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进行多元化、差异化培养,如开设“教学班”“总裁班”“实验班”等特色小班,实行小班制的管理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翻转课堂、微格教学、混合式教学,使教育更精准,更贴合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帮助其建立职业规划,尽早明确职业方向,明晰职业风险,有初步胜任岗位的能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实施动态化人才培养机制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教育,逐步推进学分制与绩点制。2.2综合性的实训方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校外实训,即安排学生调查当地艺术培训机构,采访当地的钢琴教学机构,比较这些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方式并撰写调研报告。校内实训,即在创业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开办校内钢琴教学法实训班,并积极吸引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2.3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全面实现“一人一空间”。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慕课、微课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实现学习应用常态化;组织教师创新应用,实现教学应用常态化。2.4健全岗位继续教育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毕业生进入岗位后会出现知识淘汰、技能欠缺的现象,那么再培训、再教育的成本无疑会落在工作单位身上,增加了艺术培训机构或学校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建立健全完善的钢琴教学法学科的终身学习体系极有必要,它能为钢琴教育和管理人才提供足够的知识源泉,使其随时可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打通学院教育、职业教育、岗位再教育的鸿沟,完成从初级钢琴教育者到高级钢琴教育与管理者的转变。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探析
摘要:人文素质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质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所具备的人文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文章提出发掘和利用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人文资源,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从而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师范生;人文素质;实践探析
人文素质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质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质关系到师德的养成,决定了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否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善待学生,引导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某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言语不当而讨厌学习的事例,也会在媒体上看到某些师德败坏的教师伤害学生的典型案例报道。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让人文精神欠缺的人做了教师,将不利于祖国的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意义。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却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内显著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素质,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1-7]。高职高专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除了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质课程外,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却绝大部分是由公共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完成,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往往不高。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专业教育的时间最长,与专业教师的接触最多,如何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形成专业课程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共同体,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基本的素质之一,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以及实践内化,最终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达成的,除了家庭的熏陶外,学校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公民人文素质的养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
我国地方传媒教育研究论文
关键词:香港传媒教育
当今世界的年轻人与地球村连接的管道可谓丰富多样,年轻人用在与传媒互动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每日与传媒接触的时间达5小时左右(Livingstone&Bovill,1999);美国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发现(McBrien,1999)。Livingstone和Bovill在2001年的一项针对十二个国家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年轻人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实践都受到传媒的深刻影响。加拿大教师联盟的一项名为“孩子们看传媒”的研究对近六千名3至10年级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发现75%的年轻人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60%的3至8年级的男孩几乎每天都玩电子游戏,33%的三年级女孩每日都玩互动游戏,49%的七至十年级学生使用线上通讯软体(Filion,2003)。据一期聚焦于技术对下一代影响的《新闻周刊》报导,一项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显示年轻人大部分的休闲时间都用在与媒体的接触之中。
在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199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电视是一个综合性的媒体,具有娱乐性,资讯性,教育性,可信性,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Leung,1999,p.7)。年轻人平均每个平日有3.9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大多数都用在看电视上。近来,互联网的吸引力也逐渐显现,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利用网路进行交流,娱乐,和资讯获取。
由于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传媒教育这门新课程开始受到了推崇。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已成功实施了传媒教育(Bazalgetteetal.,1990),有些国家将其划入普及教育的范围,开设单独的传媒教育课或将其实施于整个课程中。在亚洲,传媒教育的接受度已有所提高,尤其在香港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以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形式来开展传媒教育的课外活动。
教育改革中的传媒教育
在过去十年间,教育改革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趋势。这些改革和资讯和媒体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一道,大力推动了香港传媒教育的发展。
医药类校园管控中的美育探索
作者:董晓曦董蓓蕾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通过这种情感的体验来升华他们的理性认识,使得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品质得到提升,这也是培养医药类院校学生良好的医德的重要途径。在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中践行美育教育也是可以为以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就是救死扶伤,因此这就要求医药类院校学生必须要有着非常细腻的情感,尤其是要有一颗爱心。其实美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爱的教育,通过美育能培养学生自爱和爱他人的这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也是一种进步人生的品质表现,并且这种爱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境界。这也有利于培养医药类学生的乐观、进取和豁达的个性,这能为医药类院校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中践行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医药类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面对患者的生死疾苦必须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而学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培养审美主体同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同情心、仁爱之心及高度负责的高贵品质,最终达到一种医生应该具备的爱人、爱己和爱社会的“博爱”境界,这个也应该是医药类院校学生对自我人格素质一种的最高追求。
医药类院校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对医药类院校学生美育工作的开展当前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实践中从学校领导到普通的教师都对美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不足,有部分管理者及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育就是学习艺术,就是吹拉弹唱,对学生管理起不到什么有效的作用,这种理念和思想严重影响到了医药类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素质。为此,医药类院校首先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要认识到美育是当前深化医药类院校教育改革的必要途径,同时加大美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一种全校齐抓共管的美育氛围。其次,医药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是美育工作的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们必须要对美育工作要有一个清醒和完整的认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明确美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才能认真组织各种类型的丰富艺术活动来践行美育,从而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最后,医药类院校要积极构建和完善美育工作机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探性成立由学校领导全面负责的美育工作小组或者专门的美育教研组,对全校的美育教学和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以便能保障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总而言之,医药类院校只有提高了认识,真正在理念上重视了美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践行美育教育。医药类院校要在遵循美育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医学类院校通常都是非常重视专业的医学知识的学习,甚至学生的管理也是围绕这个学习中心去做,这样学生虽然是掌握了比较专业的医学知识,但是却很容易导致医学类的学生缺乏爱心、责任心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医药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其实时刻都是蕴含着诸多的美育因素的,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要运用好美的基本理论,要在遵循美育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美育的各种践行路径,并且要将各种实施路径渗透到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相互渗透配合,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实现美育的目的,这样可以真正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医学院类学生的思想建设健康蓬勃发展,从而能真正担当起社会赋予医学类院校学生的使命。依托各类载体实施美育教育,尤其是要将美育融入到医药类院校学生所学习的各专业课教学中现在的很多医药类院校的学生对美育的认识都比较肤浅,比如看影视作品只是看故事的情节,听音乐只听流行歌曲,对周围的事物只是看表象。针对这种情况,医药类院校非常有必要通过拓宽和创新美育载体来实施美育教育,比如可以请专业老师进行文学知识方面的讲座,可以请专门的化妆师来举办化妆知识方面的讲座,可以请知名的音乐作曲家来举办音乐欣赏方面的讲座,甚至还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诸多事来展开艺术美的教育,以便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另外,医学类院校的学生管理中渗透美育的重要一环就是在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美育教育,尤其是对于护理类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美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掌握牢固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体验到审美愉悦。为此,医学类院校必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要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服务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待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师生之间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情景进行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人文环境,用自己的真情引导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培养学生一切为了患者着想的心灵美,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感悟到医生职业的人格美,这样不但能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愉悦,而且还可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构建一支有着较高审美素养的从事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医学院校中的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所以这些教师的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美育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医学类院校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的行为和言行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的素质美,比如勤奋好学,严于律己,学生管理方法科学,行为规范及举止优雅等,教师的这些美的素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基于此,为了构建一支有着较高审美素养的从事医药类院校学生管理的教师队伍,医学类院校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有条件的医学类院校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对教师进行专业的礼仪教育,培养教师的良好的职业风范,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礼仪的教育培训中,教会教师将美学知识都能应用到自己的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比如用端庄优雅的社交礼仪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用自身自然大方的服饰礼仪来规范学生的着装美,用符合仪态美的公共场所礼仪及家庭礼仪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及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这样一来不但是对教师有个素质上的提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大大提高医药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培养医药类院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良好的职业风范和品质。医药类院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创建适宜开展美育教育的优雅的校园环境首先,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就是各种丰富的艺术活动,因为艺术活动不单单是传授一些艺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精神,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审美欣赏和体悟。所以医药类院校在学生管理中就要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及专业性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成立文学社、书画社、乐队及舞蹈队等艺术社团,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比如举办文化活动周、文化艺术节及各种专场音乐会等,这样不但可以使大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审美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得到艺术与美的熏陶。其次,医药类院校还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积极创建适宜开展美育教育的优雅的校园环境,方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此,医学类院校的校园中的建筑物尽量根据其特有的功能来设计建筑群的外部轮廓、色彩搭配及造型,让整个校园环境显示出安静、整齐和谐,但是又不失庄严、厚重和深邃等特点,这样可以以校园特有的青春蓬勃的美的感染力来给学生心灵以美的享受,最终发挥好校园环境对医药类院校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作用。
数字信息技术与历史文化村镇探析
摘要:为加强对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优化保护工作流程,从可视化的特点及信息传递的便利性两方面介绍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根据具体的村镇保护工作情况,拟定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案。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构建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提出了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应规范基本的工作流程,优化人才的教育培训环节,提升村镇保护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及工作素质。
关键词:数字信息技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村镇指的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这些村镇当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需要开展对村镇的保护工作。
1数字信息技术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逐渐突显出来,受到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人员的重视。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村镇保护工作已经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1可视化的特点。在实际展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时,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将村镇的基础布局情况记录在网络平台上。了解各个乡道的分布特点,明确新时代保护工作的侧重点。同时,保护工作不仅是对原有的建筑物和绿化景观进行维修及养护工作,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翻新建设。需要完善乡镇的基础设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合理融入现代化审美元素的建筑设施,实现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发展。想要在不破坏道路原有布局情况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1.2信息传递的便利性。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构建网络交流渠道,方便各个地区之间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进行沟通交流,从中科学分析新时代保护工作的难点。然后,积极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工作技巧,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建立网络工作平台,将保护工作的完成情况记录在网络平台上,利用网络技术对受众群体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工作,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文化遗产被破坏。
2应用数字信息技术开展历史文化村镇保